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谦斋辨证论治学
12378100000043

第43章 谦斋辨证处方规律 (5)

第十四章 谦斋辨证处方规律 (5)

(6)舌尖红赤——阴分亏损;舌根苔白腻——肾水外泛。

鉴别:

(1)伤寒身痛:发热恶寒,一身尽痛,痛而拘急,脉浮紧。

(2)中暑身痛:发于暑月,自汗身疼,疼而不甚,神倦脉濡。

(3)中湿身痛:身疼而重,甚则不能转侧,脉缓而涩。

(4)时毒身痛:病起急骤,高热口渴,沿户传染,脉洪数。

(5)阴毒身痛:身如被杖,面青咽痛,体表锦斑,脉沉细而疾。

(6)霍乱身痛:身痛转筋,吐泻剧烈,口渴溺少,脉数。

(7)寒湿相搏身痛:天阴加剧,背项拘痛,但头汗出,脉沉涩。

(8)风湿相搏身痛:骨节疼痛,游走不定,遇寒加剧,脉弦数。

(9)湿热相搏身痛:遍身疼痛,小便黄赤不畅,脉浮滑。

(10)肝郁身痛:自觉寒热,胸胁不舒,气恼加重,月事不调,脉弦小数。

(11)内伤身痛:遇劳加剧,气短身疲,血虚者劳累后疼痛加剧,阴虚者多于午后加重,脉无力。

(12)瘀血身痛:痛如刀刺,痛有定处,入夜加重,脉涩。

论治:

本证为气血双虚,经络涩滞。气虚则脾肾无力,血少则阴分受损。治宜调补气血,兼顾脾肾。

注意:脾运不利,谨防滋腻碍胃。处方:黄芪、生地黄、当归、鳖甲、桂枝、白芍、附子、茯苓、秦艽、杜仲、炙甘草[11]。

按语本案为黄芪建中汤、四物汤合八味丸加减,用药仅11味,包括诸多药对,如桂枝与白芍、黄芪与附子、附子与茯苓、当归与白芍、附子与桂枝、桂枝与茯苓、当归与黄芪、秦芄与鳖甲等。

14.14.2成方加减,左右逢源

膀胱咳20世纪30年代,近代名医曹颖甫、秦伯未同在上海同仁辅元堂坐诊。一日,曹在应诊时遇到一女病人,患咳嗽,咳时小便随出病已久日。曹因从未见过此病,一时不知如何施治,便问秦:“这是什么病?”秦答:“这叫膀胱咳。《内经》说:肾咳不已,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尿。”曹问:“有何治法?”秦答:“《内经》未有治法,当求教于仲景《伤寒论》,五苓散加人参可治。”曹回到自己诊病处,予党参、泽泻、茯苓、猪苓、白术各9g,桂枝3g。2天后病已大愈。嗣后,曹问秦:“你怎么知道五苓散能治此病?”秦答:“此病由于肺气不宣,则对膀胱不利,因而有升提之法。膀胱不利,则肺气不达,因而有渗利之法。该病妇咳而小便出,是肺气不利,咳则气松而尿自出,此非用人参补气不可。然水道不畅,肺气难于清肃,非五苓散荡除不可。两者兼施、病乃痊愈。”[12]曹颖甫本是一代经方大师,遇到不明白的问题还能向弟子请教,且谈及的是经方问题,这不能不令人感动。从治膀胱咳的典故中还可以看出,谦斋能融会贯通地理解仲景学说,对经方研究更是独具匠心,竟达到了推陈出新的境界。

14.14.3自拟活泼,别开生面

谦斋曾到长春讲学,由于主题是“腹泻的临床研究”,为了联系临床,就在当地开设腹泻疑难病门诊,选取案例。仅两周的时间,他治愈了数十例患者,其在《谦斋医学讲稿·腹泻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的7则医案,均为长春的验案,辨证精当,反响不凡,当地医界称赞他“处方用药相当活泼”。现附验案,以示谦斋自制方的特点。

胆结石徐男,31岁。因胆石症拒绝手术治疗而住院。证见右胁下及胃脘剧烈疼痛,上串肩背,拒按,坐卧不宁,口苦口干,不思饮食,恶心呕吐,小便短黄,大便秘结不通,舌苔黄腻,脉象滑数。X线检查:胆囊区有密度增加的3个块状及点状阴影,印象为胆囊结石。谦斋索阅前医处方,多为肝胆气滞、气滞血阻,兼湿热蕴结之证,故先后拟用疏肝散、大柴胡汤、大承气汤、茵陈蒿汤,以及三棱、莪术、芦荟、金钱草之类。约服10余剂,痛反增且持续不止,痛时满床翻滚,汗出呃逆,不得已注射哌替啶(度冷丁)仅能缓解一时。

经进一步辨证,病在右胁下及胃脘部,病位属肝胃两经;脉弦有力,痛时汗出呃逆上攻肩背,又是肝气冲逆犯胃之象;由于肝胃气逆,湿热不能下降,故小便短黄,大便不通,再因便秘而使气更有升无降。另外,久痛入络,血行不利,亦应顾及。故改用调理肝胃气滞,佐以和络润下之法。处方:白芍15g,青皮、香附各9g,郁金6g,枳实、桃仁各9g,片姜黄4.5g,沉香末(分冲)0.9g,水煎服。两剂后,痛大减,能安卧。4剂后,痛止,呃逆除,大便通。仍用前方加减8剂,证状基本消失,X线复查:胆囊区之结石阴影消失[13]。病情危急,药仅8味,没有治结石的专药(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芒硝),约服10余剂,竟收全功。这正是:“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14.14.4博采单验,巧施效方

带状疱疹1959年某日,一位中央某部领导患带状疱疹,发病3天,已服过中药,但左侧胁下腰部疱疹继续增多,局部疼痛殊甚。谦斋索阅前医处方,大致属于清肝解毒的治法,与龙胆泻肝汤比较接近。他略予思考后,为疏一方,总共才3味药,大瓜蒌1枚、红花4.5g,生甘草9g,服药后当天晚上胁腰部疱疹即见轻减,可以安眠。共服4剂,病证向愈[14]。谦斋对这带状疱疹之治,颇类单秘验方,系明代医家黄古谭的验方。其治心绞痛用人参粉与三七粉,治痰饮用鹿茸粉与人参粉,治再生障碍性贫血用鹿茸粉与河车粉等药对,均为单验之类。故谦斋指出,当医生应以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应在熟悉常法治疗的同时,要学会掌握一些变法以提高临床疗效[14]。

14.14.5用药轻灵,适量简净

谦斋指出,处方应当平稳纯正,审慎妥贴,一般可用轻灵二字来概括。所谓轻灵,其含义有三:①用药平淡。不要故弄玄虚,用一些效果不能肯定的怪药;也不要迎合某些病人的心理,用一些千金难求的贵重药品。②用药适量。药能中病即止,不必过量,以免造成药物与金钱的浪费。③用药简净。一般在方中,药物不过10味,方不杂乱,君臣佐使排列分明。不要像有人开的方子,千军万马,一齐喊杀沙场,令人无所适从。应当三笔两勾,描出庐山面目,令人一目了然。要在平淡无奇中看出真功夫,轻灵稳妥中显出大力量[15]。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现附验案,以为佐证。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程女,21岁,诉经常鼻衄,月经不调,经水量多色淡,经期延长,淋沥不断,近半年来,两下肢有散在紫斑,大小不一,或显或隐,压之不痛。经医院检查,血红蛋白80g/L,血小板60×109/L,诊断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谦斋诊其脉,沉而细弱,面色不华,少气无力,舌质淡白有浅齿痕,舌苔薄白。诊断为虚性紫癜,气血两虚。拟调理阴阳,补气养血,方用龟鹿二仙汤加味:人参5g,枸杞子、龟甲胶各10g,鹿角胶6g,当归10g,甘草5g。本证乃肝肾虚损,精血亏少,精不化气,气不摄血所致。人参大补元气为君,补气以摄血。枸杞子、当归益血固冲为臣,龟甲育阴通任、填补肾精,鹿角入肝肾之经,益精血、通督脉,龟鹿为佐,甘草调和诸药为使。服药1周,经量减,面色好转。继服前方两周,鼻衄未发,紫斑隐隐。更服原方1个月,诸证悉减,面色见红润,紫斑消退。复查血红蛋白95g/L,血小板80×109/L。因服汤剂不便,改配丸剂一料常服,随访10年未再复发[15]。病情顽固,药仅6味,药量不过10g,却包括了阴、阳、气、血,涉及肝、肾、冲任督脉,用药可谓“平淡无奇见真功,轻灵稳妥显力量”。

[附]辨证格式应用举例

发热例1:李某,女,51岁,肾炎;例2:田某,女,65岁,肺炎。二者同是女性,年龄都比较大,同样以发热为主证,发热日期相同,并且发热的时间同在下午,热度均在38~39℃之间。经过诊察,例1的肾炎病人,浮肿不明显,仅面部有些虚浮,发热前有形寒,汗出后,逐渐热降而不清,兼有恶心,甚则呕吐,口不作渴,小溲黄赤,脉滑数,舌质稍绛,苔白腻。例2的肺炎病人,炎证基本上已见好转,只有轻微咳嗽,吐黏痰,热前不觉冷,热时口渴引饮,汗出甚多,热随退清,兼有腰痛,脉细数带弦,舌苔前半剥,根薄黄。这两个病例有共同的地方,也有特殊的地方,谦斋用辨证格式进行分析对比。

按语肾炎病人的发热,为外邪传里,成为湿遏热伏现象,与湿温证的邪蕴中焦不能透泄相似。肺炎病人的发热,可能也由外邪引起,但已无表证,并且津液大伤,形成阴虚内热,与肺痨后期的气阴两伤相似。总的来说,肾炎病人的发热是实证,肺炎病人的发热是虚证,治法完全不同。应当指出,肾炎和肺炎是西医诊断的病名,如果主观地先入为主,难免会感到这样的肾炎为什么能引起发热,及为什么肺炎消失后发热不退,就很难下手了。应用中医的辨证论治方法治病,必须根据中医理法,客观地依据现实证状全面地进行分析。因为只有通过全面地考虑,才能作出正确的处方。使用辨证格式来辨证论治,主要是说明如何从主证结合兼证,如何从初步印象进一步作出确诊;如何从病因病机定出治法;如何针对治法处方用药[7]。

参考文献

[1]秦伯未.中医入门 [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99.

[2]秦伯未.谦斋医学讲稿[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224,224,227,227,227,29,228,230,229,146,115,179,115,237,140,119,119,119,151,148,3,231,224,79,209,230,208,179,231.

[3]秦伯未著,吴大真、王凤岐辑.秦伯未医文集[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842.

[4]秦伯未.金匮药要简释[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83,72,29,30,30,30,30,29.

[5]刘德麟.秦伯未论方药[J].辽宁中医杂志,1983,(7):3.

[6]秦伯未.心绞痛诊治一得[J].浙江中医杂志,1981,(9):388.

[7]秦伯未.中医临证备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252,250,243.

[8]秦伯未.医事导游[M].上海:中医书局,1931,5.

[9]秦伯未.略谈中医治疗癌肿[J].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1,(1):38

[10]秦伯未.常用配伍药汇解[J].江西中医,1954,(6):52.

[11]吴伯平.忆秦伯未老师的治学精神[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1,(1):3.

[12]朱云达.从曹颖甫、秦伯未治愈膀胱咳说起[J].辽宁中医杂志,1983,(4):30.

[13]秦伯未,杜怀堂.治愈胆石症两例[J].中医杂志,1965,(3):29.

[14]余瀛鳌.秦伯未老师谈治学[J].中医杂志,1985,(1):72.

[15]石国壁.医门真传[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58,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