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现代俊杰
12730700000046

第46章 国画大师艺术巨匠(2)

从这年起,七八年间,齐白石“五出五归”,足迹踏遍华山、庐山、嵩山、蜀山、巫峡、阳朔、长江、黄河、珠江、洞庭湖这些名山大川之后,他艺术境界明显地高了一层,他见了不少名山大川,也画了不少名山大川,画风由工笔转向写意,书法则由何绍基体转学魏碑,临写爨龙颜碑,篆刻由丁敬、黄易一路改学赵之谦体,猛利之外更见厚重韵致。这七八年间可说是他的画风篆刻艺术风格突变的关键时期。

1904年春,王湘绮为他撰写《白石印谱》序文。印谱拓存以前所刻之印,命名为《白石草衣金石刻画》。1909年又刊出第三次印谱,仍名《白石草衣金石刻画》。1910年,齐白石把游历得来的山水画稿,重画一遍,编成《借山图卷》,共计52幅(现存22幅),并精心构思,费时三月余,为友人画成《石门二十四景图》。

1906年,齐白石在家乡余霞峰山脚下的茶恩寺茹家冲买了一间旧房,翻盖一新,取名为寄萍堂,室内造了一间书室名为八砚楼,这年冬天齐白石携妻儿迁至新居。五出五归之后,他就有了终老故乡之念,在新宅周围种花植树,引泉入院,庭院家具都是自己亲手设计布置的。几年来,家中又迭有事变,次子与六弟相继去世,恩师胡沁园与王湘绮也先后作古,他一时身心疲惫,再也不打算远游了。

不料此时,湖南连年兵乱,军阀混战,民不聊生。1917年,齐白石为避兵乱单身一人来到北京,住在友人家,并在琉璃厂南纸店悬挂卖画刻印润格。到了北京,艺术上的处境开始并不好,他曾说:“我那时的画,学的是八大山人冷逸的一路,不为北京人所喜爱……我的润格,一个扇面,定价银币两元,比同时一般画家的价码便宜一半,尚且很少人来问津,生涯落寞得很……”当时的北京,画苑精英荟萃,各种流派、不同风格的画师,竞相争艳。许多享有盛名的大写意画家,如吴昌硕、王一亨、陈师曾、凌直支、陈半丁、姚华、王梦白等等,都是为群众所十分喜爱的。齐白石初来这京华盛地,人们不认识他,真正能了解他的画的人,为数不多。

一天,陈师曾到访,二人相见恨晚,遂成莫逆之交。陈师曾,名衡恪,号槐堂,江西义宁人。祖父陈宝箴,做过湖南抚台。父陈三立,号伯严,别号散原,是当代的大诗人。陈师曾是当时大画师吴昌硕的高足,得到吴昌硕的亲传。他的大写意花卉画,笔势雄健,气魄雄伟,施色瑰丽,受到人们的喜爱,在京城里久享盛名。

与齐白石成为诤友后,陈师曾提拔齐白石不遗余力,并劝白石自出新意。陈师曾对齐白石进行过多次鼓励和指引,在这种精神支持下,齐白石毅然以十年功夫进行衰年变法,自创红花墨叶一派。从此他的大写意花鸟方始元气淋漓,一派生机,呈现出为世人所熟知的面貌。陈师曾对齐白石的画有重要的影响,齐白石的成功,陈师曾起到决定性作用,以致陈师曾去世后,齐白石写诗怀念说:“君无我不进,我无君则退;我言君自知,九原毋相昧。”

在北京,樊樊山为齐白石的诗集《借山吟馆诗草》撰写了序文,劝他刊印出来。直到十年以后此书才印行。这年9月,听说家乡兵乱未已,齐白石担心家人,匆匆返乡,家人却避乱在外,家中已被劫掠一空。

1919年3月,齐白石乘乱事稍定,单身一人又来到北京,仍住原法源寺内,每日在琉璃厂出润格卖画刻印。这年秋,妻子带回他聘的副室胡宝珠来京同居于龙泉寺内,冬季,妻子返湘,齐白石送行同住家乡。次年春,齐白石带三子和长孙来京学习,不久迁居宣武门内石镫庵居住。之后,齐白石又迁居几处,总有不便之处,却也无可奈何。

在北京,齐白石认识了不少京城名流,如梅兰芳、林琴南、陈师曾。1922年,陈师曾去日本参加中日联合绘画展,带去齐白石的几幅花卉山水画,被外国人抢购一空,价格不菲。一时齐白石的名声在国际上大震,来北京的外国人纷纷找到齐白石要买他的画,使琉璃厂的画商也争抢购他的画,好卖大价钱。以致他每日挥毫作画,疲于应对。他曾写诗曰:“一身画债终难了,晨起挥毫夜睡迟。晚岁破除年少懒,谁教姓字世都知。”且自注云:“因外客索画,一日未得休息,倦极自嘲。”

第二年,齐白石迁居太平桥高岔拉1号,在屋内挂上早年王湘绮为他题写的“寄萍堂”匾额,他的画房总算像个画室了。

1923年,60岁的齐白石开始记日记,取名《三百石印斋记事》。1927年,他应林凤眠之聘到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任教。起初,齐白石自问是乡巴佬出身,到洋学堂去当教习,一定不容易搞好的,就竭力推辞,不敢答应。林凤眠校长和许多朋友,再三劝驾,他无可奈何,只好答允了,但心里总多少有些别扭。在学校里,外国教师非常恭维他,学生们对他也十分钦佩,上课时专心听他讲,看他画,他就很高兴地教下去了。1928年,国民革命军到了北京,因为国都定在南京,把北京称作北平。艺术专门学校改称艺术学院,齐白石的名义,也改称为教授。齐白石对此也很得意,他说:“我这个木匠出身的人,也当上了大学教授,这都是我们手艺人出身的一种佳话。”这一年,他的《借山吟馆诗草》(手写影印本)于秋日印行,他又把在北京所刻印章,拓存四册,命名为《白石印草》。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兵长驱直入,直抵京津,齐白石忧心忡忡,为国难当头而自己又老而无力感到不安。齐白石的画名在日本早已人人皆知,此时便常有人来索画,齐白石对日本人一概不理,闭门拒客,表现了一位著名老画家忠烈的爱国精神。

1933年,他出版了《白石诗草》,书中选的俱是《借山吟馆诗草》所不曾选入的诗作。

1937年,齐白石虚龄75岁,他想起早年在长沙时一个命相家替他算命时说的话,说他“75岁这一年,脱丙运,交辰运,美中不足,有大灾难,宜用‘瞒天过海’法,口称77,作为逃过75一关矣。”从此以后,他在画中记载他的年岁时,就增加了两岁。

1937年“七七”事变后,齐白石辞去一切教职,闭门居家。北平沦陷,他在大门上贴了一张纸条,写上:“白石老人心病复作,停止见客。”表达了他对时事的厌恶之情。到1940年,白石老人为生活所迫,不得不继续卖画刻印,但又恐敌伪官员来骚扰,在自家门上又贴了一张纸条:“画不卖与官家,窃恐不祥。中外官长,要买白石之画者,用代表人可矣,不必亲驾到门。从来官不入民家,官入民家,主人不利。谨此告知,恕不接见。”又在屋内贴了大字纸条说:“与外人翻译者,恕不酬谢,求诸君莫介绍,吾亦苦难报答也。”其民族气节和不屑于官场人物的态度令人敬佩。

1944年,齐白石停止卖画,并以“寿高不死羞为贼,不愧长安作饿饕”的诗句,表示宁可挨饿,也不取媚于恶人丑类。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齐白石心情异常高兴,写诗抒怀。次年他又恢复卖画刻印生涯。还在南京中华全国美术会举办画展,随后至上海举办展览,所带画作二百余幅,全部售罄。但卖得的钱币却一文不值,老人深深后悔,有苦难言。

1949年1月31日,北平解放,齐白石已届86岁高龄,他拄着拐杖在胡同口看群众游行,高兴极了,回到室内一口气画了十几幅画。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他又接受了徐悲鸿的聘书任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1950年4月间的一个下午,毛主席派人来请他去中南海丰泽园会见,还与他共进晚餐。90岁老人对此次相见甚为感慨,回家后挑了两件最精的字画赠给了毛主席。

1951年,齐白石参加抗美援朝义卖画展,画了和平鸽,并题“愿世界人都如此鸟”。1952年,齐白石被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团委员,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中央文史馆研究馆员,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主席,北京中国画院名誉院长。1953年,为庆祝他93岁(实为90岁)诞辰,中国全国美术家协会和中央美术学院为齐白石举行庆祝会,并展出作品40余件,文艺界知名人士皆前来祝寿,文化部授给他荣誉奖状,称他为“中国人民杰出艺术家”。周总理也于百忙之中赶来出席,与老人对谈良久。在他生日之前,政府还把他在跨车胡同的住宅修葺一新。齐白石对党和政府的关怀感激不已,生日之后画了两幅画,一幅是《旭日老松白鹤图》,一幅是《祝融朝日图》,并将它们献给了毛主席,以表达他对毛主席的感激之情。这一年他画了600多幅画,是他十余年来画得最多的一年,足见其人老心未老,盛世画兴浓。

1954年,齐白石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并出席首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1955年,齐白石获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科学院通讯院士荣誉状。又与陈半丁、于非吹14位画家集体创作巨幅画《和平颂》,献给在芬兰赫尔辛基召开的世界和平大会。

1956年9月1日晚,93岁的画家齐白石在郭沫若等人的搀扶下,缓缓走进了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的会议大厅。在这里,齐白石接受了世界和平理事会颁发的1955年度国际和平奖金。这项奖金包括:一份荣誉奖状、一枚金质奖章和500万法国法郎(折合当时人民币35000元)。齐白石在致词时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国际和平奖金获得者的名义加在齐白石的名字上,这是我一生至高无上的光荣,我认为这也是给予中国人民的无上光荣。正由于爱我的家乡,爱我的祖国美丽富饶的山河大地,爱大地上一切活生生的生命,因而花了我的毕生精力,把普通中国人的感情画在画里、写在诗里。直到近几年,我才体会到,原来我追求的就是和平。”世界和平理事会国际和平奖评委会对其评价说:“他毕生颂扬美丽和平的境界,以及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善良愿望,在全世界得到了共鸣。”

齐白石当场宣布:“把奖金的一半长期存放在银行里,每年所得的利息,以齐白石国画奖金的名义奖励优秀的国画家。”他刚说完,便博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这时郭沫若也风趣地说:“愿到会的同志们都能像齐白石一样长寿。”会场欢声笑语,传递出人们对齐白石的敬重和祝福的喜悦。

1957年9月15日,齐白石卧病,16日下午病情恶化,6时40分逝世于北京医院,享年94岁。9月17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了齐白石逝世的消息。同日,《人民日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和全国各省市的报纸都刊载了齐白石逝世的消息,以郭沫若为主任的“齐白石治丧委员会”组成,于非础⒎饺硕ā⒁肚秤琛⑻锖骸⒘蹩渠、齐燕铭、老舍、阳翰笙、沈尹默、关山月、何香凝、吴作人、李济深、周恩来、周扬、沈雁冰、陈半丁、陈叔通、郑振铎、夏衍、梅兰芳、黎锦熙、蔡若虹、钱俊瑞等25人为委员。这一天,简朴、庄重的遗体入殓仪式在北京医院举行。灵柩是他二十多年前亲自设计的,用的是他故乡湖南出产的杉木,漆了几层厚漆。齐白石的遗体被安放在灵柩之中。按其遗愿,随葬的东西一件是他刻着自己姓名、籍贯的两方印章,另一件是他使用了将近三十年的红漆拐杖,还有他已脱落的牙齿。9月22日公祭后,他的家人移其灵于西郊湖南公墓,安葬于早在10余年前就备好的生圹,与继室胡宝珠墓结邻。一位世界著名的中国画大师走完了将近一个世纪的人生之路,历经几个朝代,在晚年最终幸福地离开了他所钟爱的中国人民,安详地长卧在京郊的大地里,留下无数的绘画印章和诗句,让人民永远地缅怀!

1963年,齐白石被世界和平理事会推举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同年,中国美术馆举办《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诞生100周年纪念展览会》。

【作者点评】

齐白石是20世纪享誉世界的中国国画艺术大师,他出生在晚清时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小时过着放牛砍柴的生活,求学失学的痛苦,做木工与绘画的矛盾,学画与卖画的困惑,都没能击倒他,反而使他一步步走进了艺术的圣殿,其原因是什么,深值我们思考。

齐白石出身在农村,因此与大自然有着十分密切的精神联系。随着艺术的深入,他的这种联系已变成挚爱潜入灵魂深处,然后从他的作品中传达出来。因此,当他一进入绘画的天地时,心中涌动的对家乡花鸟、草木、虫鱼、山石、水田的挚爱都从一笔一画中纯真地流露出来,人们从他的画中可以感受到这颗引发人们心灵悸动的赤子之心。此外,他对家乡人民和中国传统的执着的恋情一生都不能忘却,所以他能以70余年的艺术生涯为中国国画在世界艺术领域争得崇高的地位,并将自己的名字写入了世界文化名人之册。他在画中表达的对世界和平的企盼深情,使他获得世界和平奖,这同时昭示了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对中国人民的最高评价,而齐白石是其代表。

齐白石不仅有着对人民的深层热爱,同时有着对黑暗社会深恶痛绝的浩然正气,有着一颗赤子之心。热爱和平的他,一生绝大部分生活在旧中国的战乱时期。战争造成了百姓苍生的苦难与忧患。清朝的腐败无能和民国政府的丑恶他看得太多了,因此,齐白石的不少作品一针见血地揭露了这些丑恶,他画《不倒翁》,题诗曰“将汝忽然来打破,通身何处有心肝”;画《桃猴图》则又题曰“既偷走又回望必有畏惧,倘是人血所生必有道义廉耻”,就是这种心情的公开宣泄。日本侵略者的罪行更使他义愤填膺,于是他高贴于大门上的纸条,就成为他对官府和日寇的一张御敌宣言,令窥其画者胆寒,令同门中怯弱者气短。

坚持传统而又不断创新是齐白石艺术生命长存的另一原因。齐白石坚持将艺术植根于民族土壤,在努力摆脱桎梏画家创造力的因袭模仿之风的同时,又努力继承明清以来别具个性的写意画传统,他曾自称:“青藤雪个远凡胎,老缶衰年别有才。我愿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他衰年变法求新,从工笔画到写意画,从丁黄篆刻到赵之谦印风,都体现了自己的创新精神。此外谦虚好学,能者为师,勤学苦练,潜心体会,广结艺界名流,遍访名山大川等等,都是他成功的因素之一。

齐白石的一生以及他的艺术成就,启迪我们在积极吸取世界其他民族的现代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不要离开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这一肥沃土壤,不能缺乏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

(刘海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