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谦斋脏腑辨证法则浅解 (2)
按语肝火=特征+共征(实火)+基础证(肝气或肝热)+兼证(胃不和)引起肝火的原因有肝脏蕴热或肝气转化,所谓气有余便是火,故肝热和肝气为其基础证。由于火性炎上,其证状多集中在头面,表现为头胀痛、耳鸣、耳聋、面红等。肝火冲逆无制可引动胃失和降,兼见吞酸、嘈杂等。肝气与肝火,均可引起急躁、恼怒等精神不安现象。那二者有何不同?肝气多因情志刺激而生气,证见胸胁少腹胀痛等,由于气机阻滞还可以出现急躁、恼怒等证。肝火是火性炎上,冲逆无制,证见头痛昏胀、急躁、恼怒、耳鸣等。生气不等于恼怒,生气是不快在内心、属于气滞;恼怒是发泄于外,属于火逆。肝气出现恼怒,是因气机阻滞而继发的,它也可以不出现。肝火之恼怒,是火性上逆而直接引发的头面证状。这样看来,恼怒是肝火的常见证,而是肝气的或然证,故不在肝气的主证之列。
6.1.11肝阳
特征:轻者头晕偏头痛、目眶痛[2]、严重的头痛如裂[1]、巅顶如有物重压、兼有麻木感[2]。
共征:喜静恶烦、畏光畏火等阳热证。
基础证:肝热和肝血虚。
兼证:泛漾呕恶等胃失和降。
按语肝阳=特征+共征(阳盛)+基础证(肝热和肝血虚)+兼证(胃失和降)引起肝阳浮动的原因,一是肝热而阳升于上,一为血虚而阳不潜藏,故肝热和肝血虚是其基础证。肝热引起的肝阳可兼血虚,血虚引起的肝阳亦多内热,两者不能绝对分开。所以分别来说,前者偏于实,后者属于虚;总的来说,肝阳的性质偏于热,接近于火,基本上是一个虚证。肝阳上逆的主要表现为头痛,但这种头痛通常具有如下特点:①头痛的部位。一般在两侧太阳穴附近为重,或偏在一边,所说偏头痛即属此类。②头痛的性质与程度。暴裂痛或隐隐作痛,于生气着急后更为严重。③头痛的时间。反复发作,时轻时重。不同于肝火、肝气头痛,来势急骤,存在短暂,很快消失。④头痛的突出兼证。肝阳头痛常同时伴有头胀和眩晕,肝热引起的肝阳头痛偏于实,实则多兼胀(头胀);血虚引起的肝阳头痛偏于虚,虚则多兼晕(眩晕)。以上均为谦斋临床经验。肝阳是临床辨证上的棘手问题,只要把握了病因病理,认清其证型结构中的逻辑关系,即使遇到了复杂的证候,也能理出头绪来。
6.1.12肝风
特征:轻者眩晕欲仆[1]、耳鸣、肢麻、手指濡动,重者头、舌颤抖,全身抽搐,甚至角弓反张等[5]。
共征:多动善变、时作时止等风证。
基础证:肝血虚和肾阴虚。
兼证:泛漾呕恶等胃失和降。
按语肝风=特征+共征(风证)+基础证(阴血极虚)+兼证(胃失和降)肝风多起于血虚,除肝风的特征外,当辨认血虚本证,如疲乏、失眠、面色苍白等,以及深一层的肾阴亏乏,水不涵木,腰膝酸软、潮热、盗汗、两尺脉弱等证。习惯上肝风多由肝阳所化,那么,肝阳是不是肝风的基础证呢?肝风不仅为肝阳所化,还见于热盛动风、血虚生风和肾虚动风等。肝风的基础证,决不是肝阳、热盛、血虚和肾虚等几个证候的简单相加,而是从这些证候中找出共同的病理变化。如肝阳转变为肝风,其病理由血虚内热而阳浮,变为阴血极虚而风动。
阴血极虚不仅是肝阳化风的病理基础,也是血虚生风、热盛动风和肾虚动风的病理基础,这一共性的东西才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笔者注意到谦斋在《谦斋医学讲稿》中3次提到肝风的阴血极虚[1],这决非偶然。临床上肝血虚和肾阴虚的病人很常见,其中大多数的患者并没有出现肝风,就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到阴血极虚的程度。阴血极虚的“极”字很有意义,它点明了肝血虚和肾阴虚的病变程度,故笔者在肝风证候结构公式的基础证中,直接引用了谦斋这一观点,望学者留意。肝阳是血虚内热而阳浮的一种证候,仅见头晕目眩等视觉浮动的现象;肝风纯粹是一种虚象,不仅肝血虚而且肾阴亦虚,由于阴血极虚而不能濡养空窍和肢体,出现震动不定现象。前者浮动,后者震动,谦斋仅以“浮、震”二字,就化解了有史以来风阳混淆的局面,不愧为医林高手。
《内经》时期所说的肝风,多隶属于五脏中风。而后,历代关于肝风的证候论述,开始有手足不收、言语謇涩、口歪眼斜、神思昏愦等中风证状。《实用中医内科学》在肝风内动条目中解释:肝风为眩晕、手足颤抖、抽搐昏迷、口歪眼斜、角弓反张、半身不遂等。从中可以看出肝风与中风理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又存在着概念不清、证状不分的问题。肝风是病理名词,亦为病名,而中风是病名。肝风作为病理名词,它是中风的原因之一;肝风作为病名,谦斋认为它可以是中风的前期证[3]。这句话曾使笔者一度费解,后因一段亲身经历而有所感悟。我早年患有高血压,一天夜里突然被惊醒,醒时就发现自己右半身的上下肢在不停地抖动,大约抖动了十几下就停下来。间隔半分钟又抖动,如此反复了3次,随后右半身瘫痪,确诊为脑血栓。这前后的3次抖动,当属肝风,它恰恰就是中风的前期证。肝风一旦出现了中风证状,疾病的性质就发生了转化,应从中风立论,所以在肝风证候中不应含有中风证状。谦斋在《病因十四纲辨证》中,将“中风”与“内风”分别论述,便是这个道理。
6.1.13风阳
特征:眩晕欲仆[1]、头痛如裂[1],或巅顶如有物重压,兼有麻木感[2]。
基础证:肝热、肝血虚和肾阴不足。
按语风阳=特征+基础证(血虚内热和肾阴不足)
《中国医学大辞典》在肝阳条目中注释:肝阳为肝风的轻证。所以谦斋指出,肝风与肝阳是两个证候,习惯上又以肝风都由肝阳所化,所谓“肝阳化风”,因而常把风和阳结合起来,混称风阳[1]。谦斋所说的“习惯上又以肝风都由肝阳所化”,只是解释风阳一词的来历和它的原有含义,不是他的本意。笔者认为,混称风阳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把肝风与肝阳放在一起,容易混淆不利于二者鉴别;一是前人认为肝风都由肝阳所化,所谓“肝阳化风”,使得肝阳有些泛化。因为肝风不都是肝阳所化,还见于热盛动风、血虚生风和肾虚动风等。那么,风阳一词在临床上到底有没有实际意义?谦斋临床经验:一般的风阳系指肝阳的严重证候,真正的肝风不能与肝阳混为一谈[1]。他提示我们,习惯上的风阳把肝风和肝阳混在一起概念模糊,一般所说的风阳是指将要转化为肝风的肝阳重证。现附验案,以为佐证。
风阳头痛某男,年近7旬,突然头痛如裂,张目便眩晕欲倒,胸中烦闷,呼吸短促,脉象浮大而数。因患者平素多痰,检阅前方多用平肝化痰,辛凉清泄,已经5日,不见轻减。谦斋认为病非外感风温,又无发热,脉不相符。明属肾阴不足,风阳上扰。呼吸急促亦由肾气不纳,不同于痰喘,即以滋阴潜镇法,用生地黄、麦冬、龟甲、阿胶、白芍、牡丹皮、钩藤、珍珠母,另用羚羊角3g煎冲,2剂后逐渐轻减,调养半月始痊[1]。风阳的其临床特点为头痛如暴裂,或头痛如劈,眩晕不能张目,眼前冒金花,巅顶如有物重压,不可近手,兼有麻木感等。病理不仅血虚内热,肾阴不足亦是重要原因。谦斋将风阳独立于肝风,并把它作为重证来研究,这对指导临床有着重要意义。
6.1.14肝阴虚
特征:头晕[2]、目眩、视力减退[2]、目干涩[2]、下肢软弱[2]、足跟痛[2]。
共征:舌红无苔、脉虚数。
基础证:肝血虚和肾阴虚。
按语肝肾阴虚=特征+共征(阴虚)+基础证(肝血虚和肾阴虚)谦斋在《中医临证备要》一书中有11处提到肝阴,均是肝肾并提,其表述的形式有4种:肝肾阴虚、肝肾阴血不足、肾阴肝血不足和肝肾阴血极虚等。他在《谦斋医学讲稿》中,系统论述了肝病的9种证候,惟独没有肝阴虚。谦斋在这两部著作中从不单独提肝阴虚,这在中医书中是十分罕见的现象,其倾向也是不言而喻的。笔者理解,没有单纯的肝阴虚,即使有肝阴虚,也是以肾阴虚存在为前提。它见于肾阴虚不能养肝,肝血亦虚;或肝血虚累及到肾,肾阴亦虚。肝肾阴虚这种惯用提法比较模糊,因其中的肝仍然是肝血虚。所以,谦斋常常换个提法,肾阴肝血不足或肝肾阴血不足。在此单列肝阴虚证型,有失谦斋的本意,也欠妥当。这实际是变相讨论肝肾阴虚证型,其证候结构公式应为:肝肾阴虚=特征+共征+基础证(肝血虚和肾阴虚),望初学者不要因此而误解。
6.1参考文献
[1]秦伯未.谦斋医学讲稿[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98,3,3,93,4,4,94,69,97,174,185,3,4,98,202,94,3,4,96,95,4,175,97,175,97,97,175,97,97,175.
[2]秦伯未.中医临证备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31,116,214,192,211,211,167,225,115,31,31,37,34,45,50,145,160.
[3]秦伯未著,吴大真、王凤岐辑.秦伯未医文集[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77,19.
[4]唐宗海著.秦伯未批校.医学见能[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8.
[5]李英麟.中医肝病理论在临床上的应用[J].江苏中医,1965,(5):4.
6.2心
心生血,主藏神,心主火,火即心阳,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凡血虚或阳气太亢、不足,或受情志的刺激,或因病邪的侵犯,均能影响血液循行,导致功能失常,出现心悸、惊惕、失眠、健忘、喜笑无常、谵语、神识昏迷等证,还能影响其他脏腑,如火旺克金、火不生土等,出现复杂的证候。
6.2.1心血虚
特征:心悸易惊、少气、健忘、失眠[1]。
共征:形瘦、面色不华、舌质淡、脉细等血虚。
按语心血虚=特征+共征(血虚)心生血而藏神,血虚而心失所养,神不宁舍,内心常有恐惧,易于惊觉,闻响声或见异物即感心悸不定。谦斋明确指出,心血虚为面色不华、心悸、少气[1]。少气是自觉呼吸气短,临床多以为是气虚见证,谦斋却从心血虚辨,笔者为此困惑了十多年。后来查阅了他的有关著作,将收集到的心病条文进行前后对照、反复考证,终于解开了不解之谜。谦斋认为,心血虚为心悸少气,心气虚为心慌气短,心脉瘀阻为左胸痛、不得息,心阳虚为心痛、胸闷,真心痛为大痛不止、气闷窒塞等。笔者分析:心主血脉,肺司呼吸,二者密切相关。
这样看来,由于心脏功能失常而引起的肺脏证状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兼证,而是心脏特征的组成部分,这是谦斋关于心病辨证的关键所在。如心源性喘息常在夜间发作,西医治疗都从心脏入手,为什么中医就不可以呢?中医不但可以,而且早在西医没认识这病之前,中医就称心肺为君相之官,认为肺对于心脏的血液循环有调节作用。所以,谦斋反复提示我们,要注意因心病而同时出现肺脏证状的特点。为了记住这一点,笔者把心悸少气、心慌气短、左胸痛不得息等称之为中医心肺二联证。健忘,亦为心血虚的特征。前人说,人之神,宅于心,心之精,依于肾,而脑为元神之府,精髓之海,实记性所凭也。故健忘轻者,责之于心;重者,迷惑善忘,多见老人糊涂忘事,归之于肾。
6.2.2心血虚内热
特征:心悸而烦、惊惕不安、虚汗、轰热[2]、手心热[1]。
共征:舌质红、脉细数、逐渐形成等虚热。
基础证:失眠、健忘、形瘦等心血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