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谦斋辨证论治学
12378100000038

第38章 谦斋脏腑生理病理对照式与脏腑病因病位证状用药式 (2)

第十三章 谦斋脏腑生理病理对照式与脏腑病因病位证状用药式 (2)

(1)补肝血:当归、白芍、熟地黄[1]、何首乌、阿胶、沙蒺藜、枸杞子[1]。

(2)活血:当归、川芎、赤芍、丹参、鸡血藤、月季花[1]。

(3)行血祛瘀:红花、桃仁、泽兰、茺蔚子、五灵脂、水蛭[2]。

(4)疏肝:郁金、香橼、白蒺藜、金铃子、橘叶、柴胡、青皮、娑罗子、枳壳、香附、路路通、延胡索、沉香。

(5)降气:沉香、降香、赭石[2]。

(6)清肝:牡丹皮、黄芩、山栀子、夏枯草、青蒿[1]、青黛、牛黄。

(7)泻肝:龙胆草、芦荟。

(8)扶阳:肉桂、淫羊藿、艾叶、木瓜[1]。

(9)通阳:桂枝、细辛、小茴香、吴茱萸、川椒[1]。

(10)潜阳:菊花、钩藤、天麻、桑叶、牡蛎、石决明、珍珠母[1]。

(11)息风:龟甲、鳖甲、玳瑁、羚羊角、淡菜、全蝎、蜈蚣[1]。

13.4.1.2针对肝脏的证状用药属于治标。

(1)目赤:青葙子、密檬花、木贼草、菊花。

(2)目糊雀盲:羊肝、菊花、石斛、枸杞子。

(3)瘰疬:海藻、昆布、山慈菇、僵蚕、蒲公英[3]。

(4)瘕痃癖:三棱、莪术、乳香、没药、穿山甲[2]。

(5)疝气:荔枝核、橘核、小茴香。

(6)拘挛:木瓜、怀牛膝、续断。

(7)月经过多:乌贼骨、血余炭、樗皮炭、棕榈炭、侧柏叶、炮姜炭。

13.4.2心

13.4.2.1针对心脏的病因病位用药属于治本。

(1)补心血:生地黄、麦冬、炙甘草、当归、酸枣仁[1]、龙眼肉、大枣[3]。

(2)活血:川芎[4]、丹参、三七、藏红花、琥珀、血竭。

(3)通心气:远志、石菖蒲[5]。

(4)清心:山栀子、连翘、竹叶、灯心草、莲子心。

(5)泻心:黄连。

(6)扶阳:人参、肉桂[1]、远志、益智仁、紫石英、五味子。

(7)通阳:桂枝、细辛[4]。

13.4.2.2针对心脏的证状用药属于治标。

(1)心悸失眠:酸枣仁、柏子仁、茯神、龙齿、合欢花、朱砂、远志、灯芯、铁粉、金箔[2]。

(2)神昏发狂:犀角(代)、石菖蒲、冰片、麝香[2]。

(3)多汗:浮小麦、碧桃干、糯稻根。

(4)胸痹:薤白、郁金、瓜蒌。

13.4.3脾

13.4.3.1针对脾脏的病因病位用药属于治本。

(1)温阳:干姜、炮姜[1]、白术、砂仁、肉果。

(2)补中益气:黄芪、党参、白术、山药、扁豆、大枣、炙甘草[1]。

(3)健脾:白术、砂仁、白豆蔻、鸡内金、陈皮[2]。

(4)调中:木香、藿梗、紫苏梗、砂仁、檀香。

(5)芳香化湿:藿香、佩兰、陈皮、砂仁壳、白豆蔻壳、佛手、川朴花[1]。

(6)苦温燥湿:苍术、厚朴、干姜、草果、砂仁[1]。

(7)清化湿热:藿香、佩兰、黄芩、厚朴、豆蔻、黄连、茵陈[1]。

13.4.3.2针对脾脏的证状用药属于治标。

(1)泄泻:炮姜、益智仁、肉果。

(2)水肿:大腹皮、冬瓜皮、泽泻、车前子、生姜皮。

(3)黄疸:茵陈、山栀子、黄柏、薏苡仁[2]。

(4)脚气:木瓜、槟榔。

(5)便血崩漏:阿胶、地榆、侧柏叶、灶心土。

(6)脱肛:升麻、柴胡。

13.4.4肺

13.4.4.1针对肺脏的病因病位用药属于治本。

(1)补肺气:黄芪、人参、冬虫夏草、山药、五味子。

(2)生津:北沙参、麦冬、玉竹、百合、石斛[1]、阿胶、梨膏、银耳。

(3)宣肺:麻黄、紫苏叶、荆芥、防风、桔梗、蝉蜕、牛蒡子、杏仁[2]。

(4)肃肺:紫苏子、白前、旋覆花、金沸草、枇杷叶[1]。

(5)清肺:桑叶、菊花、黄芩、瓜蒌皮、石膏、桑白皮、马兜铃、浙贝母[1]。

(6)温肺:款冬花、白石英、远志、百部[1]。

(7)化风痰:牛蒡子、前胡、苦杏仁、浙贝母、桔梗、胖大海[3]。

(8)化热痰:马兜铃、竹沥、川贝母、天竺黄、桑白皮、甜杏仁、地枯萝、枇杷叶、胆南星、射干、荸荠、海蜇[3]。

(9)化寒痰:半夏、陈皮、茯苓、炙紫苏子、煅鹅管石、炙百部、炙紫菀、炙款冬[3]。

(10)逐顽痰:白芥子、葶苈子、皂角、青礞石。

13.4.4.2针对肺脏的证状用药属于治标。

(1)鼻塞流涕:辛夷、苍耳子、白芷、藁本。

(2)咯血:侧柏叶、茜草、山茶花、旱莲草、藕节、牡丹皮、仙鹤草、白茅根。

(3)失音:凤凰衣、玉蝴蝶、蝉蜕、胖大海。

(4)咽痛红肿:玄参、山豆根、射干、马勃、挂金灯、藏青果。

(5)疏风:防风、荆芥、桂枝、薄荷、豆豉、豆卷、葱白、生姜[2]。

(6)散寒:麻黄、桂枝、紫苏叶、羌活、独活、细辛、葱白、生姜[2]。

(7)疏温邪:桑叶、菊花、豆豉、薄荷、蝉蜕、牛蒡子[2]。

13.4.5肾

13.4.5.1针对肾脏的病因病位用药属于治本。

(1)益肾精:黄精、熟地黄、桑螵蛸、海参、菟丝子、沙蒺藜、鱼膘胶、紫河车、补骨脂[2]。

(2)滋阴:生地黄、熟地黄、山茱萸、龟甲、鳖甲、天冬[1]、女贞子、桑椹、淡菜。

(3)补肾气:枸杞、菟丝子、补骨脂、淫羊藿、冬虫夏草、紫河车、核桃肉(笔者归纳)。

(4)温阳:附子、肉桂、鹿茸、鹿角胶、巴戟天、补骨脂、益智仁、仙茅、淫羊藿、胡芦巴。

(5)清命火:黄柏、知母[1]。

(6)淡渗:薏苡仁、通草、茯苓、赤苓、冬瓜皮[1]。

(7)利尿:茯苓、猪苓、泽泻、车前子、汉防己[2]、木通、蟋蟀。

(8)通三焦:木香、香附、厚朴(即行气法)。

13.4.5.2针对肾脏的证状用药属于治标。

(1)潮热骨蒸:地骨皮、白薇、银柴胡、青蒿[2]。

(2)腰痛膝软:杜仲、续断、狗脊、怀牛膝、木瓜、补骨脂[3]。

(3)耳鸣耳聋:磁石、核桃肉、黑芝麻。

(4)气喘:蛤蚧、五味子。

(5)遗精:桑螵蛸、金樱子、莲须、芡实、煅龙骨。

(6)阳萎:海狗肾、淫羊藿、锁阳、蚕蛾、海马、蛇床子、韭菜子。

(7)小便不禁:覆盆子、五味子、蚕茧。

(8)通淋:石韦、瞿麦、萹蓄、木通、萆薢[1]、海金沙、土茯苓[3]。

13.4.6胃肠

13.4.6.1针对胃肠的病因病位用药属于治本。

(1)和胃:藿香、豆蔻、枳壳、半夏、陈皮、佛手。

(2)清胃:石膏、知母、滑石、黄芩、芦根、竹茹。

(3)温胃:薤白、吴茱萸、丁香、干姜、小茴香、川椒[3]。

(4)生胃津:石斛、天花粉、麦冬、玉竹、扁豆、山药[2]。

(5)疏肠:①润肠如麻仁、瓜蒌仁、柏子仁、郁李仁;②泻下如大黄、玄明粉、番泻叶;③温下如苁蓉、硫黄、巴豆;④泻水如商陆、甘遂、芫花、大戟。

(6)固肠:①寒泻如煨姜、益智仁、肉果;②热泻如黄连、白头翁、秦皮;③久泻如禹余粮、赤石脂、诃子、石榴皮。

13.4.6.2针对胃肠的证状用药属于治标。

(1)呕吐:黄连、半夏、枳实、竹茹、吴茱萸、生姜。

(2)呃逆:丁香、柿蒂、刀豆子。

(3)伤食:神曲、山楂、莱菔子、稻芽、谷芽、麦芽、枳实[2]。

(4)里急后重:木香、槟榔、赤白芍。

(5)便血:槐花、地榆、侧柏叶、赤豆。

[附]病因十六纲辨证用药式

风疏风:防风、荆芥、桂枝、薄荷、豆豉、豆卷、葱白、生姜。

宣肺:桔梗、蝉衣、牛蒡子、杏仁。

清头目:桑叶、菊花、蔓荆子、藁本。

通鼻窍:辛夷、苍耳子、白芷。

潜阳熄风:天麻、钩藤、牡蛎、石决明、蜈蚣、全蝎。

寒散寒:麻黄、桂枝、紫苏、羌活、独活、细辛、葱白、生姜。

逐寒回阳:附子、肉桂、干姜、炮姜、吴茱萸、丁香、乌药、荜茇、胡芦巴、硫黄、乌头、巴戟天、益智仁、茴香、艾叶。

暑祛暑:香薷、藿香、佩兰、荷叶。

清暑:石膏、滑石、寒水石、黄连、竹叶、莲子心。

湿化湿:藿香、砂仁、薏苡仁、佛手、陈皮。

燥湿:苍术、半夏、厚朴、草果。

利湿:茯苓、猪苓、泽泻、防己、通草、车前子、大腹皮、冬瓜皮。

泻水:甘遂、芫花、大戟、牵牛子、商陆。

风药祛湿:羌活、独活、防风、白芷。

燥清燥:桑叶、瓜蒌皮、山栀子、梨皮、枇杷叶。

润燥:沙参、石斛、麦冬、玉竹、生地黄、天花粉、藕汁、牛乳。

润肠:麻仁、柏子仁、郁李仁、瓜蒌仁、松子仁。

火清实火:黄连、黄芩、黄柏、桑皮、龙胆草、芦荟、石膏、知母、寒水石、滑石、山栀子、牡丹皮。

清虚火:银柴胡、地骨皮、白薇、青蒿、生地黄、竹茹、芦根、茅根、瓜蒌皮。

疏温邪:桑叶、菊花、豆豉、薄荷、蝉蜕、牛蒡子。

解热毒:金银花、连翘、犀角、青黛、板蓝根、大青叶、玄参、马勃、人中黄、山豆根。

疫辟疫:雄黄、苍术、槟榔、朱砂。

祛疠风:大枫子、白花蛇、乌梢蛇、木鳖子、苦参、皂角、威灵仙。

祛瘴气:石菖蒲、藿香、草果、厚朴、白芷。

痰化痰:贝母、天竺黄、杏仁、半夏、胆星、陈皮、紫菀、款冬花、射干、浮海石、鹅管石、海蛤壳、枇杷叶、胖大海。

消痰:白芥子、猴枣、海蜇、竹沥、紫苏子、昆布、海藻、山慈菇。

泻痰:芫花、甘遂、大戟、牵牛子、葶苈子、青礞石。

食消食:神曲、山楂、麦芽、谷牙、稻芽、莱菔子、枳实。

健脾:白术、砂仁、豆蔻、鸡内金、陈皮。

养胃:石斛、玉竹、天花粉、扁豆、山药。

醒酒:枳椇子、葛花。

虫杀虫:使君子、芜荑、百部、苦楝根、榧子、鹤虱、槟榔、铅粉、雄黄、獭肝。

制虫:黄连、黄柏、肉桂、川椒、乌梅、细辛、干姜。

精益精:黄精、熟地黄、桑螵蛸、海参、菟丝子、沙苑子、鱼膘胶、紫河车、补骨脂。

涩精:金樱子、莲须、芡实、龙骨、牡蛎。

壮阳:鹿茸、枸杞子、阳起石、韭菜子、海狗肾、淫羊藿、巴戟天、蛇床子。

神安神:枣仁、柏子仁、远志、龙齿、茯神、朱砂、金箔、灯芯草、铁粉。

开窍:石菖蒲、冰片、麝香。

气补虚:人参、黄芪、白术、山药、紫河车。

降气:紫苏子、旋覆花、代赭石、降香、沉香。

行气:木香、香附、枳壳、青皮、厚朴、陈皮、檀香。

提气:升麻、柴胡。

纳气:五味子、蛤蚧。

血补血:熟地黄、生地黄、何首乌、当归、白芍、驴皮胶、龙眼肉、红枣、菟丝子、潼沙苑。

凉血:鲜生地黄、牡丹皮、紫草、板蓝根、茅根、犀角。

止血:仙鹤草、茜草、棕榈炭、血余炭、童便、花蕊石、白及、侧柏叶、地榆、槐花、大小蓟、藕节、墨旱莲、蒲黄炭、茅花、炮姜炭。

活血:红花、川芎、苏木、益母草、三七、丹参、赤小豆。

祛瘀:桃仁、红花、刘寄奴、莪术、三棱、水蛭、虻虫、虫、泽兰、王不留行。

阴滋阴:生地黄、熟地黄、山茱萸、龟板、鳖甲、天冬、女贞子、石斛、桑椹、淡菜。

清虚热:银紫胡、地骨皮、白薇、青蒿、生地黄、竹茹、芦根、茅根、瓜蒌皮。

蠲阴:逐寒回阳:附子、肉桂、干姜、炮姜、吴茱萸、丁香、乌药、荜茇、胡芦巴、硫黄、乌头、巴戟天、益智仁、茴香、艾叶(参见“寒”纲之中寒);化痰:贝母、天竺黄、杏仁、半夏、胆星、陈皮、紫菀、款冬花、射干、浮海石、鹅管石、海蛤壳、枇杷叶、胖大海(参见“痰”纲之化痰药);利湿:茯苓、猪苓、泽泻、防己、通草、车前子、大腹皮、冬瓜皮(参见“湿”纲之利湿药)。

阳扶阳:附子、肉桂、麝茸、鹿角胶、巴戟天、补骨脂、益智仁、仙茅、淫羊藿、胡芦巴。抑阳:黄连、黄芩、黄柏、桑皮、龙胆草、芦荟、石膏、知母、寒水石、滑石、山栀子、牡丹皮(参见“火”纲之清实火药)。

13.5“脏腑生理病理对照式”和“脏腑病因病位证状用药式”是辨证论治的两大基石

历代医家十分重视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用药法则,如《千金方》便是以脏腑分类,论列病证方药;钱乙曾根据脏腑虚实立出补泻方剂,后来张洁古也发展为《脏腑标本虚实用药式》。然而这些文献可议之处甚多,目前已起不到辨证准绳的作用。谦斋集《内经》和清代脏腑辨证理论之大成,系统归纳出“脏腑生理病理对照式”和“脏腑病因病位证状用药式”,是中医基础理论的纲领性文献,是辨证论治的两大基石。

参考文献

[1]秦伯未.谦斋医学讲稿[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123,124,125,129,130,117,132,132,19,19,200,20,21,44,44,45,21,21,25,25,25,18,24,46,47.

[2]秦伯未著,吴大真、王凤岐辑.秦伯未医文集[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96,242,96,238,238,231,96,201,201,204,219,235,211,219,231,231.

[3]秦伯未.中医入门[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114,112,114,114,114,113,113,110.

[4]秦伯未.心绞痛诊治一得[J].浙江中医杂志,1981,(9):388.

[5]秦伯未.中医临证备要[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