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那些身居高位的大人物可曾想过,为什么他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到民众的尊重,而普通人却要付出极大的代价?那些贵族子弟何德何能,能够拥有令人尊敬的地位?是因为他们自身的学识、毅力,还是其他什么美德?他们谨言慎行,遵循所有的繁文缛节,因为他们清楚自己是众人瞩目的焦点,旁边的人随时准备为他们服务,所以即使是在无关紧要的场合,他们也要小心翼翼地显出不同于常人的潇洒自如。他们言行之间透露出的优越感是身处底层的人无法企及的,他们就是通过这种手段让人们对自己卑躬屈膝,为自己奔走效劳。君主们总是用这种仰仗权势地位的手段来统治臣民。
温文尔雅只是大人物们的专利,对别人没有丝毫用处。有些纨绔子弟装模作样地想模仿达官贵人的礼仪,只能让别人更瞧不起。这是因为他自以为是,过于做作,以为自己是个人物,别人却并不买账。作为一个普通人,如果渴望出人头地,就必须要具备大人物的素质,必须像他们一样有几个忠实的随从。但是如果没有办法养活他们,那就要努力让自己成为知识渊博、工作勤奋、任劳任怨、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人。只有这样,不论在什么场合都做到通情达理、慷慨大度,让人们了解他的才干,他才能够开创一番大事业。而那些野心勃勃却不能施展抱负的人,整天心急如焚,寻找着出人头地的机会。他们认为自己生不逢时,所以就会想方设法地制造机会,甚至盼望着发生战争或冲突,想趁乱世大展雄才,以此吸引人们的目光。
相反,那些位高权重的人只要循规蹈矩就能保持现有的受人尊重的位置。他们对现状心满意足,没有能力去追求更高的目标,也不想为此担当风险。他们希望社会能够安定,这并不是出于博爱,也不是因为害怕,而是因为他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没有能力应对这种危机,更害怕别人从中崛起。他只会冒点小险,投机取巧,以此赢得尊重,一旦要求他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时,他就畏缩不前了,很少会有例外的。
因此,在所有的国家和政府机构中,出身卑贱的人们只有通过自己的勤奋和才干才能获得高位,然后担负起重大责任。而那些名门之后,所谓的大人物可能先是瞧不起他,然后心生嫉妒,但最后只能卑躬屈膝,选择服从。
这就是万人久仰的“权力”,不过是一件虚伪的外套而已!
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出于自卑感以及对自卑感的克服和超越。
——【奥】阿德勒
抑郁给我们的馈赠是历练
在罗马神话中,农神萨杜恩统御过人类历史上的黄金时代,是过往岁月的守护神。每当我们怀念“过去的好时光”时,都会唤起这位神祇。因为怀念只会让人陷入思念的痛苦中,因此,萨杜恩被认为是抑郁的象征。抑郁的人被认为是受了萨杜恩的影响,而长期处于忧郁情绪中的人,则被称为“萨杜恩之子”。
抑郁带来的空虚感是痛苦的,为此,我们总想想方设法摆脱这种痛苦。然而我们若能换个角度,投入到抑郁的情绪和思维之中,就可以获得更深层次上的满足。有些人认为,抑郁就是没有想法、没有依靠的空虚状态,是我们所熟悉的事物和生活结构的崩溃,是乐观主义的丧失。
抑郁会让我们担心,这样的状态是不是永远不会结束,生活是不是永远不会再有激情和乐趣了呢?
抑郁常常具有一种离心力,驱使人们远离人群。在抑郁时,我们能从日常琐事中抽身出来,回到自己身上。这时候,我们通常会躲在一间偏僻的、阴暗的、太阳照不到的地方独处,静下心来反思。有些时候,我们需要这样的独处。独处时,我们可以独自面对自己,与心灵进行神秘对话。这时,你就可以对自己的心灵进行一次卓有成效的整合,一切严格意义上的灵魂生活都是在此过程中展开的。抑郁是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
抑郁馈赠给我们的礼物是“历练”,这并不是实际经验的积累,而是一种看待自己的态度。经过某件事情的历练之后,我们就会觉得自己又长大了一点、聪明了一点,同时也提高了自己承受苦难的能力。于是,我们逐渐明白,生命意味着苦难,而心态则能改变人生。有时,我们虽然不能享受无忧无虑、轻松愉快的生活,但我们对人生的理解却变得越来越豁达起来。
抑郁并不仅仅让我们怀念过去的好时光,它还提醒我们,生命仍在继续——我们在一天天变老,变得越来越有经验,甚至越来越睿智。即使是刚刚三十多岁的人,也会在跟别人谈话的时候,突然回想起二十年前的自己。他会停下来,惊讶地想:“要是在二十年前,我绝不可能说出这样的话!看来我是真的老了。”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积累,都是抑郁的馈赠。曾经年轻的心灵,随着年龄的增长,获得了新的、积极的能力与特质。如果我们否定年老的意义,一味缅怀年轻时光,心灵就会迷失方向。
越是追求“青春永驻”的人,到头来越会陷入严重的抑郁之中。抑郁会让心灵自然老去,正如风霜雨雪会让建筑物自然老化一样。它让我们的思想变得更加深邃,让漫长生命中的经历沉淀下来,变成我们本性的一部分。
如果我们能够做到不把“抑郁”当成一个消极的字眼,或许就能理解和接受它在心灵活动中的作用。我们为什么不把抑郁当做心灵的一种存在形式,既不好也不坏,只是心灵的一种自发的活动,就像行星绕着太阳运转一样呢?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个性会逐渐显露出来,散发出人格的芬芳,正如果实生长成熟一样。抑郁、个性与年龄的增长,三者是不可分割的——年龄增长带来的悲伤是个性形成过程的一部分;忧郁的思绪会营造出足够的空间,让智慧在其中安顿下来。
对心灵来说,抑郁是一种入门仪式,一次成年礼。抑郁并不意味着想象力的缺失,它造成的空虚,乃是思绪和情感的温床。抑郁是心灵的一个层面,如果我们承认它,把它引入我们的感情关系之中,就可以让亲密的程度更深一层。如果我们对它遮遮掩掩,或是试图否定它,逃避它,那么我们表现出来的,就不可能是真实而完整的自己。掩饰心灵的阴暗面,最终只会导致心灵的沦丧;只有承认和接纳它们,我们才能享受纯粹的群体生活和亲密关系。
专注可辗转出美丽的人生风景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的杰作《最后的晚餐》享誉全世界,可是,《最后的晚餐》是怎么画出来的,大概就很少有人知道了。
达·芬奇前半生一直际遇坎坷,怀才不遇,三十岁时他投奔到米兰的一位公爵的门下,希望能给自己创造一些人生机会。在公爵那里的最初几年,他一直默默无闻,也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做,他的画也没有得到公爵的赏识,但是他自己一直没有丧失信心,他始终在自己简陋的画室里执著地画着。
有一天,公爵来找他,让他去给圣玛丽亚修道院的一个餐厅画装饰画。这是一件无足轻重的活儿,一个普通的三流画家就可以完成,而且似乎也没有必要在一个餐厅的墙壁上下真功夫,但达·芬奇却不这样认为,他从来也没有敷衍了事地画过一幅画,即使是习作他也认真对待。
达·芬奇倾尽了自己所有的才华,日夜站在脚手架上作画。一个月以后,餐厅的装饰画画完了,很有鉴赏力的公爵立刻意识到这是不可多得的杰作。他立刻找来米兰的那些大画家,请他们看看达·芬奇的这幅作品。所有前来的画家无不为画作的构思和大胆的用色而惊奇。这幅画作就是闻名于世的《最后的晚餐》,它被慧眼识中后,名不见经传的圣玛丽亚修道院霎时远近闻名,一直默默无闻的达·芬奇则自此扬名。
达·芬奇细心对待一次并不十分重要的工作,成功便在他专注的工作时光顾。再微不足道的工作,只要用心去做,都会有所回报,以认真负责的态度走好每一步,就能拥有一个不一样的人生。
想要让自己做事有成效,就必须做到将自己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在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事情上,专注于分内之事,并且清楚地认识到他人的事情属于他人,与己无关。只有做到这一点,我们就不会再受制于人,也不会把精力花费到一些挑剔或反对他人的事情上面。知晓什么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并对其专心致志,我们就不会被迫去做那些违心之事,他人无法左右我们,而我们因此也不会受伤害。
充分地扮演好你应该扮演的角色。我们都像戏剧中的演员,而上天则是导演,他为我们安排好了角色。每个人在这个世上的角色也会有所不同,有的人将演出短剧,有的要演出长剧。分配给我们的角色也会有穷人、富人、名人、领袖等等之分。我们无法控制上天为我们安排什么样的角色,唯一能做的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毫无怨言地赋予这些角色以生命的意义。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好好地干与自己有关的事情,读者要好好阅读,作者要好好写作,才能把自己的戏演得尽善尽美。
与我们无关的事情不要去理会。只关注与我们有关的重要的事情,忽视那些不值得我们投入精力的闲杂之事,这是现代人类精神进步之后的要求。要想坚定我们的意志,使我们的人生顺遂,就要坚定我们的目标。坚定地去做需要做的事,不要在乎别人的看法,因为那只是他人的看法,而且极有可能是被事情的表象所蒙蔽后的主观意志,并不能对我们的人生起到任何有益的作用。如果因为一些无关紧要的事而被他人认为愚蠢,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因为我们的思想、我们的意志完全被放在了值得我们关注的、对我们的未来有益的事上,我们的目标正在达成之中。
如果面对每一件事,我们都自由地挖掘自己的潜能去应对,在不断地练习之中养成习惯,那么,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意外,我们都能完美地控制自己,轻松应对了。
摆脱虚假,享受自我实现的欢愉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见水中鱼儿悠然戏水,庄子说:“你看鱼儿在水中是多么快乐呀。”惠施反驳道:“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快乐不快乐?”庄子回答说:“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快乐不快乐?”惠施很机敏,他立刻利用庄子的逻辑反驳庄子:“我不是你,当然不会知道你。但是有一点很清楚,你也不是鱼,所以你也不可能知道鱼是否快乐。我们用不着再争论了。”
“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快乐不快乐?”惠施的反驳道出一个真相:只有自己是最了解自己的。一个人快乐与否,只有自己是最清楚的,他人并不能真正读懂。
这是因为生活中的人们常常是以一个经过伪装的虚假形象生活着,并出现在世人面前的。就像一位演员扮演了一个与他的自然人格不一致的角色一样。有时候,我们所有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说些言不由衷的“违心话”,以避免对他人不必要的冒犯;穿我们并不喜欢和欣赏的流行服装;承担我们别无选择却必须去做的工作。这就是从众的压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几乎每个人都会处在强大的从众压力之中,这种压力有时明显,有时隐蔽,但却始终存在。思维上的“从众定式”,能使一个人有一种归宿感和安全感,能够消除孤单和恐惧等有害心理,也是一种比较保守和保险的处世态度。跟随着众人,如果说得对、做得好,自然能分得一杯羹;即使说错了、做得不好也不要紧,无须自己一人承担责任,况且还有“法不责众”的习惯原则。所以,很多人愿意采取“从众”这种中庸的处世方式。
然而,从众行为付出的代价并不会比单独行动少,特别是在从众意味着按照与你的“真实自我”相冲突的方式行动的时候,情况就更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你在世人面前不得不创造一个“虚假的自我”,掩盖你自己真实的面目。
如果你内在的自我是强大的,有冲破世俗的勇气,你就会按照自己的愿望和思想作出选择,而不使你真实的自我受到损害。但是,如果你内在的自我是软弱的,在外部的压力下会退缩,那么,你就极有可能作出违心的选择,失去你真正的自我。
对于个人来说,失去自我所引发的后果将是灾难性的,因为如果你总是试图从外部寻求怎样思考、怎样感觉以及怎样行动的提示,而不以自己的主观意志去感觉、去思考、去判断、去行动,逐渐地,你就会变得越来越没有安全感,没有正确的自我观做行动的指导,你就会形成事事依靠他人的依赖性,一旦没有他人的指点和同意你就会不知所措。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展示给世界的自我是经过精心伪装后的自我,而不是你真正的自我。没有真正的自我来指导你的选择,并把它建立在真正被爱的基础上,那么,你就不可能与他人建立起感情上很成熟的关系。建立在虚假自我基础上的关系只能是虚假的关系,这种关系只能流于表面,而且极不稳定。
人的自我感是很重要的,缺乏自我感的人,难以成为一个有独立个性的真正意义上的人。真正的智者是高耸的山川,扎根于脚下坚实的土地,他们独立的心又执著地向着高远的天空进发,并且始终保持遗世而独立的姿态,在无人企及的心的高度他们摘取了智慧的果实。
一个人只有摆脱虚假的自我,努力强化自我感,才能还自己一个真实的自我,享受到自我实现的欢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