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成语故事(亨)
12933900000011

第11章 L

)1.狼狈为奸

[释义]狼狈:传说狼和狈是同类的野兽,狈前腿极短,要趴在狼身上才能行动。狼和狈一起行动,伤害牲畜。比喻坏人相互勾结起来干坏事。

[出处]唐·段成式《酉阳杂俎》

[同义]朋比为奸沆瀣一气

[例句]他们俩表面上道貌岸然,背地里却狼狈为奸,坑害消费者。

[故事]狼和狈是两种野兽,它们长得形状十分相似,性情也十分相近。它们之间所不同的是,狼的两条前脚长,两条后脚短;而狈正好相反,它的两条前脚短,而两条后脚长。这两种动物部是极凶狠、极狡猾的野兽,它们藏在深山、丛林、荒地,夜里侵袭市寸舍,伤害人类饲养的家畜,对人类的危害性很大。

传说有一次,一只狼和一只狈一起来到一家农民的羊圈外面,它们知道里面有好多的羊,便打算偷一只羊来吃。可是,羊圈修筑得又高又坚固,既跳不过去,也撞不开门,它们不知道如何是好。

它们商量了一下,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让狼骑在狈的颈子上面,再由狈用两条长腿站立起来,把狼扛得高高的,然后狼再用它的两条长长的前脚,攀住羊圈,这样就能把羊叼走了。

于是,那狈便蹲下身来,让狼爬到身上,然后再用前脚抓住羊圈的竹篱,慢慢地把身子站直。等狈站直后,狼再将两只后脚站在狈的脖颈上,前脚抓住竹篱,一点一点地站直,把两只长长的前脚伸进竹篱,猛地抓住了一只在竹篱旁的羊。

在这次行动中,如果只有狼而没有狈,或只有狈没有狼,它们谁也不可能吃到羊:正是它们利用彼此的长处,取长补短,经过双方的合作,终于达到了目的,偷走了羊。

后来,人们就根据上面这则故事,而引申成“狼狈为奸”这一成语,用来比喻两个或几个人聚集在一起,互相勾结做坏事。

)2.劳民伤财

[释义]既让百姓劳苦,又耗费钱财。指滥用人力物力浪费不必要的钱财。

[出处]《周易·节》明·余继登《典故纪闻》

[例句]这些进口设备,多年闹置不用,都成了废铁,真是劳民伤财。

[故事]李元礼是元代人,在元成宗时,担任监察御史。他为人沉稳正派,不苟言笑,做官也清廉正直,敢于进谏。他的职责是考核官吏,纠察百官。虽然他官职不高,手中的权力却不小,可他并没有滥用自己的权力。凡是他所弹劾的事情没有一件是不符合事实的,所以获得了很好的声誉,但同时也得罪了不少高官。

那个时代,人们都很信奉佛教,朝中上至皇帝下至文武百官也都如此。元贞二年,朝廷在山西五台山建造了一座佛寺,竣工后,成宗的母亲要到那里拜佛,满朝文武都很赞成,还积极为她准备要带去的东西,只有李元礼反对,他上奏章给皇帝提出五条反对的理由,其中有一条写道: “财物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百姓辛辛苦苦用劳动换来的,我们不能任意挥霍从百姓那里得来的财物啊!而今太后要去五台山参观,支出肯定会超出平时的百倍,这得消耗多少财力和人力啊,如此劳民伤财的行为。还是不做为好。”

因为这篇奏章是用汉文写的,而当时朝廷中很多官员都是蒙古人,他们看不懂,也就不去细究,便把这篇奏章搁置起来了。后来,李元礼遭仇人陷害,被罢免了官职。有人把这篇奏章译成了蒙古文字送到了丞相完泽的手里。完泽看后,十分赞同李元礼的观点,他说:“他的意见同我是一样的,当初我也曾劝过太后,可太后说,这是先帝忽必烈在世时的愿望,是不能改变的。”

完泽认为李元礼是朝中的栋梁之臣,便去面见成宗,为李元礼求情,还把李元礼的奏章呈给成宗,成宗看后.点头称赞:

“李元礼说得很对啊!”于是让李元礼恢复了官职。

)3.老生常谈

[释义]老生:年老的书生。原指老书生的平凡议论。后泛指讲惯的老话、套话。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书·管辂传》

[同义]陈词滥调千篇一律

[反义]要言妙道

[例句]他讲的这些问题虽然都是老生常谈,但我们还是不能掉以轻心。

[故事]管辂是三国时期的魏国人,他从小就勤奋好学,加上天资聪明,所以学有所成。他非常喜欢《周易》,很小的时候就把这本书读熟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对《周易》的理解越来越透彻,就常常替人占卜,每次都很灵验,所以,名气越来越大,很多人都想找他替自己占卜一下运势。有一次,吏部尚书何晏和侍中尚书邓飏两个人请管辂来为自己占卜。管辂刚一进门,何晏就大声叫道: “快来替我算一卦!听说你能末卜先知,那你来看看我有没有做三公(最高的官职)的希望?”管辂觉得何晏很没礼貌,心里就有几分不高兴。这时,何曼便又接着说: “还有,你帮我解解梦,我最近连续好几天都梦到十几只苍蝇向我鼻子上扑过来,我怎么赶都赶不走,不知道是什么缘故,你算算究竟是凶还是吉。”管辂尽管心里挺不高兴,表面上却不敢显露出来,他心里想:应该怎样应付他呢?这种卦是很难说的,而且何晏是尚书,如景说的让他不高兴了,自己很可能会惹火上身。不如用一些人们常说的劝谏的话来敷衍他。想到这里,他对何晏说: “请恕我直言,我推算了一下,觉得你的梦并不是什么好兆头,现在你的权势极高,惧怕你的人很多,而感澈你的人却很少,这可不是升官的预兆啊!”何晏便问: “那我怎样才能升官昵?”管辂回答说:“我建议你仿效以前的圣贤们,多做些善事,让人们都感受到你的恩德,并对你心存感激,那么你做三公就有希望了。”

坐在旁边一直没说话的邓飏听后,站了起来,连连摇头,说道: “你这哪里是占卜,简直是老生常谈,这些话我都听厌了。”

)4.乐此不疲

[释义]乐:喜好:疲:疲倦。乐于做幕事,即使再累也不感觉疲倦。

[出处]南朝·帛·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

[同义]其乐无穷

[例句]他义务清扫耧道多年,虽然十分辛苦,甚至遭到别人的嘲笑,但他仍然乐此不疲。

[故事]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刘秀乘机起兵,经过许多年的南征北战,终于建立了东汉,刘秀兰了皇帝,史称光武帝。

刘秀生于民间,体会到了民间疾苦,所以他晚年考虑到百姓因连年征战,苦不堪言,就注重怖养生息,不给人民增加负担,而且尽可能的少动兵戈,也很少在朝堂上谈论战争。

有一次,太子刘庄向他请教如何才能打胜仗,刘秀回答说:“春秋时期的卫灵公曾向孔子请教如何征战,孔子说: ‘关于祭祀、礼仪方面的事情,我多少还明白一点,至于如何打胜仗方面的事,我就没有学过了!’现在天下太平,你将来要做皇帝,只要留心学习如何治理天下就好了。至于如何打仗,就交给将军们好了。”

刘秀为了能及时的批阅奏章,作出决策每天都天不亮就起来接见文武百官,一直到深夜才回宫休息,有时甚至彻夜不眠。

皇太子见父亲年近六旬,还是一天到晚的辛劳,心中非常担心,便劝父亲道: “父皇虽然像大禹和商汤一样的英明,但却没有像黄帝、老子那样的养生长寿之道,不知道好好爱惜自己的身体。希望父皇能好好的保重龙体,不要再不分昼夜的工作了,父王身体健康,也是天下百姓的福份啊!”

刘秀听了儿子的话,朗然一笑,回答说: “我自乐此,不为疲也。”意思是:我喜欢这样做并不觉得劳累。

刘秀在位32年,62岁时病逝,遗言嘱咐丧事从简,这令百官及百姓都十分感动。可以说刘秀是历代皇帝的典范。

)5.励精图治

[释义]励精:振奋精神;图:谋求。振奋精神,力图治理好国家。

[出处]汉·班固《汉书·魏相传》

[同义]奋发图强

[反义]不思进取

[例句]新中国建立后,中国人民政府励精图治,积极发展国内的经济。

[故事]公元前74年,汉昭帝刘弗陵去世。由于他没有儿子,于是手握朝政大权的大将军霍光便立汉武帝的曾孙刘询为帝,这便是汉宣帝。

当时宣帝年龄很小,大臣们上疏奏事,事先要禀告霍光,再奏明宣帝。霍光就凭借手中握有的军政大杈,在朝廷中安排了许多自己的亲信,使霍家的势力越来越大。每次宣帝召集群臣上殿,不但大臣们都看霍光的眼色行事,就是宣帝自己也感到十分不安,惟恐弄出什么差错遭致不测。

霍光在朝中占有的市又势虽然够大了,但他的老婆还是不满足。为了使自己的小女儿能当上皇后,她竟然买通宫中的一个女医,将许皇后毒死,霍光知道这件事后,不但不严惩凶手,还利用市又力想方设法为女医开脱罪责。

公元前68年,霍光病死。御史大夫魏相根据历史教训和霍氏家族的专权胡为,建议宣帝采取相应措施,以削弱霍氏家族在朝廷的权力。后来毒杀许皇后的罪行败露了,但宣帝感念霍光多年辅政的功绩,只是免去了霍光家族的官职,末加深究。同时,对魏相更加信任,任命他为丞相,并加封高平侯。

霍氏一家受到处罚,对魏相和宣帝恨之入骨。经过一番策划,他们假借太后的命令,准备先杀掉魏相,再废掉宣帝。然而宣帝得到消息后,先发制人,将霍氏满门抄斩。

从此以后,宣帝在治理国家方面少了许多阻碍。他振奋精神,力图把国家治理得繁荣富强。他直接听取群臣意见,严格考察和要求各级官吏:还降低盐价提倡节约,鼓励人民发展农业生产。魏相率领百官,各尽职守,尽心尽力很台宣帝的心愿。

宣帝在魏相的配合下,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的有效措施,终于使国家兴旺发达起来。他在位二十五年,使已经衰落的西汉王朝又出现了繁荣的局面。

)6.料敌如神

[释义]料:预料,估计。形容预料敌情非常准确。

[出处]后晋·刘向等《旧唐书·郭子仪传》

[例句]柯南道尔笔下的侦探福尔摩斯,不但足智多谋,而且还料敌如神。

[故事]唐玄宗时,有个名将叫郭子仪,是朔方节度使。唐玄宗天宝14年,节度使安禄山(胡人)以诛奸相杨国忠为名,公开反叛,并于次年币尔帝,打进了长安城。而他的部将史思明占有黄河以北十三郡地,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

叛乱发生后,唐玄宗令郭子仪率领唐军讨伐叛军。郭子仪忠勇爱国,精于谋略,他斩杀叛将周万顷,击退高秀岩,收复了云中、马邑等地,因功被封为御史大夫。他又与河东节度使李光弼一起击败史思明,被加官为兵部尚书。不久,他又扫平黄河东面、西面、南面的叛军,回师时,唐肃宗亲自出迎犒劳,对他说:“你再造了一个唐朝。”

宦官鱼朝忠一向嫉妒郭子仪的功劳,总想找机会陷害他。郭子仪在攻打邺城叛军时,由于唐朝九个节度使不相统属,被叛军打败。鱼朝忠便向肃宗进谗言,解除了郭子仪的兵杈。后来,叛军攻陷汴州,郑州、河洛,京城危急。紧急关头,肃宗又给他兵权,并进封他为汾阳郡王,命他讨伐叛军。郭子仪出征前求见肃宗,肃宗正患病,不见朝官,他在门外哭着说: “老臣受命,将死在战场上,不见陛下,死不瞑目。”肃宗很受感动,就在病榻上接见了他,对他说: “大唐江山,全靠你了。”

当时,北方的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社会阶级矛盾进一步加深,唐王朝中央集市又力量也大为削弱。各地的节度使割据一方,拥兵自重,全国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唐代宗时,大将仆固怀恩勾结回纥、吐蕃联军再次入侵唐朝。郭子仪又一次临危受命,他凭借自己的威望,说服回纥军与唐军联合。台力击退了吐蕃军和仆固怀恩。

郭子仪在对叛乱藩镇20多年的战争中显示了卓越的军事天才,因战功显赫而屡屡升迁,被德宗赐号为“尚父”。他死时85岁,德宗为他的死五天不上朝听政,下诏说:“……你可以同辅佐周武王灭商的姜尚相比,是上天降下的人杰。你爱兵如子,料敌如神……。”

)7.流言蜚语

[释义]指毫无根据的话。多指背后传播攻击诽谤、挑拨离间等坏话。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同义]风言风语飞短流长

[例句]只要自己问心无愧,那些流言蜚语怕什么。

[故事]西汉景帝时,爆发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之乱”,景帝任命窦太后的侄子窦婴为大将军,率军驻守荥阳。窦婴熟知兵法,英勇善战为平叛立下了大功,叛乱平定后,汉景帝封他为魏其侯。

当时田蚧是皇后王氏的弟弟,因为出身微贱,只当了一个小小的郎官。王皇后便常在景帝面前替他说好话。后来皇帝封他为太中大夫。景帝死后,他的儿子武帝继位,田蚡作为武帝的舅舅,更加得宠,不久被封为武安侯。

过了几年,窦太后死了,窦婴就更加失势,而田蚡却做了丞相。将军灌夫是窦婴的好朋友,如今,两人都不得势,更加同病后来,田蚡娶燕王的女儿为夫人,王太后要求所有大臣都去祝贺。席间,田蚡站起来为客人们敬酒,客人们吓得都纷纷离席以示恭敬,过了一会,窦婴也起来敬酒,这时只有几个人离开了座位,其他人仍坐着不动。

灌夫对此非常不满,就拿起酒坏,去为田蚡敬酒。田蚡并不起立,只象征性地动了一下腿,灌夫怒火中烧,但仍装作高兴的样子。他又给另一个权贵敬酒,那人正在和别人说话,没理他。灌夫忍无可忍,指着那个权贵骂道: “我看你真是一钱不值,我向你敬酒,你却学女人一样跟别人咬耳朵说话。”田蚡见灌夫对自己的客人无礼,非常生气,就派人把他抓起来。

窦婴知道灌夫是为了自己而冒犯了田蚡,便去向武帝说情。王太后知道后,逼武帝把窦婴也抓了起来。此时灌夫被定为灭族之罪。对于怎么处理窦婴,武帝还在犹豫。不久,京城里出现了很多流言,说窦婴不但不服皇帝的判罚,还咒骂皇帝无道,武帝听到这些坏话后,大怒,就下令把窦婴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