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不过是向死而生
12646200000006

第6章 事死如事生——论生死(6)

一个人去世时最为理想的方式就是放下内在的一切,在那个关键时刻,心没有什么欲望、攀援和执著好牵挂。因此,在去世时必须尽力解脱临终者对一切财物、权势、亲人、朋友的眷恋与执著。也许有的人认为这样做是对爱的一种背叛,认为这是不爱的象征。其实不然,试想当我们坐在所爱的人床边,以最深切、最诚恳的柔和语气说:“我会一直在这里陪着你,我爱你。你将要过世,死亡是一件正常的事情,希望你能以平和的心态来面对它。虽然我希望你能够永远陪伴在我身边,但我不想让你再承受更多痛苦。我们相处的日子已经足够我回忆的了,那些记忆会伴随我度过我的余生,我将会永远珍惜。现在请不要再执著生命,放下一切,我完全诚恳地允许你离去。你永远不会孤单,现在乃至永远。因为你会拥有我全部的爱。”让临终者放下眷恋与执著,这是对临终者最深切的爱。

在对临终者进行临终关怀的过程中,也可以让我们自己对死亡有一个深刻的认识,进而能够让我们勇敢、坦然地去面对死亡,并以死为参照物,积极地去面对生命中诸多的问题。

完整意义的人生,势必会伴随着痛苦,其中,面对心爱之人的死亡,是最大的痛苦。生命的本质,就是不断改变、成长和衰退的过程。选择了生活与成长,也就选择了面对死亡的可能性。我们应该学会坦然地接受死亡,不妨把它当成“永远的伴侣”,想象它始终与我们并肩而行。这样,可以丰富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变得更加睿智、理性和现实。在“死”的指引下,我们定会清醒地意识到:人生是如此的短暂,而且爱的时间也是有限的,我们应该好好珍惜和把握。不敢正视死亡,就无法获得人生的真谛,无法理解什么是爱,什么是生活。万物永远处在变化中,死亡是一种正常现象,不肯接受这一事实,我们就永远无法体味生命的宏大意义。

用生命表达一切

我们每个人至少战胜过死亡一次,

而且是决定性地,

那就是

出生。

生不长寿是一种罪

生命的受胎是很不容易的,人身难得。从医学的角度讲,在男女的性行为中,男性的精子是几千个或是几万个一齐出来的,就好像许多个兄弟姊妹赛跑,冲到最前面的那一个,才有机会成功地创造出人,其他没有机会的就死掉了。

生命的难得,就如大海中的盲龟,撞到一个海上漂流的木板,一抬头,刚好伸进这个板子的洞里。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惜我们自己的生命,维持我们的健康。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健康呢?是不朽吗?是纯粹的快乐?丝毫不含敌意的绵绵爱情?这些当然都令人向往,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它们的生活就是一种疾病。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的圣人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做出了回答。

哀公问孔子曰:“有智寿乎?”孔子曰:“然。人有三死而非命也者,自取之也:居处不理,饮食不节,劳过者,病共杀之。居下而好干上,嗜欲不厌,求索不止者,刑共杀之。少以敌众,弱以侮强,忿不量力者,兵共杀之。故有三死而非命者,自取之也。”

诗云:“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也就是说,在孔子看来,人有三种死法不是命运注定的,是个人的自取灭亡。第一种:居住的环境不够整洁、杂乱无章,饮食没有节制,过度疲劳者,这样,疾病就会缠身,最终导致死亡;第二种:作为下属不安分尽职,总是想越俎代庖的去做一些领导范畴的事情,这种贪得无厌,野心膨胀的人必将会遭受刑罚而导致死亡;第三种是处处树敌,寡不敌众,以弱侮强者,这种自不量力的人必然导致群起而攻之,最后自取灭亡。

我们总是以为“长寿”很难,实际上,只要避免了孔子所说的三种情况,长寿又有何难呢?人自身的幸福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人自身的美好素质,健康的身体、高尚的品格、超群的智慧、良好的性情。所以,我们应该注重维持和改善人的自身素质,而不是把我们的目光投向身外的财产和荣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