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白癜风 (2)
按:气血不和,肝肾不足,或瘀血阻络是白癜风发病的根本病机所在,外感六淫、内伤七情以及跌打损伤是其发病的诱因,终致肌肤失养而发病。临床治法虽多,不外调和气血,滋补肝肾,兼祛风通络。应从整体辨证治疗,内外兼调,如能配合适当的光照治疗(包括日光照射)可明显提高疗效。并强调皮损小片初发者易治,大片多发久患者难医。避免外伤、劳累及情志不畅对疾病的恢复亦很重要。
医案出处:刘丽涛.张作舟治疗白癜风经验介绍[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2):142.
四、气滞血瘀
验案1
王某,女,45岁。1993年3月23日初诊。
3周前因争吵至心情不畅,出现胸闷、气短、心烦、失眠等症,继之洗澡受风后,面部起白斑,如钱币大小,曾在某医院诊为“白癜风”,口服中药汤剂,症状无缓解,白斑扩大,胸闷、气急诸症加重,并伴停经。
诊查:面部大部分皮肤色素脱失,中心有数个绿豆大小的色素岛,边界清楚,周围有色素沉着晕,头颈部皮肤正常。舌质暗红,苔薄自,脉弦滑。
西医诊断为白癜风。中医诊断为白驳风。
辨证属气滞血瘀,风邪袭腠。治以舒肝健脾,活血祛风。
柴胡10g,枳壳10g,白芍15g,白术10g,茯苓15g,白附子6g,防风10g,当归10g,香附10g,郁金10g,川芎10g,丹参15g,红花10g,益母草10g。外用复方补骨脂酊。
二诊:服药14剂,胸闷气短、心烦失眠等症状基本消失,月经来潮,面部色素岛面积扩大,数量增多,色素脱失面积不再扩大。舌质红,中心苔少,脉细弦。在理气活血祛风基础上加入养血益阴之品,于前方去防风,加女贞子30g,菟丝子10g,枸杞子10g。
三诊:服上方28剂,面部色素脱失斑明显缩小,仅留有3~4处硬币大小自斑,舌红苔薄白,脉细。继服上方14剂,面部皮肤基本恢复正常,临床治愈。
按:本案患者情志不舒,致肝气郁结,气机不畅,而出现胸闷气短、心烦失眠等症,复感风邪搏于肌腠,使局部皮肤气血失和,发为本病。本案抓住了“气滞”“风邪”这两个主证,首先用柴胡、枳壳、白芍舒肝柔肝、理气解郁。其次以白术、茯苓健脾益气,与白附子、防风共奏扶正祛邪疏风之效。另外,“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滞则血瘀,血凝则气更滞,故行气通络,还需活血散瘀,故用当归、香附、郁金、川芎、丹参、红花、益母草。三组药物共达理气解郁、化瘀通络、疏风祛邪之目的。
医案出处:《张志礼皮肤病医案选萃》
验案2
霍某,女,39岁。1993年5月4日初诊。
发白斑20年余。缘于16~17岁时见手腕处几粒芝麻大小白色斑点,未加注意,渐见肘膝部位及腰背部泛现白斑,婚后及产后,白斑曾有一段时间转淡,但月后复原,且渐次扩展,每当碰伤或割伤皮肤时可见新的白斑发生。月经暗红或带褐红色血块,夜睡不甚宁。
检查:四肢散在性白斑,对称,尚未融合成片,腰腹部白斑显现出弥漫性,乳白色,白斑内毳毛变白。舌脉象:舌质暗红,舌边可见瘀点瘀斑,脉象涩。
西医诊断为白癜风。
辨证属瘀血阻络型。治以通窍活血,祛风定志。
当归15g,丹参15g,桃仁10g,红花10g,赤芍10g,川芎10g,麝香0.1g,路路通7g,葱根5个,浮小麦30g,大枣5枚,甘草10g。
5月12日二诊:服药7剂,尚无反应,守方继续服。
5月24日三诊:续服药10剂,共服药17剂,适逢经至,经色由暗红转为鲜红,未见血块。交处方到药剂科,嘱汤改制丸药,每丸重约10g,每天2次缓缓图之。
10月11日四诊:四肢散在性白斑基本消失,腰背部白斑增色,近半边缘已模糊。
按:本病慢性,多类取效方缓缓图之。在案例中列举调和气血滋益肝肾的紫铜消白方;养肝益肾,祛风通络的消白颗粒剂;温脾助肾的参附消白汤;健脾益气养血通脉的养血消白丸;以及通窍活血祛风定志的通窍消白丸等,均为3个月为1个疗程,一般服药1或2个疗程。
医案出处:《中医皮肤科临床心得集》——欧阳恒
五、其他证候
验案1脾肾阳虚证
吴某,女,43岁。1997年4月5日初诊。
腹部和下身发白斑2年。1995年6~7月间发现下腹部长有绿豆大小黑痣样物,其周围可见一圈淡白色斑,会阴部颜色淡白色斑,呈散在性。素来手足欠温,大便不实,腰酸软,出于对隐私部位的顾虑,尚未接受系统治疗。舌脉象:舌苔薄白,脉沉细。
西医诊断为白癜风。
辨证属脾肾阳虚型。治以温脾助肾。
熟地黄15g,怀山药15g,枸杞子15g,杜仲15g,肉桂3g,制附片10g,黑豆30g,山茱萸10g,菟丝子15g,党参10g,生黄芪15g,黑芝麻30g。
4月13日二诊:服药后,精神好一些,血热感白斑无进退。
4月25日三诊:手足已温,自觉腰部支撑有力些,脐右侧白斑颜色转淡,其中可见数个芝麻点片样小皮岛散在白斑边缘,会阴部白斑未有进展,续守方,以汤药研末改水泛为丸,每次10g,每天2次,嘱3个月为1个疗程。
8月30日四诊:前后服汤药和丸药5个月,脐右侧白斑消失,痣物尚存,耻骨联合矢状切面至同右侧****部白斑颜色明显转淡,继追访1年消失的白斑无反复。
医案出处:《中医皮肤科临床心得集》——欧阳恒
验案2阴血虚证
刘某,女,22岁。1981年2月16日初诊。
患者右额及背部起白斑已6年。近1年来,发展较快,尤其额部白斑,已向两面颊蔓延扩大,且渐头发变白,并伴有头晕、失眠多梦、腰酸、月经不调等症状,经多家医院治疗无效而就诊。
检查:形体消瘦,面色不华,鬓角头发变白,无光泽,额部白斑有手掌大一片,背部有4cm×5cm大的白斑,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
辨证属阴血亏损,复感风邪,搏于肌肤,气血失和。治以养血祛风,滋阴补肾。
熟地黄30g,怀山药18g,女贞子18g,牡丹皮15g,茯苓18g,何首乌30g,僵蚕18g,白蒺藜18g,蝉蜕12g。水煎服。14剂。
外治:用蟾酥水擦皮肤患部,每天2~3次。
3月2日二诊:药后,症状如前,白斑未见减退,经后头晕,心悸心慌,视物模糊,腰酸脚软,脉细无力。为肝肾不足之见症。考虑其自幼多病,素体血虚阴亏,在原方基础上加重补肾之品。
熟地黄30g,女贞子18g,菟丝子18g,补骨脂12g,丹参18g,枸杞子15g,何首乌30g,僵蚕18g,白蒺藜18g。水煎服,每天1剂。外治法同前。
4月5日三诊:治疗1个月后,白斑明显减退,已有色素岛出现,自觉头晕眼朦、心悸腰酸等症减轻,精神较振。效不更方。外治法同前。
5月7日四诊:按上法治疗月余,精神大有好转,头发变黑。并有光泽,已无不适感,白斑基本消退。嘱其继服二方15剂。外用药涂擦,以巩固疗效。
至1982年10月20日门诊随访,病无复发,身体较前健康。
按:本案患者自幼多病,素体虚弱,常有失眠、多梦、腰酸、月经不调等症状,为阴血亏损之象。故治以滋补肝肾、养血祛风,方中重用熟地黄、女贞子、何首乌滋补肾阴,茯苓健脾益气。气血虚弱,风邪入侵,故以白蒺藜、蝉蜕、僵蚕祛风通络,牡丹皮活血散瘀。二诊加重补肾之品,如菟丝子、枸杞子、补骨脂等,并加重和血之丹参,方证合拍,故治疗3个月而愈。
医案出处:《奇难杂症》——黄振鸣
验案3
李某,女,29岁。1963年9月就诊。
患者颈项、面部、臀骶、肩臂等部皮肤均有边界清楚,大小不等的圆形白斑,并且逐渐发展。2年来,曾多方求医,较长时期服过复全维生素B、烟酸,外擦0.5%****乙醇。亦经中医治疗,未效。
诊见面部及颈项皮肤除有片状白斑外,尚呈现白色小斑点。散布于胸腹等部,受侵患处白斑内毛发色亦变白,其他无异常。验方“如意黑白散”。
墨旱莲90g,白芷、何首乌、沙苑子、刺蒺藜各60g,紫草45g,重楼、丹参、苦参各30g,苍术24g。上药研细末,收贮勿泄气,每天服3次,每次服6g开水送下。
另用肉桂30g,补骨脂90g,水酒各半,浸泡1周,温水浴后,外擦患外。共服散剂两料,外擦1料,痊愈。
按:方中墨旱莲,能补肾固齿止血,《本草纲目》谓其:“乌须发,益肾阴”;白芷芳香通窍,能散风除湿,《本草》谓其:“长肌肤,润泽颜色”;重楼,有消炎止痛消热解毒之功,民间用治毒蛇咬伤,痈疮肿毒,跌打损伤等,可内服外敷。何首乌补肝肾,益精血,治血虚发白,造精补腰;丹参活血养血;紫草专入血分,能凉血解毒;苦参清热燥湿,能祛风杀虫,尚治周身风痒,《圣济总录》《本草从新》均言可治“大麻风癞”,因此,用治多种皮肤病均良效;苍术除湿发汗,散风疏郁;沙苑子补肾强阴,单方研末煎煮猪肝服,治本病有效;刺蒺藜祛风散结,平肝开郁,治皮肤风痒。各药配合具有祛风活血,除湿清热,补益肝肾之作用。另:外擦药肉桂辛温益火消阴;补骨脂补肾益阳,二药配伍,使阴从阳化,兴奋活络,以利祛邪外出,肌肤得荣。
医案出处:《来春茂医话》
第六节 脱发
一、湿(热)
验案1
刚某,男,40岁。
1975年初诊。病已3年有余。头发、眉毛等由黑而白,由白而脱,左腿、左臂活动不便,即持杖行走也不能持久,苔白腻,脉滑数。患者迭经各地多方治疗,多用温补之剂而未奏效。
因思《濒湖脉学》云:“短而滑数酒伤神。”故追询病史,有无嗜酒习惯,果答曰:岂但喜嗜白干,而且酒量颇大,饮之多年。思酒性悍烈,多饮则毒积,助湿生热,熏蒸肺胃,致肺脏暴热而皮枯毛落;阳明暴热而脉络纵缓,左肢行走举动不便,正合“湿热成痿”之说。前医滥投温补,有似“火上浇油”,无怪其越治而病越进。
辨证属肺胃湿热偏重。治以清肺胃之湿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