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谦斋辨证论治学
12378100000042

第42章 谦斋辨证处方规律 (4)

第十四章 谦斋辨证处方规律 (4)

处方时又重视治法而不从证状一一用药[7]。这一语道出了处方的要领:诊断时,要重视每一个证状,因为它(诊断)是从所有的证状综合分析得出的;而处方时,它(处方)的直接“上司”是治法,只服从治法的领导,不听每个证状的指挥。为了警示初学者,笔者把它归纳为“诊断重视全面证,处方重法不从证”。

14.12处方形式

处方有两种形式,自组方和成方加减。

14.12.1自组方

自组方适用于新的疾病谱,或比较特殊的证候。由于没有合适的成方作参考,需要自制方。如湿温证出现的白,主要是汗出不透,邪无出路,蒸发于皮肤所致,不是一般清化方所能治的,谦斋为此而创制了“氤氲汤”,用大豆卷、藿香、佩兰芳香化湿助其透泄,青蒿、焦栀皮、连翘、滑石清表里之热,石菖蒲、郁金调畅气机而散内湿,通草淡渗湿热,具有上下内外分清的作用[2]。

14.12.2成方加减

成方加减适用于已知的病证或比较典型的证候。如痰饮病,谦斋常用阳和汤加减治疗顽固的痰饮咳喘,效果胜于小青龙汤。理由很简单,小青龙汤是治疗痰饮的兼证方(兼外感风寒),而阳和汤却与痰饮的病因病理相吻合,且能结合到痰多的证状。

14.13处方步骤

早在1931年,谦斋在《医事导游》中指出,处方之有法,犹如奕师之有谱,曲工之有节,匠氏之有绳墨。今人不解成方的精意,贸然以数种药物,杜撰新方,有如乌合之众[8]。

14.13.1自组方二步四项

14.13.1.1第一步立法立法为两项内容,即针对病因病位定治则,结合主证定治法。如心绞痛轻证,证见心痛发作较频,心前区微痛,偶尔发作,伴有心悸、失眠等。谦斋诊断为既有心血不足,也有心阳虚弱的一面,那么就以养血扶阳,佐以和营调气为治则,并结合心痛、心悸失眠证状,用止痛、安神等治法[6]。

14.13.1.2第二步方药方药为两项内容,即针对治则选治本药,结合治法选治标药。谦斋在治疗心绞痛时,遇到了一个比较特殊的病例,故采用了自组方的形式。笔者结合这一案例,将在“按语”中分析如何选择标本用药。

心绞痛章男,69岁。心前区刺痛间断性发作已有12年,近来发作较频,痛时放射至左肩臂,特别表现在两臂内侧肘腕之间有一线作痛,伴有胸闷心悸,睡眠不安,脉象细数,舌苔薄腻。谦斋认为,心绞痛本可出现肩臂痛,《内经》称为“臂厥”,但患者手臂内侧肘腕之间有一线疼痛,极为少见。此与手少阴脉有关,经脉不利,不通则痛。采取和心血、通心气的治疗原则,佐以和络止痛、舒畅肺气治其标。处方:丹参9g,藏红花、郁金、旋覆花各6g,石菖蒲9g,远志6g,枣仁9g,橘络6g。服半个月后,疼痛次数减少,程度亦轻,接拟养心为主,佐以调气和血,证状有明显好转[2]。

按语根据谦斋治则治法,纳入公式,即:(和心血+通心气)+止痛、舒肺;按照《脏腑病因病位证状用药式》选治心脏标本用药,如丹参、藏红花、酸枣仁和心血,远志、石菖蒲通心气以治本,佐以藏红花(既和血又通络)、橘络和络止痛,旋覆花、郁金舒畅肺气以治标,纳入公式,即:(丹参、藏红花、酸枣仁+远志、石菖蒲)+藏红花、旋覆花、郁金;处方仅8味,主次分明,标本兼治,用药十分熨贴。

14.13.2成方加减二步五项

14.13.2.1第一步立法立法分两项内容,即针对病因病位定治则,结合主证定治法。如心绞痛重证,为心前区刺痛,发作较频,常在半夜发作,四末不温,谦斋诊断为心阳衰弱、兼受寒邪,心脉痹主。那么就以通阳活血,佐以养血益气为治则,并结合心痛、四末不温证状,用止痛、祛寒等治法。治疗重在通阳活血,佐以养血益气,结合主证心痛、四末不温,以止痛、祛寒治其标[6]。把这些治法纳入公式,即:(通阳活血+养血益气)+止痛、祛寒。

14.13.2.2第二步方药方药为三项内容:

(1)针对病因病位选方:谦斋认为,选择成方大多以主证为主,但病因病位实占重要地位,所以选择主证方剂的同时,必须注意到病因病位是否符合。如果主证相同而病因或病位不符,不能认为就是对证处方用药。反过来说,假如病因和病位相符,即使主证不尽相合,却有值得考虑的必要[2]。如栝蒌薤白白酒汤为胸痹的主方,由于病名胸痹,又与心痛相连,故一般常用于治疗心绞痛。谦斋却不同意,其理由如下:①主证类似而病因病位不符。胸痹为胸痛痞满,一片作痛,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气短不利等;而心绞痛为阵发性左胸痛,犹如针刺,重则牵及左肩臂作痛,胸闷窒塞。

胸痹的病灶在胃,其病因为寒,其病理为气分闭塞[4];心绞痛既有心血不足的一面,又有心阳衰弱的一面,由于心阳衰弱,血液循行障碍,气血不利,不通则痛[2]。②胸痹与心绞痛治法各异。胸痹的治法为通阳、散寒、理气、和胃[4];所以《金匮要略》用通阳法而不用扶阳法,用散寒、理气、化痰等药而不用补药,总的目的在宣通胃气而不在止痛[2]。心绞痛的治法为养心血,扶心阳,重则行心血、通心阳;治标为止痛、宽胸等[6]。③薤白瓜蒌属于心绞痛治标药。谦斋在《脏腑病因病位用药式》明确指出薤白、瓜蒌为心病的证状用药,属于治标药。并进一步指出,用薤白、瓜蒌治疗胃寒气滞引发的心绞痛最为合适,只宜暂用,不可常用,不可误以为直接治心痛,多用反使耗气发热[6]。他提示我们:薤白、瓜蒌是治心绞痛兼证用药。这样看来,主治相似而病因病位不符亦不能用。

(2)针对治则选治本药,结合治法选治标药:选择成方,只能与处方公式的治法基本一致,但不可能完全吻合,这就必须对不符之处作适当调整。如心绞痛重证,谦斋处方公式为:(通阳活血+养血益气)+止痛、祛寒。而所选择的当归四逆汤治法为补血通脉、回阳逐寒,与处方公式相比,当归四逆汤的活血、止痛略差一层,以此作为调整的目标。如当归四逆汤的白芍入肝,苦平微寒,不利于通心气,大枣、通草养血通脉之力较弱,均应减去,加生地黄养心,人参补气强心以治本,丹参、藏红花活血,郁金、三七止痛以治标[6]。

这样,当归四逆汤原方7味药,减去3味,加入了丹参、藏红花等6味药,纳入公式,即:(当归、桂枝、丹参、藏红花+生地黄、人参、甘草)+郁金、三七、细辛。经过这样加减,变得药力强,力量比较专一,是成方加减的范例。现附成方加减验案:胃癌男性,69岁。胃脘痛20余年,不分季节,发作一般于上午10时至下午3时,食后缓解,无泛酸、便血史。近一年来持续作痛,剧烈时难以忍受,食后即吐。后又增加便下黑粪,隔8~10日一次。经肿瘤医院等确诊为胃癌,因年高体衰不宜手术,遂请中医治疗。当时四诊:肌肉消瘦,面色萎黄,口唇舌质均淡白,苔薄白滑润,脉象沉细稍弦。既往嗜烟酒。

谦斋辨主证:胃病为虚痛,因脾胃虚弱,中焦阳气不能振奋,故痛时多在空腹,食后减轻。体虚易生内热,在胃痛上常见的为吞酸和出血(迫血妄行),以前没有泛酸和便血史,可见没有内热证候。近一年来持续剧痛,不能忍受,与过去情况不同,显然不是一个原因,相当胃痛中之瘀血痛(痛如针刺),大便色黑亦为瘀血之特征。

辨兼证:形体面色,舌质脉象无一不为气血极虚。苔白润为阳虚不运,脉弦为阴寒不化(弦本肝脉,但肝无症状)。

论治:身体极虚为本,胃中有瘀阻因而气机不利为标。在治疗上,止痛、止吐为急需。但止痛当祛瘀,止呕应降气,此病人不能承受;而补气血又恐不能运化,增加疼痛呕吐,故采取标本兼顾。以黄芪15g补中气(取其气薄而不壅滞),当归9g、白芍12g养血(白芍能缓胃痛,配当归养血和血,不像熟地黄滋腻,川芎走散),郁金9g理气(亦入血分),半夏6g、陈皮4.5g、佛手3g和胃平逆,再用桂枝3g、薤白4.5g微通中焦阳气(桂枝和血分药亦能化瘀,薤白合理气药亦能化滞),总的效能是扶元、通阳、和血、调气,兼有镇痛止呕作用,经一个半月治疗,症状基本消失,精神好转,饮食增加。X线检查找不到肿瘤,偶尔晚间疼痛亦很轻微,仍基本上调理脾胃中气。用炙黄芪9g,桂枝3g,白芍9g,炙甘草3g,薤白4.5g,陈皮4.5g,生姜2片,红枣3个(取黄芪建中意,因无饴糖,故未用),病人急于回乡,带回服用[9]。

按语本案以黄芪建中汤加减,首诊方:因中阳不运,兼有痰湿呕吐,故减去大枣、饴糖、炙甘草壅气生痰之品,生姜偏于散寒解表,对气血极虚者不宜,改为薤白通中焦阳气,加当归养血和血以治本;郁金理气止痛,半夏、陈皮、佛手和胃平逆止呕,均为治标之药。二诊时,患者不痛不呕,故用黄芪建中汤原方,加薤白微通阳气治本,佐陈皮调气以治标。

14.14处方技巧

处方技巧,内容广泛,寥寥数语,难以概全,只能略举一二,以飨同道。

14.14.1创提药对,处方核心

早在1954年,谦斋在《常用配伍药汇解》一文中指出,考二药配伍之起源,疑从古方加减法得来,仲景有加厚朴、杏子,加龙骨、牡蛎,加半夏、生姜等法,后人遂以朴杏平喘,龙牡固涩,姜夏止呕逆,随证使用,久成习惯。在一般通套方,如四物汤、四君子汤、六味地黄汤等之化痰加半陈,理气加香砂,清热加丹栀,泻火加知柏,回阳加桂附,祛瘀加桃红等,亦已成为常例。将二药视为一物,将二药功能变成一种总的功能,对治疗是个进步,对方剂组成起着核心的作用。谦斋将药对按功效分类,如发汗退热、健脾和胃、滋补强壮等9类,共归纳出药对79对[10]。而后在《谦斋医学讲稿·漫谈处方用药》一文中,又以药对的配伍方式(相反相成、相须相成、相使相成等)分类,归纳出药对81对[2]。这两种药对的分类方法,均为今人所采用。药对的系统提出,谦斋是有首创之功的。他提出“药对是方剂组成的核心”观点,无疑是深刻的。现附验案,以示药对之应用。

全身疼痛王某,女。身痛数年,劳后加重,心悸气短,头晕无力,毛发稀疏,精神疲倦,下肢浮肿,肢端麻木,胃纳不振,饮食衰少,小便反数,日晡微热,口干少饮,月经后期量少,腹不痛而腰痛,时有齿龈出血。舌尖红赤,苔根白腻,脉细弱。

辨主证:全身痛。病所——全身,痛无定所;发作时间——时痛时止;性质——按之不痛,不红不肿;病因——过劳加重,与季节无关。初步考虑:不是外感实证而是内伤虚证。

辨兼证:

(1)心悸气短,毛发稀疏,头晕——心营肝血不足。

(2)下肢浮肿,肢端麻木,胃纳不振,饮食衰少,小便频数——脾肾阳(气)虚。

(3)日晡潮热,口干少饮,腰痛——肾阴不足。

(4)月经后期量少,腹不痛,齿龈出血,精神疲倦,无力——气血两虚。

(5)脉细弱——气血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