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问就问吧全集
13292300000061

第61章 逸事趣闻(1)

001 ■ 华夏族的始祖是黄帝轩辕氏吗?

传说黄帝一族原先居住在西北方,过着不定居的游牧生活。黄帝与炎帝联合打败蚩尤部落后,双方各据一方。炎帝野心很大,为了称霸,便领兵与黄帝一族在阪泉一带大战三次。

黄帝率领以熊、罴、貔、貅、虎等野兽为图腾的氏族参加战斗,一举打败了炎帝部落,而后迁居黄河流域,从此,黄帝部落定居中原。后来炎帝一族归顺了黄帝,黄帝一族与炎帝一族相处融洽,并很快发展了起来,所以,中国人自称是“炎黄子孙”。

据史书记载,黄帝姓姬,号轩辕氏,又号有熊氏。“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说明这些部落形成了巨大的部落联盟。黄帝的后代子孙又同其他部落共同融合,形成了中华民族,黄帝轩辕氏被看成是华夏族的始祖。

后世人还把许多发明创造都归功于黄帝部族,说黄帝部族用玉做兵器,造舟车弓箭,染五色衣裳。他让妻子嫘祖教人民养蚕,他命令大臣仓颉造文字,大挠造干支,伶伦制作乐器等等。

趣味链接:“华夏”一词是从何时开始的呢?

古史传说,夏是最早的一个朝代。而后来的周人以夏文化的继承者自居。因此,《尚书》中常有“区夏”、“有夏”、“时夏”等词。

“华”最初是指花,有光华、鲜美的意思,又因为华字的古音与夏相近,“华”最终发展为具有文化意义与地域意义的名号。在春秋时期,为了加重语气和加强语义,“华”与“夏”合而为一,“华夏”成为中原诸侯的名号,与诸夏的含义相同。《尚书》载:“华夏蛮貊,罔不率俾。”

春秋以后,华、华夏等名号逐渐废除不用,被“中国”取而代之,通行至今。但由于“华夏”意义美妙,自东汉以来成为文人习用的词语,也是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的象征。

002 ■ 孔子是文武双全之士吗?

孔子不仅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哲学家,而且还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文武双全之士。孔子之所以有勇武之能,完全得益于他的父亲。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以军功升为陬邑大夫,据《左传》中记载,晋国组织鲁、曹等诸侯联军攻倡阳。倡阳守军开城门而暗地设置悬门,引诱部分敌人入城后再放下悬门,企图采用围歼的办法。关键时刻,叔梁纥挺身举起沉重的悬门,直到入城的联军全部撤出,才撒手而退。

孔子有这样一个勇武的父亲,自己当然也继承了不少,据《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长九尺有六寸”。孔子不仅身材魁梧,力气也大得惊人。《列子》记载说:“孔子劲,能招(扛举)国门之关。”意思是说,孔子力气很大,一人就能把闩城门的木杠举起来。

周代凡贵族子弟,都要受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育,作为陬邑大夫之子,孔子在青少年时代,无论是通过乡校还是自学,习得六艺是毫无疑问的。

射箭,在周代是重要礼仪之一,也是天子选贤纳士的必考科目。据《礼记·射义》载:有一天举行“乡射”,孔子“射于瞿相(地名)之圃,观者如堵墙”,可见孔子的射艺之精,在当时就很有名。

另据《淮南子》载,孔子善跑,称孔子“足蹑郊(狡)兔”——连奔跑的兔子都能追捉到。除此之外,驾马车可能是孔子最精通、最娴熟的一门技巧,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御”。“御”也是周礼之一。《孔子家语》称他“御狂马不释策”,他自己也曾说过:“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从以上的记载中我们得知,孔子的确文武双全。

趣味链接:孔子是杰出的音乐家吗?

孔子是中国教育的先行者,据说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就是孔子将其规定为读书人的必修科目的。那孔子到底是不是杰出的音乐家呢?

孔子提出了“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他的音乐生涯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少年习乐、中年教乐、老年采乐、晚年正乐。

少年习乐:孔子出生后,家里很穷,为了生计,他被迫当吹鼓手,从而大量接触到了民间倡优和民间音乐。

中年教乐:孔子从30岁开始从事教育工作,一直到50岁止,在这20年的时间里,他从未间断对音乐的爱好与学习。据史料记载,孔子乐教持之以恒,他在陈绝粮七日,仍抚丝而歌。

老年采乐:从55岁到68岁这14年间,孔子带领一班弟子周游列国,谋求政治出路。出于他礼乐治国的愿望,在古代音乐的观察采访、搜集整理方面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晚年正乐:孔子晚年“自卫返鲁,然后正乐”,所谓“正”乃“整”也。《诗》是孔子正乐的主要贡献。

003 ■ 孔子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说创始人。公元前551年生于鲁国陬县(今山东曲阜东南),卒于公元前479年。

孔子是鲁国公孙嘉的后代,公孙嘉字孔文。我国古人有以祖先的“字”为姓的先例,如鲁公子牙字叔,他的孙子就叫叔孙得臣,孔子的姓氏也是以这种方式得来的。司马迁在《史记》里说孔子“姓孔氏”,这是从汉代姓氏不分的角度来叙述上古历史的方式,正因为秦汉以后姓氏无别,以氏作为姓,所以,司马迁才能说孔子姓“孔”。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鲁国的陬邑大夫,领有兵权,声名显赫。但缺憾的是,他虽权势很大,十个孩子中,有九个是女儿,唯一的一个儿子却是个瘸子。在当时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这是让人抬不起头的事情。

叔梁纥很不满意,决心再生一个儿子。于是,他就和妻子来到曲阜东南的尼丘山,求神拜佛,祈求天神另赐一子。后来不久,叔梁纥的妻子果然怀孕了,生了了一个儿子。叔梁纥以为这是在尼丘山上求来的,就给他取名为孔丘。由于孔子还有一个哥哥,所以他的字号是仲尼,“仲”字就是排行“第二”的意思。这就是孔子名字的由来。

趣味链接:孔老二称号的由来

孔子为何又叫“孔老二”呢?首先孔子姓“孔”;其次,孔子有一个哥哥,他排行第二,家人称他为老二。现在,生活中不是也有老大、老二、老三的叫法吗?

虽然说孔子家里兄弟姐妹达十几人之多,但实际上,封建时代男尊女卑风气严重,女儿家是不算在排行之列的。

004 ■ 真有主宰地狱的阎罗王吗?

在唐朝末年,十分盛行地府十王之说,称整个阴间有十个主宰分居十殿,即通称的十殿阎王。据说阎罗王“本居第一殿,因怜屈死,屡放还阳申雪,故降调此殿”。对于阎罗王是谁的化身,自隋唐到清代,有着各种不同的说法。

一是隋将韩擒虎。《二十四史》本来忌讳记载鬼神,可是关于隋将韩擒虎,死后做阎罗王的传说,竟被记进本传,可见在初唐时,这条传说是颇为风行的。

二是北宋名相寇準。寇準是宋真宗时的宰相,因其以秉直见闻于民间,故而从诸多文武大臣中,独选他死后做阎王。传说寇準的爱妾蓓桃临死前说:“吾向不言,恐泄阴理;今欲去,言亦无害。公当为世主者阎浮提王也。”大概在他生前便已经流传此说,所以当时就有人在驿舍侧,挂起寇準图像,上面写有“今作阎罗王”字样。

三是北宋龙图阁直学士包拯。民间认为包拯生前刚正不阿、铁面无私、断案公正,是人民的好官。而东方传说文化是讲现世报应的,阳世之冤,阴司必报,所以必须要由包拯做阎罗王,才能了结冤报。

四是南宋江丞相。江丞相即江万里,为人刚直,为官清廉,由于触犯权奸贾似道而被迫回乡,后因元兵攻陷江西都昌,他投水自杀。死后,人们纷纷传言他做了阎王。

趣味链接:十殿阎王都是谁?

十殿阎王的传说,大约自唐末五代时期便开始流行,在民间的影响面很广,影响力也很大,以至于连道教也沿用了这一套冥府神仙系统。

著名的大足石窟石篆山第九龛有北宋十殿阎王像,十王如下:秦广王、楚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阎罗王、卞成王、泰山王、都市王、平等王、转轮王。

005 ■ “桃园结义”按年龄推算谁是大哥?

“桃园结义”按年龄推算谁是大哥呢?民国初年的《小说丛考》中有一段话说:“刘、关、张桃园结义,人固知其刘备为兄,关、张为弟也,殊不知论其年龄,关羽实长刘备一岁,张飞则少刘备四岁。其认刘备为兄者,盖备于此时身无尺土,关、张虽得其主,未能定君臣之分,故且认之为兄,其意实已君之也。”

这里认为关羽比刘备大一岁,应该为大哥,究竟是不是这样呢?关于这三个人的年龄,不同的史书中有不同的记载。

刘备的年龄,在《三国志·先主传》中说,他死于章武三年(公元223年),“时年六十三岁”。据此推算,刘备应生于公元161年,到结拜时的中平元年他应为二十四岁。

关羽的年龄,《三国志》中并无记载,而在《张飞传》中提到说,他长张飞数岁。后来在关羽家乡,出土了一本《关侯祖墓碑记》的书,从中可以得知,关羽生于延熹三年(公元160年),正好长刘备一岁。

张飞的年龄,《关公年谱》中记载说,张飞小刘备四岁(当时关羽二十四岁),死于公元221年。据此可知张飞时年应为五十七岁,这与《三国演义》中的五十五岁出入很大。

据此可知,桃园结义时,三人的年龄分别为:关羽二十五岁,刘备二十四岁,张飞二十岁,若真按年龄大小论,关羽的确是年龄最大的,故而他应该做大哥。

趣味链接:张飞是位有勇有谋的大将吗?

历史上的张飞,并不是《三国演义》中所写的那样,说他暴躁、易怒,是个粗人。史料中记载的张飞,不仅勇猛无敌,而且还有勇有谋、粗中有细,是一员难得的大将。下面将从张飞一生中的几件大事上来正视张飞这个人物。

第一件是当阳长坂坡之战。当时刘备从襄樊率十万百姓南逃,在当阳长坂之地被曹操所率领的铁骑追上,发生激战。刘备仓皇逃去,让张飞率二十骑兵断后,张飞“喝断了桥梁水倒流”,成功掩护了刘备转移。

第二件是“义释严颜”。刘备攻取巴蜀,庞统战死,张飞独率一军从荆州增援。张飞用计,生擒巴郡太守严颜,严颜不屈,拒不肯降,张飞以礼感化,使降,因此一路没有遇到多大阻碍,便到达了成都。

再就是巴西大战张郃,从战略上挫败了曹操进窥巴蜀的图谋,巩固了“三巴”,并使刘备有了乘势攻取汉中的机会,实现了占据巴蜀鼎足天下的战略构想。

由以上几件事可以看出,张飞确实不是个粗人。

006 ■ 赵云帮刘备救回的是其妻子还是其小妾?

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秋,曹操率五十万大军南征,刘备率兵自新野沿沮水南下江陵,在当阳长坂坡一带与曹军发生激战,不期为曹军所困。

刘备在混战中脱逃,其妻小陷入曹军重围。相传赵云(字子龙)奉命七次杀进重围,救出刘备的夫人和幼主。那么赵云(字子龙)单枪匹马,找回的是刘备的哪个妻子呢?

《三国演义》中说,赵云保护的是后主之母甘夫人。其实,甘夫人最初是刘备建安元年(196年)前后所纳的小妾,后虽生了刘禅,但刘备仍把她视为小妾。刘备出征西川时,甘小妾留在江陵,后病死于此。

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皇帝的第二个月,封吴懿妹子为皇后,封刘禅为皇太子,但对刘禅生母了无表示。翌年,刘备东征失败,住在白帝城时,方才追谥甘小妾为皇思夫人。她是死后才有了“夫人”称号,但仍是妾的定位,并非母以子贵。所以赵云为刘备找回来的,准确地说该是妾而不是妻。

趣味链接:诸葛亮的妻子是个丑八怪吗?

传说,诸葛亮择偶时,谢绝了一大批说媒者,却偏偏选中了当地沔南名士黄承彦之女阿丑。阿丑生得“瘦黑矮小,一头黄发”,是当时标准的丑女。于是诸葛亮弃众娇而独娶丑女为妻的事,在当时就落下了“莫学孔明择妇,只得阿承丑女”的笑柄。

诸葛亮为何会娶丑女为妻?时人各有看法。传统观点认为,诸葛亮重才不重貌,是注重人的内在美。但近年来,谷亮、陈青等人反对这种看法,认为其有失偏颇。想想诸葛亮是个何等聪慧的人,娶丑女阿丑定然是他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所做的一件大事。

据《诸葛亮新传》载:当黄承彦当面问及诸葛亮时,他当即“拜谢泰山”,一锤定音,把从未见过面的阿丑娶了过来。据说阿丑是个很聪明的女人,从小就熟读兵书,颇通政治,从而为诸葛亮进入地主集团开了“绿灯”,诸葛亮也是无论如何不会放弃这个“进身之阶”的。

尽管后人对诸葛亮娶丑女的动机尚有争论,但这桩婚姻对诸葛亮在政治上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007 ■ 刘备借荆州是怎么回事?

有句歇后语叫做“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荆州真的是刘备借的吗?严格来说,按照正史上的记载,荆州是孙权白送的,而不是刘备借的。

三国时期,荆州是曹操的地盘。经历赤壁之战后,曹操是败了,但他没有全退出荆州,而是留下曹洪守着南郡(治所江陵)、襄阳一带。孙权和刘备看准了这个机会,便乘虚而入,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周瑜总算拿下了荆州的南郡。

可当时孙权忙着在徐州方向向曹操进攻,无暇去收管荆州南部。作为同盟军的刘备,帮着孙权打了一阵子曹操后,瞅准了这个空缺,就领兵直奔荆州南部而来,几个太守纷纷投降了,于是刘备就拥有了半个荆州。而曹操占了襄阳一带,孙权占了南郡、江夏一带,荆州基本上就这样给瓜分了。

孙刘联合后,孙权承认了刘琦和刘备为荆州首领,那按理说,孙权就应该将属于荆州的南郡让给刘备。后来刘备果然请孙权把江陵还给他,但是作为都督的周瑜是死活也不肯答应的,自己拼死拼活抢来的地盘,就这样白白地拱手让人,太不值了。

一直到周瑜死了以后,鲁肃才主张将南郡让给刘备,吴军从江陵退到了江夏,刘备就从孙权手里拿回了南郡,并以南郡治所江陵为他统治下的荆州首府。这便是借荆州的整个来历。

趣味链接:荆州为何在三国时期如此重要?

三国时期的荆州包括现在的湖南、湖北全部,重庆、江西一部分,地处中国中部,交通便利,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

荆州处于长江中游,连接南海,可以打通水上通道,顺江而下,直达南京。向北可以进攻曹魏控制的长安、洛阳等地。

再有就是,荆州在当时还是比较发达的地区,技术先进,人口也比较多。赤壁之战后曹操占襄阳、樊城,孙权占江夏,刘备占据江陵等地,三分荆州就是三分天下的基础。

008 ■ 在赤壁之战中,周瑜和诸葛亮谁的功劳最大?

赤壁之战中,孙刘两军联合,打得曹操败走华容。关于这场战争的记载,《三国志》及裴松之注中描述得都十分简略,而《资治通鉴》中的描写也不过几千字而已。在这场著名的大战中,作为主角的孙权方面的大都督周瑜和刘备的谋士诸葛亮,谁的功劳最大呢?

仔细分析便可得知,在大战之时,诸葛亮确曾到过东吴,目的是为了促成孙刘联军。为什么要联军呢?因为在这之前,刘备在长坂坡大败,联军有利于增强军事力量,但诸葛亮仅是前去东吴游说而已,抗战筹划之事并未参加。

《三国志》中记载说,赤壁大战的总指挥是周瑜,为什么呢?因为曹军南征北战,很是嚣张,东吴朝臣中出现了主战和主降的两派,结果连孙权自己都没有了主意。最后是作为主战派的周瑜慷慨陈词,陈说利弊,再加上前来游说的诸葛亮,这才坚定了孙权的信心,决定孙刘联军。在战争之中,也是周瑜统筹安排,身经沙场,领兵指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