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道教自然观研究
12942200000007

第7章 宇宙生成论(5)

太初一治,至于万劫,人民之初,故曰:太初。是时,唯有天地日月人民,都未有识名,太初既没,而有太始。太始置立天下九十一劫,九十一劫者,至于百成,百成者亦八十一万年。太始者,万物之始也。故曰太始。流转成练,素象于中而见气实,自变得成阴阳。太始既没,而有太素。太素之时,老君下降为师,教示太素,以法天下,八十一劫,至于百成,亦八十一万年。太素者,万物之素,故曰太素。太初已下,太素已来,天生甘露,地生醴泉,人民食之,乃得长生。死不知葬埋,弃尸于远野,名曰上古。太素既没,而有混沌,混沌之时,始有山川。老君下为师,教示混沌,以治天下,七十二劫。混沌流行,成其山川,五岳四渎,高下尊卑,乃其始起也。《道藏》第24册,第618页。

《太上老君开天经》表达了宇宙生成演化、万物运动变化的渐进过程,这个过程是客观的并具有宇宙运动演化本然的内在规律性。其中第一阶段为"太初",即"太初是时,唯有天地日月人民,都未有识名";第二阶段为"太始",即"太始者,万物之始自变得成阴阳";第三阶段为"太素",即"太素者,万物之素天生甘露,地生醴泉,人民食之,乃得长生",并使天体演化达到"太素既没而有混沌",这种"混沌"使天体演化进入宇宙生成阶段,即"混沌之时始有山川,混沌流行,成其山川,五岳四渎",并使人类社会"始起"出现"高下尊卑"等尊贵卑贱差别,从而形成完美的从宇宙天体生成演化到人类社会运动变化的整个过程。

四"混沌既没,而有九宫"

--宇宙生成与演化"三分"之说

道教《太上老君开天经》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宇宙万物生成与演化"五劫"之说的思想,即认为宇宙生成与演化分为五个阶段,即延康、龙汉、赤明、开皇、上皇。"古代的宇宙划分的模型使我们想起了在自然与超自然之间的类似划分,那就是尘世的身体和宇宙的灵魂。正如人类学家约瑟夫·坎贝尔喜欢指出的,我们仍然在为接受宇宙的统一而斗争,通过所有与宇宙有关的暗示来了解我们怎样在宇宙中来看待自己。"(美)唐纳德·戈德史密斯著,安重义译《连接宇宙》,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第116页。道教宇宙生成与演化的"三分始有"之说,描述了宇宙从"混沌"以来由"天地"万物到"人类社会"三个重要的形成发展阶段,展示了道教对于宇宙生成和人类自己的认识。

第一,"混沌以来,始有识名"。宇宙生成发展的第一阶段,即由"混沌"到"天地人"的"本然"运动过程:"混沌以来,始有识名。混沌号生二子,大者胡臣,小者胡灵。胡臣死为山岳神,胡灵死为水神,因即名为五岳四渎,山川高下。混沌既没,而有九宫。九宫之时,老君下为师,口吐《乾坤经》一部。结其九宫,识名天地,清气为天,浊气为地。从九宫以来,天是阳,地是阴。阳者刚强,远视难睹,在天成象,日月星辰是也。在地成形,五岳四渎是也。在人成生,心肝五藏是也。分别名之有异,总而名之是一也。取三刚名也"《云笈七签》第28页。并进一步认为:"清浊已分,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沉为地。三纲既分,从此始有天地,犹未有日月。天欲化物,无方可变,便置生日月在其中,下照暗冥。太初时,虽有日月,未有人民。渐始初生,上取天精,下取地精,中间和合以成一神,名曰人也"《道藏》第34册,第618页。《太上老君开天经》又认为:"天地既空,三分始有,生生之类,无形之象,各受一气而生,或有补气而生者,山石是也;动气而生者,飞走是也;精气而生者,人是也。"《道藏》第34册,第618页。这里描述了宇宙生成与演化的第一阶段,即有"混沌"-"九宫"-"天地"-"阴阳"-"日月"-"星辰"-"五岳"-"四渎"-"心肝"-"五脏",并成为道教对天体生成与演化精辟之说。

第二,"九宫没后,而有元皇"。由宇宙生成到"人"出现的第二阶段,则是在"天地人"等"自然人"基础之上,由"元皇"经"太上皇"、"地皇"到传说中的"伏羲"、"燧人"等"人皇"的过程。"九宫没后,而有元皇。元皇之时,老君下为师,口吐《元皇经》一部,教元皇治于天下。始有皇化,通流后代,以渐成之。元皇之后,次有太上皇。太上皇之时,老君下为师,教示太上皇以治天下。太上皇之后,而有地皇。地皇之后,而有人皇。人皇之后,而有尊卢。尊卢之后,而有句娄。句娄之后,而有赫胥。赫胥之后,而有太连。太连已前,混沌以来,名曰中古。尔时天生五气,地生五味,人民食之,乃得延年。太连之后,而有伏羲。生于一源之始,继天而生,调习阴阳,以定八卦。自伏羲已前,五经不载,书文不达,唯有老君,从天虚空无亿河沙,在太清之外,不可称计。大道既分天地以来,开置皇化,转佐天帝,通流后世,以自记之。"《云笈七签》第27页。"伏羲之时,老君为师,号曰无化子,一名郁华子。教示伏羲,推旧法、演阴阳,正八方,定八卦,作元阳经,以教伏羲。伏羲已前,未有姓字,直有其名。尔时人民朴直,未有五杀。伏羲方教以张罗网,扑禽兽而食之。皆衣毛茹血,星臊臭秽。男女无别,不相嫉妒。冬则穴处,夏则巢居。伏羲没后,而有女娲。女娲没后,而有神农。神农之时,老君下为师,号曰大成子,作太微经,教神农尝百草,得五杀,与人民播植,遂食之,以代禽兽之命也。神农没后,而有燧人。燧人时,老君下为师,教示燧人,钻木出火,续日之光,变生为熟,以除腥臊。燧人没后,而有祝融。祝融之时,老君下为师,号广寿子,教修三纲,齐七政。三皇修道,人皆不病,作《按摩通精经》。次有高原、高阳、高辛三世。次有仓颉仲说教书学文。三皇之后,而有轩辕黄帝。黄帝之时,老君下为师,号曰力牧子,消息阴阳,作《道戒经》、《道康经》。黄帝以来,始有君臣父子,尊卑以别,贵贱有殊。"《云笈七签》第27、28页。宇宙生成与演化进入"人类"则经历了一系列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发展阶段,即"元皇"、"太上皇"、"地皇"、"人皇"、"尊卢"、"句娄"、"赫胥"、"太连"、"伏羲"、"女娲"、"神农"、"燧人"、"祝融"皆体现了道教在"宇宙中来看待自己"的思想和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宇宙演化观。

第三,"黄帝以后,次有少昊"。宇宙生成后的第三阶段,即由传说中的"伏羲"、"燧人"等"人皇"再发展到"夏禹"、"殷汤"等"皇帝"的"人类社会"的过程。"黄帝之后,次有少昊。少昊之时,老君下为师,号曰随应子,作《玄藏经》。尔时升平,嘉禾生,醴泉出,麒麟至,凤凰来,景星照。少昊之后,次有帝颛顼。颛顼之时,老君下为师,号曰元阳子,作《微言经》。颛顼没后,而有帝喾。帝喾之后,而有帝尧。帝尧之时,老君下为师,号曰务成子,作《政事经》。帝尧之后,而有帝舜。帝舜之时,老君下为师,号曰尹寿子,作《太清经》。帝舜之后,而有夏禹。夏禹之时,老君下为师,号曰直宁子,作《德诚经》。夏禹之后,而有殷汤。殷汤之后,而至周初。周初时,老君下为师,号曰郭叔子,作《赤精经》。"《云笈七签》第28页。人类社会的发展与更替虽然具有"作德诚经"等某些人为因素,但"女娲"、"神农"等"超人物"的提出,证明道教仍然将其具有自然崇拜属性的"神创作"作为宇宙自然生成与演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宇宙生成与演化不但影响到"天"与"地",而且影响到宇宙条件下的"人类社会","古代中国人对于大宇宙与小宇宙之间"同源""同构""互感"的确认和确信,很多学者已经指出,古代中国人很早就都相信,天地人之间是一种对应关系。"葛兆光《宇宙、身体、气与"假求于外物以自坚固"》,《中国哲学》1999年第2期,第67页。人类社会同样是天体宇宙变化的产物。"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帝舜"、"夏禹"、"殷汤"等"人皇"的传承与更替不但是人类社会自身发展变化的产物,更重要的是宇宙天体运动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天体与人都具有"自然"所具有的客观规律,反映了道教宇宙自然观在天人演化同源方面所表现出的睿智与超人智慧。

§§§第三节宇宙生成与演化的基本规律和主要特点

道教自然观对于宇宙生成与演化本性规律的认识,在道教自然哲学思想,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多样化的宇宙生成理论和观点。通过这些观点和思想,我们可以从中找到蕴涵在道教宇宙生成论中的自然哲学范畴和系统理论观点,这包括宇宙生成的规律性、宇宙生成的阶段性、持续性、系统性等方面,从而使道教宇宙观表现出惊人的自然辨证的系统思想。美国天文学家、物理家萨根认为:"人类在可理解的程度上是有明确目的地去寻找自然规律的规律性。寻找规律,理解这巨大而复杂宇宙的唯一可能方法,那便是科学。宇宙迫使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去理解宇宙。"(美)萨根著,金吾伦等译《布鲁卡的脑对科学传奇的反思》,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20页。探讨道教宇宙生成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对于我们辨证地理解道教自然观关于宇宙生成"本然性"的合理定位,客观、积极地认识和研究道教关于宇宙形成与演化的规律性,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和自然观,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道以妙无生成万物,谓之自然"

——宇宙生成与演化的必然性

道教认为天体宇宙演化与生成规律主要体现于"道"之自然规律。这种"自""然"规律虽然是道教对于宇宙天体演化"本然"性的合乎本教化的解释,但其表现的"道"则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其运动变化乃为宇宙天体本身内在本质属性的体现。

第一,"天地之性,独贵自然"。《太平经》对于宇宙天体所具有的这种必然性作了具体的论述,并认为宇宙天体生成与演化是由于万物"独贵自然"的结果:"天地之性,独贵自然,各顺其事,无敢逆焉。道与无为虚无自然。"《太平经》,《道藏》第24册,第351页。宇宙万物的生成与演化均是按照"各顺其事"这种"本然"的运动必然性而"无敢逆"所决定的,是宇宙演化"道"之客观规律性的必然结果。道教认为:"自然之法乃与道连,守之则吉,失之有患。"同上。宇宙万物的生成与演化都必须遵守道之自然之法,这种"自然之法"乃与道之本质规律性相连,这是宇宙万物运动发展与演化的客观必然,而"守"与"失"则是表达了宇宙万物运动变化是否符合"道"之客观本然规律性,凡是"守"即符合这种本然规律性的运动变化则"吉",宇宙万物的生成与演化就会"进化";凡是"失"即违背客观运动所具有本然规律性的则"患",万物的生成与演化就会"退化"。反映了宇宙生成与演化所具有的两种不同的运动与演化之结果。

第二,"道以妙无,生成万物"。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对于这种宇宙天体生成与演化规律作了非常形象的概括:"道以妙无生成万物,谓之自然。物之生物,形之生形,谓之因缘。言物之形兆,大若天地,微若昆虫,皆资自然妙道,气化而成,然而因形缘类,更相生、更相成。"《道藏》第14册,第472页。杜光庭从四个方面表达了宇宙天体生成与演化的本性特点及基本规律:一是万物的生成与演化源于"道"之运行规律,这种规律是"道"通过"妙无"而进行,并称之为"自"之"然",即宇宙天体生成演化具有内在的本然属性;二是宇宙万物生成与演化的"本然"特点体现于"物之生物"、"形之生形",这个特点是由于"因缘"即宇宙天体运动内在必然性所决定的;三是万物不论大小皆受资于"道"之客观运动规律,使万物按照客观运动所具有的本质必然性而生化与演变;四是万物因天体演化运动规律而成为"本然"所具有的状态和属性,即道教称之为"自然",万物因内在所具有的必然性而运动、发展与变化,使万物各自在"本然"运动规律的条件下"相生""相成"而生生不息。

第三,"天地含精,万物化生"。道教在《太上养生胎息气经》中对于宇宙生成与演化的"必然性"又做了如下解释:"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天地含精,万物化生。道不可以情求,不可以语诘,万物任天归,自然矣。"《道藏》第18册,第402页。道教认为立"天地人"之道,是由于"天地人"内在本然规律所决定的。即宇宙天体演化所具有的客观规律是不能"情求"与"语诘"的,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归结于天体所具有的客观本然属性,并称之为天地之"精",成为宇宙万物生成与演化的客观本然,即"自然"。道教认为这种"自然"是天体演化本然规律性的体现:"天地未分混沌一气,一气充溢分为二仪,有清浊焉,有轻重焉。轻清者上为阳为天,重浊者下为阴为地矣。天则刚健而地则柔顺而静气之自然也。"《无能子》,《道藏》第21册,第708页。"天刚建"、"地柔顺"是天地本然所具有的本质属性,是天体宇宙运动变化和发展所具有的必然性所决定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的重要体现。

第四,"故用与名,皆道之命"。周固朴在《大道论》中认为,宇宙天体生成与演化"皆道之命",并将这种客观必然之"命"作了四个方面的划分:"天地日月,星辰万物,若不得道用,道无以灵通。轻举隐奥,覆载照临,生长者也。又道与天令覆,与地令载,与日月令照临。凡有用之物,皆道与之用也。又道与天名清、地名宁、谷名盈、物名生。故用与名皆道之命也,故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矣。"《道藏》第22册,第901页。这四个方面的划分包括:一是没有"道"之运动规律的客观必然性,就没有"天地日月"、"星辰万物"之运动变化,其相互之间也"无以灵通";二是宇宙万物的生成与演化均是由于道用,即"道与天令覆,与地令载,与日月令照临";三是宇宙万物的生成与演化均是由于"道与之用",即"道与天名清、地名宁、谷名盈、物名生";四是这种宇宙天体生成与演化的客观必然性表现为"皆道之命",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规律性。

二"经历无穷,千变万化"

——宇宙生成与演化的多样性

道教关于宇宙生成与演化的思想除了具有客观必然性以外,还体现了其多样性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一变为三"、"三变为五"、"五变为七"、"七变为九"、"九者究也"、"极后变为一",以及"经历无穷,千变万化"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