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贲
侬家鹦鹉洲边住,是个不识字渔父。浪花中一叶扁舟,睡煞江南烟雨。
〔么〕觉来时满眼青山,抖擞绿蓑归去。算从前错怨天公,甚也有安排我处。
鹦鹉曲这支曲牌是由白贲的这首曲子演化而来,白贲作鹦鹉曲,后人陆续模仿写作,如今可查的也有四十多首,由于白贲辞首中有“鹦鹉洲”三字,这支曲牌也就获得了[鹦鹉曲]的新名称。
白贲的这首[鹦鹉曲]的确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作品,从内容来看,这一作品通过对一个陶渊明式隐逸人物的描写,隐晦的表达出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语言简单明了,但意思含蓄,充满味道,声调和谐,但却难以唱和。
白贲在该曲中故作旷达,骨子里却是在讽刺贤愚颠倒,乍看该曲是礼赞隐逸生活,实则是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说自己是个不识字渔夫,实为对社会的愤激之语。以下所描绘的自由自在的渔父生活,也可作如是观。“算从前错怨天公”的“算”字,是习用的勉强承认的词。“错怨天公”何事作者没有明讲,我们可推知其所怨乃是天公没有给他安排一个能够发挥才能的地位。句中的“熬”、“抖擞”等活泼的字眼,让人觉得渔父的睡觉,其实是一种生命力的潜藏,渔父一旦觉醒,那就是生命力的焕发。最后一句说“甚也有安排我处”,并非从心里表示满意。此处“甚”字,也是带有勉强承认的语气,实质是对天公的安排,极大不满,暗含着怀才不遇的怨愤。既可以理解为自我讽刺,也可以理解自我解嘲,豁达中显示着不平之气。“甚也有安排我处”这种情绪,在元代一般汉族文人中普遍存在。当时,在民族歧视政策下,汉族文士多不能为国所用,白贲自然亦然,只是作些地方小官,且为时短暂。这支曲道出了当时一般文士共有的心声。
作者运用散曲这一文学体裁,塑造了一个富有个性的渔父形象,既继承传统而又有所创新,这就是该曲的成功之处。这首曲子景色与人物相映相衬,意境优美,构思新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