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同学第一诗友——周世钊
周世钊(1897—1976年),字对,又名敦元、东园,我国知名度较高的诗人、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1897年,周世钊诞生于湖南宁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13年至1918年间,周世钊与毛泽东同班同学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27年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国文系,曾参加新民学会、文化书社、民盟与民进等组织,并任《湘江评论》顾问、《湖南通俗报》主编及《南岳日报》主笔等。他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曾执教于修业小学、湖南第一女子师范学校、省立高级中学与初级中学、长沙明德中学、省立一中、长郡中学、周南女子中学、湖南第一师范、长沙师范、妙高峰中学等。他担任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代理校长、校长、名誉校长达27年之久。解放后,周世钊历任湖南省教育委员会委员、人民代表、教育厅副厅长、人民委员会委员、副省长、省政协委员、常务委员、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湖南省主委、中央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长沙市主委,第二、三、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等职。毛泽东称其为同窗诗友。
【毛泽东评点周世钊】
毛泽东于1949年10月15日回周世钊信:“迭接电示,又得九月二十八日长书,勤勤恳恳,如见故人。延安曾接大示,寄重庆的信则未收到,过去虽未参加革命斗争,教书就是有益于人民的。”“兄为一师校长,深庆得人,可见骏骨未凋,尚有生气。倘有可能,尊著旧诗尚祈抄寄若干,多多益善。”
1961年12月26日,毛泽东生日这天,在给周世钊的信中说:“惠书收到,迟复为歉。很赞成你的意见,你努力奋斗吧。我甚好,无病,堪以告慰。‘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朝云薜荔村。’‘南云紫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同志,你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岂不妙哉?”
——摘自贾思楠的《毛泽东、周世钊诗词唱和》第107—108页,见《1915—1976——毛泽东人际交往实录》,江苏文艺出版社1989年出版。
1958年,毛泽东复函给周世钊,信中说:“赠书收到……受任新职,不要拈轻怕重,而要拈重鄙轻。古人有云:贤者在位,能者在职,二者不可得而兼。我看你这个人是可以得而兼的……”
——摘自《毛泽东和周世钊的交往》,见《中国统一战线》2000年第2期。
【周世钊小传】
1897年3月12日,周世钊诞生在湖南宁乡一个贫穷的山村石子冲的一个农民家里。童年时期,他在这个穷苦的村子里过着勤俭、艰苦的农家生活。7岁时,他的父亲就开始教他熟读四书五经、和《三国演义》等。10岁时,周世钊进了宁乡南村初小接受现代正规教育。1909年春,周世钊考入宁乡县城玉潭高等小学堂学习。
1913年,周世钊与毛泽东同时考入湖南第四师范学校同班学习。1914年,湖南第四师范学校并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后,他俩仍然同班学习,二人情意甚笃,直到1918年毕业,同学长达五年半。他们在校期间,正值旧中国黑暗统治时期,新文化运动兴起,徐特立等进步师长的教诲深刻地影响着毛泽东和周世钊。从小立志救国救民的毛泽东,如饥似渴地学习,刻苦顽强地锻炼,并热心社会活动,组织新民学会,努力寻求革命真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积极参加反帝反军阀的斗争。品学兼优的周世钊,酷爱文学,他既是工人夜校的管理员,又是积极参加新民学会活动的积极分子。
1917年,毛泽东被选为学生会总务(主席),周世钊被选为文学部长,他们一直并肩从事学生工作,亲密合作。毛泽东好学不倦,善于钻研,富有坚强的反抗精神、非凡的胆识和机智、特殊的领导和创造才能及一种令人心悦诚服的吸引力,为先生所器重,为同学所景仰。同年7月,全校组织一次“人物互选活动”,12个班,575位同学,选举结果,有34人当选,第一名是毛泽东,第二名是周世钊。
周世钊在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到长沙修业小学教国文。毛泽东则专心致力于发展新民学会会员,到北京、上海筹办赴法勤工俭学事宜。不久,毛泽东回到长沙,由周世钊介绍住进修业小学教授历史,开始了同事生活。在修业小学教书期间,毛泽东创办了《湘江评论》,积极领导了长沙的“五四”运动,周世钊也参加了这些活动,在创刊号上发表文章,在后来的几期《湘江评论》中写了一些评论和杂文。40年后的1950年,周世钊重游“五四”旧地,曾感怀喜赋《浪淘沙·访修业学校》。
在修业小学,毛泽东、周世钊还共同指导小学生合办《小学生》刊物,他们受到北京的《每周评论》、上海的《星期评论》的鼓舞,要活跃小学生的气氛,让孩子也有说话的机会,使这些在旧制度教育下勤守学规、呆板喜静的孩子重新变得活跃。此时,毛泽东、周世钊的生活特别清苦,他们的友谊却更加纯挚诚笃了。他们共事教育,亲密无间,共同为改造旧中国与世界,打倒列强、打倒军阀、拯救中国而奋斗不息。
不久,周世钊离开修业小学,考入南京东南大学国文系学习。毛泽东则在长沙、北京、上海等地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并于1921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缔造,以后负责湘区党的建设工作。毛泽东创办新民学会,周世钊作为会友,他们彼此间通信较多,毛泽东搜集了会友间互相往来的书信,编为《新民学会会员通讯集》,其中有一篇毛泽东致周世钊的信,长达二千余字。大意为一个人一生短促,应当建立一个组织,合力办成一件大事。周世钊曾回毛泽东一信,劝其返湘。信中说:“吾兄平时素抱宏愿,此时有了机会,何不竭其口舌笔墨之劳,以求实现素志之十一,相知诸人,多盼兄回湘有所建树……”后来,毛泽东返回长沙,从事发起组织文化书社,参加俄罗斯研究会,筹备社会主义青年团等项活动。两位青年的友谊,体现了《易·乾卦》中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精神。
由于参加革命斗争,毛泽东于1927年上了井冈山,周世钊则于同年从东南大学毕业,从事教书职业。经同学介绍,周世钊到了湖南私立明德中学教书,之后又辗转至周南女子中学、省立第二中学、省立第一师范、长郡中学、长沙师范、妙高峰中学等学校任教,担任国文教员,培养了大批人才,其中一部分学生投身于革命事业。
抗日战争期间,周世钊不忘拯救国家和民族危亡的宏愿,利用课堂向学生宣传抗日爱国的思想。他向学生讲述岳飞、文天祥等英雄的故事,讲解《满江红》、《正气歌》等洋溢着爱国思想和民族气节的诗词,鼓励学生们做爱国青年,走抗日救亡的道路,为国雪耻,为民造福。
解放战争期间,周世钊积极参加各种进步活动,用亲身实践启蒙学生们的革命思想。他的一个学生曾经撰文回忆说:1947年学生运动高涨,周世钊老师给我们上国文课时,花了很多时间讲述毛泽东青年时代的活动,讲他和毛泽东在第一师范同学时的事情,讲后来跟毛泽东在长沙参加革命活动的情况,赞扬毛泽东的才华、学识和人品,介绍当年长沙市男女青年学生踊跃跟随毛泽东闹革命的事例。听了这些讲述以后,我不仅对共产党的怀疑情绪得以消失,还萌发了对毛泽东的敬仰之情。随着年龄的增大,对时弊认识愈深,同情革命的情绪渐浓,我逐步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48年9月起,中国人民解放军接连打响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到1949年1月底,胜利完成了这三次战略决战的伟大任务,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反动派用以发动反革命内战的精锐部队。紧接着,渡江战役胜利结束,江南包括湖南在内的许多大中城市和地区被一一解放,这使周世钊的心情无比欢悦和激动。他庆贺旧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得到新生。
1949年8月初,长沙刚获得解放,周世钊即以第一师范代理校长的名义致电毛泽东,祝贺解放战争取得节节胜利。11日,毛泽东发来复电,说:“虞电诵悉,极感盛意。目前革命尚未成功,前途困难尚多。希望先生团结全校加紧学习,参加人民革命事业。”收到这一来电后,周世钊十分兴奋,同时也为自己这些年来没有直接投身革命斗争感到深深的惭愧,决心在今后努力学习新思想,赶上时代前进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