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内科病中医传统疗法精华
12373800000005

第5章 肺肾亏虚证 (1)

(2)肺肾亏虚证 (1)

主症:呼吸浅短难续,咳声低怯,胸满短气,甚则张口抬肩,倚息不能平卧,咳嗽,痰如白沫,咯吐不利,心慌,形寒汗出,面色晦暗,舌淡或黯紫,苔白润,脉沉细无力。

治法:补肺纳肾,降气平喘。

方药:补虚汤合参蛤散加减。党参20g,黄芪20g,茯苓15g,甘草5g,蛤蚧15g,五味子10g,干姜5g,法半夏10g,厚朴10g,陈皮10g。

加减:瘀血证明显者加桃仁10g,川芎10g,水蛭5g活血化瘀;若肺虚有寒,怕冷,舌质淡,加桂枝10g,细辛3g温阳散寒;兼阴伤,低热,舌红苔少,加麦冬15g,玉竹15g,知母15g养阴清热;如见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四肢厥冷,血压下降,脉微欲绝等喘脱危象者,急加参附汤送服蛤蚧粉或黑锡丹补气纳肾,回阳固脱,另参附、生脉、参麦、参附青注射液也可酌情选用。

(单方验方治疗)

1.杏仁、胡桃肉各60g。共研为细末,每次用药末3g,每日3次,蜂蜜少许调服。适用于肺肾气虚型。

2.紫河车1具,焙干研末,每次3g,每日3次。适用于脾肾阳虚型。

3.蛤蚧连尾涂以蜜酒,火上烤脆,研细末,加东北红参等量,共研匀,蜜丸如小豆大,每次服3g,每日2~3次。适用于肾不纳气型。

4.生桑叶200g,参须15g,大红枣50g。水500ml煎成300ml,每日服3~5次。适用于肺脾气虚型。

5.取当年生的新栗叶15~50g。加冰糖同煮,每日服2~3次。适用于虚证。

6.丝瓜叶榨汁,每次50~60ml。适用于本病见有吐脓痰、咳喘、咯血等症。

7.燕窝6g,白及6g。慢火炖极烂,过滤去渣,加冰糖适量,再炖,每日早晚各服1次。适用于老年患者。

8.百合250g,枸杞子250g。共研细末,为蜜丸,每日3次,每次10g。适用于肺肾阴虚型。

9.杏仁60g,胡桃肉60g。共研细末,加蜜少许调服,每次3g,每日3次。适用于肺肾气虚型。

(中成药治疗)

1.三蛇胆半夏末适用于痰浊壅肺型。每次1~2瓶,每日2次。

2.三蛇胆陈皮末适用于痰浊壅肺型。每次1~2瓶,每日3次。

3.猴枣散适用于痰浊壅肺型。每次1瓶,每日2次。

4.复方蛇胆川贝末适用于痰热郁肺型。每次1~2瓶,每日3次。

5.固肾定喘丸适用于肺肾气虚型。每次2g,每日3次。

6.金匮肾气丸适用于肾阳虚证。每次1丸,每日2次。

7.桂龙咳喘宁适用于风寒或痰湿阻肺的喘咳。每次5粒,每日2~3次。

8.百合固金丸适用于咳喘痰血属阴虚生内热,虚火上炎灼肺诸证。每次6g,每日2次。

9.百令胶囊适用于肺肾两虚引起的咳嗽气喘等症。每次5粒,每日3次。

10.生脉饮适用于热病后气阴两亏,久咳肺虚等。每次10ml,每日3次。

11.至灵胶囊适用于久病肺肾亏虚等证。每次0.5~1.5g,每日3次,饭后服,2~3个月为1个疗程。

12.七味都气丸适用于肾阴不足所致久病虚咳气喘等证。每次9g,每日3次,温开水或淡盐水送服,小儿酌减。

13.金水宝胶囊适用于肺肾两虚,精气不足,久咳虚喘。每次3粒,每日3次。

(外用药治疗)

1.艾叶油气雾剂。适用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咳喘痰多者。每次喷吸2~3下,每日3次。

2.气喘膏药。制附子60g,肉桂12g,母丁香18g,党参90g,黄芪270g,紫苏叶12g,白术90g,干姜80g,防风60g。适用于肺胀咳喘痰壅属肾阳亏虚者。将膏药烘软,贴背部第3脊椎处。每张药重15g,密封防潮贮存。

3.浴足Ⅰ号。苇茎20g,黄柏20g,桃仁20g,大黄20g,白芷20g。适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

4.浴足Ⅱ号。黄芪20g,防风、桂枝各15g。适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病缓解期。

5.粗盐100g,吴茱萸100g,小茴香50g,丁香25g,花椒25g。炒至黄色,布包备用。功能:温中散寒,健脾益气。适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发胃肠功能紊乱脾气虚寒者。用前加热,熨敷腹部,以顺时针方向热熨1分钟后,热敷关元、气海、阴交、神阙等穴15分钟。每日1~2次,5天为1个疗程。

6.大黄25g,厚朴20g,枳实20g,芒硝(冲)20g。适用于并发胃肠功能紊乱阳明热盛、腑实不通者。上药加水煎至150ml,每日1剂,保留灌肠,7天为1个疗程。

7.党参20g,槟榔20g,沉香10g,乌药20g。适用于并发胃肠功能紊乱肝郁气滞、胃失和降者。上药加水煎至150ml,每日1剂,保留灌肠,7天为1个疗程。

(针灸治疗)

1.体针疗法取足三里、丰隆、天突。丰隆予以捻转泻法,余用平补平泻法。适用于痰多不易咯出者。或取肺俞、定喘、天突、膻中。肺俞、定喘采用补法,余用平补平泻法,适用于喘咳甚者。

2.穴位注射取穴:肺俞、足三里、大椎、肾俞等穴位。操作:用黄芪注射液2ml,按穴位注射常规,每穴注药0.3~0.5ml,强刺激,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适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病虚证。

3.电针疗法取穴:曲池、合谷、足三里、丰隆。操作:采用泻法,用2~3V弱感应电流,通电3~5秒,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

4.耳针取穴:平喘、肺、下屏尖、神门、脑、下脚端等穴位,每次取2~3穴,强刺激,留针20~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适用于各类型慢性阻塞性肺病。

5.穴位割治取手掌割治部位,膻中、定喘。常规皮肤消毒,用消毒手术刀刀尖作两条任一方向的长3~4cm的切口,以划破皮肤出血为度,不要伤及软骨,出血4~5滴。切口上涂上碘酒,以防感染,并用消毒纱布覆盖。适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病咳喘痰多者。

6.电热针取穴:定喘、肺俞、风门。喘促,配天突、孔最;痰多,配足三里、丰隆;气短,配关元、膻中、气海;咳嗽,配尺泽、太渊。主穴交替选用,采用1.5~2寸热针,接热针仪,温度指示40~70℃。配穴采用一般毫针,用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法,留针20分钟。隔日1次,6次为1个疗程。适用于肺肾气虚之肺胀。

7.腹针疗法取穴:中脘、气海、关元、气穴、水分、天枢、大巨。根据辨证的虚实选择采用补虚泻实的针刺手法。功能:健脾益胃,理气除湿。适用于本病并发胃肠功能紊乱脾虚泄泻者。

8.隔姜灸将新鲜生姜切成0.5cm厚的薄片,中心处用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放于双侧足三里施灸,当患者感到灼痛时,可将姜片稍许上提,使之离开皮肤片刻,旋即放下,再行灸治,反复进行,每个穴位灸30分钟,每日1次。功能:温中理气,健脾益肺。适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病稳定期呼吸肌疲劳肺脾气虚、中焦虚寒患者。针灸治疗多与中药辨证治疗配合应用,每日1次,可与穴位注射隔周交替进行,坚持1~2个月,有助于缓解呼吸肌疲劳症状。

(推拿)患者坐位,以指推、拿、点、按法施于定喘、肺俞、中府、大椎、太渊、尺泽等穴,各1~2分钟。从背部大椎以下至至阳,及其两旁足太阳经循行部位施推法10分钟。在前胸锁骨下至第10肋施以横擦法,在上肢手太阴经施以擦法。适用于各类型慢性阻塞性肺病。

(名医临证经验)

1.何焕荣皱肺丸治疗迁延期及缓解期慢性阻塞性肺病。

方药组成:太子参、南北沙参、炙款冬花、炙紫菀、五味子、紫石英、杏仁 、象贝母、制半夏、陈皮、坎脐。

功效:补肺益肾,扶正固本。

主治:慢性阻塞性肺病迁延期及缓解期。

方解:方中太子参补益心肺之气,南北沙参养阴清肺,炙紫菀润肺下气,开肺郁化痰浊,配伍款冬花加强止咳之力;象贝母清肺化痰,杏仁化痰止咳,二者共奏清肃肺气之功,杏仁尚有润肠通便之功效,肺与大肠相表里,腑气通则上气亦平;制半夏降逆止咳、燥湿化痰,配与陈皮和胃化痰;五味子敛肺滋肾,紫石英温肺下气,坎脐为血肉有情之品,可补肾纳气平喘;诸药合用既补肺益肾又清肺化痰。

2.董建华加味麦味地黄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

方药组成:麦冬10g,五味子10g,山茱萸10g,紫石英(先煎)15g,熟地黄10g,山药10g,牡丹皮10g,茯苓10g,泽泻10g,肉桂3~6g。

功效:补肾纳气平喘。

主治:老年喘咳患者,病史多在20~30年之上,用清肺化痰、平喘止咳之常法屡不见效者。

方解:本方药用麦冬滋阴润肺,清热止咳;五味子补肾固精,收敛肺气;紫石英温补肾阳;肉桂引火归原,纳气归肾,与六味地黄丸相配,既能收敛肺气,又能补肾之阴阳。且补而不腻,温而不燥。

3.晁恩祥调补肺肾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稳定期。

方药组成:西洋参、冬虫夏草、山茱萸、丹参、茯苓等。临床中多以太子参代替西洋参,百令胶囊替代冬虫夏草。

功效:调补肺肾,纳气平喘。

主治:慢性阻塞性肺病稳定期。

方解:方以西洋参、冬虫夏草、山茱萸补气、补肺、补肾,意在病本。但非一味地补虚固本,而是补中寓调,标本兼顾,以补为主,以调为顺;寓补于调,以调为补。具体体现在丹参、茯苓二味药的运用上。肺朝百脉,助心行血,若肺气虚,无以帅血以运,必有血瘀;肺气虚,不能将脾所转输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布达到全身,反而聚成痰湿。故以丹参活血、茯苓化痰。本方用丹参、茯苓和六味地黄丸用泽泻、牡丹皮、茯苓有异曲同工之妙。

4.李琦降肺平逆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

方药组成:杏仁15g,芦根30g,薏苡仁3g,白芥子15g,莱菔子15g,葶苈子15g,丹参30g,浙贝母15g,鱼腥草30g,黄芪30g,瓜蒌15g,甘草6g。

功效:平喘降逆,祛痰活血泻水,兼顾补气。

主治:慢性阻塞性肺病痰热壅肺之咳喘。

方解:本方乃是《千金》苇茎汤、三子养亲汤和葶苈大枣泻肺汤化裁得来,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主要症状就是咳嗽与喘,因此方以杏仁、葶苈子为君药。杏仁味苦性微温,止咳平喘;葶苈子味辛苦性大寒,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白芥子、莱菔子化痰利气;瓜蒌清热化痰,宽胸利膈;丹参活血化瘀。四者既可助君药降气止咳,又可治疗痰瘀实邪之本,故为方中臣药。加重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因素当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感染。如感受外邪,引动内邪,内外相搏,正气愈虚,病情就会加重。因此,在治疗本病时,预防感染的发生,比治疗感染更重要。方中芦根、薏苡仁、浙贝母、鱼腥草都具有清肺热的功效,均为预防感染而设;其中浙贝母、鱼腥草为治疗肺系疾病的常用药,对治疗咳嗽、咯痰,尤其适用于痰热壅盛之黄痰,或痰稠难咯等症,临床效果明显。黄芪平补脾肺之气增强正气以驱邪外出,且补而不滞,无恋邪之弊。以上诸药均为佐药。甘草补中,培土生金,又可调和诸药,兼有佐使之用。

5.俞慎初自拟止咳定喘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