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养浩
用尽我为民为国心,祈下些值玉值金雨。数年空盼望,一旦遂沾濡,唤省焦枯。喜万象春如故,恨流民尚在途。留不住都弃业抛家,当不的也离乡背土。
〔梁州〕恨不的把野草翻腾做菽粟,澄河沙都变化做金珠。直使千门万户家豪富,我也不枉了受天禄。眼觑着灾伤教我没是处,只落的雪满头颅。
〔尾声〕青天多谢相扶助,赤子从今罢叹吁。只愿的三日霖霪不停住,便下当街上似五湖,都淹了九衢,犹自洗不尽从前受过的苦。
这首套数是张养浩在陕西救灾时所作,当与〔双调·得胜令〕《四月一日喜雨》作于同时。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朝廷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前往救灾。张养浩其时已归隐多年,朝廷虽多次征召,均未出山,但此次关系到百姓危亡,所以一受命即起,到任四个月即劳卒于任上。〔南吕·一枝花〕由〔一枝花〕、〔梁州〕和〔尾声〕三支曲子组成,抒发了救灾时天降甘霖的喜悦之情,表达了他关心百姓疾苦,与灾民同甘共苦的心情。
〔一枝花〕首曲直接破题:“用尽我为民为国心,祈下些值玉值金雨。数年空盼望,一旦遂沾濡。”“用尽”、“祈下”,表明了是作者一片为民为国的忠忱,才感动上苍,祈求得珍贵的雨水。“雨”之所以“值玉值金”,是因为无数灾民盼望了它多年,来之不易,所以分外珍贵。面对这场及时雨,作者与灾民一样,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接着作者写了自己在雨中的所见和所感。干涸的大地和焦枯的庄稼仿佛一下子被这场大雨唤醒,露出无尽的春色。但是在欣喜之外,作者更想到了抗旱救灾工作的艰难,也想到了其中最关键的因素,那就是人民。“当不的”和“留不住”,两两相对表明灾民之所以“离乡背土”、“弃业抛家”,皆是因为灾情的严重,实属确非得已。作者不禁忧从喜来,为百姓痛心。由此,一个与百姓休戚与共的好官员形象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梁州〕一曲,以“恨”字承接上句,并将恨的内容具体化。在如此大灾面前,百姓最缺的就是粮食和财物,因此恨不得将野草翻为菽粟、河沙变作珍珠,但这是不可能的事。但却加“恨不的”三字作领,正表明作者企图救民于水火的强烈愿望。作者不禁产生了一个狂妄的心愿:“直使千门万户家豪富”,其勤政爱民的人道精神和诚挚深厚的忧乐情怀,令人感动。而现实终究是残酷的,正直的官员也无计可施,愁白了头发,进一步赞叹了作者对黎民百姓的深厚感情。
〔尾声〕一曲,作者压抑着满腹的悲叹,对救灾的前景仍然寄予了厚望。久旱逢甘霖,终究可喜,百姓从此可以不必再为灾情长叹短吁了,所以作者向老天拜谢。紧接的四句,作者继续祈祷希望“霖霪”不要就此停住,来冲走数年灾旱带给人们的痛苦。但是“犹自洗不尽”短短数字,欲言又止,意犹未尽,表明作者深感前路漫长,要想扫尽苦难,需要竭尽所能,鞠躬尽瘁,与开头“用尽我为民为国心”遥相呼应。
张养浩的散曲具有高度思想性和强烈批判性,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对民生疾苦的关怀,这种关怀来源于儒家的济世思想,在元代散曲中极为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