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成语故事(亨)
12933900000010

第10章 K

)1.开卷有益

[释义]卷:书本;益:益处,收获。打开书本读一读,就会有收获。指读书有好处。

[出处]帛·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反义]读书无用

[例句]古人说开卷有益,就是提倡大家要多读书、读好书。

[故事]宋太祖退位后,由其弟帛太宗继位。宋太宗非常喜欢读书,也非常赏识爱读书的人。他当上皇帝后,下令增加科举名额,让更多的读书人有踏入仕途的机会。当时社会上书虽然很多,但版本杂乱,难以收集,皇宫里的书籍也不成系统,难以查检。于是,他命令宰相李昉主持编辑一部大型的具有百科全书性质的书。

李昉组织了全国许多名家,经过七年的努力,终于编出了三部巨著。因是在帛太宗的太平兴国年间完成的,所以书名叫做《太平编类》、《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其中《太平编类》工程极其浩大,前后编了六年,全书一共一千卷,搜集和摘录了1600多种古籍的重要内容,分类划归为55门,总字数达478万字,内容包括天文、地理、典章制度、物产、医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这部书编好后,献给宋太宗过目。帛太宗对这部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决定自己每天一定要看3卷。作为一国之君,每天的政务十分繁忙,但帛太宗无论多忙,都一定要按计划每天阅读三卷。有时实在是抽不出时间。当天完不成看书计划,那么他一定要另挤时间补上。就这样,一年之内,帛太宗终于把这部书看了一遍,因此这部书又叫《太平御览》。

当时有的大臣见皇帝实在是太辛苦了,担心他过于劳累,就劝他少看些书,注意休息。

宋太宗听了,笑着对大臣们说: “我生来喜欢读书,能从读书中得到无穷的乐趣。只要翻开书本看看,总是会有收益的。所以尽管我每天看书,但从来不觉得疲劳。”

大臣们听了,都十分感动。在宋太宗的影响下,朝廷中的很多大臣也纷纷努力读书,形成了良好的读书风气。

)2.空洞无物

[释义]空空的没有东西。多形容文章、讲话等缺乏实际的内容。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

[同义]言之无物空空洞洞

[反义]言之有物

[例句]由于不深入生活,他写的文章空洞无物,让人看后索然乏味。

[故事]周凯,字伯仁,是东晋时期的一位大臣。他少年时就长于谈吐,成人后颇有名望,谈吐幽默诙谐,为人宽宏大量,不拘小节,性格开朗,从不为一点小事而耿耿于怀。在满朝文武百官中颇有名望,当时的人们都称赞他“有雅量,友爱过人”。

由于他的才识和品德,他的名望很高,官居尚书左仆射之职,但这却引起弟弟周嵩的不满和妒忌。一次,兄弟俩一起喝酒,周嵩酒醉,竟拿起燃着的蜡烛向周凯投了过去。而周凯只是稍一躲闪,脸色依旧十分平静,一点也没有生气,只缓缓地说道:

“阿奴,你用蜡烛丢我,实是下策。”

东晋时期,在一些名士之中盛行着一种“清谈”的风气。那些名士们常常欢聚一堂,一边饮酒.一边发议论。他们只注重自己的个性品格,而不在乎礼节。

在周凯的家里,也常常有人来喝酒闹谈,其中一位就是辅助司马睿建立东晋王朝的丞相王导。周家和王家都是中原的名门望族,所以周凯和王导之间的私交十分深厚。有一次,王导在周凯家做客,二人谈得十分投机,以致在言谈举止上便无所顾忌了。王导越谈越高兴,竟谈得忘了自己的丞相身份,他得意忘形地侧卧身子,把头枕在周凯的膝盖上,用手指着周凯的肚子问道:

“你这肚子里面有些什么东西呢?”

周凯挺了挺身子,摸着自己的肚子,诙谐地说:

“这里面是空空洞洞的,没什么东西。不过,像阁下这种人,倒也能容得几百位呢!”

)3.口若悬河

[释义]悬河:瀑布。说话像瀑布一样,滔滔不绝。形容口才好,能言善辩。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

[同义]滔滔不绝侃侃而谈

[反义]张口结舌篙嘴拙舌

[例句]他平时少言寡语,可一谈到环保问题,他就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故事]西晋初年,当时的文坛上活跃着许多有作为的作家和学者,其中“竹林七贤”之一的向秀就生活在这个时代。

向秀在思想上推崇老庄,行为也极其相似。他不追求名利,不受当世礼节的约束,十分崇尚自然。

平时他总与思想情趣一致的好友饮酒做诗,游山玩水,而很少与高官显贵来往。

到西晋时期,为《庄子》一书作注的人很多,但向秀认为他所读到的注文都远没有阐发出庄子思想的精髓。一次,向秀将自己的想法向当时的大学者稽康说了,稽康明确表示他并不同意向秀的做法。向秀没有采纳稽康的意见,依然埋头注释《庄子》可惜的是,向秀的工作还没有来得及完成,便不幸逝世了。向秀病殁后,他的儿子尚幼,不能继承父志,向秀的成果便被郭象窃取了。

郭象年轻时很好学,也很聪明。所以早早就因学问好而小有名气。郭象发现向秀对《庄子》一书的注释,还有“秋水”和“至乐”两篇没完成,而“马蹄”一篇没有写好。于是,郭象将全部书稿拿来,重新整理后以自己名义抄出,这使郭象的名声越发响亮。

郭象有了名气之后,便有州县官员来征他做官。郭象一看,征他做官的都只是些州县一级的官员,便作出清高的姿态,每天只是读书评论以往碑文的得失。

一次,郭象与王衍闹聊,他们无所不谈,什么天文地理,诸子百家,行兵布阵,治乱兴亡,郭象说得头头是道。

王衍本米口才也很好,又是当时一流的学者,昕了郭象的谈话也禁不住赞叹说: “听郭象说话,就像漯布奔泻,永不枯竭(听象言,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