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道教自然观研究
12942200000008

第8章 宇宙生成论(6)

第一,"易变为一,一变为三"、"一变为三"、"三变为五"、"五变为七"、"七变为九"、"九者究也"、"极后变为一"等是对于宇宙天体演化多样性的一种体现,"一、三、五、七、九"是道教关于宇宙天体运动演化多样性的概括与总结,体现了道教关于宇宙天体演化的所具有的客观运动本然属性。道教在《太上老君太素经》中论述:"易有太极,太极谓太易,太易者,大晓易无有先之者。谓皓皓白气也乃有太初,初者气之始也。有太始,太始者形之始也。有太素,太素者质之始也。故谓易,易变为一,一变为三,三变为五,五变为七,七变为九,九者究也。极后变为一,一者谓天也。故轻清者即上为天,重浊者即下为地,中和气者为人。故天地合精,万物化生。"《道藏》第34册,第463页。

第二,"九变者究,复变为一"。道教关于"太易"、"太初"、"太始"、"太素"等运动变化的几个阶段,表现了宇宙生成与演化所具有的多样性,即"未见气"-"气之始"-"形之始"-"质之始"从而形成宇宙天体的"气形质",其万物相"浑沦"思想表现了宇宙天体运动演化多样性特点。唐《冲虚至德真经》认为:

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无形埒,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变者究也。乃复变而为一,一者形变之始也。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为人。故天地含精,万物化生。《道藏》第11册,第526页。

这种多样性主要体现在宇宙的生成与演化是由"无形"到"有形"的过程,这个过程为"气形质"的初始运动变化,而运动变化的多样性则具体表现为"一"到"九","九"归"一"等相互之间的循环转换。通过宇宙万物多样性的运动转换,从而实现宇宙生成与演化的"万物化生",即"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为人"之目的,是道教辩证宇宙演化观的重要代表。

第三,"经历无穷,千变万化"。《云笈七签》卷二《太上老君开天经》中假托"老君"论述了宇宙自然"经历无穷,千变万化",最后实现"合有四十五"、"各有九算"、"体成八卦"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表达了道教关于宇宙生成所具有的多样性思想,是道教宇宙观对于天体多样性的基本认识:

老君曰:秘化之初,吾体虚无,经历无穷,千变万化。先下为师三皇已前,为神化之本。吾后化三皇五帝为师,并及三王,皆劝令修善。天一、地二、人三、时四、音五、律六、星七、风八、州九、合有四十五。子午卯酉中央,各有九算。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中有五龟,体成八卦。水流归未,分八至丑,叶落归本,分六至亥;金刚本强,分二至未,土王四季,分四至巳。坎怨独走,离明数四,艮八高掺,三纵坤位,乾当城坤,与一相遂,巽吁天门,从乾贷一,震雷动泽,从兑所减。晨午酉亥,自刑之卦,各内其八卦以成,余有九算成易字。《云笈七签》第29页。

道教表达的宇宙生成与演化多样性的认识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老君"作为宇宙天体运动演化的象征,"经历无穷"、"千变万化",体现了多样性的特点;二是道教通过"天一、地二、人三、时四、音五、律六、星七、风八、州九"等,表明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运动变化属性;三是道教通过象征天道运行和人事变化的八种不同性质类型的八个基本单位--"八卦",表示了天体演化所具有的多样性特点;四是道教通过表示时间运动变化的"子午卯酉丑亥巳"等,体现了运动的多样性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进行的,并进一步认为这种宇宙形成与演化的多样性是建立在宇宙运动变化所具有的客观必然性基础之上的,"四者谓乾坤坎离,即金木水火之谓,四者浑合,自然生成,虚无无心为喻。"《道藏》第20册,第79页。其中"自然生成"是其宇宙天体"本然"所具有的生成与演化属性的基本体现。"浑合"、"浑沦"均是由于宇宙天体运动多样性所带来的结果。这种结果的出现是万物"自然生成"的"本然"客观规律性的必然要求而非人"心"为之,表现了道教自然观对于宇宙生成与演化多样性的认识是建立在客观必然性基础之上的,因而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三"非道不生,非道不立"

--宇宙生成与演化的统一性

道教认为宇宙生成与演化的多样性是宇宙天体"本然"运动变化客观必然性的反映,但在宇宙运动多样性的背后却体现了宇宙生成与演化的统一性,这个统一性就是"道"。即"天畏道者,天以至行"、"人伦命物,非道不生",其内容则具有"理之自然"之特征。

第一,"天畏道者,天以至行"。道教早期经典《太平经》认为:"天畏道,道畏自然。夫天畏道者,天以至行也。道废不行,则天道乱毁。天道乱毁,则危亡无复法度。故自然使天地之道守,行道不懈,阴阳相传,相付相生也。道乃主生,道绝万物不生,万物不生则无世类,无可相传,万物不相生相传则败矣。何有天地乎?天地阴阳乃当相传相生。今绝灭则灭亡,故天畏道绝而危亡。道畏自然者,天道不因自然,则不可成也。"《太平经合校》第701页。这里的"道畏自然"、"自然使天地之道守"、"天道不因自然,则不可成也"等之"自然"所表达的基本思想,乃道之本然及规律性,说明宇宙生成与演化统一于道性的实质乃为宇宙天体本然之属性。

自天有地,自日有月,自阴有阳,自春有秋,自夏有冬,自昼有夜,自左有右,自表有里,自白有黑,自明有冥,自刚有柔,自男有女,自前有后,自上有下,自君有臣,自甲有乙,自子有丑,自五有六,自木有草,自牝有牡,自雄有雌,自山有阜。此道之根柄也。阴阳之枢机,神灵之至意也。《太平经合校》第728页。

《太平经》中关于宇宙生成与演化的各种运动形态与运动结果,均反映了"万物"生成演化统一于"道之根柄",这种"根柄"乃宇宙生成与演化之"枢机",宇宙万物运动神灵之"意",反映了宇宙运动演化多样性所具有的"道"之统一性。

第二,"人伦命物,非道不生"。玄元真人在《太上玄灵北斗本命延生真经注解》中认为:"夫道育天地之根,气补五行之用。物盗天地之灵以成茂,人盗万物之精以求安。故三才五行,人伦命物,皆非道不生,故非道不立。"《道藏》第17册,第56页。道教将宇宙万物生成与演化归于"非道不生,非道不立",并认为"道"成为天地之根,万物之"茂",人生之"安","三才五行"、"生命伦理"离开了道之运动规律及属性,宇宙生成与演化是不可能的,万事万物"皆顺天道而为",并在道的作用下生成与演化。关于如何理解宇宙生成与演化统一于"道"之属性,道教认为这是由于道在宇宙生成与演化中所具有的"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源"本然本质属性,以及道在宇宙天体生成与演化中"生生成成"的功能所决定的。

第三,"生生成成,今古不移"。唐代吴筠《宗玄先生玄纲论》认为:"道者何也,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源,其大无外,其微无内,浩旷无端,杳冥无对,至幽靡察,而大明垂光,至静无心而品物有方。混漠无形,寂寥无声,万象以之生,五音以之成。生者有极,成者必亏,生生成成,今古不移,此之谓道也。"《道藏》第23册,第674页。道之所以成为宇宙万物生成与演化之"本源",是由于万物"以生之"、"以成之"统一于"道","生生成成"宇宙万物的生成与演化其根本动因是由于道之作用的影响,这是一条基本的宇宙形成与演化规律,并且"古今不移"。道教认为"天地之灵,孕日月之精,否极泰来,阴尽阳生,皆顺天道而为也。"《云笈七签》第1401页。宇宙生成与演化所具有的"灵"、"精",各种运动表现形态"阴尽阳生"和各种宇宙生成与演化的属性"否极泰来",均是由于"天道"而为之,是道所具有的运动本然属性所决定的,反映了宇宙生成与演化运动皆统一于"天道之性"的客观事实。

第四,"三生于一,理之自然"。三生万物则是"道"所具有的本然统一性的基本体现。"道有本末,本者万物之所生也;末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本者出之自然,不假乎人之力而万物之所生也。"《道德真经集义》,《道藏》第14册,第298页。对此,南宋彭耜在《道德真经集注》中说:"万物生虽有万不同,而莫不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盖物生于三,而三生于一,理之自然也。"《道藏》第13册,第189页。万物的"生"、"成"皆因道之"本末","本者万物之所生","末者万物之所以成",宇宙万物的生成是由于"本",这种"本"乃为道本身所具有的本质属性,又可以称之为"自然"。但这种"自然"与"人立"的"生"与"成"皆是由于道而为之,万物的生成所具有的规律性均统一于道之本然属性。

四"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见其终"

——宇宙生成与演化的持续性

道教认为宇宙的生成与演化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这种过程表现为"不知其始"、"不见其终",使宇宙万物生生不息,周而复始。道教将宇宙生成与演化之持续性具体体现于"承负"、"因穷还反其本",以及"恒"与"常"、"历劫长存"、"因穷还反"、"不生不死"等几个方面。

第一,"因穷还反,故名承负"。《太平经》认为:"元气怳惚自然,共凝成一,名为天也;分而生阴而成地,名为二也;因为上天下地,阴阳相合施生人,名为三也。三统共生,长养凡物名为财,财共生欲,欲共生邪,邪共生奸,奸共生猾,猾共生害而不止则乱败,败而不止不可复理,因穷还反其本,故名为承负。"《太平经合校》第305页。宇宙生成与演化在这里表现为"三统共生",即上天下地,阴阳相合施于人。万物的生成与演化得于"长养",只有"长养"才可实现"复"万物生成与演化之理,达到"因穷还反其本",使万物生成与演化保持其所具有的持续性。宇宙万物的这种持续性是通过宇宙所具有的规律之一"承负"来实现的,即"物之自微至著,变化之相因袭也"。

第二,"不知其始,不见其终"。唐代吴筠在《宗玄先生玄纲论》中认为:"通而生之之谓道,道固无名焉;畜而成之之谓德,德固无称焉。尝试论之,天地人物灵仙鬼神非道无以生,非德无以成。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见其终,探奥索隐莫窥其宗。入有之未,出无之先,莫究其朕,谓之自然。自然者,道德之常,天地之纲也。"《道藏》第23册,第674页。这里表达了宇宙天体生成演化持续性的几个主要内涵:一是道教认为"通而生"、"畜而成"是宇宙运动与演化的本然固有的规律,称之为"道德";二是宇宙万物运动与演化的持续性是"自""然",即宇宙本然就具有非道不生、非德无成的特性,其"道德"之内涵乃为宇宙运动规律的基本体现;三是宇宙万物的生成与演化的持续性具体表现为"不知其始"、"不见其终",四是宇宙万物生成与演化持续性的本质则为"自然",即本身所具有的内在属性,并认为这种宇宙生成与演化的持续性是宇宙万物所具有的基本运动属性。

第三,"春生秋实,阴阳之恒"。《南华真经注疏》郭象注认为:"夫春秋生气皆得自然之道,故不为也。"成玄英则疏为:"春生秋实,阴阳之恒;夏长冬藏,物之常事。故春秋岂有心施于万宝,而天然之道已自行焉。"《道藏》第16册,第558页。道教关于宇宙生成与演化之持续性体现于"恒"与"常",即"春生秋实阴阳之恒","夏长冬藏物之常事",是宇宙生成与演化"本然"具有的"自然之道"、"天然之道",宇宙万物在"恒"与"常"的作用下,可以"自行"实现其生成与演化,表现了道教宇宙自然观对于宇宙生成与演化持续性的认识。

第四,"虚空同体,历劫长存"。道教在《元始天尊说太古经注》中通过宇宙生成与演化所体现的"历劫长存"、"不为老"、"不生不死"等特点,表现了宇宙生成演化所具有的持续性。道教认为:"太古者,无名无象,不变不迟,虚空同体,历劫长存。先天地而不为老,后六极而不为下。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经阴阳而不殆,不生不死,无往无来,卓然安静也。"《道藏》第2册,第594页。宇宙生成与演化持续性具有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运动特点,"不变不迟,虚空同体,历劫长存";二是时间特点,"先天地而不为老";三是性质特点,"独立而不改,经阴阳而不殆";四是状态特点,"不生不死","无往无来"。黑格尔在其《自然哲学》中认为:"自然必须看作是一种由各个阶段组成的体系,其中一个阶段是从另一个阶段必然产生。"黑格尔《自然哲学》,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8页。道教宇宙生成与演化持续性的特点在运动上"不变"、时间上"不老"、性质上"不改"、状态上"不生死"等,正是这种"一个阶段从另一个阶段必然产生"宇宙运动持续性的形象体现。

总之,"中国人在解决现实问题时,通常要"正本清源"。这种文化特征反映在哲学上,就是本源论哲学,即从生成过程中把握宇宙整体,老子哲学是中国本源论哲学最初的杰出代表。"卢国龙《中国重玄学理想与现实的殊途与同归》,人民中国出版社1993年版,第228页。道教的宇宙生成论"气"、"混沌"、"太极"、"老君"、"虚无"、"三始"、"道"之说,道教所描述的宇宙从"混沌"以来由"天地"万物到"人类社会"三个重要的形成发展阶段,具有宇宙生成演化"本源论"之特点,是道教认识和理解宇宙天体起源与演化、宇宙生成与演化的顺序和过程、宇宙生成基本规律与本质特点的系统思想与观点,对于现今天文学的研究以及对于人们认识宇宙的起源和演化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哥白尼是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因提出"日心地动说",突破了基督教所奉行的"地心说"教义的桎梏,从而揭开了近代科学的序幕。他在其代表作《天体运行论》第一卷引言中认为:"由于天空具有超越一切的完美性,大多数哲学家把它称为可以看见的神。因此如果就其所研究的主题实质来判断各门学科的价值,那么首先就被一些人称为天文学,另一些人叫做占星术,而许多古人认为是集数学之大成的那门学科。"哥白尼等著,文池编《宇宙简史》,线装书局2003年版,第3页。道教的宇宙生成论作为中国民族化的"天文学",具有哥白尼所说的"集数学之大成的那门学科"的内容特点,反映出其所包含"天文学"的"学科的价值"。其内容所体现的"道"之自然规律,"非道不生,非道不立"则是宇宙天体运动演化客观必然性的重要反映。道教的宇宙生成论还体现了其对宇宙生成与演化认识多样性的特点,即"经历无穷,千变万化",其内容则具有"理之自然"之特征。同时,道教认为宇宙的生成与演化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这种过程表现为"不知其始"、"不见其终",从而使宇宙运动演化表现为生生不息、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道教还通过"承负"、"因穷还反其本",以及"恒"与"常"、"历劫长存"、"不生不死"等观点表现了宇宙生成与演化之持续性,是道教自然观对于宇宙生成演化本质内涵的基本认识,对于今天人们深入探讨天体的起源与演化,以及对于丰富和发展宇宙天文学的内容都具有重要借鉴和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