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小乘佛教
13111600000005

第5章 佛教分派的经过(2)

二、对佛陀的认识。大众部认为生灭于人间的释迦牟尼佛是化身而非实身,佛陀的实身是积累长期的修行而成,他有着无际的寿命和威力,所说的一切言语为随机说法,并以一音说一切法。而有部却不承认释迦牟尼佛是化身,认为佛说言语并非都是经教,也并不是一音说一切法。

三、对声闻和菩萨的认识。大众部强调菩萨广度众生的慈悲愿力,轻声闻而贵菩萨。有说承认声闻、缘觉,菩萨能修行根性和所修行的道路有差别,但认为佛与声闻、缘觉所得到的解脱没有差别。

不管两大派的差别如何,但已经从原始佛教偏重人生哲学而扩展到了宇宙领域。大众部偏重于讲“空”,从宗教实践和宗教理论的角度看,大众部对后来的大乘佛教影响比较深刻,大众部的理论与大乘中观学派(空宗)有较多的渊源关系。而上座部则向说经部演变,后来又在深受大乘佛教空宗的影响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成为大乘佛教瑜伽行学派(有宗),这当然是后来的事了。然而,二大部派基于上述教义的不同,各自在内部又不断地分裂变化,形成了部派的枝末分裂。

第三节阿育王与佛教

佛教经过第二次结集之后,在对待戒律的态度,虽已分为上座、大众二部,但在教团的义理上尚未有显著的对立现象。但到阿育王的时代,则已从律制的争执而发展成为义理的辩论,而且思想比较自由进步之大众部,在中印度取得了绝对的优势,据《大毗婆沙论》卷九十九的记载,阿育王党同贼住比丘大天的一派,把上座长老们的意见忽视了,逼使上座长老们进入了西北印度的迦湿弥罗,与中印度的大众部分疆教化。

这虽然是上座部中的一面之辞,但可以考虑到摩揭陀地方,始终是自由进步思想的温床,保守势力不受多数人的欢迎,是可能的,大众部合于潮流为众所归,并受到国王的保护亦是自然之事。阿育王即是阿输迦王,他是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的第三位君主,印度是个文明古国,印度之有信实的年代可考,却始于阿育王的孔雀王朝。因此,在未介绍阿育王之前,先将印度的历代王统略列于下,以供研究佛教在印度之演变。

一、摩柯三摩多王统:这是最早的王朝,散见于《四分律》、《有部律破僧事》、《佛本行集经》、《众许摩诃帝经》、《起世经》、《长阿含经》、《彰所知论》等佛教典籍中,各传王名不一,而且没有时间记载。

二、月统:见于印度神话辞书。

三、日统:见于印度神话辞书。

四、苏修那迦王统:这是孔雀王朝以前的摩揭陀国,一般以为是正史启蒙时期,相当于公元前700—前400年,见于佛教典籍中的十六大国,即在这个时代。但其每一个王的年代,仍然不容易弄清楚。

五、孔雀王统:约在公元前4世纪至2世纪间。此期间佛教大为兴盛。

六、熏迦王统:约在公元前180—80年。第四王补密多罗初年,中印度有法难,南北印度的佛教转盛。

七、迦纳婆王统:仅四十多年。

八、案达罗王统:公元前220—236年。

九、贵霜王统:此时印度的南方为案达多,北方为贵霜,这是大月氏的一族,其中有最著名的统治者便是迦腻色迦王,马鸣、龙树、提婆、达摩多罗、诃梨跋摩、弥勒等大师,均出于此时代。为公元前数十年至3世纪末。

十、笈多王统:公元4世纪至6世纪初的时代,无著、世亲、罗什、象贤、坚慧、觉音等均为此时期人。并有那烂陀寺的创建,密教渐盛。中国的法显此时赴印度游历参学,安慧、陈那、清辩、护法等,也在这一阶段出现。

十一、戒日王统(音译伐弹那):约为公元6世纪初至7世纪中叶。此时有龙智盛化密教,月称在中印度大弘空宗,玄奘大师西游参学,法称再兴因明学。

十二、波罗王统:这个王朝并非直接继承戒日王朝而来,然亦很信仰佛教,此时密教特别发达。

因为印度的王统太繁杂,笔者不可能详尽其细,只能举其大概。以上这些王统多依摩揭陀国为中心。戒日王朝以后,印度王邦更为之林立,王朝叠起,到了公元12世纪,伊斯兰教入侵印度而王朝覆灭,佛教亦因之而在印度绝灭。孔雀王朝却是对佛教支持最大的王统,其先世系统不明,但其不是纯粹的雅利安人则无疑。根据南传《善见律》、《岛史》、《大史》及缅甸传说的记载,在公元前323年,阿育王的祖父旃陀罗笈多王创立王业,而祖母是贱民阶级出身。其父为宾头沙罗王。母亲为赡波城一婆罗门女阿育薇达那。

阿育王为中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王。在佛典中又作阿输迦、阿输伽、阿恕伽、阿戍笴、阿鯈,意译为无忧王。又有天爱喜见王之称。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左右出世,统一印度,为保护佛教最有力之统治者。据传说,阿育王幼时甚为狂暴,而且生得很丑,不得其父的宠爱。值德叉尸罗国叛变,父王命他前往征讨,望其战死。然而阿育反能平定叛乱,威大振。遂于父王崩后,杀其兄弟登上王位。或说阿育杀死九十九位兄弟,登上王位后仍极狂暴,杀戮大臣及妇女,并造牢狱,残害无辜百姓,因此被称为旃陀(暴恶)阿育王,或谓之黑阿育王;多罗那他《印度佛教史》称之为爱欲阿育王。然而《大磨崖法敕》第四、第五、第六章及《石柱法敕》第七章和《皇后法敕》等,皆载阿育王统治期间尚有兄弟姊妹。故其杀戮传说,可能为后世所夸张。阿育王以华氏城为首都,其统辖范围,包括北印度全部、大夏的一半,南到案达多,东达海边,纵横数千里。而且施政得宜,爱好真理,富有博爱精神,实是印度有史以来政绩空前之统治者。

关于阿育王皈依佛教之年月及其因缘,有各种异说。《阿育王传》卷一谓其因见海比丘之奇迹而皈依佛教。《岛史》第六章及《善见律毗婆沙》卷一则说是起因于尼瞿陀之感化。多罗那他《印度佛教史》第六章,谓其由于耶舍阿罗汉之弟子的奇瑞事迹而皈依佛教。依《小磨崖法敕》之刻文载,阿育王皈依佛教后,二年半有余虽为优婆塞而并不精勤信佛,然后经过一年有余,即亲近僧伽,热心修道。此段记载与《大磨崖法敕》第八章所载“灌顶即位过十年往三菩提”之文综合考查,知阿育王之成为优婆塞是在即位后三年。又依《大磨崖法敕》第十三章所载,王即位后八年,征服羯棱伽,见杀戮之悲惨,乃大为激动,对于佛教之信念遂更坚固。因此放弃用兵以求统一之途径,而且在“依法所得之胜利乃是最上之胜利”之信念下,致力于佛教之宣传,故其后半生有达磨(正法)阿育王之称。

据传阿育王在其国内建八万四千僧伽蓝,造八万四千佛塔。这些记载皆见于《岛史》第六章、《善见律毗婆沙》卷一、《杂阿含经》卷二十二、《阿育王传》卷一,而《法敕》中则未记有此事。《善见律毗婆沙》卷二还记载了佛教枝末分裂的事,说阿育王即位十七年于华氏城举行了第三次结集,以目犍子帝须为上座,参与的长老有一千人,在波国利弗城(现在印度比哈尔省城的八讷)诵出三藏,以消除外道掺进去的东西。(第三次结集由于经典中没有明文叙述,因此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有人说:在佛灭度137年后,有一个罪恶者名“贤善”装成比丘相,示显神通,使教团发生分裂而进行了结集。有的人说:在佛灭度160年后,正当华氏城无忧王在世时,由于阿罗汉用梵语、俗语、讹误语、罗刹语等诵读佛典,他们的徒众也因此随诵法而分演成十八家,由此而产生了不同的部派,使佛教混乱起来。后来由阿罗汉和善言的凡夫(指未证果位者)等在犍陀罗寺进行了结集。经历九个月,遂竟其功。继之派遣末阐那至罽宾及犍陀罗国,摩诃提婆至摩醯娑慢陀国,勒弃多至婆那婆私国,昙无德至阿波兰多迦国,摩诃昙无德至摩诃勒咜国,摩诃勒弃多至臾那世界国,末示摩至雪山边国,须那迦及郁多罗至金地国,摩哂陀、郁帝夜、参婆楼、拔陀至师子国,从事传道工作。《岛史》第七章记载,巴利论藏之《迦他跋偷》为当时所结集。然而阿育王之《法敕》中无此记载。但《大磨崖法敕》第三、第五及第十三章等,有阿育王每五年召开司法与征税之官吏会议,为法之教敕、法之树立增设立法大官之记载。其正法之传播地区远至叙利亚、埃及、马其顿、塞利亚。至于第三次结集之传说,北方所传之《阿育王传》全无记载。《大智度论》卷二虽谓:“阿输迦王作般阇于瑟大会,诸大法师论议异故,有别部名字。”然此亦不能认为是系结集之意。故第三次结集之传说,可谓事实不详。

关于阿育王当时所流传之经典,在加尔各达拜罗特之《小磨崖法敕》刻载,有《毗奈耶最胜法说》、《圣种经》、《当来怖畏经》、《牟尼偈》、《寂默行经》、《优波帝沙门经》、《说罗睺罗经》等七种。此数相当于巴利律藏中之《大品》、《增支部经》、《经集》、《中部经》等之一部分。《善见律毗婆沙》卷二举出阿育王派赴各地之传道师在各地区所传经为《读譬喻经》、《天使经》、《无始经》、《火聚譬经》、《摩诃那陀迦什本生经》、《迦罗罗摩经》、《梵网经》等八种,《岛史》第八章同样举出诸传道师所说之经有等五部。此等经典可说皆为阿育王时代所流传之经典。

依《大磨崖法敕》第一章至第四章及第十一章,《石柱法敕》第五章、第七章记载,阿育王即位后,行二十六次特赦。此外禁止杀生,行布施,在路旁植树、凿井等。在存于释迦牟尼诞生地之蓝毗尼园石柱上刻有“灌顶即位后二十年诣此地”之文。尼葛利瓦石柱法敕录有王拜拘那含牟尼佛塔,并修补此塔之事。阿育王的晚年似乎甚为悲惨,据《阿育王传》卷三载,王后帝沙罗叉欲与王子驹那罗私通被拒,因使人挑其眼,阿育王怒而焚杀帝沙罗叉。王将所有财宝悉数供养尽,已再无可供养之物,最后取半个庵摩罗果供养于鸡雀寺。

关于阿育王之出生年代,古来有各种异说,而《大磨崖法敕》第十三章所举希腊五王国之各王在位之共同年数是公元前261年,或自公元前272年至前258年之十四年或十五年间。因此其灌顶之位被推定在公元前270年左右。而佛陀入灭至阿育王出生间之年数,北传之《杂阿含经》卷二十三、《贤愚经·阿输迦施土品》、《僧伽罗所集经》卷下、《杂譬喻经》卷上、《大庄严论经》卷十、《大智度论》卷二等所记为佛陀入灭百年,《异部宗轮论》载为百有余年,《十八部论》及《部执异论》载为一百十六年。《岛史》第六章、《善见律毗婆沙》卷二等记载,阿育王即位年代为佛陀入灭后二百十八年,佛陀入灭百年左右有迦罗阿育王者在位。西藏《于阗悬记》记载,佛陀入灭后二百三十四年有达磨阿育王。《岛史》第五章说,阿育王治世为三十七年。

阿育王除本人这样极端地崇信佛教外,他的胞弟毗弟输迦受他感染,随昙无德尊者发心出家。不久王子摩哂陀经目犍子帝须的劝导,奉帝须为和尚而削发为僧。王女僧伽密见叔父和胞兄以及夫婿均为佛子,于是也就放下一切欲乐,出家为尼了。可以说阿育王是佛化家庭的表率。王欲使法轮东西转动,前述他派许多传教师化导一方,而去师子国(锡兰,今斯里兰卡)之摩哂陀就是其子,其女僧伽密亦去了师子国。今天作为南传佛教中心的斯里兰卡,其佛法殊胜,应该归功于阿育王。

佛陀灭度后的佛教,到阿育王时代,呈现一度的极大变动;阿育王之前的佛教,虽因学者行人的重戒重慧不同,隐然有二派的暗流,但大体上还是和合一味的,并没有形成尖锐的分裂。推其原因,据《南山戒疏》说:一由教主是,大家没有什么可以争论;二由百年来的学者,一脉传承,没有什么思想冲突;三由这时期内所摄受的都是利机各能体会权实所在,纵然有时听到不同的异说,谁也不互相是非,所以能够保持佛世的一味之教。可是阿育王以后的佛教,始则由于七百结集时,跋波系与跋耆族比丘系相左,继则由于学者间的意见分歧,终则各自分化一方,适应不同的氏族文化,学派乃渐渐的产生,而后佛教也就不复和合如初了。

§§§第四节 枝末分裂

继根本二部分裂之后,又继续发生分裂,传说多不相同,现根据说一切有部的传说,将其分裂的原因和经过,略述一下。

大众部之分裂

相传大众部的学者,住于王舍城北的央掘多罗,先还意气相同,但后来产生了分歧,遂而分为三部。其分裂的原因,据真谛《部执异论疏》说,是由信不信大乘而引起的。信解大乘经者,名一说部;不信大乘经者,名说出世部;唯信毗昙不关信不信大乘经者,名灰山住部,即鸡胤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