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谦斋辨证论治学
12378100000015

第15章 谦斋病因十六纲辨证法则浅解 (9)

第四章 谦斋病因十六纲辨证法则浅解 (9)

[药物分类]

(1)补虚:人参黄芪白术山药紫河车。

(2)降气:紫苏子旋覆花赭石降香沉香。

(3)行气:木香香附枳壳青皮厚朴陈皮檀香。

(4)提气:升麻柴胡。

(5)纳气:五味子蛤蚧。

4.14血

血液循行体内,营养周身,不容亏乏,不容凝滞,也不容妄行外溢,一有发现,即为病证。造成血病的原因,或由冷热刺激,或由思虑和疲劳过度,或久病耗损,或跌仆刀伤流血太多,不论内因、外因、不内外因均能产生,又不论表里、上下都能出现。因此,临床上有养血、和血、活血、清血、止血和祛瘀等,再结合具体情况,治法相当复杂。

4.14.1血虚

[主证]心悸、失眠、头晕、目眩、发脱、面色白、爪甲不华、肌肤干涩皱裂、形体消瘦、大便艰难、妇女月经量少或经闭、舌质淡白、脉象细小或芤。

[辨]血虚证状,以心、肝、脾三经为多见,进一步即为血枯。血属阴,故血虚亦属阴虚范围。但真阴虚者,为心烦、盗汗、手足心热、骨蒸潮热、遗精、腰酸、膝胫无力等,当加区别。

[治法](1)滋养营血法。

(2)壮水潜阳法。

(3)调养心脾法。

(4)气血双补法。

[论]一般养血、和血多从肝治,以四物汤为主方。心脾两亏者,方如归脾汤。肝肾虚而阳不潜藏者,宜滋肾潜阳,如加减还少丹。

血虚证与阴分气分均有密切关系,处方不能单纯治血,如人参养营汤、天真丸、七宝美髯丹等方都治血虚,多与补气益阴结合。

[歌诀]眩发爪甲经少闭,心悸失眠大便秘,晕形瘦肌肤燥,舌质淡白芤小细;滋养营血壮潜阳,调养心脾气血双,四物归脾加还少,参营天真美髯方。

[歌诀解释]前4句概括了血虚的主证。肝血虚多见目眩、发脱、爪甲不华、妇女经少,心血虚多见心悸、失眠;进一步为血枯,证见经闭、头晕、面色白、消瘦、肌肤皱裂、大便艰难、舌质淡白、脉象细小或芤。后两句,四物为四物汤,归脾为归脾汤,加还少为加减还少丹,参营为人参养营汤,天真为天真丸,美髯为七宝美髯丹。

[谦斋医学汇录]肝血虚为目眩、筋惕肉、发脱、指甲不华。心血虚为心悸、怔忡、失眠、健忘、面色不华[3]。血枯则经闭、形瘦、面色白、头晕眼花、心慌气短、腰背酸软、四肢无力等[6]。

[按语]谦斋指出,血虚证状,以心、肝、脾三经为多见。他在这里已明确提出脾血虚证候,关于脾血虚的证状,笔者将在《谦斋脏腑辨证法则浅解》中展开讨论。血虚进一步为血枯,不仅心、肝、脾血虚,还损及到肾阴,出现头晕眼花、腰背酸软等现象,而妇女经闭为血枯的特异性诊断。

4.14.2血热

[主证]目赤、鼻衄、潮热、艰寐、发疹发斑、妇女月经先期及量多崩漏、脉细滑数、舌质红或尖绛生刺。

[辨]血热证有从外邪传入者,有因肝火偏旺等引起者,与一般实热证不同,主要是热在血中,不在气分,故白天安静,入夜烦剧,口唇干燥,不欲多饮。

[治法](1)清营透热法。

(2)凉血解毒法。

(3)清肝散火法。

(4)清泄伏热法。

[论]热邪初传营分,当予透泄,方如加减银翘散。热甚神昏或口鼻出血不止,急予凉血,如犀角地黄汤。肝经郁热,多惊多怒,方如泻青丸。热伏不解,多见骨蒸,方予清骨散。

[歌诀]目赤鼻衄斑疹见,潮热艰寐崩多先,邪传肝旺实热异,夜剧少饮口唇干;清营透热凉血解,清肝散火泄伏热,加减银翘犀地黄,泻青散郁清骨可。

[歌诀解释]前4句归纳了血热的主证。血热多由外邪传入或肝火偏旺引起,与一般实热有别。证见目赤、鼻衄、发斑发疹、潮热、艰寐、妇女崩漏及先期、入夜烦剧、不欲多饮、口唇干燥等。后两句,加减银翘为加减银翘散,犀地黄为犀角地黄汤,泻青为泻青丸,清骨为清骨散。

[谦斋医学汇录]血热:从外邪传入者,当辨初入营分和深入营分。初入营分,舌尖红绛,苔色渐呈深黄少液,伴有烦躁不宁,夜不安寐;深入营分,舌质俱绛、神昏谵语、斑疹、口鼻出血[3]。血热因肝火偏旺者,热郁于肝经血分,证见午后低热,或忽寒忽热,或心情不畅即觉浑身轰热,伴有急躁、恼怒、睡眠多梦易醒、妇女月经失调等。郁热经久,热伏于内,不易发泄,能使血液暗耗,肌肉消瘦,骨蒸潮热,月经涩少,形似虚劳[2]。

[按语]血热分外邪传入和肝火偏旺所致。外邪传入者,当辨初入营分和深入营分。肝火偏旺引起者,当辨肝经郁热和热伏阴分不解。肝经郁热以发热起伏不定为特征,心情不畅即觉浑身轰热,或忽寒忽热等。热伏阴分不解,既有血热偏实的一面,又有阴血暗耗的一面,其特征是骨蒸潮热。

4.14.3血滞

[主证]身痛、拘挛、胸胁腰腹刺痛、瘀块内阻、癥积有形、妇女月经涩少紫暗。

[辨]此证多由血分受寒,气滞瘀阻,或在经络,或停内脏,与风寒湿痹的偏重外邪及瘕聚之属于气结者有别。

[治法](1)和血活络法。

(2)行血祛瘀法。

[论]病在肢体,宜和血以通利经络,方如舒筋汤。瘀血及癥积内停,当予攻逐,如当归活血汤。

气为血之帅,又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故活血行血均宜佐用气药,并以温和为主。

[歌诀]身痛拘胁腰腹刺,癥积经涩少暗紫;和血活络行祛瘀,舒筋当归活血治。

[歌诀解释]前两句意思是血滞多见身痛、拘挛、胸胁腰腹刺痛、癥积、妇女月经涩少紫暗等。后一句,舒筋为舒筋汤,当归活血为当归活血汤。

[谦斋医学汇录]血滞:经络受寒,气血流行不利,病在机体四肢痹痛者,用辛温祛邪的同时,常佐用和血行血之品,以期达到温经活络的目的。蓄血、癥积有形者,应在和血的基础上行血,在行血的基础上逐瘀,这是处方的原则。再从瘀阻的原因,或加温药散其寒凝,或加气药疏其郁滞,这是处方的方法[3]。

[按语]血滞当辨病因,或因气滞则血滞,或因受寒则血凝。对于瘀血内停、内脏癥积,谦斋指出了治疗原则和方法,即在和血的基础上行血,在行血的基础上逐瘀,这是治疗原则。再从瘀阻的原因,或加温药散其寒凝,或加气药疏其郁滞,这是处方的方法。

4.14.4失血

[主证]吐血、呕血、鼻衄、便血、尿血、妇女月经过多或淋沥不断。

[辨]失血证皆属血液妄行,有寒热、虚实、上下之分,必须辨别血之鲜瘀、浓淡、多少及结合其他兼证作出决定。

[治法](1)清热止血法。

(2)收涩止血法。

(3)温补摄血法。

(4)血脱益气法。

(5)导火归原法。

[论]血得热则妄行,故一般止血多用清凉,方如生地黄饮子,又因急则治标,多用收涩,如十灰丸。但失血原因并不简单,不是凉血清血所能包括,因而有用温补法,如黄土汤治便后下血。有用益气法,如当归补血汤治崩漏不止。虚火上浮的吐血,还可用引火归原法,方如肉桂七味丸。

[歌诀]吐呕鼻便尿经多,寒虚上下色量别;清止收涩温补摄,血脱益气归原火,生饮十灰黄土汤,当归补血肉七解。

[歌诀解释]前两句概括了失血的主证,证见吐血、呕血、鼻衄、便血、尿血、妇女月经过多等,并指出失血的原因有寒热、虚实、上下之分,血之鲜瘀、浓淡、多少之别。后两句,生饮为生地黄饮子,十灰为十灰丸,当归补血为当归补血汤,肉七为肉桂七味丸。

[谦斋医学汇录]失血分为两类:一种是从上面出血,也叫血上逆,包括吐血、呕血、鼻衄、牙衄等,前人称为“阳络损伤”,实证居多;一种是从下部出血,为血下溢,指便血、尿血及妇人崩漏等,属“阴络损伤”,虚实互见[12]。

[按语]失血见于上者,吐血,胃热则整口吐血,血色鲜红;肝脏气火上逆,一次多量,如狂吐暴涌而出。鼻衄,肺热则短暂衄血,多依外感风热看待;胃火上逆,鼻衄鲜红,其量稍多。失血见于下者,尿血,暴发者多属实火,尿与血混合而出,为湿热下注;久病尿血多为虚火,常是尿后流血,为肾阴亏损,相火偏亢所致。便血,大肠湿热下注则起病突然,先便后血,血色较红;脾虚气不摄血则血色紫黑,间断出血,量亦较多等。总之,出血当辨部位,上面出血实证居多,下部出血虚实互见,还应进一步辨别血之鲜瘀、浓淡、多少等特点,作出全面判断。

[方剂选要]

(1)四物汤:当归白芍熟地黄川芎。

(2)归脾汤:人参黄芪白术茯神酸枣仁当归远志木香甘草龙眼肉。

(3)加减还少丹: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枸杞子牛膝五味子苁蓉桑叶芝麻菊花牡蛎。

(4)人参养营汤:人参黄芪白术甘草陈皮肉桂当归熟地黄五味子白芍远志茯苓。

(5)天真丸:苁蓉山药羊肉当归天冬黄芪人参白术。

(6)七宝美髯丹:何首乌当归枸杞子菟丝子茯苓补骨脂牛膝。

(7)加减银翘散:金银花连翘牛蒡子荆芥薄荷生地黄丹皮大青叶玄参桔梗竹叶甘草。

(8)犀角地黄汤:犀角生地黄赤芍牡丹皮。

(9)泻青丸:龙胆草山栀子大黄川芎当归羌活防风竹叶。

(10)清骨散:青蒿鳖甲银柴胡胡黄连知母地骨皮秦艽甘草。

(11)舒筋汤:当归赤芍白术姜黄羌活海桐皮生姜甘草。

(12)当归活血汤:赤芍当归尾生地黄桃仁红花香附川芎牡丹皮延胡索莪术三棱青皮。

(13)生地黄饮子:生地黄阿胶白芍天冬枸杞子侧柏叶地骨皮黄芩。

(14)十灰丸:大蓟小蓟侧柏叶薄荷茜草根茅根山栀子大黄牡丹皮棕榈皮。

(15)黄土汤:灶心黄土生地黄白术附子阿胶甘草黄芩。

(16)当归补血汤:黄芪当归。

(17)肉桂七味丸:肉桂熟地黄山茱萸山药牡丹皮泽泻茯苓。

[药物分类]

(1)补血:熟地黄生地黄何首乌当归白芍驴皮胶龙眼肉红枣菟丝子潼沙苑。

(2)凉血:鲜生地黄牡丹皮紫草板蓝根茅根犀角。

(3)止血:仙鹤草茜草棕榈炭血余炭童便花蕊石白及侧柏叶地榆槐花大蓟小蓟藕节墨旱莲蒲黄炭茅花炮姜炭。

(4)活血:红花川芎苏木益母草三七丹参赤小豆。

(5)祛瘀:桃仁红花刘寄奴莪术三棱水蛭虻虫虫泽兰王不留行。

4.15阴

谦斋认为,用阴阳来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一般把证状分作4个类型,即阴虚、阳虚、阴盛、阳盛。阳虚的外面应有寒,阴虚的里面应有热的现象;相反地阳盛的外面应该热,阴盛的里面应有寒的现象[1]。笔者根据其旨义,设有阴虚、阴盛、阳虚、阳盛等证型。

阴液循行体内,滋养空窍、肢体、百骸,不容缺乏,不容停留,也不容过剩,一有发现,即为病证。造成阴病的原因,或由温邪久恋,五志火燔,消烁津液,形成阴虚;或由阴寒凝滞,聚湿生痰积水,导致阴盛。因此治疗大法,不离滋阴、蠲阴,再结合具体情况,就有不同的治法。

4.15.1阴虚

[主证]眩晕、耳鸣、夜间咽干、腰酸膝软、胫足无力、头面轰热、颧红、五心烦热、骨蒸潮热、盗汗、遗精、舌光无苔。

[辨]精、血、津液属阴,故精亏、血虚、津亏亦属阴虚范围,但不等于阴虚。真阴虚者,往往先见眩晕、咽干、腰酸等单纯之阴虚(即无内热现象);进一步头面轰热、颧红、骨蒸潮热等内热证;兼见遗精、盗汗等阴虚热扰之象。阴虚与精亏相比,精亏多表现为脑力、主骨、性功能方面异常;阴虚则表现为单纯之阴虚、内热及阴虚热扰等证候。阴虚与血虚相比,血虚以肝、心、脾三经为多见,血虚发热时有时无,缺乏规律;而阴虚主要在肾,阴虚发热为午后潮热,多有规律。

[治法](1)滋液养阴法。

(2)滋阴退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