书城童书问就问吧全集
13292300000062

第62章 逸事趣闻(2)

至于赤壁之战中诸葛亮“披发仗剑,登坛借风”一事,也许是文人为了表达效果的需要,故意加上去的,在史料中根本就没有记载。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诸葛亮在紧急时刻较为准确地分析形势,坚定了东吴的抗曹信心,促成孙刘联军,对扭转战局、打败曹操、取得整个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比较而言,诸葛亮的功劳与周瑜的相比,就要逊色很多。

趣味链接:周瑜真是被诸葛亮“三气”而死的吗?

荆州是魏、蜀、吴三国的连接点,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公元209年,周瑜打败了镇守荆州的曹仁后,夺得南郡,自任南郡太守。赤壁之战后,刘备向孙权“借”荆州,周瑜不同意。周瑜死后,刘备终于向孙权“借”得了荆州。刘备是怎么借来的呢?

建安十五年,周瑜“于巴丘病卒”,此后,由鲁肃接任南郡太守。为了联合刘备共抗曹操,鲁肃征得孙权的同意之后,就主张把荆州辖下的南郡、零陵等地让给刘备。至于孙权嫁妹给刘备,也纯属政治上的联姻,根本就不是周瑜设下的“美人计”。这些在《三国志》中都有非常明晰的记载。

后来,孙权在设法讨回荆州的过程中,确实有许多失策之处,但根本就不存在诸葛亮与周瑜三次斗智,更没有诸葛亮将周瑜活活“气”死之事,因为当时周瑜已经病死了。所以说诸葛亮“三气”周瑜的说法,纯属子虚乌有。

009 ■ 小乔的真墓在哪里?

汉末建安三年,东吴孙策欲取荆州。令周瑜为江夏太守,发兵攻占安徽皖县,得避乱隐居在那里的乔玄的两个女儿,就是大乔和小乔。一双姐妹生得貌若天仙,堪称绝代佳人。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小乔和周瑜恩爱情深,随军一起东征西战,参加过著名的赤壁之战,战后二年,因病而死。据《三国志·周瑜传》记载,周瑜“诣京见权”,不久“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于巴丘,病卒,时年三十六岁”。

推算起来,小乔和周瑜做了十二年夫妻,周瑜所卒的巴丘,应为巴陵。三国时期有两个巴丘:一个在今江西;一个在今湖南。之前小乔为晚年的生活计,把有奉邑享受的巴陵作为理想的归宿之地,小乔死后,也就安葬在那里。

据实地考察得知,小乔的真墓在今岳阳市第一中学后的花园内。据说这里是当初周瑜的都督府。到1914年,小乔墓上还有一栋墓庐。现在尚留有一块横刻隶书“小桥(乔)墓庐”的石碑,保存于岳阳市文物管理所。

趣味链接:周瑜的真墓在哪里?

三国时期,周瑜在著名的赤壁之战中立下了赫赫战功。据载,周瑜死后,巴丘、宿松、舒城、庐江等地都有周瑜的墓,但比较可信的是庐江的周瑜墓。

庐江的周瑜墓,墓碑题有“吴名将周公瑾之墓”,原墓高两米,墓门向东,现如今,墓已破落,只剩一堆黄土。其位置在离庐江县城东门外约1公里的地方。

据有关同志考证,在庐江周瑜墓附近的村子里,数户人家短墙上都有不少墓砖,砖上的花纹图案清晰可辨,经有关专家鉴定,被确认为东汉烧制。再结合《三国志·周瑜传》中 “庐江舒人”的记载,可以证得庐江的周瑜墓可能就是真的。那为何会如此破落呢?据近代史载,1942年,国民党一七六师五二七团团长覃振元盗挖了周瑜墓,墓碑、华表、石狮都被挖走,甚至连墓砖都被挖走了。

010 ■ 关羽“华容道”释曹操是否确有其事?

《三国演义》中写道,赤壁大战之中,曹军被火烧得大败,甚至于差点丢了性命,之后败走华容道,幸亏守华容的关羽顾念旧恩,放了曹操一马,才使曹操不致英雄早亡。但史实究竟是不是这样呢?

曹操在赤壁战败后,要逃回江陵,华容道是最短的捷径,而曹操也确实选择了这条道路。可是不是关羽放了他呢?据《三国志》和裴松之注《三国志》中说,曹操赤壁大败后,是走了华容道,但并未遭遇关羽的埋伏。

书中还说,作为军师的诸葛亮并没有想起要在这里设置埋伏,而是曹操引着残兵败将走到华容道时,遇上狂风暴雨,道路泥泞,难以通行,后来下令士兵以草填路,让骑兵通过,在这一过程中死了不少人。

当刘备等人知道曹操从华容道逃跑时,急忙前去追赶,可惜太晚了,所以被曹操跑掉了,这才是历史的真相。

趣味链接:如今华容道何在?

三国时代的华容之地,原本是汉代的旧县,位于今湖北长江北岸的监利县北面约六十里处,与现属湖南省洞庭湖以北的华容县不同。如果从乌林(在今洪湖县北)划一条直线到江陵县(又叫南郡),则华容正好在这条直线的中心。

011 ■ 《三国演义》中谁死得最冤?

《三国演义》第七十七回,吕子明(就是吕蒙)白衣渡江袭了荆州,活捉了关羽。孙权杀了关公之后尽收荆襄之地,赏犒三军,设宴大会诸将庆功,置吕蒙于上位,并亲自酌酒赐吕蒙。孙权称赞吕蒙曰:“皆子明之功也,子明设计定谋,立取荆州,胜子敬、周郎多矣!”

吕蒙接酒欲饮,突然一阵阴风吹来,关公出现了,吕蒙惊慌中将酒杯掷于地上。关公一手推倒孙权,坐于孙权位上,两眉倒竖,双眼圆睁,厉声大骂曰:“我生不能啖汝之肉,死当追吕贼之魂!我乃汉寿亭侯关云长也。”孙权大惊,慌忙率大小将士,皆下拜。只见吕蒙倒于地上,七窍流血而死。

这只是《三国演义》中的说法,想来,整本死得最冤的就是吕蒙了。三国之中计略无数,中计者也无数,怪就怪吕蒙什么人不谋,非要谋武圣关羽,而武圣实在了得,生前斩将无数,死后还要追魂弄死一员无双武将。

趣味链接:白衣渡江

“白衣”字面上的意思就是白色的衣服,在古代一般为商人所穿。白衣渡江就是把所有的战船都改装为商船,让兵士躲在船舱里。船上摇橹的兵士扮做商人,一律穿上商人穿的白色衣服。

白衣渡江是三国时期最经典的偷袭战之一。当时这种战法由吕蒙和陆逊共同策划完成。先是吕蒙抱病,推荐陆逊接手军队事务。陆逊以其年少,关羽必不防备,加上托书示弱,关羽为人骄横,自然落到了圈套之中。关羽正是因为这场战争而丢掉性命的。

012 ■ 木牛流马是指用木头做的牛马吗?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三国志·后主传》记载:“建兴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上述记载明确指出,木牛流马确实是诸葛亮发明的。

《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二回中说木牛流马:“宛然如活者一般,上山下岭,各尽其便。”而且将舌头扭转,牛马就不能行动,再扭过来,便又前驱而行,真是奇妙得很。但木牛流马具体是什么样子的,自古以来,莫衷一是。

有介绍说:“方腹曲头,一脚四足,头入领中,舌着于腹,载多而行少,独行者数十里,群行者二十里。垂者为牛舌,曲者为牛肋,刻者为牛齿,立者为牛角,牛、仰双辕。人行六尺,牛行四步。”“流马,肋长三尺五寸,左右同。前轴孔分墨去头四寸,前脚孔分墨二寸,去前轴孔四寸五分,板方囊两枚。”

从书上的叙述来看,木牛流马是两种不同的东西。木牛类似于今天机车的齿轮,流马是个装载东西的设备,相当于汽车的车厢。木牛流马本身并没有动力,只是一种省力装置而已,它依靠外力推动,借助惯性达到省力的目的。说白了,木牛流马就是我们今天板车的前身。

趣味链接:木牛流马的命名

《宋史》、《稗史类编》中都说木牛流马就是木制独轮小车,汉代称为鹿车,经诸葛亮改进后称为木牛流马。那么为什么取名为“木牛流马”呢?

在古代,运送东西都是以牛马为动力的,可是牛马要吃草料,这样就加大了成本。用木牛流马来命名诸葛亮的这种发明,只是中国人的一种习惯而已。

据考证,木牛有四足,其实应该是轮子,在古代,没有专业的机械术语,所以有些零部件的表达和现在的不一样。

013 ■ 刘禅是个昏君,为何诸葛亮不废掉他呢?

刘禅于章武元年(221年)被封为太子,于公元223年5月继位,改年号为“建兴”。 刘禅庸碌无能,在位前期,主要依靠诸葛亮治理国政。那诸葛亮为何不废掉他呢?后人对此有如下几种猜测:

首先从“隆中对”说起。诸葛亮为了帮刘备完成霸业,又让他出师有名,便打出了“兴复汉室”的旗号,这深得刘备的赞同。按理说,曹操和孙权也可以打这样的旗号去成就霸业,为什么他们没有这样做呢?

原来,他们两人都不是皇室之后,根本不可能打出这个旗号去争夺江山。刘备虽然也不是皇室正统,但他沾了“刘”姓的边,所以才举兵要“兴复汉室”。如果诸葛亮废了刘禅,百姓就会猜疑他,这个“兴复汉室”的名号就会不复存在,废了刘禅就等于砸了自己的招牌。

其次就是刘禅虽算不上明君,但也不能算做昏君,只是没有什么大的作为。在诸葛亮时期,他无非是贪恋女色、听信几句谣言,并没有造成大过错。诸葛亮也就没有太多的理由去废他。如果强要废帝,必会造成朝中大乱,蜀国本就弱小,如果发生****,就会得不偿失。

最后就是国力的问题。当时蜀国国力弱小,无力与魏国和东吴抗衡。如果在这时废掉刘禅,蜀国就会出乱子,诸葛亮便会成为千古罪人。

趣味链接:“乐不思蜀”典故的来历

后主刘禅无力治国,蜀汉灭亡后,刘禅移居魏国都城洛阳,封为安乐公。一日司马昭设宴款待刘禅及其随从,并让乐师弹奏蜀地乐曲,以此试探刘禅。蜀汉旧臣听到乐曲,想起亡国之痛,个个掩面或低头流泪,独刘禅怡然自若,不为悲伤。

司马昭见状,就假惺惺地问刘禅:“安乐公念蜀国否?”刘禅想都没想就回答道:“此间乐,不思蜀也。”他的旧臣邻正闻听此言,心中很不是滋味。宴毕对刘禅说:“陛下,下次司马昭若再如此问你,你就说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日夜思念啊! 这样,司马昭就能让陛下回蜀当皇帝了。”刘禅听后,牢记在心。

又一日,司马昭又摆下宴席,酒至半酣,司马昭又用同样的问题问刘禅,刘禅赶紧把邻正教他的学了一遍,司马昭听了,说道:“咦,这话怎么像是邻正说的?”

刘禅大感惊奇道:“你如何知道呀!”司马昭及左右大臣哈哈大笑。司马昭果然试出了刘禅忠恳老实,从此再也不怀疑他了。刘禅就这样在洛阳安乐地度过了余生。这就是“乐不思蜀”这一典故的由来。

014 ■ 诸葛亮真的摆过空城计吗?

《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中的诗句,被后人改编成京剧、晋剧、徽剧,冠以《空城计》的名字广为流传。在民间则认为是诸葛亮在西城凭三尺瑶琴,空城退敌,究竟是不是这回事呢?

自从裴松之否定了诸葛亮摆“空城计”的真实性以后,人们对历史上是否摆过空城计的问题多持怀疑态度。

《三国志·蜀·诸葛亮传》:“(后主建兴)六年春,(亮)扬声由斜谷道取酈,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阵整齐,赏罚严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

从这段权威性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街亭之战时,蜀军主帅是诸葛亮,魏军主帅则是张郃,诸葛亮只是“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并未搞过什么“空城计”。

趣味链接:“空城计”的发明权属于赵子龙

诸葛亮虽然没有摆过空城计,但并不是说历史上没有人用过这个优秀的战术。据考证,真正使用过“空城计”的人是赵子龙。

据《赵云别传》记载:“曹公争汉中地,运米北山下,数千万囊,黄忠以为可取。云兵随忠取米,忠过期不还,云将数十骑轻行出围,迎视忠等。值曹公扬兵大出,云为公前锋所击,方战,其大众至,势逼,遂前突其阵,且斗且退,公军散,已复合,云陷敌,还趣围,其将张著被创,云复驰马还迎著,公军追至围。此时,沔阳长张翼在云围内,翼欲闭门拒守,而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云擂鼓震天,唯以戎弩于后射公军,公军惊骇。自相蹂践坠汉水中,死者甚多。先主明旦自来,至云营围视昨战处,曰:‘子龙一身是胆也!’作乐饮宴至暝,军中号云为虎威将军。”

我们所了解的诸葛亮摆空城计的故事,多为《三国演义》所误。也许是作者罗贯中出于文学表达的需要,有意来了个“移花接木”。

015 ■ 曹操设下七十二个坟墓的说法可信吗?

在陈琳骂曹操的檄文中,可以见到,在后汉战争初期,曹操曾经到处发掘坟墓,搜求金宝。所以曹操死后,害怕别人发掘他的坟墓,便设下了很多坟墓,民间有曹操七十二疑冢的说法。

曹操生性多疑,而且狡诈多端,七十二疑冢之说不是没有可能的。《三国志》记载,曹操死后,曹丕遵照遗命,将其遗体运回邺城(今河北临障)安葬。以及曹操生前即“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的记载,认为曹操陵墓应在临漳西门豹祠以西。又因为西门豹祠有多处,而且周围也有不少坟墓,所以七十二疑冢之说便流传更广了。

所以说,曹操设下七十二个坟墓的说法还是比较可信的。

趣味链接:湖北汉川县曹操疑冢

湖北汉川县曹操疑冢的说法,是说曹操在赤壁之战失败后,逃到此地,叫兵士赶造了一座坟墓,伪称自己已经死了,以迷惑孙、刘的追兵。但这于史无据,只是个民间的说法而已。

016 ■ 历史上谁是最白痴的皇帝?

中国历史上真有一个著名的白痴皇帝,他就是西晋的晋惠帝司马衷。正因为他的白痴,才导致了西晋的灭亡。司马衷是太熙元年(209年)即位的,在位期间没有什么作为,做什么事情都要别人拿主意,闹了很多笑话,惹得天下人耻笑不已。

司马衷热衷于游玩,整天与后宫宫女妃子混在一起。有一次,他的老师给他讲“不平则鸣”的故事,说做臣子的要一心为公,遇到对老百姓不公的事情,要敢于站出来为老百姓说话。

有一天,司马衷在华林园与宫女们疯玩,突然听到池塘里传来一片青蛙的“呱呱”声,他便认真地问左右随从:“这些咕呱乱叫的东西是为公家而鸣,还是为私家而鸣呢?”老师听了哭笑不得,不知道怎么回答。

旁边的小宦官灵机一动,说道:“在官家地里叫就是为公家而鸣,在私家地里叫就是为私家而鸣。”司马衷对此答案颇为满意,就点头称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