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跌荡一百年(上)
1285800000034

第34章 ·1924工商决裂 (2)

接着,张国焘和李立三深入工人中间。他们选中的企业是安源路矿,该矿隶属于著名的汉冶萍公司,由萍乡安源煤矿和株萍铁路局组成。之所以选中这里,主要是因为煤矿劳工集中,生产条件恶劣,反抗情绪容易激发。还有一个原因应该是,张国焘正是萍乡人氏,而李立三的家在附近的湖南醴陵县。张国焘、李立三在安源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他们创办平民学校和工人补习学校,发展党员,建立中共安源支部。1922年5月1日,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创立,7月,成立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

于建嵘在《中国工人阶级调查》一书中生动地描述了李立三动员工人与企业主对抗的情景:“李立三当时对工人讲,你们很苦啊,你们很穷啊。那些工人说,我们很好啊,比家里好多了。李立三说,不对,你们苦得不得了,你们不应该这样生活的。李立三说西方有个马克思,这个人说你们创造的财富都叫资本家拿走了。工人说,我们在家里得不到现在这么多钱啊,这里比家里好啊。李立三说,我们可以把钱拿回来。那么怎么拿回来呢?李立三动员工人团结起来,如果你每天创造十块钱却只得到五毛钱,你通过斗争就可以得到更多的钱。”通过这样的教育,9月14日,安源路矿工人举行了第一次罢工活动。安源很快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摇篮”,到1924年,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为977人,其中安源路矿就有270多人,占了将近1/3。

除了在安源扎根之外,工人运动的全国性联盟及行动纲领也渐渐形成。1922年5月,劳动组合书记部发起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到会代表173人,代表12个城市、110多个工会、34万有组织的工人。大会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的政治口号。代表们一致赞同在中华全国总工会未成立以前,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为全国总通讯机关。8月,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发布《劳动法大纲》,提出劳动立法的4项原则:保障政治上自由、改良经济生活、参加劳动管理和劳动补习教育。文件中还提出承认劳动者有集会结社、同盟罢工、缔结团体契约、国际联合的权利,实行8小时工作制,保护女工、童工,保障劳动者的最低工资等具体要求。这些严密的组织与纲领的形成,让中国的工人运动上升到了理性的层面。在张国焘、李立三以及从莫斯科归来的刘少奇等人的领导下,各地的矿场、棉纺厂、印刷厂及铁路公司出现了数百个工会。

工商决裂的标志性事件是发生在1923年的京汉铁路罢工事件。1923年,在共产党人的策动下,京汉铁路工人决定成立工会,劳动组合书记部武汉分会的共产党员林祥谦被选为工会委员长。京汉铁路的路权当时控制在军阀吴佩孚手中,是他最重要的财源之一。2月1日,京汉铁路总工会在郑州召开成立大会,吴佩孚派军警到现场驱散集会的工人。三天后,总工会宣布全路总罢工,京汉铁路线上火车一律停开。5月7日,吴佩孚抓捕林祥谦,将他绑到汉口江岸车站的月台上,要求他下令工人复工,林祥谦决然拒绝,军队随之将他当众砍头示众,头颅被悬挂在车站旁的电线杆上。在这场冲突中,35名工人被杀,伤者不计其数。5月9日,工人被迫复工。

当林祥谦的头颅被悬挂在电线杆上的时候,工商决裂的事实就无比血腥地发生了。

1924年2月7日,铁路工人在北京秘密召开全国铁路工人代表大会,正式成立全国铁路总工会,并发表了《成立宣言》。1925年5月,由中华海员工业联合会、汉冶萍总工会、全国铁路总工会、广州工人代表会共同发起,在广州召开了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正式成立了中华全国总工会。工人阶层作为一个独立的阶级出现了。

面对工人阶层的这种崛起,企业家阶层的反应是不知所措。

1924年,上海的商人们还在热衷于内部的权力斗争。这年初,上海总商会第五届会长改选,之前没有列入预选的虞洽卿竟“意外”当选。

初选之际,对垒双方是现任会长、上海中国银行总经理宋汉章和通商银行行长、招商局总办傅宗耀。宋氏为人仗义,根基颇深,得很多老派人士拥戴。傅氏为新晋翘楚,是前朝商业巨子盛宣怀的螟蛉义子,还跟当时控制上海政局的皖系军阀何丰林打得火热。双方旗鼓相当,各不相让,报章驳讦,相互揭短,律师出场,法庭相见,闹得满城风雨。

在沸扬局势中,虞洽卿再展火中取栗的绝技。他先是找到76岁的同乡前辈,也当过上海总商会会长的朱葆三,竭力挑拨他与宋汉章的关系。朱葆三在报纸上发表函电,洋洋数千言,把宋汉章骂得狗血喷头。后者声望一落千丈。紧接者,虞洽卿又以“调解人”身份,在宁波同乡会礼堂召集总商会的甬籍会员“茶话”,充分放大傅宗耀与军阀的密切关系,引起许多不愿与军界人物过从甚密的同行的不满。甬籍会员占到总商会会员的四成,其临阵倒戈让傅宗耀元气大伤。

宋倒傅臭,躲在幕后的虞洽卿竟水落石出,受众人“拥戴”,候补参选。8月21日选举当日,到会会董35人,虞洽卿独得19票。矫情之极的是,虞洽卿故意在此前远游天津,得知当选后,还特意发回“辞职电”,称“互选之前,曾一再声明,凡为调解人,概不应选,鄙人亦调解人之一,更应践守前言”。在会董们的再三苦劝恳请下,虞洽卿才勉为其难地答应下来。其做作气派,与袁世凯“劝进”称帝一幕十分相似。

上海总商会在当时中国商业界实力最强、会员最多、影响最大,举国上百家商会唯其马首是瞻。虞洽卿登顶,俨然已是全国性的商界领袖。

就在他当选会长10多天后,9月3日,江浙爆发军阀大战。占据上海的卢永祥、何丰林部被孙传芳赶走,上海的行政体系全数瘫痪,几万残兵败将流窜在上海及周边地区,打家劫舍,商民惊惶,局势一时无比动荡。甫为商首的虞洽卿临危行令,以总商会会长的身份,自行代表上海全体商民向直系、皖系军阀分别发出函电,敦请他们停止进攻,切勿闯入租界作乱。同时,他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募捐活动,用以接济那些乱军的军需给养。市民生怕战火烧身,积极响应,数日募得100多万元。那些愿意离队回乡的游兵都领到了遣散的盘缠,兵祸为之稍解。

由于战火蔓延,各地通往上海的水陆运输频频受阻,市区粮食即告紧缺,可怕的饥荒眼见将至。那几天,虞洽卿因此急得眼睛红肿,口舌生疮。他得知有一大批经上海转口外销的大米正滞留上海,当即领人将这批大米全数扣压,并迅速分发到各个米店。他又召集米界的老板们开会,称“哪位敢在这时哄抬米价,可不要说我虞某不够朋友,勿谓言之不预,切记,切记”。各米店均森然遵令。

兵祸、米荒化解后,虞洽卿提出建立上海非军事区的新倡议,宣称“上海乃全国商业中心,为保护上海商民利益,军方不宜侵扰”。基于此,他明确而大胆地提出“废使、撤兵、移厂”三项主张。这三项主张都可谓胆大包天。所谓“废使”,是指当时有两个军事机构常设上海,一为护军使,一为镇守使,其势同水火,为兵祸之源。虞洽卿提出“废使”,便如同要一并砸掉两个军阀的“金饭碗”。“撤兵”和“移厂”则是要求所有军队和兵工厂都撤出上海,使之成为一个非军事的中立地区。虞议一出,响应之声四起。他还一本正经地给北京的段祺瑞政府发电,敦请“均座俯顺民意”。

为了展现决心,虞洽卿甚至敢于利用军阀矛盾,出手撩拨虎须。这一年底,他得悉直系孙传芳部从汉阳兵工厂运送了一批军械弹药停泊上海港。他马上报告上海税务司,要求予以扣押,税务司不敢得罪军方,搪塞称其有北京陆军部的护照。虞洽卿以总商会会长身份带领他的体操会会员亲自登上军火船,不许轮船驶离港口,双方兵刃相向,险些走火。押运军火的人把陆军部护照拿出展示,虞洽卿机敏地发现,这张护照竟是已经推翻的曹锟政府所发。大喜之下的他当即直奔电报局呈报段祺瑞,后者为皖系领袖,很快回电同意所请。孙传芳因此视虞洽卿为死敌,却也无可奈何。

1925年元月,段祺瑞任命曾担任国务总理的孙宝琦为淞沪商埠督办,虞洽卿为会办。孙宝琦长期留驻北京,虞洽卿一时成上海最高行政首脑,不久他又当选为全国商会联合会候补会长,此时的他已经达到了商人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在他的居中斡旋下,直系孙传芳与奉系张宗昌签署了江浙第二次和平条约,直军退淞江,奉军退昆山,上海永不驻兵,兵工厂交上海总商会接管。

如果说,上海商人在与军阀的较量中暂时取得了胜利,那么在南方的广州,商人们在与国民党政权的较量中则遭到重挫。

1923年1月,孙中山与广东地方军阀陈炯明闹翻。他策动云南和广西的地方军阀进粤,将陈炯明击败并逐出广东。一时间,桂军、滇军及其他“讨贼军”云集广东地区,形成了一股很难控制的“兵祸”。为了给这些军队发军费,孙中山的大元帅府不得不向广东商人不断地摊派。1923年4月,广州市政厅要求各商会和慈善机构5天内分别筹集50万元军费;要求丝绸、当铺商人分别捐赠紧急军费20万元和 10万元;要求广州电力公司上交20万元军费,并批准该公司向用户加收2%的电费。

在随后的一年里,为了想方设法增加税源,大元帅府采取了下述迫不得已的政策。一是放开赌禁、烟禁,收取“鸦片专卖捐”。二是通过举报,清理“不合格”企业。政府规定,凡未能交验合格契约的产业一律充公拍卖,并奖励举报人。由于连年战乱,并非每人都能提供“合格”契约。此办法一出,社会上“有产业在市之业主,无不奔走骇汗,人心惶惶,惴惴然不知自己的房屋产权在何时陷入恐怖浪潮之中”。三是由商人承办厘税,就是把一些政府很难收上来的税种“承包”给地方势力。这是晚清劣政,此前已取消多年,承包者均为地方恶霸或“皇亲国戚”,种种苛捐杂税顿时丛生,普通商人苦不堪言。

四是扩大征收房屋租捐,如广州为租价的15%,佛山为20%,比例之高为全国之最。五是强行征收商业牌照税,规定向全省所有商业公司、店铺一律按其资本额一次性征收1%的商业牌照税,以济军饷。六是以“护商”为名,在水、陆两路设立各种名目的“护商机关”,商旅一过必定征收“保护费”。仅韶关到广州,途中便有20余处这类关卡。除了这些明令新增的税种之外,大元帅府更是不时以“应军事急需”为理由,发行没有任何抵押、缺乏信用保证的“军用手票 ”、“国库券”、“地方短期抵纳券”、“广东省金库券”等向企业商贾摊派款项,而且往往要在几天内上缴,否则不是重罚就是查封关门。

苛政如此,政府失去信用,当然引起民众和商人的强烈不满,抗税、罢市之风此起彼伏。1923年6月,广州米行商人集会,抗议政府在无抵押情况下向米商借军粮。9月,当大元帅府宣布实施《征收广东全省爆竹类印花税暂行章程》时,很多烟花爆竹厂或停产或将工厂迁出广东地区。10月,广州总商会许多会董因不堪多方索款要求纷纷避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