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小乘佛教
13111600000003

第3章 原始佛教分派的必然性(2)

佛陀对个性、习惯、好乐等的不同,不但不以为意,而且很喜欢听其自然地发展。佛住世时如此,佛灭后,佛陀弟子间的关系,当然也是这样。然而,这一现象经过师徒之间的传承和长期的发展,慢慢地形成集团,产生了不同的派别。因为“同气相感,此合彼离”,这是常事,并不稀奇。学派思想的分化,虽说原因很多,学者的习性悬殊,亦为重要的原因之一。佛陀上座弟子们的志趣不同,于是各自独立,将其身边的徒众发展成为独特风格的学派,各为佛法弘扬而努力。

二节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

思想表达,或者彼此的思想交流,都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因此可以说:思想是没有说出来的语言,语言是已经吐露出来的思想,亦可以说:思想是没有写出来的文字,文字是已经写出来的思想。古人所谓“言以传道”、“文以载道”,亦显示语言文字的伟大功用。可惜的是,佛陀的言教,没有用文字记录下来,而是靠弟子们口头传诵,得以弘化各方。

但是,语言有其区域性,在每一区域活动的人们,都各有其自己的语言。特别是印度,由于一般人们都严格遵守阶级制度,因为种族的繁多,语言文字的种类也就很多,据说古代印度社会的方言,有一百种以上。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应用何种语言说法弘化呢?有很多的学者认为,佛陀生在当时印度的北部边陲地区,在现在的尼泊尔境内。但是他一生游行弘化却多半是在当时的摩揭陀国。因而他使用的语言,很可能就是摩揭陀国语,并认定摩揭陀语就是巴利语。亦有学者认为巴利语不是摩揭陀国语,而是印度西部的方言。不过,佛陀说法不是单纯的用一种语言,而是用各种不同的方言,以适应各个不同区域之民族性。虽然佛陀说法是用雅语的时候多,但从不强迫弟子们用同一语言。即使是雅利安族的比丘,请佛倡议在僧团中全用雅语,佛陀仍是“听随国俗言音学习佛说”。我们可以从下列律典里,了解佛陀对语言问题的态度。

《毗尼母经》卷四:

有二婆罗门比丘,一字乌嗟呵,二字散摩陀,往到佛所,白世尊言:“佛弟子中,有种种姓,种种国土人,种种郡县人,言音不同,语既不正,皆坏佛正义。唯愿世尊听我等依阐陀至(指梵文)持论,撰集佛经,次比文句,使言音辩了,义亦得显。”

佛告比丘:“吾佛法中,不以美言为是。但使义不失,是吾意也。随诸众生,应与何音而得受悟,应为说之。”是故名为随国应作。

《四分律》卷五十二:

时有比丘字勇猛,婆罗门出家,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白世尊言:“大德,此诸比丘众姓出家,名字亦异,破佛经义。愿世尊听我等以世间好言论(梵文)修理佛经。”

佛言:“汝等痴人,此乃是毁损,以外道言论而欲杂糅佛经。”

佛言:“听随国俗言音所解,诵习佛经。”

《五分律》卷六:

时诸比丘种种国出家,诵读经偈,音句不正。诸居士便讥呵言:“言何比丘昼夜亲承,而不知男女黄门二根人语及多少语法?”

诸比丘闻,各各羞耻,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问诸比丘:“汝等实尔不?”

答言:“实尔,世尊!”

佛即遥责诸居士:“汝愚痴人,如何讥呵异国诵经,音句不正。”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六:

时尊者舍利子与二婆罗门子而为出家,一名牛授,二号牛生。二人悉教读诵经教。后时此二人共游人间,至一聚落,多获利养,便往此村。时被二人先学婆罗门歌咏声法。由串习故,今时诵读作本音辞。时被一人遇病,忽然身死。其现存者既溺忧心,经多废志。即便述诣室罗伐城,入逝多林。既停息已,便诣尊者陈如所。礼敬事毕,白言:“尊者,可供温经。”

答言:“善哉!我为汝诵。”

既诵多少,报言:“尊者所诵经典,文皆谬误,音韵不长,致有所阙。”

答言:“子我从先来如是习诵。”

即便辞礼,更别往诣马胜(阿说示)、跋陀罗(十六罗汉之第六位)、大名(摩诃男)、婆涩波(即波涩波)、名称、晡律挐、毗摩罗、善臂、罗怙罗(罗睺罗)。既至彼已,白言:“尊者,共我温经。”

答曰:“善哉!我为汝诵。”

既诵多少,广说如前,乃至辞礼,遂之尊者舍利弗所。既敬礼己,白言:“邬波驮耶,可共温经。”

答曰:“善哉,我为汝诵。”

同诵之时,长引声韵。其舍利子声更倍长。白言:“大师,自余尊老,诵习皆谬。唯独亲教,音句无差。”

报言:“汝愚痴人,自为谬误,谤余智者,不善诵经。彼诸大德,咸非谬误。”

既被挫折,默尔无言。时诸比丘以言白佛。佛作是念:“比丘诵经,长奉音韵,作歌咏声。有如是过。由是比丘不应歌咏引声而诵经法。若比丘作阐陀(梵文)声诵经典者,得越法罪。若方国言音,须引声者,作时无犯。”

从这些记载里,不难看出,原始佛教僧团诵读经法使用多种不同的语言,最早转法轮的五比丘陈如、阿说示、摩诃男、波涩波,以及佛陀的大弟子舍利弗,儿子罗睺罗所诵经法的语音,亦不尽相同。佛教是反婆罗门的沙门团体,是新兴的宗教,因此在被压迫的人民大众中有不少的信徒。这些众多的徒众,来自不同的地区,如果只用梵语或者摩揭陀语来弘化,恐怕弊多利少。所以,佛陀准许用不同的语言来传教。

不同的种族,不同的阶级,不同的区域,其运用的语言一定不同。佛陀的僧团,弟子们来自不同的地方,而阶级种族亦异,在日常生活中,各自的语言自然不同。到佛陀入灭后,因阿育王信仰佛教,佛弟子仍弘化四方,如南北印度的语言,就相差得很远,但为适应化区环境,自然运用本区方言。然而用方言说法,而使佛法变质,亦是难免的事,于是各种不同的学派,就在语言文字不同的运用下而分裂。印顺大师说:“阿育王时代,华氏城因僧众的来自各地,语言隔碍,所以分用不同的语言诵戒,佛法即分为多部。在不同的环境中,佛教适应不同文化,采用当地语文,确为佛法分部的重大原因。”

从部派分裂的历史去分析,据真谛译的《部执异论》说,阿输迦王(阿育王)的时代,佛教正式分为四派,所谓“大众破散,凡有四种”。然由什么原因而裂的呢?依藏传佛教调伏天及莲花戒的看法,说佛灭百十六年,佛弟子以四种语言诵戒,乃分为四派。一切有部以雅语诵戒,是罗睺罗的学说;大众部以俗语诵戒,系大迦叶的学统;正量部(犊子部系的盛行者)以杂语诵戒,系承优波离的学统;上座部以一种名叫鬼语的中印度方言诵戒,系承大迦旃延的学派。此四大派所用的语言不同,可以推想到其形成部派的分裂,是非常明显的事实。总之,由于印度语言的复杂性,为使佛法传布到各方,运用各个地方不同的语言,致使佛法因语言文字的不同而有诸派的分裂,可说是极其自然的事。

三节佛陀的预言及分裂之价值

佛教分派不但为必然性,亦为佛教发展应有之过程。佛教流传至今有二千五百余年,成为世界之三大宗教之一,乃是佛教分派,并向外弘化发展的结果。

佛教分派,释迦牟尼曾为预言,如《文殊师利问经》中所说:“我未来弟子,有二十部,能令诸法住。二十部者,并得四果,三藏平等,无下、中、上;譬如海水无有异味,如人有二十子,真实如来所说。”佛陀譬喻佛教分派如儿子分家,故《异部宗轮论·序》云:“奇哉大众!乃能于坚壁清野之学林,实树敌帜,而使悠悠之梦不沉,化城于焉动摇;是故以株守言:诚破裂之罪,无间之尤;若以胜进言,非夫产生部执之母,而发大乘之父欤?”佛教分派之价值,于此可略见之。但是佛陀预记部执分裂,综合而有三说,互为有异,故北传佛教,论中为二十部,南传佛教为十八部。

《文殊师利问经》第十五品为《分别部品》,如经所说:

文殊利白佛言:“世尊!云何名部?”

佛告文殊师利:“初二部者,一摩诃僧祇(即大众),二体毗履(即老宿)。我入涅槃后一百年,此二部当起。从摩诃僧祇出七部,于此百岁内出一部,各执一语言;于百岁内,从执一语言部,复出一部,名出世间语言;于百岁内,从出世间语言,出一部,名高拘黎柯;于百岁内,从高拘黎柯,出一部,名多闻;于百岁内,从多闻出一部,名只底舸;于百岁内,从只底舸出一部,名东山;于百岁内,从东山出一部,名北山。此谓从摩诃僧祇出于七部,及本僧祇,是为八部。

于百岁内,从体毗履部出十一部:于百岁内,出一部,名一切语言;于百岁内,从一切语言出一部,名雪山;于百岁内,从雪山出一部,名犊子;于百岁内,从犊子出一部,名法胜;于百岁内,从法胜出一部,名贤;于百岁内,从贤部出一部,名一切所贵;于百岁内,从一切所贵部出一部,名芿山;于百岁内,从芿山出一部,名大不可弃。于百岁内,从大不可弃出一部,名法护;于百岁内,从法护出一部,名迦叶比;于百岁内,从迦叶比出一部,名修姤路句。此谓体毗履部出十一部,及体毗履成十二部。

佛说此祇夜:

摩诃僧祇部,分别出有七;

体毗履十一,是谓二十部。

十八及本二,悉从大乘出,

无是亦无非,我说未来起。

《舍利弗问经》亦云:

时有长老比丘,好于名闻,极立争论,抄治我律,开张增广迦叶所结,名曰《大众律》。外采综所遗,诳诸始学,别为群党,互言是非。时有比丘,求王判决,王集二部,行黑白筹,宣令众曰:“若乐旧律,可取黑筹;若乐新律,可取白筹。”时取黑者,乃有万数;时取白者,正有百数。王以皆多佛说,好乐不同,不得共处。学旧者多,从以为名,摩诃僧祇也。学新者少,而是上座,名他俾罗也。他俾罗部,我去世时,三百年中,因于争故,起萨婆多部及犊子部;于犊子部,复生昙摩慰多别迦部、跋陀罗邪尼部、沙摩帝部、沙那利迦部。其萨婆多部,复生弥沙塞部、目睫罗优提舍(此是部主之异名,非部派名)、起昙无屈多迦部、苏婆利师部。他俾罗部,复生迦叶维部、修多兰婆提那部。四百年中,更生僧伽兰提迦部。

如是上座五五分裂,或六分裂,本末及相摄,总成十一部。又说:

摩诃僧祇部,我灭后二百年中,因于异论,生起鞞婆诃罗部、卢迦慰多罗部、拘拘罗部、婆收娄多柯部、钵蜡若帝婆耶那部。三百年中,因诸异学,于此五部,复生摩诃提婆部、质多部、末多利部。

如是摩诃僧祇部,二分裂或三分裂,本末成为九部。合前上座部十一部,共为二十部。

《大集经》中异于上述二经之说,只明分为五部,其余均未详。如云:

佛言:陈如!我涅槃后,我诸弟子颠倒解义,颠倒说法,名昙摩毱多,法名四分。受后三世,及以内外,凡所问难,悉能答对,是故名为萨婆帝婆,此名三世有,法名《十诵》。说无有我,及以受者,转诸烦恼,犹如死尸,是故名为迦叶遗部,此名解众生解脱。但有戒本,不作地相,水、火、风相,虚空识相,是故名塞沙塞部,此名广解义,法名《五分》。广博遍览五部经书,是故名婆苏富罗,此名众首,法是《摩诃僧祇》,此名大所持。善男子!如是五部,虽名有异,而皆不妨诸佛法界及大涅槃。

佛教之分派,或多为二十部、五百部;少之为五部、十二部、十八部。皆就其观法不同,或时间差异,或名称而有所不同,皆在释迦牟尼的预料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