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舌上风暴:辩论技法与辩论口才大全集
13034000000067

第67章 颠倒是非混淆黑白——诡辩与反诡辩术(6)

要反对别人的论点,并不一定要正面驳斥,而是先假定对方的命题为真,然后以对方的命题为前提加以演绎,导引到一个显而易见的荒唐的结论上去,并将之推向极端,推向明显荒谬的结论,从而达到驳倒对方的目的。

三国时候,蜀国突然发生一次严重的旱灾,蜀先主刘备命令全国上下禁止酿酒,以免浪费了仓廪存粮。为了彻底禁止酿酒,又规定了凡是被查出有酿酒用具的人,与制酒者一样受罚,不得轻易饶恕。

但是,旱灾并不一定每年都会发生,禁止酿酒也只是短时间内的权宜措施,如果真的把酿酒的所有用具完全摧毁丢弃,民众的心里会舍不得;更何况查出那些酿酒用具,只不过是说明了那人尚存有酿酒之心,并不足以证明他们已在进行酿酒。如果就这样不分青红皂白地而与酿酒者一样被处罚,人们会觉得近于苛刻,只是苦于没人敢提出改善的意见。

有一天,简雍陪刘备出宫在外游逛,见前面走来一对同行的男女,就趁机对刘备说:“他们两个要相互勾搭,为什么不下令将他们抓起来?”刘备不解他话中之意,好奇地问道:“你怎么知道他俩要相淫?由哪里看出?”简雍笑着回答:“他俩都有性器呀!这和你所规定的有酿酒器具的人要和酿酒者同样遭受处分是一样的道理啊!”

刘备听他说罢,不禁笑了起来,立即下令,对有酿酒器具而没有以粮酿酒的百姓,不再处罚追究。

这就是通过假设对方的论点是真的然后进行推论,来达到驳倒对方论点的目的,所以说这一手法是“欲正故谬”;又因为这种方法是通过合乎逻辑的推导,使原来不大明显的谬误得以“放大”,一目了然,对对方的批驳就很明显了。

在说辩中,很多人都能够自然地运用这种推理方式,将对方论点的条件部分,给予推衍、扩展、引申,找出一个比较特殊的条件,使这条件与对方的结论相背谬,从而驳倒对方的观点。

简单来说,这种方法是为了驳倒对方,并不一定非要采取一味进攻的方法,而是先退一步,假定对方的思想和观点是对的,然后从中推导出非常荒谬的结果,使对方思想和观点中原来不大明显的谬误,显微扩大,这样就推翻了对方的论点。导谬术,既是一面显微镜,又如一面放大镜,能鲜明突出地揭露出反论题的虚假、荒谬,因此,它是人们在辩论中非常喜欢使用的一种方法。

总体来说,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方法来放大对方的错误。

一、从对方论点中找出一个与其矛盾的判断

“有的判断不是真的”既然是以“一切判断都是真的”为前提推出来的,而两者又构成了矛盾判断,根据排中律,可见“一切判断是真的”这句话是假的。

有个佛教徒正在当众宣传“轮回报应”的佛教理论,他说人们不能“杀生”,因为今世杀了什么生物,来世就要变成什么生物。比如你杀了牛,来世就变牛;杀了猪,来世就变猪。即使杀了蝼蛄、蚂蚁,来世也会变成蝼蚁。

正在他讲得起劲时,有一位姓王的先生插言道:“照你的说法,大家都杀人好了!”佛教徒气急败坏的说:“胡说,我们佛门子弟连蝼蚁的性命都不肯伤害,怎么能杀人呢?”

王先生说:“不对,你刚才说杀什么来世变成什么,杀牛变牛,杀猪变猪,如果你这种说法是对的,那么,来世要变人,就只有杀人了。这不是号召大家杀人吗?”这句话把佛教徒问得张口结舌。

王先生这里就是假定对方的命题正确,今世杀什么来世变什么,由此推出荒谬的结论:只有杀人,来世才能变人。显然这个结论是错误的。因此,根据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否定式,否定了后件,就必然否定前件,那位佛教徒关于“今世杀什么来世变什么”的命题就必然被否定。

二、从被反驳的判断中引申出荒谬结论即假判断,从而推出该被反驳判断虚假

在苏东坡的笔记文《志林·记与欧公语》中,苏东坡驳难欧阳修,也是应用的这一种形式。

苏东坡一次与他的老师欧阳修在河边散步。师生二人引古论今,谈兴正浓,忽见一帆船驶过,船上舵工掌舵行舟,颇有一番惬意。欧阳修见此情景,便对苏东坡说起一件事,有一个病人,医生问他得病的原因,病人说是乘船时因遇上刮大风,受惊吓而得病。于是,医生按医书上“用麻黄根节,以及旧竹扇子刮屑人药,可以止汗”的教论,如法炮制,用从被汗水浸透了的舵把上刮下的木屑入药,为这病人治病。喝药后,病人的病真的好了。

苏东坡认为这不是科学之法,如果这样用药对头的话,那就会推导出一系列荒谬结论。于是,他对老师说:“照此法行医,用笔墨烧灰入药给读书人喝下去,不是可以治昏惰病了吗?推而广之,那么喝一口伯夷(孤竹国君之子,与其弟互相推让王位)的洗手水,就可以治疗贪心病了;吃一口比干(商纣王淫乱,比干诤谏而死)的残羹剩汁,就可以治好拍马屁的毛病了;舔一舔勇将樊哙的盾牌,就可以治疗胆怯病了;闻一闻古代美女西施的耳环,就可以除掉严重的皮肤病了?”

苏东坡正是运用这一方法,导引出一系列的荒谬结果,从而巧妙地驳斥了欧阳修提出的命题。

三、从被反驳判断中推导出两个矛盾判断

关于物体从高空下落的运动,亚里士多德曾断言:“快慢与其重量成正比。”伽利略认为,在真空中,轻重物体应同时落地,他假设重物A与重物B捆在一起成为A+B,因A+B比A重,它应比A先落地;另一方面,A比B落得快,B应减慢A的速度,所以A+B又应比A后落地。这样便得到了自相矛盾的结论,从而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论断是错误的。

有的逻辑工作者对这一推论的严密性提出质疑,引起不少逻辑工作者的争论,孰是孰非就不是本文所涉及的范围了。

◎歪理歪推,谬上加谬

歪理歪推,从而放大错误,这也是经常用到的诡辩方法。

《古今概谈》中有个笑话,说是一个人非常吝啬,从来不请客。有个邻人问及这个人的仆人,其主人什么时候请客。仆人说:“要我家主人请客,你非等来世。”主人在里面听了,骂出声来:“谁要你许他日子!”

“来世请客”明明是永远不请客的意思,是否定的意思,可是主人还不满意,从主人的话里我们可以找出更大的荒谬。

宋朝有个人叫邱浚,一次去杭州大寺院里拜访一位叫圆珊的老和尚。邱浚对老和尚彬彬有礼,可老和尚瞧着邱浚是个小官,职位很低,因而看不起他。老和尚头不抬,眼不睁,说起话来嘴也懒得张,态度十分傲慢。

这时,又有一位将军公子驾到,老和尚马上满脸堆笑,降阶相迎,热情招待,十分恭敬。

邱浚对老和尚的无礼非常气愤,等那位公子走了以后,他责问老和尚说:“你为什么对将军公子那样恭敬,对我却这样冷若冰霜?”

老和尚说:“你不懂。按我们佛门的规矩,恭敬就是不恭敬,不恭敬才是恭敬!”

邱浚听了老和尚的歪理,不禁怒火中烧。但他灵机一动,顺手抄起一根禅杖,照着老和尚的秃头上狠狠打了几下。老和尚抱头大叫,责问邱浚何故无礼打人。邱浚却说:“既然恭敬就是不恭敬,不恭敬才是恭敬,那么,我打你就是不打你,不打你才是打你。这是以礼还礼呀!”

老和尚听了邱浚的回答,捂着火辣辣的秃头,无言以对,心中只有暗暗叫苦。

老和尚以势利眼光待客,还说出一番歪道理为自己辩解。邱浚灵机一动,抓住老和尚的歪理,歪理歪推,得出“打你就是不打你”的歪理,从而以歪制歪。

歪理歪推,是依据对方荒谬的逻辑进行荒谬的推理,从而推导出更加荒谬的结论。它的特点是,不但前提是歪的,而且推理的方法也是歪的,这种推理是不管多种可能性的,它只管一条路,即往荒谬的结果上推演。其效应是越推越歪,越歪越有趣,从而幽默感越强,讽刺味越浓。

侯宝林有一段相声,说两个人醉酒后逞能。一个说:“你没醉?你能从这儿爬上去吗?”说罢,拿出手电筒,打开电门,朝天一道白光,让另一个醉鬼顺着这光柱往上爬。另一个说:“我没醉,我懂,我不爬。我待会儿爬到半道,你一关电门,我会摔下来。”

一人让另一人爬光柱已是很可笑了,而另一个则说“他懂”,说爬到半道会摔下来。把荒谬推向极端而产生极强的幽默效果。

一天,某国王写了一首诗,念给首席宫廷诗人听,并征求意见。这位诗人照实回答:“淡而无味,杂乱无章。”国王听后非常生气,下令把诗人关进马棚。过了几天,亏得众人求情,诗人才被放出来。

不久国王写了一首新作,又吟给诗人听。诗人听完,一言不发,站起身来,垂着头,朝外就走。国王惊讶地问他:“哪里去?”诗人说:“陛下,我进马棚去!”

国王说诗好,诗人认为不好。而照实说就会被关进马棚,故他干脆直接说“我进马棚去”,意即国王的诗糟透了。

◎活用反语,放大荒谬

人们的语言表达有着约定俗成的习惯性规则。在特定的情况下,人们也出于表达的需要打破习惯的约束,并反其道而行之,便形成了反语。

汉武帝刘彻的乳母曾经在宫外犯了罪,武帝知道后,想依法处置她。乳母想起了能言善辩的东方朔,请他搭救。东方朔对她说:“这不是唇舌之争,你如果想获得解救,就在将抓走你的时候,只是不断地回头注视武帝,但千万不要说一句话,这样做,也许有一线希望。”当传讯这位乳母时,这位乳母有意走到武帝面前,要向他辞行。当时东方朔正在旁边侍坐。只见乳母面带愁容地不停地看着汉武帝。于是,东方朔就对乳母说:“你也太痴了,皇帝现在已经长大了,哪里还会靠你的乳汁养活呢?”武帝听出东方朔是话中有话,面部顿时露出凄然难堪之色,当即赦免了乳母的罪过。

所谓反语,就是用修辞的实际上意思跟表面意思正好相反的话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而反语相讥就是修辞学中“反语”在辩论中的运用,即我们平常讲的“说反话”,辩论中的“说反话”是不直接说出正面的意思。反语的具体方法,有时表现为反话正说,用正面的语言表达反面的意思。从表面来看,似乎是对对方的肯定与称赞;但是,如果联系特定的语言环境,就会发现它所表达的却是对对方的讽刺与嘲弄,具有极强的幽默讽刺意味。古代优孟劝谏庄王葬马就使用了这种方法。

有时候,也可以用反面的话来表达正面的意思。在某些特定的场合,人们习惯从正面来陈述和肯定的意思,但如果出人意料地用反面的话来说,自然会引起人们的惊讶,说话者然后突然揭示出话语的真正含义,这样能使语言更加幽默风趣,意味深长。

相传,海菲兹在伦敦首演后,文豪萧伯纳走到后台,向这位年轻的小提琴手说:

“这个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否则,就会招致诸神的嫉妒。我想建议您:每晚临睡之前,至少要奏出一个不准的音符来。”

萧伯纳是想对这年轻小提琴手高度称赞,但他却用反面的话表现出来,这更能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使用反语的辩论方法必须注意,无论是反话正说或者是正话反说,都应该明确,一定要使听众结合特定的语言环境,知道是在说反话。假如说得含糊不清,人们按字面的意思去理解,其效果自然就会大打折扣。

齐国有一个人得罪了齐景公,齐景公大怒,命人将这个胆大包天的人绑在了殿下,要召集左右武士来肢解这个人。为了防止别人干预他这次杀人举动,他甚至下令:“有敢于劝谏者,也定斩不误。”文武百官见国君发了这么大的火,谁还敢上前自讨杀头之冤。晏子见武士们要对那人肢解,急忙上前说:“让我先试第一刀。”众人都觉得十分奇怪:晏相国平时是从不亲手杀人的,今天怎么啦?只见晏子左手抓着那个人的头,右手磨着刀,突然向坐在一旁的齐景公问道:“古代贤明的君主要肢解人,你知道是从哪里开始下刀吗?”齐景公赶忙离开坐席,一边摇手一边说:“别动手,别动手,把这人放了吧,过错在寡人。”那个人早已吓得半死,等他从惊悸中恢复过来,真不敢相信头还在自己肩上,连忙向晏子磕了三个大响头,死里逃生般地走了。

晏子在齐景公身边,经常通过这种正话反说的方法,迫使齐景公改变一些荒谬的决定。

有一个马夫有一次杀掉了齐景公曾经骑过的老马,原来是那匹马生了病,久治不愈,马夫害怕它把疾病传染给马群,就把这匹马给宰杀了。齐景公知道后,心疼极了,就斥责那个马夫,一气之下竟亲自操戈要杀死这个马夫。马夫没想到国君为了一匹老病马竟会杀了自己,吓得早已面如土色。晏子在一旁看见了,就急忙抓住齐景公手中的戈,对景公说:“你这样急着杀死他,使他连自己的罪过都不知道就死了。我请求为你历数他的罪过,然后再杀也不迟。”齐景公说:“好吧,我就让你处置这个混蛋。”

晏子举着戈走近马夫,对他说:“你为我们的国君养马,却把马给杀掉了,此罪当死。你使我们的国君因为马被杀而不得不杀掉养马的人,此罪又当死。你使我们的国君因为马被杀而杀掉了养马人的事,传遍四邻诸侯,使得人人皆知我们的国君爱马不爱人,得一不仁不义之名,此罪又当死。鉴于此,非杀了你不可。”晏子还要再说什么,齐景公连忙说:“夫子放了他吧,免得让我落个不仁的恶名,让天下人笑话。”就这样,那个马夫也被晏子巧妙地救了下来。

正话反说可以放大荒谬,让人更为明白地见到了荒谬的真面目,从而达到了更好的劝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