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肠易激综合征 (2)
1.香连丸每次0.5~1袋(6g/袋),每日2次,竹叶煎汤送服,适用于胃肠湿热之腹泻型。
2.谷参肠安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适用于脾胃虚弱之腹泻型。
3.附子理中丸每次1丸(9g),每日2~3次,姜汤送服,用于脾肾阳虚之腹泻型。
4.麻仁润肠丸每次1丸(6g),每日2次,开水送服。用于肠道津亏之便秘型。
5.四神丸每次9g,每日1~2次,红枣汤送服,用于脾肾阳虚之腹泻。
6.参苓白术散每次1袋(6g),每日2~3次,以米汤送服。适用于脾胃虚弱之腹泻型。
7.香砂六君丸每次6g,每日3次,加逍遥丸每次10g,每日3次,治疗肝胃气滞之便秘型。
8.六味安消胶囊每次2粒,每日2~3次。
(外用药治疗)
1.蛇床子、吴茱萸各10g。研末敷脐,24小时更换1次,治疗久泻。
2.食盐60g。炒热,装在布袋内熨肚脐周围,治虚寒腹痛、腹泻。
3.大黄末10g、芒硝40g。以适量黄酒调敷肚脐,纱布覆盖,胶布固定,再用热水袋热敷10分钟左右,可使大便排出,治疗实热便秘。
4.毛冬青****液120ml。保留****,治疗顽固之实热便秘型。
(针灸治疗)
1.辨证取穴
(1)泄泻为主,取穴:足三里、天枢、三阴交,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脾胃虚弱加脾俞、章门;脾肾阳虚加肾俞、命门、关元,也可用灸法;脘痞加公孙;肝郁加肝俞、行间。操作:诸穴除行间均施捻转补法,行间可予捻转提插泻法。
(2)便秘为主,取穴:背俞穴和腹部募穴及下合穴为主,一般取大肠俞、天枢、支沟、丰隆,热秘加合谷、曲池;气滞加中脘、行间。操作:实证宜泻,虚证宜补,寒证加灸,针用泻法;阳虚加灸神阙。
2.穴位注射取穴:足三里、三阴交、天枢、脾俞。用3%~5%参麦针,刺2~5分,每穴注入0.5~1ml,每日治疗1次。
3.电针取穴:足三里、三阴交、上下巨虚、丰隆、曲池。任选一对穴,采用泻法,用2~3V弱感应电流,通电20~30分钟,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
4.耳针取穴:①大肠、胃、脾、肝、心、内分泌。②耳背上1/3处第一条血管。毫针刺或药子压法。
5.灸法取穴:中枢、天枢、足三里、太溪、脾俞、肝俞、命门。用艾灸行雀啄灸,每次选用2~4穴,每穴每次5~10分钟,每日灸1~2次。
(按摩)
1.按摩掌揉脘腹部患者仰卧,医者立其侧,双掌重叠,用手掌而着力吸定患者脘腹部,以腕关节小幅度的环旋转动为主动,使着力部分带动该处的皮下组织,做持久、有力、均匀、柔和的逆时针回旋81次。
2.指压背俞穴患者俯卧,医者立其旁,用双手拇指螺纹于前1/3处着力,持续用力指压上述背俞穴,每穴按压1~3分钟。
(饮食疗法)
1.姜艾糖水生姜12g,艾叶9g,红枣6枚,红糖15g,白糖15g。制作:用清水洗净生姜的污泥,去除姜皮,切成薄片备用。用清水洗净艾叶的粉尘备用。红枣用清水略泡后洗净,剥去枣核备用。以上各物准备就绪后,一同放进沙锅内,加适量清水用中火煮,待温后饮食。适用于阴寒内盛的腹痛。
2.姜归糖水当归15g,生姜15g,红糖15g。先用清水洗净当归,放在锅中,隔水稍蒸,使当归变软,然后切薄片备用。生姜用清水洗净沙泥,去除姜皮,切薄片备用。以上物品准备就绪,一同放进沙锅内,加进适量清水用中火煮,待温后饮用。适用于虚寒腹痛。
3.莲山粉莲子肉500g,淮山药500g,薏苡仁500g,芡实500g。制作:先将莲子肉、淮山药、薏苡仁、芡实分别放进沙锅内,用文火炒至略焦黄,然后将各种药物分别放进打粉机内打成药粉,再将这四种药粉混合,用干燥的玻璃瓶装起。每次服用30g,用温开水调成稀糊状服食,每日数次。适用于脾虚腹泻。
4.草决明蜂蜜饮草决明30g,净蜂蜜30g。制作:先将草决明挑选,去除杂物,然后放进沙锅内微炒,将其打碎,再放进沙锅内,加进适量清水用文火煎。煎好后,取药汁,放入蜂蜜拌匀,早、晚各服一次。适用于阴津不足,肠燥便秘。
5.桂芪粥肉桂6g,黄芪30g,炙甘草9g,大米100g,白糖适量。制作:先用清水将黄芪洗净粉尘备用,大米用清水洗净备用。以上材料准备就绪后,将黄芪、肉桂、炙甘草一同放进沙锅内,加水600ml,用中火煮20分钟,然后捞出药渣,将大米加入药汁中一同煮粥。待粥将熟时,加入适量白糖调匀,稍煮即可。适用于虚寒性慢性腹泻。
6.焦米粥粳米100g。制作:先用清水洗净粳米,然后将粳米放进沙锅内,用文火炒至焦黄色,然后加进适量清水,用文火煮成稀粥,待温后服食。每日可服2~3次。适用于脾虚泄泻、消化不良。
(名医临证经验)
1.余绍源加味四逆散治肝郁气滞之混合型肠易激综合征。
方药组成:柴胡10g,白芍15g,枳壳15g,木香(后下)12g,郁金15g,佛手15g,延胡索15g,紫苏梗12g,甘草6g。
功效:疏肝理气。
主治:肝郁气滞之混合型肠易激综合征,症见大便干结,或不甚干结,欲便不得出,或便而不爽,便意频作,肠鸣矢气,腹中胀痛,胸胁满闷,嗳气频作,可伴情志抑郁或心烦易怒,或兼胁痛,舌红苔薄白,脉弦。
方解:方中以四逆散为疏肝主方,其中柴胡疏肝解郁,白芍柔肝体而益肝用,与甘草配伍能缓急止痛。枳实改为枳壳意在取其既可泻脾气之壅滞,又可宽畅气机。加木香、佛手、紫苏梗以加强疏肝理气作用;加延胡索、郁金以行气活血止痛。诸药合用,共奏疏肝理气,通滞止痛之效。
2.蔡淦参苓白术散治疗脾胃虚弱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方药组成:党参20g,白术15g,茯苓15g,淮山药30g,炒扁豆30g,莲子肉30g,炒薏苡仁30g,砂仁6g,桔梗10g,甘草6g。
功效:健脾祛湿止泻。
主治:脾胃虚弱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症见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完谷不化,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明显增加,或有腹部隐痛,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
方解:方中参、术、苓、草合为四君子汤,健脾益气又祛湿;淮山药、扁豆、莲子肉以加强健脾祛湿之功。砂仁理气醒脾,薏苡仁渗湿以实大便,桔梗为使,载药上行;甘草益气和中。诸药合用,有健脾祛湿止泻之功。
3.王正公养血润肠煎治疗血虚肠燥之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
方药组成:生首乌15g,生当归9g,生赤芍9g,火麻仁15g。
功效:养血润肠通便。
主治:血虚肠燥之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症见大便秘结,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唇舌淡,脉细涩。
方解:方中生首乌养血润肠通便,生当归补血,火麻仁润肠,生赤芍制约血虚阴虚内生之热。如兼气虚者,可加党参、黄精;热病后津液耗伤而见舌红津少,口干唇燥,脉细弦或细数者,可选加石斛、生地黄、玄参、麦冬、天花粉等养胃生津之品。
4.梁乃津润滑行气汤治肝郁气滞之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
方药组成:火麻仁30g,郁李仁、柏子仁、北杏仁、郁金、枳壳、厚朴、合欢皮、槟榔各15g,木香(后下)、柴胡各10g。
功效:疏肝行气,润肠通便。
主治:因精神紧张,忧思过度,久坐少动等致肝脾气机郁滞,大肠传导失司之气秘。
方解:方中柴胡、枳壳、郁金、木香、合欢皮疏理肝脾之气;槟榔、厚朴破气导滞;火麻仁、郁李仁、柏子仁、北杏仁润肠通便。其中北杏仁配枳壳可宣利上焦肺气,上窍开泄则下窍自通矣。柴胡与枳壳相合,升降胃肠气机,清解肝之郁热。
5.陆永昌温肾健脾止泻方治疗脾肾阳虚之腹泻。
方药组成:台党参18g,炒白术15g,茯苓15g,白扁豆(花尤佳)18g,焦山楂18g,炒补骨脂12g,炒神曲12g,炒泽泻12g,炒吴茱萸9g,五味子9g,煨肉豆蔻6~9g,广木香6g,砂仁9g,炙甘草6g。
功效:温肾健脾,固肠止泻。
主治:脾肾阳虚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症见大便时溏时泻,水谷不化,饮食减少,脘腹胀闷不舒,面色萎黄,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方解:方中台党参味甘性平,炒白术甘苦性温,茯苓味甘而淡,其性平和;三味均为健脾、益气、渗湿、止泻之品。焦山楂酸甘微温,消肉食,止泻,与健脾化湿之白扁豆同用,对急慢性泄泻疗效均佳;泽泻味甘性寒,渗湿利水,炒用去其寒凉之性,存其利水渗湿之用,与健脾和胃之炒神曲、补火生土之炒补骨脂同用,治疗慢性泄泻,有开有合,既有止泻之功,又无碍中之弊;煨肉豆蔻味辛性温,能固肠止泻,治疗脾胃虚寒之久泻,效果益彰;砂仁、木香均能醒脾调胃、行气止痛,疗胸腹胀满而治泄泻;五味子性温质润,补中寓涩,益气固脱,涩肠止泻;甘草甘平,调和诸药,炙则温中,能益气健脾。全方共奏温肾阳、健脾运、固肠道、止泄泻之效。
(临床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