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皮肤病对证自疗
12375900000037

第37章 湿疹 (1)

第二节 湿疹 (1)

一、风湿侵袭

验案1

王某,女,2岁。

头部起湿疹5个月,久治无效,后蔓延至胸背,瘙痒流水,近2天来发热,口渴,厌食,泄泻,夜不得寐,烦躁不安,诊见头部额部及胸背部湿疹满布、流水、流脓,浸淫成疮。脉滑数,舌尖红,苔白腻。

治以疏风理脾,清心解毒。

内服方:苦参15g,白鲜皮10g,蝉蜕7.5g,大青叶10,白术15g,川黄连10g,牡丹皮10g,金银花25g,薏苡仁25g,益元散15g,甘草10g。水煎服,日服3次。

外洗方:苦参25g,白鲜皮15g,蛇床子20g,大黄10g,艾叶25g,白矾10g。水煎,温洗,外用湿疹散调搽。

3天后,泄泻已止,体温降至正常,皮肤湿疹逐渐消失。

按:从本案可知湿疹虽为表皮肌腠之疾患,但内与脏腑气血息息相关,与外风、湿、热邪侵袭有关。治疗本病应该全身局部并重,内服外洗,表里兼治。临床分型虽有湿热、血虚风燥、脾虚湿盛之分,但往往诸因相间,诸症交杂。可从风、湿、热、毒着眼,祛风、利湿、清热常获良效。

医案出处:《专科专病名医临证经验丛书》——周鸣岐

验案2

侯某,女,21岁。

四肢皮肤起红疙瘩流水瘙痒已3年。3年前四肢皮肤起红色皮疹,瘙痒,搔抓后流水结痂,以后逐渐加重,经多次治疗未愈。近日来皮疹急性发作融合成片,糜烂渗水,瘙痒不已。大便不干,小便清长。

检查:四肢伸侧散发指盖至铜元大的斑块状浸润性皮肤损害,境界清楚,表面轻度糜烂,微量渗出液,部分皮损附着菲薄之灰白色鳞屑。舌质淡苔白,脉沉缓。

西医诊断慢性湿疹急性发作。

辨证属内有蕴湿,复感风邪,风湿相搏发为湿疹,湿重于热。治以利湿散风,清热止痒。

茯苓9g,猪苓15g,泽泻9g,陈皮6g,生薏苡仁30g,生黄柏6g,生枳壳6g,全蝎9g,滑石块30g,车前草30g。

外用5%~10%黑豆馏油软膏。

上方连服6剂,糜烂面平复,渗出止,痒轻,残留肥厚皮损。继服药21剂,基本治愈。

医案出处:《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二、湿热侵袭

验案1

邓某,78岁,女,1959年6月17日初诊。

2年来皮肤常起湿疹,近3个月更甚。以四肢较多,开始散在全身,以后逐成片状增多,发痒,搔破后流黄水。无发热,饮食尚佳,睡眠不实,大小便正常,脉沉弦细数,舌质正常,中心白黄苔腻。

辨证属脾湿化热,兼血燥生风,治以养血清热,祛风除湿。

当归尾4.5g,赤芍6g,地黄9g,川芎4.5g,牡丹皮6g,何首乌9g,火麻仁(微炒)15g,白蒺藜9g,黄柏6g,苦参6g,蝉蜕3g,蛇蜕(微煅研末、冲服)3g,红花3g,服10剂,每天1剂。

6月27日二诊:服药后湿疹见退,痒亦减,食欲佳,睡眠尚差,大小便正常,脉象转缓,舌苔见退,原方加丹参6g,续服10剂。

9月10日三诊:疹渐消,痒亦大减,但较前已显著减轻,食欲正常,睡眠尚佳,大小便正常,脉缓,舌质正常无苔,仍本前法加地榆9g,牛膝6g,再进5剂。

评析:本案初发全身,瘙痒无度,搔破后流黄水,乃因外感风邪,客于肌肤,日久病邪入里,伤及脾胃,脾失健运,以致湿热内生所致。故治当清热除湿,养血祛风,方中四物汤养血和血,润燥止痒,黄柏、苦参清热燥湿。湿性下趋,故选二药,既能清热燥湿,又可清热利尿,导湿热外出。牡丹皮、红花凉血散瘀,何首乌、火麻仁滋阴润肠,使湿热从二便出。患者年老,必肝肾阴虚,何首乌一味入肝肾二经,《本草纲目》曰:“此物气温味苦涩,苦补肾,温补肝,涩能收敛精气,所以能养血益肝,固精益肾,健筋骨,乌髭发,为滋补良药。”现代药理研究,该药有增强免疫功能。蝉蜕、蛇蜕质软发表,祛风止痒。由于遣方用药紧扣病机,仅服20余剂,湿疹顽疾痊愈。

医案出处:《蒲辅周医案》

验案2

常某,女,48岁。1988年9月18日初诊。

患者双手、双下肢起疹已10余年,时轻时重,迁延不愈。近日双乳房下方又起类似皮疹,瘙痒,抓后流水结痂。自觉下肢沉重,并时有水肿,口淡无味,不渴,腹胀便溏,白带多而清稀。

诊查:双手腕、手背、手指及小腿、乳房下方等处皮肤散布指甲至核桃大小的肥厚浸润性斑块,色素沉着,表面轻度糜烂渗出,部分皮损结痂脱屑并可见抓痕血痂。舌质淡,舌体胖嫩有齿痕,苔白腻,脉沉缓。

西医诊断为慢性湿疹。

辨证属脾虚运化失职,水湿蕴阻肌肤。治法以健脾除湿,润肤止痒。

白术10g,茯苓15g,薏苡仁30g,枳壳10g,车前子15g,泽泻15g,厚朴10g,陈皮10g,白鲜皮30g,苦参15g,防己10g,赤石脂30g,首乌藤30g,丹参15g,姜黄10g,木瓜10g。

局部用5%黑豆馏油膏与黄连膏混匀外擦于干燥肥厚皮损,用甘草油调祛湿散外用于轻度糜烂性皮损。

二诊:服药14剂,瘙痒减轻,皮损变薄,已无糜烂渗出。于前方去车前子、白鲜皮,加当归10g,鸡血藤15g。

三诊:服上方28剂,皮损基本平复,已不甚痒。继以除湿丸调理月余而愈。

按:以上案例西医诊断为慢性湿疹,其特点为皮损潮红不明显而肥厚浸润掺杂糜烂、渗出及瘙痒较突出,全身情况表现为时有腹胀、便溏,小便清长,脉弦滑或缓,舌淡苔白。证属脾虚湿盛,湿重于热,故治以健脾除湿为主,佐以清热。患者素体虚弱,病史10余年,久病致虚,腹胀水肿,大便溏泻,白带多而清稀,舌体胖有齿痕,均示脾虚湿困之象。故对湿疹湿重型也应认真辨证,对湿盛困脾者,应以清脾除湿为主,方用生白术、生枳壳、生薏苡仁、生芡实等,再以大剂量茵陈、车前子利湿清热,佐以黄芩、栀子清肺及三焦之热;而对脾虚湿盛者,则应以健脾利湿为主,多用炒白术、炒枳壳、炒薏苡仁、厚朴、陈皮、扁豆、山药等,佐以丹参、首乌藤等养血润肤之品,方能药到病除。

医案出处:《张志礼皮肤病医案选萃》

验案3

刘某,女,16岁。1970年4月29日初诊。

口部肿痒、流水已1年多。3年来,口周皮肤痒肿蜕皮、流水,反复发作,近3天,口周经常流水浸润,非常痛苦,严重时嘴活动受限,吃饭、说话均感不便,曾经多次治疗,效果不佳,并日渐发展,自觉口干舌燥,纳食不香,易急躁,便干,溲黄。

检查:口唇周围皮肤呈淡红色,表面有米粒大的丘疹群集,期间掺杂有大小不等的小水疱,部分已破溃,呈现大片糜烂面,有明显之浆液渗出。脉象滑数,苔白中黄,舌质红,胖大有齿痕。

西医诊断为口周湿疹。

辨证属素有蕴湿,久而化热,湿热并重。治以清热除湿。

生玳瑁6g,龙胆9g,生白术15g,生薏苡仁15g,车前草15g,生枳壳9g,川黄连1.5g,菊花9g,滑石膏30g。外用甘草油外搽。

10月22日,服上方5剂后,糜烂平复,痂皮大部分脱落,皮疹逐渐消退,未见新生皮疹,饮食渐增,二便正常,苔退舌质淡,舌体齿痕已不明显,脉现滑缓,上方去生玳瑁、龙胆、川黄连,加茵陈、白鲜皮。

10月25日进3剂,诸症已除。停服汤药改服除湿丸,以巩固疗效。

按:本案患口周湿疹已3年,反复发作不愈,结合初诊所见,口干舌燥,纳食不香,易急躁,便干,溲黄,苔黄质红,舌体胖兼有齿痕,脉滑数,系脾胃湿热郁久化热,湿热并重之症。急投生玳瑁、龙胆、菊花以清热凉血;再以黄连清湿热除心烦,泻火解毒;兼用生薏苡仁既能除湿又能清热;生枳壳与生白术同用健脾除湿,治脾虚不能运化水湿;配用滑石,性寒而滑,寒能清热,滑能利窍,除膀胱之热结而通利水道。故本方具有清湿热除烦,健脾除湿兼通二便之作用。进药5剂后,效果满意,局部之糜烂面已愈,渗出液止。疹退痒止,全身症状亦减,症已见效,后期热象渐消退,故减去玳瑁、龙胆、川黄连,加茵陈、白鲜皮以增强祛湿之力。又服3剂后,局部与全身诸症均除,临床痊愈。

医案出处:《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验案4

田某,男,24岁。1967年3月13日初诊。

全身出现小疙瘩瘙痒已1个月。近1个月来四肢、躯干初起红色小疙瘩,搔抓后出水,全身泛发,尤以上臂和两大腿部为重,曾服汤药和注射硫代硫酸钠等未见改善。

检查:遍身可见散在粟粒样稍有渗水之红色丘疱疹,以四肢为明显,呈对称性和弥漫性损害。脉缓,舌正常,苔净。

西医诊断为泛发性湿疹。中医诊断为粟疮。

辨证属内有脾湿,蕴久化热,湿热交蒸,又受外风。治以利湿清热。龙胆泻肝汤加减4剂。

3月17日二诊:症情同前,未见改善,瘙痒仍甚,影响睡眠,舌红苔薄白,脉眩细,改以凉血清热,消风止痒。

生地黄30g,丹参9g,赤芍9g,荆芥9g,忍冬藤12g,苦参9g,地肤子9g,白鲜皮9g,六妙丸(包煎)9g,六一散(包煎)9g。4剂。

3月21日三诊:药后痒已减轻,皮损渐平。上方加茜草9g,蝉蜕6g,苍耳子9g。5剂。

3月26日四诊:药后皮损大部分平复,未见新起,尚有瘙痒,前方中加茯苓9g。5剂。后治愈。

按:本案湿疹,身起粟粒状小红疙瘩(丘疱疹),瘙痒极甚,搔后才出水,初诊时投以龙胆泻肝汤加减,着重利湿之剂,服之不应,二诊时脉象弦细,舌质红苔薄白,考虑湿象并不明显,而为血热风重之证,后改以凉血清热,消风止痒之剂而愈。说明中医治病着重辨证为要点。

医案出处:《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验案5

李某,男,24岁。1983年5月7日诊。

患泛发性湿疹已3年余,时轻时重,反复发作,每在夏秋季较重,自觉瘙痒难忍,抓之则糜烂,汁水淋沥,甚起红色小丘疹,部分皮损呈糜烂、渗液、结痂状,对称分布,舌质红、苔黄腻而少津,脉弦数有力。

辨证属素体血热,复受湿热之邪,湿热交蒸于肌肤,不得外泄而发为湿疹,拟清热利湿为法。用凉血萆薢渗湿汤加野菊花30g。水煎服。6剂。

外用:生地榆、马齿苋。水煎湿敷。6剂。

二诊:用药后,渗液减少,皮疹基本消退,部分皮损已干燥、结痂。继用原方6剂,共治疗24天,皮肤疾患乃愈。

按:本证为血热炽盛、湿热蕴结。其辨证依据有:①青年男性,湿疹病史3年。此多因素体湿热偏盛,湿热熏蒸致使病程缠绵。②湿疹每于夏秋季加重。因夏秋季湿热滞留,外邪与病体“同气相求”致邪甚病重。③皮损自觉瘙痒难忍,抓之糜烂、渗液,丘疹色红。此素体血热,复感湿热毒邪,湿热交阻于肌肤,不得发越而致。④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有力,均属湿热内盛之象。

凉血萆薢渗湿汤即萆薢渗湿汤去泽泻,加生地黄、赤芍、紫草、白茅根,内服可收到清热凉血解毒利湿止痒之功。孟诜云:“湿癣白秃,以马齿膏和灰涂效。”《本草求真》谓地榆:“其性主收敛,既能清降,又能收涩,则清不虑其过泄涩亦不虑其或滞。”外用方中生地榆苦酸微寒与马齿苋酸寒均能清热解毒,凉血收湿,干燥止痒,并有抑制致病性真菌,促进表皮恢复的作用,均为治疗热毒疮疡及湿疹之要药,两者配合,相得益彰,疗效甚佳。

医案出处:《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外科卷》——郭仲柯

验案6

王某,男,35岁,2002年12月18日初诊。

耳周、四肢红斑、丘疹、水疱5天。患者5天前进食腥发之物后,双耳周出现红色粟粒大小丘疹及丘疱疹,瘙痒,未给予重视。尔后皮疹逐渐扩大,且四肢屈侧出现相同皮疹,伴有渗出,瘙痒明显,抓之疼痛。于某医院诊断为湿疹,给以抗组胺治疗及皮质激素外涂,无明显效果,故前来诊治。

现症:患者双耳周围、四肢伸侧可见片状红斑及粟粒大小红丘疹、丘疱疹,融合成片,境界不清,表面糜烂,有大量淡黄色澄清渗出液,皮疹周围散在淡红色丘疹及丘疱疹,有融合倾向,伴抓痕及血痂,瘙痒剧烈,不能入睡,热水烫洗后渗出,瘙痒更为明显,口干口苦,食纳不香,大便略干,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西医诊断为急性湿疹。中医诊断为浸淫疮。

辨证属湿热内蕴。治以清热利湿止痒。龙胆泻肝汤化裁。

龙胆10g,黄芩10g,栀子10g,泽泻10g,车前子(包煎)15g,柴胡10g,生地黄30g,茯苓15g,六一散(包煎)20g,白蒺藜8g,紫草10g。5剂。水煎服,每天1剂。另生地榆30g,黄柏30g,马齿苋30g。水煎500ml,冷敷患处,每天2次,每次10分钟。

12月23日二诊:患者渗出明显减少,皮损表面结痂,红色丘疹及丘疱疹较前收缩,仍瘙痒,夜不能寐,口干口苦好转,食纳不香,大便正常,每天1行,小便仍黄,舌脉同前。湿热交阻如油入面,极难化解。故仍以清热除湿为法。龙胆泻肝汤化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