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问就问吧全集
13292300000063

第63章 逸事趣闻(3)

还有一次,天降灾祸,全国各地粮食歉收,各地饥荒严重,到处都是饿死的人。大臣们据实把这些情况向司马衷汇报。司马衷听了,得意地说:“没有粮食吃,他们为什么不去吃肉呢?”由此可见晋惠帝是如何的愚蠢糊涂,无怪乎在“八王之乱”中,被赵王司马伦篡夺了帝位。306年11月17日夜,司马衷吃饼中毒而死。

趣味链接:中国历代皇帝到底有多少?

中国历代皇帝到底有多少位呢?说法不一。皇帝的称号起自秦始皇。如果只从秦始皇开始算起,秦朝2位,汉朝31位,三国11位,晋朝16位,十六国78位,南北朝59位,隋朝3位,唐朝22位,五代十国55位,宋朝18位,金辽西夏35位,元朝18位,明朝16位,清朝12位,还有南明、北元,其他诸如李自成、张献忠,以及太平天国的洪秀全父子,甚至称洪宪帝仅两个月的袁世凯,加起来一共408位。

但如果把秦始皇以前历时840年的东周、西周和春秋、战国时代之王、公、侯加进去,就更多了,这些君王总共121位,公217位,侯23位。若再把周朝以前的商朝、夏朝30帝也算进去,中国帝王应该有829位。

017 ■ 唐伯虎为何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

唐伯虎是江南“四大才子”之首,本名叫唐寅,字伯虎,又字子畏,号六如居士,又号桃花庵主,是我国绘画史上杰出的画家、文学家。

关于唐伯虎“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之名的由来,有很多种看法。从唐伯虎的诗画落款可以看到,他有个“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印章,据史证实,他确实刻有这样一枚印章。但他为什么要刻这枚印章呢?

有人认为,是唐伯虎出于对自己才华的狂傲自负;有人认为是他决意于功名之后,觉得心灰意冷,不免在行迹上愈加狂放不羁,刻这枚章是为了抒发心中的郁闷不平。

但不论哪种说法,从唐伯虎的有关资料来看,都是不能站住脚的。印章中虽有“风流”,但并不着意于这二字,而是唐伯虎对自己落魄一生的一种自慰,是困苦与不幸中的自得其乐罢了。

而唐伯虎的诗、书、画被称为三绝,艺术造诣高超,称为“江南第一才子”是名副其实的。

趣味链接:唐伯虎点秋香

说到秋香,倒是确有其人。她本来出生在一个小官员的家庭中,名字叫做林奴儿,还通一点文墨。

后来因为家境遭变,被迫成为官妓,改名秋香。这秋香长得很美,又能歌善舞,还能吟诗作画,成了金陵城内达官贵人竞相追逐的花魁。而唐伯虎娶得苏州名妓沈九娘为妻,人们便把这两人说成了一个,于是就有了唐伯虎点秋香的说法。

018 ■ 铁扇公主是妖还是仙呢?

铁扇公主是神话传说中的一个人物,在《西游记》中,对铁扇公主的称呼是“铁扇仙”、“罗刹女”。书中并没有说她是什么妖,只是说她是牛魔王的妻子,她的儿子是圣婴大王红孩儿。由此可见,他们一家都不是等闲之辈。

有的人据她手中有芭蕉扇来推测,说铁扇公主可能是琵琶精或芭蕉精,但这只是唯心的猜测,并不可信。还有的说,铁扇公主可能属于罗刹界的粉骷髅、夜叉之类的阴鬼之物,只不过是经过多年修炼成仙的,就像《白蛇传》中的白素贞一样。这同样没有根据,一样不可信。

其实,铁扇公主最初的身份确实是妖精,这得从她为何被称为“罗刹女”说起。“罗刹”一词出现的时间比佛祖出现的时间还要早上五百多年,最早见于印度教经典《梨俱吠陀》,它的原意就是迅猛的鬼怪。

在我们所熟知的“八部众”里,罗刹又被称做“夜叉”,是一种在虚空里生活的部族。传说这个部族的人都美丽非凡。佛祖引入了“罗刹”的概念,主要用来指代内心中一些不善、不洁的念头,有时也表现为可怕的鬼怪形象。所以说,铁扇公主又称“罗刹女”,可见其原形就算不是鬼怪之类,也必定是出自鬼怪门下。

趣味链接:最让人可怜的妖怪铁扇公主

为什么说铁扇公主是最让人可怜的妖怪呢?首先是被牛魔王抛弃,自己只能独守空房;其次是独生子红孩儿被观音召走做了善财童子,弄得个“夫离子散”,你说可怜不可怜?

正在此时,孙悟空又前来借芭蕉扇,真是仇人见面,分外眼红。但铁扇公主一打不过,二又无援兵,而且还让孙猴子在自己的肚子里折腾了半天,那委曲就甭提了。

后来那第三者插足的玉面狐狸被沙僧灭掉后。牛魔王有了悔过自新的表现,但可惜芭蕉扇还是没有保住,在看到夫君四面受敌、性命难保的时刻,铁扇公主只得跪地求饶,献上宝扇。

最后的结果是牛魔王被押往灵山,连老伴都没有了,中年失子,老年别夫,这所有的不幸都让铁扇公主碰上了。不过让人稍有一丝欣慰的是,铁扇公主最后修成了正果,也算是万古留名了。

019 ■ 魏忠贤为何自称“九千岁”?

据史籍载,魏忠贤兼掌特务机构东厂之后,极尽迫害忠良、排斥异己之能事。先后把朝中许多正直的大臣关进东厂监狱,进行残酷折磨,致使这些大臣含冤而死,比如当时著名的杨涟、左光斗、周朝瑞、袁化中等六人。

魏忠贤兼掌东厂的第二年,就再次大兴冤狱,逮捕杀害了周起元、周顺昌、高攀龙、缪昌期、周宗建、李应升、黄尊素七人。这两次冤狱死难的人,被后人称为“前六君子”和“后七君子”。人们对魏忠贤恨之入骨,但不敢怒也不敢言。

经过这两次残酷迫害之后,朝廷内阁已完全由魏忠贤的走狗掌握,整个朝堂都成了魏忠贤的“阉党”集团,全国各地都遍布了魏忠贤的爪牙。这些走狗、爪牙们竞相拜魏忠贤为父、为祖父,自称十几义孙。魏忠贤阉党核心人物有“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儿”、“四十孙”等。

许多地方官员为了免遭迫害,都极力巴结魏忠贤,竞相为他建造生祠。到熹宗末年,魏忠贤的生祠已经遍布天下。生祠****有魏忠贤塑像,行人经过要行五拜礼,呼九千九百岁。九千岁是魏忠贤的自称,只比“万岁”少了一点儿。

趣味链接:魏忠贤生平

魏忠贤(1568-1627年),原名李进忠,中国明朝末期宦官,肃宁(今河北肃宁)人。少无赖,万历中自宫改姓名李进忠入宫,事中官魏朝,得识熹宗乳媪客氏,并与之私通。熹宗即位,以客氏故,擢司礼太监,以善导帝倡优伎乐及狗马射猎得帝信任,命兼掌东厂。

020 ■ 皇太极为什么改国号为“清”呢?

皇太极(1592~1643年)清朝的开国皇帝。在位期间,他完善后金的政治制度,为清王朝统治政权的确立打下了基础。皇太极在位十六年,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

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十一日,皇太极在沈阳皇宫大政殿举行即皇帝位的典礼,改国号“大金”为“大清”。至于他为什么要这样改,历史上有很多种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皇太极之前的国号为“金”,在音韵学上,清和金在满语里音相近,所以用“清”。

另一种就是,从阴阳五行上解释,明朝的明,左面是个日字,日是火,清左面是三点水,水克火,清要灭明,所以他用“清”。

再一个解释就是,从民族方面解释,说他原来用后金,他要进兵中原,中原一提出这个“金”就想起南宋了,一提起金人,就想起岳飞了。皇太极进兵中原要减少阻力,因此就不用这个“金”字,而改用“清”字。

但不论哪种说法都是很有道理的,但相比较而言,第二种和第三种说法的可信度要稍高一些,因为古人是极为讲究阴阳五行的。

趣味链接:明朝国号的由来

据说,朱元璋当皇帝后,改称国号为明,是和白莲教有关系的。朱元璋是元末起义军之一,是继承郭子兴而发展起来的,郭子兴属于白莲教组织。白莲教宣称“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将要到来”,借以鼓舞人民反对黑暗的元朝统治。所以又称“光明教”,处处都与明有关,处处都有明字。

白莲教的首领韩山童称“明王”(他的儿子韩林儿称“小明王”),都体现其教义宗旨。朱元璋不仅曾经信仰白莲教,而且承认自己是白莲教起义军的一支(他曾为小明王左副元帅)。朱元璋取得政权后,国号称“明”。

021 ■ 为什么说乾隆打破了三项皇帝纪录?

乾隆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有作为有才干的皇帝,为何说他打破了三项皇帝纪录呢?

先说第一项纪录。乾隆是中国所有皇帝中掌权时间最长的人,他在位时间也排在前列——第二位。乾隆二十五岁登基做皇帝,在位达六十年。退位后,又做了四年的太上皇,实际执政六十四年。

再来说第二项纪录。乾隆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之一,其终年八十九(虚)岁,活到了耄耋之年。从夏禹开始到末代皇帝溥仪为止,我国共有君主五百多位,其中活到七十岁以上的仅有十二人。

第三项纪录是文采。乾隆爱好诗歌,一生也写过很多。在他登基之前,有御制诗集《乐山堂全集》问世;在位期间,有《御制诗集》共五集,四百三十四卷问世;退位后有《御制诗余集》,有七百五十首传世。前后加起来,他总共写了四万一千八百六十三首诗。要知道,《全唐诗》收录二千二百多位唐朝诗人的唐诗才四万八千余首。所以就数量来说,乾隆帝这位业余诗人,其创作的诗就大致相当于全唐诗人创作的诗了,真是文采风流!

于此看来,乾隆创造了三项皇帝之最,所以说他打破了三项皇帝纪录。

趣味链接:皇帝掌权时间统计

康熙虽执政六十一年,但在十六岁之前,一直由索尼、鳌拜等四个辅政大臣主政。直至十六岁杀掉鳌拜才最终掌权。康熙在位的时间,算起来比乾隆要多。

唐朝女皇武则天,三十二岁做皇后,开始实际干预朝政,直至八十二岁病逝,掌权时间达五十年之久。

慈禧太后没有当过皇帝,但她在中国掌权近半个世纪。

022 ■ “出洋相”和古代的出国有关吗?

中国实行了几千年的闭关锁国政策,中国社会一直处在封闭落后的状态。清朝光绪年间,我国对外门户开放,朝廷官员争相出国,以此显示自己的身份和荣耀,于是一股出洋风拔地而起。

在此之前,根本很少有人问津外国的生活概貌和风情。所以这些出国要员,貌似满腹经纶,才学横溢,实际却见识短浅,愚昧无知,一踏入灯红酒绿的西洋世界,便洋相百出。

北洋大臣李鸿章出访英国伦敦时,曾到英国已故将军戈登的纪念碑下祭奠。戈登的遗族为了表示感谢,特将竞犬会上获得头奖的名犬赠送给他。谁知数日后,戈登家族收到了李鸿章的谢柬,内容为:“厚意投下,感激之至,唯是老夫耄矣,于饮食不能多进,所赏珍味,感欣得沾奇珍,朵颐有幸。”

李鸿章此举真是让人笑掉大牙,当地报纸喧闹一时,传为笑谈。只是可惜了那只获得头奖的名犬。

还有一说,驻英国使馆的中国官员崔某,一贯贪财,其家属曾偷盗酒馆的手巾,后被查出,声名狼藉,但他依旧对钱财情有独钟。

为了增加额外收入,崔某竟让他的夫人包洗使馆全体人员的衣物。衣物洗后,晾晒在使馆内外,裹脚布竟公然挂在使馆门前。西方记者曾把这些拍下照片,登于报端,成为一大丑闻,名噪一时。

后来,人们就把这些出洋大臣和公使等要员所闹的笑话,称为“出洋相”。不过,它的意义有所扩展,凡因无知或疏忽而闹的笑话,皆可称为出洋相。

趣味链接:“洋相”是什么意思?

相传“洋相”一词是“洋人丑陋相貌”一语的简称。相传一个名叫库茨佐夫的洋人知道了华夏的富庶,对我国的物产财富垂涎三尺,他来到了中国,想要发个横财。

一次,他和一位财主聊天说:“谁能一口吞下一块土地?”财主听了不知如何回答。这时,财主的长工牛孩正巧经过这里,听到这句话,觉得这外国佬不是好东西,于是上前说道:“一口吞下一块地算什么,我能一口吞下四块土地!”

库茨佐夫大吃一惊,忙问:“你怎样一口吞下四块土地?”牛孩就顺手用树枝在地上写了个很大的“田”字,这可不就是一口吞下四块土地。库茨佐夫为了挽回自己的面子,就在地上写了个“囚”字,并说道:“我能一口把你们中国人吃掉。”

牛孩不甘示弱,就在地上写了个“口”,又在“口”中间写了一竖笔,成为了一个“中”字。牛孩指着库茨佐夫的鼻子怒斥道:“任何对中国野心勃勃的洋人都休想,也不可能一口吞掉我们一个中国人!”库茨佐夫眼望着这“中”字,果然是“口”中没吞下这一竖笔。顿时,他像霜打的茄子一样,没了脾气,五官移位,相貌变得十分丑陋,众乡民望着“洋人丑陋的相貌”哈哈大笑。

023 ■ “鲁迅”笔名知多少?

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界的一面旗帜,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并且是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生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鲁迅使用的笔名,寓意深刻,内涵丰富。鲁迅所使用的笔名有上百种之多,其中“鲁迅”是他最常用的一个笔名。那么鲁迅为什么要频繁地变换笔名呢?

在当时,白色恐怖一直笼罩着人们的生活,为了与敌人森严的监视和检查进行斗争,粉碎国民党反革命文化“围剿”,争取战斗檄文的发表,鲁迅不得不频繁地变换笔名。他曾经用过的笔名有:

孔、飞、树、俟、独、洛、干、豫、L、干、敖、隼、旁、迅、直、庚、翁隼、唐俟、旅隼、朔尔、家干、苇索、杜斐、何干、一尊、余铭、译者、张沛、阿二、阿法、苗挺、直人、明瑟、罗怃、佩韦、周树、周悼、庚辰、庚言、孟弧、封余、荀继、茹莼、树人、候堂、飞斐、冬华、乐文、洛文、乐贲、乐雯、品音、记者、家斡、宴教、冥昭、焉于、黄棘、梦文、雪之、常庚、曼雪、崇巽、符灵、康郁、隋文、越丁、越山、越侨、越容、楮冠、鲁迅、尊古、游光、遐观、编者、虞明、豫才、燕客、霍冲、孺牛、L.S、丁裡、丁萌、士繇、E.L、及锋、之达、子明、丰瑜、元艮、元期、不堂、中头、中拉、长庚、公汗、风声、巴人、龙刚、尤刚、且介、且文、史赉、史癖、白舌、白道、令飞、自树、许遐、许霞、鲁行、迅行、独立、姜珂、洛丈、神飞、敖者、莫朕、桃椎、索士、索子、晓角、动轩、仲度、华圉、阿张、豫山、樟寿、豫亭、符买、俟堂、华约瑟、齐物论、唐丰瑜、唐元期、黄凯音、戛剑生、康伯(白)度、隋洛文、葛何德、董季荷、敬一尊、朝花社、编辑者、编纂者、纂述者、杜德机、何家干、何家斡、即鲁迅、张承禄、张禄如、周玉才、周动轩、小孩子、丰之余(瑜)、韦士繇、邓当世、白在宣、周樟寿、周豫才、宓子章、赵令仪、某生者、倪朔尔、栾廷石、孺子牛、宴之教者、宴之敖者、ELEF、旅沪记者、楮冠病叟、朝花社同人、中国教育社、奔流社同人、诸夏怀霜社、译文社同人、铁木艺术社、旅沪一记者、上海三闲书屋。

趣味链接:“鲁迅”是什么含义?

鲁迅这一笔名,是他在1919年发表《狂人日记》时首次使用的。后来这篇白话文小说在文坛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鲁迅”这个笔名,也随之载入史册。

至于“鲁迅”的含义,鲁迅本人是这样解释的:“我所用的笔名也不止一个,神飞、唐俟、雪之、风声、自树、索土、会飞、迅行。鲁迅就是承‘迅行’而来的,因为那时的《新青年》编辑者不愿意有别号一般的署名。”

“迅行”含有飞奔疾驰、迅速前进之意,既然“鲁迅”这一笔名是承“迅行”而来。对于这个笔名的含义,许寿裳先生曾向鲁迅作过询问,鲁迅的回答是:“我从前用过迅行的别号你是知道的,所以临时命名如此。理由是:一、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之国,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