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谦斋辨证论治学
12378100000037

第37章 谦斋脏腑生理病理对照式与脏腑病因病位证状用药式 (1)

第十三章 谦斋脏腑生理病理对照式与脏腑病因病位证状用药式 (1)

摘要谦斋集《内经》和清代脏腑辨证之大成,系统归纳出脏腑生理、病理条文88条,脏腑用药法则62条,常用药272味。为了普及和推广谦斋医学理论,笔者将脏腑发病及用药法则内容加以充实,并把它分成两个独立部分,命名为“脏腑生理病理对照式”和“脏腑病因病位证状用药式”,是辨证论治的两大基石。

在中医脏腑理论中,没有独立的生理学和病理学。关于脏腑生理的条文,一般医书又太简略、抽象,仅以《中医基础理论》为例,书中肝脏生理条文6条,如肝主疏泄、主藏血、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等。而肝脏素有“鬼脏”之称,其证状表现上百种,用这6条生理内容去分析那么多的证状,显然是不充分的。谦斋在《谦斋医学讲稿·脏腑发病及用药法则提要》一文中,系统归纳出肝脏生理条文21条,同时说明其相应病变,是研究脏腑生理病理的好素材。为了普及和推广谦斋医学,笔者将脏腑发病及用药法则内容加以充实,并把它分成两个独立部分,命名为“脏腑生理病理对照式”和“脏腑病因病位证状用药式”。

13.1谦斋研究脏腑发病的思路

谦斋研究脏腑发病的思路,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①关于本脏的体用性质,包括本身的变化:如肝藏血,以血为体,以气为用,性主升发,宜条达舒畅,及肝用太强,气盛化火,血虚生热生风等。②关于本脏与形体各组织器官的关系,包括经络循行部位:如肝主筋,开窍于目,爪为筋之余,及肝脉循胁肋、少腹、络前阴,冲任隶属于肝胃等。③关于本脏同其他脏腑的关系,包括奇恒之腑在内:如肝与胆为表里,与心、肾相生,与肺、脾相克,及女子生殖系统亦属于肝,以肝为女子的先天等。④关于本脏对外邪和七情的发病关系,包括其他致病因素:如肝恶风,怒伤肝,及肝味酸,酸伤筋,肝为罢极之本等。

13.2谦斋研究脏腑用药法则的思路

明确了脏腑发病的生理病理,再结合药物的气味、功能和归经等,不难得出用药法则。谦斋研究脏腑用药法则的思路,主要从两方面入手:①针对病因病位用药,属于治本。如经过辨证确认病因是血虚,它的病证是头晕、心悸、惊惕不安,病的部位是心肝两经,那么论治就以滋补心营肝血为主,选择补心营、养肝血之类药,属于治本。②针对证状用药,属于治标。如证状是头晕、心悸、惊惕不安,就在滋补心营肝血的基础上,结合头晕、心悸等证状,选择潜阳(针对头晕)、安神(针对惊悸)等药物,属于治标。

下面直接引用谦斋脏腑辨证有关条文,文献一律从略(详见《谦斋脏腑辨证法则浅解》参考文献)。

13.3脏腑生理病理对照式

13.3.1肝

13.3.1.1肝脏的体用性质包括本身的变化

(1)肝藏血:①肝血虚为目眩、不耐烦劳、筋惕肉、妇女经少、经闭。②肝血瘀结为胁痛、胁下痞块、少腹痛如刺如绞、妇女痛经。

(2)以气为用:①肝气横逆,为头胀、两胁胀满作痛、乳房胀痛、少腹胀痛。②肝郁为忧郁寡欢、多疑善感、胸胁痞满、妇女月经不调。③肝气虚为意志萧索、懈怠不耐劳、胆怯卧不安、遗尿。

(3)性喜温:①肝阳虚为头痛麻木并不剧烈、得温轻减、四末不温、懈怠不耐劳。②肝寒为头痛脑冷、少腹痛、经行小腹急痛。③肝血虚生内热,为小有烦劳即能引起低热,缺乏规律,轻者身不发热,但觉头面轰热,手足心烦热汗出。

(4)志为怒:一般属于肝火,为急躁、恼怒、发狂。

(5)谋虑所出:多疑善感,能导致肝郁和肝血虚。

(6)罢极之本:为疲乏、不耐烦劳,轻者为肝血虚,重者为肝气虚。

(7)舍魂:一般属于肝血虚,为失眠艰寐、多梦易醒。

(8)藏相火:相火指胆火,亦称肝火,为头胀或头胀痛、头筋突出、耳鸣、恼怒、梦遗。

(9)通于风气:①肝阳是血虚内热而阳浮,为头晕偏头痛、目眩畏光、喜静恶烦、重则巅顶如有物重压,兼有麻木感。②肝风是阴血极虚而不能濡养肢体,为眩晕欲仆、肢麻、手指濡动、舌颤抖、全身抽搐、甚则角弓反张。

13.3.1.2肝脏与形体组织器官的关系包括经络循行部位。

(1)开窍于目:①肝血虚为目干涩、视物模糊、雀盲。②肝热为目赤红肿、流泪、畏光。

(2)主筋:血不养筋,为筋惕肉、拘挛、膝屈伸不利、指甲少泽(爪为筋之余,灰指甲亦属血虚;膝为筋之府,膝病多膝部屈伸不利)。

(3)肝经循行部位:常见者,为胁肋、少腹胀痛,颈侧、腋下瘰疬,偏疝坠痛。

13.3.1.3肝脏与其他脏腑的关系包括奇恒之腑在内。

(1)为女子先天:指女子生殖系统,包括冲任奇经,其病为月经不调、不孕、小产。

(2)与胆表里:肝热为口苦,肝虚为胆怯。

(3)与肾心相生:①水不生木,由肾阴虚而后出现肝虚证;②木不生火,由肝脏气血虚而后出现心虚证。

(4)与脾肺相克:①木克土,先有肝气旺,后见脾胃证;②金克木,先有肺气盛,后见肝实证。

13.3.1.4肝脏对外邪和七情的发病关系包括其他致病因素。

肝恶风,怒伤肝,及肝味酸,酸伤筋,肝为罢极之本等。

[附]胆

(1)司相火:①火逆为头胀、目赤、咽干、口苦、梦遗(亦称肝火)。②火衰为吞酸、反恶。

(2)性刚:为恼怒、发狂(亦称肝火)。

(3)决断所出:虚则为胆怯、善恐易惊、卧不安。

(4)主半表半里:为寒热往来(风寒传入及肝脏气血不和,均能出现)。

(5)经络循行部位:常见者,为暴聋、耳热。

13.3.2心

13.3.2.1心脏的体用性质包括本身的变化。

(1)心主血:①心血虚,为心悸易惊、少气、健忘、失眠。②心血虚内热,为心悸而烦、惊惕不安、轰热、手心热、虚汗。

(2)主脉:①心气不足,为脉象细弱结代、心慌心悸、气短、或胸闷、或太息、多汗。②心脉瘀阻,为胸痛偏左如针刺、胸闷窒塞不得息、重则牵及左肩臂作痛。

(3)司君火:①心火旺,为心烦、失眠、发狂、口舌糜腐、舌尖红刺、掌热。②心阳虚,轻者心慌心悸,重则心痛胸闷,每逢阴雨、夜间发作。③心受寒而阳气内郁,为心脏剧痛、面色苍白、气窒欲绝、手足青至节。

(4)藏神:①心血虚,为心悸、怔忡、失眠、健忘。②热邪扰心,初见烦躁不安、舌尖红绛,渐至舌质俱绛、狂妄谵语、撮空引线、循衣摸床等神昏证。

13.3.2.2心脏与形体组织器官的关系包括经络循行。

(1)开窍于舌:①心火旺为舌尖红刺、重舌。②风痰入络,为舌强、语謇。

(2)汗为心液:心气虚多汗。

(3)心经循行部位:常见者,为手心热,手臂挛急疼痛。

13.3.2.3心脏与其他脏腑的关系

(1)与小肠为表里:心热为膈肠不利。

(2)与肺为君相:为营卫不利,胸闷、气促。

(3)与肝脾相生:①木不生火,先有肝血虚,继而出现心气衰弱证;②火不生土,先有心阳虚,继而出现脾不健运证。

(4)与肺肾相克:①火克金,先有心火旺,继而出现肺失清肃证;②水克火,先有肾寒,继而出现心阳虚证。

13.3.2.4心脏对外邪和七情的发病关系(从略)

13.3.3脾

13.3.3.1脾脏的体用性质包括本身的变化。

(1)脾司中气:①中气虚弱,为神疲困倦、懒言声低、四肢无力、自觉气短、甚则行动喘促。②中气滞为脘痞、腹满。

(2)主运化:①脾虚为食少、便溏。②脾阳虚为食后饱嗳、多食不化、泄泻。

(3)主升:①清阳不升为眩晕欲仆、头痛昏重。②中气下陷为脱肛、小腹胀坠。

(4)恶湿:①湿阻为目胞肿、腹胀、泄泻、黄疸。②湿停成水,渍于肌肤为浮肿,下注为脚气。

(5)统血:为便血久不止、妇科崩漏。

13.3.3.2脾脏与形体组织器官的关系包括经络循行。

(1)主肌肉:为消瘦、肌肉萎缩。

(2)主四肢:四肢沉困无力、浮肿作胀。

(3)开窍于口舌:①湿阻为口淡、口腻、舌胖、舌苔厚。②湿热内蕴为口甘、口臭、口舌生疮生疳。

(4)其华在唇:①脾虚为唇白。②脾热为唇绛、唇裂。

(5)经络循行部位:常见者,为髀痛。

13.3.3.3脾脏与其他脏腑的关系

(1)后天之本:为食呆不化、泄泻不止(小儿营养不足,体弱多病,称为后天失调;久病不能进食,称为后天绝)。

(2)与胃为表里:脾不为胃行其津液,为大便难。

(3)与心肺相生:①火不生土,先有心阳虚,而后出现脾虚证;②土不生金,先有脾弱,而后出现肺虚证。

(4)与肝肾相克:①木克土,先有肝气旺,而后出现脾不健运证;②土克水,先有脾实(胃实热),而后出现肾虚证(耗伤肾阴)。

13.3.3.4脾脏对外邪和七情的发病关系(从略)

13.3.4肺

13.3.4.1肺脏的体用性质包括本身的变化。

(1)肺主气:①肺气虚为呼吸短促、咳嗽声微、言语音低。②肺气壅滞为喘呼、胸闷。

(2)五脏皆有阳:肺阳虚,吐涎沫而不咳不渴,小便频数,自汗、恶风、易感冒。

(3)布津液:肺津亏为口干、干咳、或吐黏痰、痰内带血、皮肤枯燥、痿躄。

(4)司肃降:①肺气逆为咳嗽、气喘、胸膈满闷。②气逆伤络为咯血。

13.3.4.2肺脏与形体组织器官的关系包括经络循行。

(1)主皮毛:为多汗、易感冒。

(2)开窍于鼻:为不闻香臭、流涕、鼻渊、鼻扇。

(3)喉为肺系:①肺虚为失音。②受寒为喉痒、音哑。③受热为喉痛红肿。④痰阻为喉如拽锯、哮喘。

(4)上气海(膻中):气滞为胸闷、胸痛。

(5)肺经循行部位:常见者,为缺盆中痛,肩胛连手臂痛。

13.3.4.3肺脏与其他脏腑的关系

(1)与大肠为表里:肺津不布,为大便困难。

(2)水之上源:肺闭为小便不利。

(3)与脾肾相生:①土不生金,先有脾弱,继而出现肺虚证;②金不生水,先有肺虚,继而出现肾阴不足证。

(4)与肝心相克:①先有肺实,继而出现肝气郁滞证;②火克金,先有心火旺,继而出现肺热证。

13.3.4.4肺脏对外邪和七情的发病关系(从略)

13.3.5肾

13.3.5.1肾脏的体用性质包括本身的变化。

(1)肾为水火之脏:①水指肾阴,阴虚为眩晕、耳鸣、夜间咽干、腰酸膝软、足胫无力、遗精、颧红、五心烦热、盗汗、骨蒸潮热、舌光无苔。②火指命门之火,阳虚为畏寒、神疲欲寐、手足清冷;腰冷、腰背酸痛、下肢畏寒、足冷;小便清长、或小便不利、泄泻、或便秘、二便不禁、或二便不通;阳痿、无子。

(2)藏精:为遗精、滑精。

(3)主作强、技巧:肾精亏为腰酸、脊不能举、迷惑善忘。

(4)性寒:为畏寒、厥逆。

(5)司相火:①相火偏旺,为耳鸣、梦遗、咽干、喉痛、腰酸、面热足冷。②虚火上炎,为面热、咽痛、齿痛、下肢反冷。

(6)主纳气:为喘促、呼多吸少。

(7)主水:肾阳虚则膀胱不及,为小便不利、全身浮肿。

(8)主骨髓:脑为髓海,齿为骨之余,肾精虚为头眩空鸣、腰酸、腿弱、足软、齿浮动摇。

13.3.5.2肾脏与形体组织器官的关系包括经络循行部位。

(1)开窍于耳:为耳鸣、耳聋。

(2)其华在发:为发脱。

(3)腰为肾府:①阴虚为腰酸。②阳虚为腰背冷。

(4)司二便:①肾气不固,为尿频、遗尿。②阳虚为泄泻、完谷不化。

(5)肾经循行部位:常见者,为腰、背、下肢沉重疼痛。

13.3.5.3肾脏与其他脏腑的关系

(1)为先天:指男子生殖系统,为阳痿、精冷、无子(小儿体弱多病,称为先天不足;女子虽以肝为先天,与肾亦有关系)。

(2)与肝肺相生:①水不生木,先有肾阴虚,而后出现肝血不足证;②金不生水,先有肺虚,而后出现肾阴不足证。

(3)与心脾相克:①水克火,先有肾寒,而后出现心阳虚证;②土克水,先有脾实(胃实热),而后出现肾虚证。

13.3.5.4肾脏对外邪和七情的发病关系(从略)

[附]膀胱

(1)水府:①不利为癃;②不约为遗尿、频数、尿有余沥。③有热为尿黄赤、尿血、尿道涩痛。

(2)气化能出:肾虚气化不及,为小便不利。

[附]三焦

(1)司决渎:指水道,不利为水肿。

(2)主行气:为胀满。

13.3.6胃

(1)水谷之海:为食欲减退、作胀。

(2)宜和降:为泛恶、呕吐、呃逆、嗳气、中脘痛。

(3)为阳土:为嘈杂、口渴引饮、消谷善饥、口臭。

(4)胃经循行部位:常见者,为牙龈肿痛。

(5)与脾为表里:脾弱为消化不良。

[附]小肠(与胃同为传化之腑)

(1)主化物:为消化不良,腹胀、绕脐痛、肠鸣、矢气。

(2)为火府:①受寒为寒疝腹痛。②蕴热为便秘、口糜。

(3)与心为表里:有热为胸闷心烦。

[附]大肠(与胃同为传化之腑)

(1)主传导:为便秘、泄泻。

(2)司魄门:指****,为痔疮、便血。

(3)与肺为表里:便秘而胸膈满闷。

13.4脏腑病因病位证状用药式

13.4.1肝

13.4.1.1针对肝脏的病因病位用药属于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