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如何才能建立适合自己的社会网络,积累有效的社会资本?职业指导专家说:“不适合的人在相关的社会网络中难以建立自己的品牌,终将被淘汰。”试想,如果你跟无数传媒的编辑记者认识,他们却众所周知你连封信都写不好。这样的社会资本,在你进行传媒业求职的时候,不仅没帮助,甚至还有负面效果。
一位职业规划咨询师以一个典型案例阐释了社会资本的“选择建立法则”:
一个咨询者,很年轻,学的是电子专业,毕业后按照父母的意见,进了一家四平八稳的单位。他很不开心,觉得是在浪费青春。我跟他聊了很长时间,问他是否有特长,他说不出来。告别的时候,他从口袋里拿钥匙,掉出来一个钥匙链,我帮他捡起来,非常漂亮,我问哪儿买的,他说是自己做的,我很惊讶。于是,我立刻建议他去接触很多相关的网站、论坛,加入一些模型、制作方面的圈子里去。半年后,他高兴地给我打电话,说在手工论坛上认识了一个同道中人,那个人有自己的艺术手工工厂,非常欣赏他的才华,特别聘请他去,工资是原来的3倍。
这个案例说明,在进行社会资本积累的时候,也要有自己的“长板”。现在这个细分市场的社会,没有自己的“高精尖”,同样是没有竞争力的。
零存整取,建立稳固的“关系网”
社会资本的积累是长期的,需要不断努力,但若没有建立人脉的技巧和悉心维护,它的流失和坍塌却相当迅速。
很多学生都在感叹:谁不知道人脉好啊,可我们一穷二白的穷学生,要是家里再没有什么关系,谁愿意搭理我们啊。还有同学说,我倒是想和实习单位的人成为哥们儿,可人一走,茶就凉。我打电话给他们,态度都很冷淡呢。
当我们在社会资本的积累中遭遇挫折的时候,不妨也反思一下,是不是自己先挖了人际关系的墙脚,才使得局面不可收拾?
汪睛在北京一家著名媒体实习,他的文笔很好,也很有想法,编辑部的老师们都很欣赏他。在实习结束的时候,编辑部的老师让他自己先草拟一份鉴定再给盖章。草拟的时候,汪睛鬼使神差地冒出了考研的念头,于是就在鉴定上把自己的专业素质大吹特吹了一通,希望能以此增加导师对自己的好印象。但是,当他把草拟的鉴定书发给编辑老师的时候,就明显感觉到了编辑老师对他态度的急转直下,寄回的鉴定书也被改得面目全非,那些忽悠自己的文字都被删除了。汪睛知道做错了事情,在人脉仍然脆弱,基本信任正在形成的时候,就立刻要求高额的回报,结果得不偿失。
有另外一种人,遇到难事的时候就来找老同学老朋友,跟盆火似的,事情一办完,立刻人间蒸发。这种人,时间长了,和他交往的人就越来越少了。
社会资本的建立,仿佛是一本零存整取的存折,或者说,是一笔稳定的基金。它需要不断地投资,才能在关键时刻给你支持。而期望一投入立刻有高额回报的投机建设方法,往往是不成功的。
街上的目光
肖复光/文
如今,走在街上,你会发现,来来往往的人们的目光,和以前大不一样。低头匆匆忙忙赶路的,他们的目光只停留在眼前的路上,那目光几乎是呆滞的。拇指一族打手机或发送短信的,他们的目光只停留在小小的手机上,那目光有时可以是旁若无人的,却几乎是隐晦的。
也有一脸官司的,让你不敢和他那恼怒的目光相遇。也有满脸狐疑的,让你看着他的目光感到恍惚。
也有不少目光散失了焦点,如同没有缰绳的马四处闲逛。但是,看风景的很少,不少目光却是鬼鬼祟祟的,让你遇到他的目光,赶紧捂住自己的腰包,加快了自己的脚步。所以,前不久北京的公安部门忠告市民,当有人向你问路的时候,一定要和问路的陌生人保持距离,以防发生意外。
不管是宽阔的大街,还是偏僻而人少的小街,人们的目光越来越冷漠,越来越惶惑,越来越可疑。哪怕是最天真的孩子,遇到陌生人的目光,即使不像受惊的小鸟一样立刻避开,也会警惕地紧紧拉住父母的手。
当然,大街上也常会看到热辣辣的目光,一般是男人投射到漂亮的女人身上,或者是女人投射在帅小伙或所谓成功人士的身上,但那更多的并不是真正爱情意义上的目光,而是欲望毫无遮拦的宣泄。含羞半敛眉,眼媚双波溜,是千载难逢,很难一遇了。彼此可以金是衣裳玉是身,却难是眼如秋水目如霜了。
在夜晚,由于城市的污染和高楼的林立,已经很难看到瓦蓝的夜空和夜空中的星星了。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那种和夜色一样清澈的目光,也很难看到了。灿烂的霓虹灯和街灯,以及一街扑朔迷离的车灯闪烁,彻底替代了夜空的银河。我们的目光可以在相书上轻而易举地找到自己的星座,却再也看不到北斗七星倒转斗柄的奇迹了。我们的目光便如一只酒杯,只盛下了满眼扑来的灯红酒绿。
在书中,我们的目光也变得近视,乃至猥琐,甚至攫取式的贪婪。我们的目光已经很难和安徒生、格林兄弟的童话相遇,也很难和莎士比亚或易卜生的戏剧相遇。如果不是为了应付考试,大概也不会和我们的唐诗宋词握手言欢;如果不是为了选秀,大概也不会和《红楼梦》相见甚欢,我们的目光更多地投入到了考试的辅导教材,投入到怎么学开车怎么玩股票怎么发财怎么升官怎么应对老板的书上面。我们渴望快捷方式渴望暴发渴望一夜成名,我们的目光便很难再相信童话会出现在眼前。莎士比亚的戏剧,也被我们改造成了《夜宴》式的欲望的淋漓尽致的展示。而《红楼梦》当然可以成为我们娱乐节目的一种,就像大观园可以成为我们尽情游玩的公园一样。
在交往中,我们的目光变得越来越矜持,越来越彬彬有礼,越来越有日本味儿和西洋范儿,却也越来越程序化、格式化,甚至透露着虚伪。就像罗大佑在歌里面唱的:“朋友之间越来越有礼貌,只因为大家见面越来越少;苹果价钱卖得没以前高,或许现在味道变得不好。”
即使是被称为都市忧郁诗人的猫,那曾经拥有的忧郁的目光,也变得鬼鬼祟祟的了。它们见到了陌生人,很少再如以前一样,“喵呜——”吟唱出忧郁的诗句,而是立刻跳上房檐,回眸一望,眼睛扑闪着,和我们一样狐疑乃至警惕。
手机的后半生
Lily/文
一部手机,在第一位拥有者使用期间,属它的前半生。而不管用了多长时间,一旦第一位拥有者停止使用,手机的后半生历程便开始了。从受宠、遭冷落到被抛弃,手机的前半生颇为相似,而后半生就大不一样了,是上天堂、下地狱还是入炼狱,每一部手机都有自己的命运。
冶炼炉:手机的地狱
据研究公司统计,2006年全世界共卖出12亿部手机,其中60%是替代先前使用的。这样的淘汰率产生了大量的电子垃圾。
手机是最具价值的电子垃圾之一,每个手机都含有价值一美元的贵金属,其中大部分是金。
比利时的优美科公司是一家在有色金属开采及冶炼领域拥有百年历史的老牌公司,其业务之一就是回收电子垃圾里的贵金属。
在优美科公司的一个冶炼厂里,冶炼炉里烈焰熊熊,温度高达华氏2116度。金属被高温熔化后汇成溪流,流向一个有一座房子那么高的大锅炉,再从那儿流向酸槽。酸是通电的,当电流通过这些金属混合物时,铜就沉积在酸槽尽头的板子上。一个巨大的金属机械手从屋顶伸过来,抓起一块板狠狠一抖,一层纯度为99.9%的铜就掉了下来,同样的生产程序还可以回收到金、银等贵金属。优美科公司的垃圾处理终端产品就是一块块1公斤重的金条,每块价值约2.4万美元。
表面看来优美科的回收就像某种炼金术似的,而且有效地保护了环境。冶炼厂的核心是一个巨大的废气清洁和过滤系统,被用来搜集、中和电子垃圾产生的足以致癌或导致内分泌失调的有害物质。
但据估计,2006年全世界废旧手机只有1%被优美科及其竞争对手回收。废旧手机不能被回收,主要是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注意,结果不能控制旧手机的流向。实际上,经过一批批幕后中间人之手,美国许多旧手机后来在发展中国家的二手市场上再次流通。
抽屉:手机的炼狱
手机体积很小,消费者可能将其当废物扔掉,这可能是美国人常见的处理办法。但是有研究调查,近一半美国人是将手机扔进抽屉就不管了。抽屉成了手机的真正炼狱。据估计,2005年超过5亿部手机沉睡在美国人的抽屉里。而这些手机含有价值超过3亿美元的金、钯、银、铜和铂等贵金属。手机一旦被扔进抽屉,就很难重见天日了。
如何处置废旧手机,还有一种选择是将其送回其诞生的工业世界。废旧手机还有着某些被忽略的价值,赛思·海那很早就发现了这种价值并加以利用,2000年他创立了手机回收公司。
赛思·海那近来又开办了一项业务:绿色手机网。人们把不用的手机装进印有公司网址的预付费信封,通过快递公司将手机源源不断地寄给海那。如果你把一部黑莓pear手机寄到绿色手机网,海那将开出一张65美元的支票,这个过程会消耗纸张,为此海那会种一棵树以示补偿。每个月海那都能收到至少800多种不同品牌和型号的2万部手机。不能维修或价值甚微的手机就被送到优美科。最有价值的手机被分拣开来,两名员工负责在eBay网上出售,大部分手机被拍卖到了20多个不同经销商手里。一些手机翻新后又卖给美国消费者。还有一些通过经销商以及网络销售商转手,最终可能卖到海外。
位于密歇根州的Recellular是美国最大的手机回收公司,该公司每年把几百万部手机卖到世界40多个国家的375个翻新商那里。2008年Recellular公司有望回收到700万部手机。
中国香港大学教授杰克·丘曾经专门研究中国旧计算机和旧手机回收问题,他说在香港九龙,巴基斯坦或其他地方的移民通过海路从欧洲进口废旧手机,进行修理或拆出有用部件。翻新后的手机主要卖给非洲人。在最不发达的非洲国家,人们使用的电话中有75%是手机。在那些道路不通、定居点彼此相距遥远、没有铺设固定电话线路,而且也许根本没有理由铺设的偏远地带,手机的作用很大。所以价格便宜的二手手机很有市场。
在中国,每年有2亿~3亿部手机“下岗”。这些废旧手机被卖到印度、蒙古、越南和泰国。从泰国又被卖到老挝、柬埔寨、孟加拉国和缅甸。
电子工业在向环保的方向逐步迈进。很多国家包括发展中国家已开始启动电子垃圾回收项目,欧盟制定法律,要求所有电子产品生产商大幅度降低有害物质使用量,包括含铅量。
规范电子垃圾出口的法令实施起来很困难。有170个国家签字的《巴塞尔公约》严格限制将“危险垃圾”运到发展中国家,但这一国际条约在电子产品方面却含混不清。到现在为止,美国也没有认可《巴塞尔公约》。美国法律规定,如果某种旧电子产品是可修理的,就可以在“再利用”名义下自由出口。而这些价值甚微的手机,将会对发展中国家造成巨大的环境污染。
既然电子产品回收没有明确标准,是不是还不如直接把手机扔进处理高科技产品的美国垃圾处理场呢?这样就不会像回收那样造成环境污染了?这一问题还有另一面,正如海那所说,尽管他卖出的手机最终可能还是会被扔掉,但这个手机转卖后拥有了三四次生命,这绝对比再生产三四个手机对环境的影响小。
手机:有天堂吗?
手机曾经那么亲密地深入我们的生活。我们为何会如此迅速地将其抛弃呢?
有时候,我们是迫于无奈。当美国人想换一家运营商时,就得买一个与其特殊网络适应的新手机。有时候,我们希望手机能有一些新功能:照相、播放MP3、浏览网页等。
大部分手机“下岗”,显然不是由于技术退化,而是被某种流行趋势所抛弃。人们买手机不仅是为了这个小玩意儿,更希望它成为自己个性的表达。生产商们知道,人们会很乐意为那些看起来很酷或能够显示一定身份地位的产品埋单。
现在,美国市场上有470多种型号的手机,每个月有16种新手机问世,其中许多只不过是现有手机的简单升级版。一个人换手机往往源自简单的冲动,在浏览星期天的报纸时,突然发现一款很棒的手机只卖59美元,然后就想,“哦,我已经有一年半没换过手机了。”
据统计,50%~60%的手机被更换是因为人们厌烦了其样式。此外,即使并不真正需要,消费者也希望手机具备一些新功能。
也许穿过的牛仔裤在你心目中永远有一席之地,但手机不一样。当你买了一个手机后,它只会离你想要的完美越来越远。最初吸引你的东西会渐渐失去吸引力,最终,你对手机移情别恋。
电子垃圾应该被回收或者再利用,但无论环保主义者多么苦口婆心,都不能让消费者或者制造商反省:为何要以如此惊人的速度不停制造、购买和扔掉手机?
手机没有天堂,不管它们到了哪里,世界上总有一个地方受到污染、伤害或者损耗。唯一的天堂存在于我们的脑海中:每当看到一部新手机摆在我们面前时,都有一种完美的幻觉,这是旧手机无法激起的。虽然这种幻觉曾一次次在现实面前破灭,却总能刺激着我们去购买下一部新手机,逼迫旧手机踏上它的流浪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