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谦斋辨证论治学
12378100000017

第17章 走出辨证重叠误区与证候结构公式

第五章 走出辨证重叠误区与证候结构公式

摘要针对辨证重叠现象,进一步探讨了谦斋医学思想。结论:谦斋特征辨证思维,阐明了中医诊断学的原理,是走出辨证重叠误区的切入点;证候结构公式是在特征辨证思维基础上提出的;证候=特征+共征+基础证+兼证;证候结构是依据病因病机分类,把证候分为特征、共征、基础证、兼证,认清它们在证候中的主(即特征)次(即共征)、上(即特征、共征)下(即基础证)及从属(即兼证)关系,是走出辨证重叠误区的主要途径。

辨证法则,主要有八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而脏腑辨证是各种辨证方法的核心,进一步探讨它所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是当前临床迫切需要的。

5.1辨证重叠中的困惑

目前的情况是:同一血虚在中医辨证时往往存在着较大的分歧,甲说肝血虚,乙说心血虚,丙说肝阴虚。同样依据脏腑辨证,却有种种不同的说法,这不但使初学者无所适从,还会对中医产生多歧之惑。仅以《实用中医内科学》为例,肝阴虚证见:眩晕头痛、耳鸣、目干、咽干、胁痛隐隐、急躁易怒、舌质干红少苔、脉弦细数为基本证状,或有麻木、震颤、甚至四肢筋挛拘急、雀目,可见面部烘热、午后颧红、少寐多梦等阴虚阳亢的证状[1]。该书把肝阴虚、肝火、肝阳、肝风、肾阴虚的证状混杂在一起,这样一个似是而非的辨证方法,让医生怎么运用呢?为了进一步认清脏腑辨证的重叠现象,笔者又对该书中的肝脏辨证进行了统计,统计的结果是肝阴虚、肝血虚、肝气郁结、肝火上炎、风阳妄动等6种证候,总共81个证状,其中重复的证状33个,重复率为40%。假如这种统计的方法是合理的,其结果是惊人的。《中医内科学》和《中医诊断学》也同样存在着这方面问题。脏腑辨证中的重叠现象是学习辨证的一大难点,使得大部分初学者被卡在这关口上,久久不能登堂入室。

5.2误区中的思考

脏腑辨证中的重叠只是个现象,应当透过现象去看清本质。那么,脏腑辨证重叠是怎么产生的,哪些属于不可避免的,哪些属于可以避免的?对此笔者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发现辨证重叠大致分为两类:一类属于不可避免的,是由于病情复杂、证候之间的交叉造成的;另一类属于可以避免的,是由于辨证不规范、人为因素造成的。如上面例举的肝阴虚,把肝火、肝阳、肝风、肾阴虚的证状混杂在一起,便是不规范之明证。对于不可避免的辨证重叠,笔者又进行了具体分析,初步归纳为3种表现形式:①在同类证候中,共性的证状是可以重复的。如肝血虚与心血虚,均有形瘦、舌质淡、面色不华等相同证状。②在本脏相关的证候中,由于甲起于乙,那么甲与乙的证状就存在着一定的重复。如肝血虚内热多起于肝血虚,它除了有自身的内热特点外,还不可避免地兼有肝血虚的证状。③在脏腑生克关系中,由于甲克乙,那么甲与乙的证状也存在着一定的重复。如肝气横逆,常常犯胃克脾,出现食呆、呕恶、嗳噫、泄泻等,这些兼证就与单纯的脾胃病证相重复。这3种重叠形式是由于证候之间的交叉存在着公共部分,其重复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比较难掌握的。

5.3谦斋特征辨证思维

5.3.1特征辨证思维

谦斋指出,形瘦、舌质淡、面色不华常见于一般血虚证,确诊为肝血虚时,必须结合目眩、筋惕肉等肝证状的特征[2]。提出“特征”概念,意义深刻,故在此引用。而他所说的“一般”血虚证是指血虚一类的共同证状,简称“共征”,与特征相对应。由于特征比较难辨,不易捕捉,而共征比较多见,所以谦斋的辨证思路:抓住一两个特征,再具备两三个共征,诊断就可以基本确定。特征辨证思维阐明了中医诊断学的原理:它把主证分为特征与共征两类,前者所反映的病因病机比较明确,是诊断的主要指标;后者所反映的病因病机比较宽泛,是诊断的补充、提示或参考。二者须有机地结合,才能得出正确的判断。

5.3.2特征的分类

特征的分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①特征证状与特征证候群。所谓特征,即特异性表现,包括特征证状与特征证候群。前者是指每个病证所特有的证状,即“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如心悸一般是心经病的特征;胁病是肝经病的特征。后者乃是一组证候群,更能充分反映某种病证,如神疲困倦、懒言声低、四肢无力、自觉气短,甚至行动喘促、脉象濡缓等,即是中气虚弱的特征证候群。但无论特征证状或特征证候群,都不是绝对的。如弦脉是肝病特征证候群之一,若把弦脉从肝病证候群分割开来,便可能丧失特征的地位。因为它除了反映肝病外,还见于痛证、痰饮等。②特征程度的高与低。特异性程度亦有高低之分。如夜间咽干是肾阴虚特征程度较高的证状,这是诊断最值得重视的;而行动喘促既可见于肺气虚、心气虚,又可见于中气虚弱,是特征程度较低的证状。③特征常见证与偶见证。如肝病牵扯面广,证状又比较复杂,如全盘托出,常令初学者发懵,故笔者将谦斋反复谈到的证状归于常见证,偶尔提及的纳入偶见证,但偶见证不等于不重要。5.4证候结构公式

5.4.1证候结构公式的组成

肝阳,是中医理论的难解之题,但经谦斋讲解,如庖丁解牛。他指出,引起肝阳浮动的原因:一是肝热而阳升于上,一为血虚而阳不潜藏。它的主要证状为头晕微痛、目眩畏光、喜静恶烦,严重的头痛如裂、巅顶如有物重压、兼有麻木感,并易惹动胃不和降,泛漾呕恶[3]。这样看来,肝阳是在肝血虚和肝热的基础上继发的,并因肝阳上扰,影响胃气和降引起呕恶等兼证。其临床表现是由肝阳特征和共征、基础证(肝血虚和肝热)、兼证(胃失和降)等几组证候组成的。这是从病因病机的角度来分析证候的组成,并按特征、共征、基础证、兼证的逻辑关系依次出现,就很容易理解和掌握。如果分析每一个证候时,都能进行这样一番逻辑归纳的话,对辨证无疑是个认识上的飞跃。那是否有办法把它变成一种固定的模式呢?10年前,笔者在谦斋特征辨证思维的基础上,提出了证候结构公式,即:证候=特征+共征+基础证+兼证[4]。肝脏素有“鬼脏”之称,其证状表现上百种,是脏腑辨证的一个难点。现运用证候结构公式,节选肝脏辨证有关条文以资说明。

(1)肝血虚

常见特征:目眩、不耐烦劳、筋惕肉、妇女经少、经淡、经闭[2]。

偶见特征:目干涩、视物模糊、雀盲、头痛自眉梢上攻、拘挛、膝屈伸不利、指甲不泽[2]。

共征:形瘦、舌质淡、面色不华、脉细等血虚。

按语肝血虚=特征+共征(血虚)关于不耐烦劳,谦斋表述的形式有4种:不耐烦劳、不耐操劳、易疲劳和疲乏,它们意思相近。由于肝在生理上主筋、为罢极之本,故肝血虚多为疲乏、不耐烦劳。

(2)肝血虚内热

特征:小有烦劳即能引起低热,缺乏规律,轻者身不发热,但觉头面轰热、手足心烦热出汗[2]。

共征:胸中烦热、舌质红、脉细数等虚热。

基础证:目眩、不耐烦劳、形瘦等肝血虚。

按语肝血虚内热=特征+共征(虚热)+基础证(肝血虚)肝血虚内热多起于血虚,故肝血虚为其基础证。肝血虚内热与肾阴虚内热相近,其特点为小有烦劳即引起低热,没有固定热型;而肾阴虚发热有规律,以下午为多,入夜逐渐降低,骨蒸盗汗等。

(3) 肝气

特征:头胀、两胁胀满作痛、乳房胀痛、少腹胀痛、****胀痛[2]。

共征:先胀后痛、时痛时止、来势急骤等气滞。

兼证:胸闷嗳气、腹胀矢气等胃肠不和。

按语肝气=特征+共征(气滞)+兼证(胃肠不和)肝气以作胀为特征,先因气机胀滞,然后作痛,故肝气病有胀而不痛的,没有痛而不胀的。肝气发病,多从本脏本经部位开始,以两胁至少腹最为明显,然后循经扩散,上逆头部,下及前阴,再影响胃肠等。

(4) 肝阳

特征:轻者头晕偏头痛、目眶痛,重则头痛如裂、巅顶如有物重压,兼有麻木感[3]。

共征:喜静恶烦、畏光畏火等阳热证。

基础证:肝血虚和肝热。

兼证:泛漾呕恶等胃失和降。

按语肝阳=特征+共征(阳盛)+基础证(肝血虚和肝热)+兼证(胃失和降)引起肝阳浮动的原因,一是肝热而阳升于上,一为血虚而阳不潜藏,故肝热和肝血虚是其基础证。肝热引起的肝阳可兼血虚,血虚引起的肝阳亦多内热,两者不能绝对分开。所以分别来说,前者偏于实,后者偏于虚;总的来说,肝阳的性质偏于热,接近于火,基本上是一个虚证。肝阳在临床上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只要把握了病因病理,认清证候之间的逻辑关系,是能理出头绪来的。

5.4.2证候结构的分级

证候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单纯证候是什么样的结构?复杂证候又是什么样的结构?这都涉及证候结构的分级。证候结构可分为三级:①一级证候结构。适用于病因病机比较单纯,多由特征与共征组成,如肝血虚。②二级证候结构。适用于病因病机比较复杂,多由特征、共征与基础证组成,或特征、共征与兼证组成的。如肝血虚内热是由特征、共征与基础证(肝血虚)组成,而肝气横逆是由特征、共征与兼证(胃肠不和)组成的。③三级证候结构。适用于病因病机复杂交错,多由特征、共征、基础证、兼证等组成。如肝阳,是由特征、共征、基础证(肝血虚和肝热)、兼证(胃失和降)等组成。

5.4.3证候结构公式与主证关系

中医在临床上所说的主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病人主诉的主证,一般以全身证状或病人最感痛苦的证状为标准,这时的主证多数是一个;另一方面是规范证候中的主证,这时的主证往往是多个。如小柴胡汤证,

即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口苦咽干、脉弦等。又如肝阳证,由于肝阳是在血虚和肝热基础上发生的,并因肝阳上扰,影响胃气和降引起呕恶等证,所以这些都可以称为肝阳的主证。怎样区别这证候中的诸多主证,其中起决定作用的又是哪个?这都是在主证范畴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而特征就是在证候中起决定作用的主证,小柴胡汤证的特征即寒热往来,于是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根据证候结构公式,肝阳可分解为特征、共征、基础证和兼证,其诸多主证的逻辑关系也就清楚了。

主证既包括特征与共征,又涵盖基础证与兼证;而证候结构公式把主证按逻辑关系分为4类(特、共、基、兼),客观分析了它们在证候结构中的地位,层次清楚,主次分明。在这里要特别提醒初学者:当你看各家医案中的主证时,特征往往仅见一二,更多的是共征、基础证和兼证。所以在掌握证候结构公式时,不能只记特征,其共证、基础证、兼证也是证候结构中的组成部分,均为主证,尤不可不知。

5.4.4证候结构公式的意义

证候结构是依据病因病理分类,把证候分为特征、共征、基础证、兼证,认清它们在证候结构中的主(即特征)次(即共证)、上(即特征、共征)下(即基础证)及从属(即兼证)关系。每个证候只要记住特征就可以了,而共征是重复的,只要在同类证候中记住一次就可以了。至于基础证及兼证,只要知道其基础证、兼证是什么证候就可以了,其具体证状可不用记,因为在记住每个证候的特征和共征时,也就包括了基础证和兼证的证状。有了它,证候结构一目了然,特别是在分析复杂证候的时候,常常可以化繁为简。

谦斋特征辨证思维阐明了中医诊断学的原理,是走出辨证重叠误区的切入点。证候结构公式是在特征辨证思维基础上提出的,把证候结构分为特征、共征、基础证、兼证等,认清它们之间的连锁关系,是走出辨证重叠误区的主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黄文东,方药中,邓铁涛,等.实用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39.

[2]秦伯未.谦斋医学讲稿[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3,3,3,69,94.

[3]秦伯未.中医临证备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31,31.

[4]孙其新,孙其然.走出辨证误区与证型结构公式设想[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6,2(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