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内科病中医传统疗法精华
12373800000035

第35章 风湿性心瓣膜病 (2)

第六章 风湿性心瓣膜病 (2)

主治:风湿性心瓣膜病。症见颜面及下肢浮肿,尿少,纳差,心慌,心悸,苔薄白,舌淡,脉沉细而弱。

方解:本病的治疗原则,重在治水为要,而治水之关键在于调整肺、脾、肾三脏功能,使肺之通调、脾之健运、肾之开合恢复正常,其中尤以脾肾为重要。黄芪、白术、茯神、泽泻、木香、木防己、大腹皮共奏健脾利水之功,杏仁、龙齿、姜汁炒桑白皮、百部则肃肺平喘,标本兼治,肺脾同治,利水消肿。

3.黄春林生脉散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味治疗气阴两虚之风心病。

方药组成:太子参20g,麦冬15g,五味子6g,玉竹20g,白薇12g,生地黄18g,龙骨30g,牡蛎30g,夜交藤30g,泽泻25g,云苓皮60g,猪苓30g,葶苈子12g,大枣4枚。

功效:益气养阴,利水平喘。

主治:风心病。症见心悸气促,活动后加剧,伴面色潮红,五心烦热,失眠,烦躁易怒,汗多,口干口苦,大便秘结,舌红苔少,脉数。

方解:本病的病因主要与素体虚弱,外邪侵袭有关。病机为外邪侵袭,邪气久羁,内合于心,而成心痹。病位在心。根源在体虚,先天不足或病后体虚,气血不足,卫外不固,易感风、寒、湿、热之邪,内合于心而出现各种变证。太子参、麦冬、五味子、玉竹、白薇、生地黄益气养阴扶正;泽泻、云苓皮、猪苓、葶苈子利水平喘治其标;龙骨、牡蛎、夜交藤安神定悸。

4.詹文涛用自拟黄芪生脉饮治疗心衰。

方药组成:黄芪30~90g,人参12g,麦冬15g,五味子10g,葶苈子15~30g,紫苏子15g,牛蒡子10~15g,芦根20~30g,桃仁10~12g,冬瓜仁、薏苡仁各30g。

功效:益气养阴,清热豁痰,利水消肿。

主治:风心病之晚期。症见气短乏力,动则气喘,甚则不能平卧,咳嗽,咯黄痰,水肿,发热,烦渴,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细数。

方解:黄芪、人参、麦冬、五味子益气养阴以固心肺之本,以千金苇茎三子汤清热豁痰,泻肺利水,降气活血以治其标。

5.董漱六补肾健脾膏。

方药组成:潞党参20g,清炙黄芪150g,焦白术300g,生、熟地黄各120g,西砂仁50g,净萸肉90g,甘枸杞90g,池菊花90g,明天麻90g,制半夏90g,紫丹参150g,破麦冬90g,淮山药120g,淡苁蓉90g,菟丝子120g,金樱子120g,上川连24g,淡竹叶90g,生炙甘草各50g,炙龟甲240g,远志肉50g,鹿角片50g,茯苓、神各120g,上沉香15g,莲子肉125g,胡桃肉125g,驴皮胶(陈酒烊化,冲入收膏)300g。用法:浓煎2~3次,滤去渣,再煎浓缩,将烊化驴皮胶倒入,最后冲入人参汤、沉香末收膏,以滴水为度。每日早晚各服一大匙,开水冲服,如遇伤风勿食,愈后再食。

功效:补肾育阴,健脾助阳,理气化瘀,养血安神。

主治:脾肾两亏,阴阳并损,气血互瘀,湿瘀内阻,心脉通畅不利,虚中夹实之候。

方解:本方由诸方加减而成,其中香砂六君丸健脾益气和中;杞菊地黄丸、三才封髓丹、水陆二仙丹等补肾育阴;丹参饮等理气活血;清心莲子饮养心安神。诸药合用,共奏补心肾、健脾胃、化水湿、理气血、宁心神之功。

(临床精选)

1.君心康汤红参(蒸兑)5g,麦冬12g,桂枝10g,猪苓10g,炙甘草6g,白术10g,丹参15g,甘松6g,五加皮10g。[陈跃飞,等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9,19(1):39]

2.活血养心汤当归12~15g,川芎9~12g,赤芍12~15g,红花6~9g,黄芪30~45g,党参15~30g,白术9~12g,茯苓15~ 20g,陈皮9~12g,炒酸枣仁20~30g,柏子仁12~15g,甘草3~6g。[李宜方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21(5):372]

3.复方愈心通主要成分为熟附子、黄芪、桂枝、灵芝等药物,其制剂方法为加水煎煮2次,滤过合并药液,滤液减压浓缩至相对1∶32的稠膏,减压干燥成干膏,粉碎成细粉,灌装胶囊即得,每粒相当于生药1.10g,每日3次,每次4粒,较重者每次6粒,1个月为1个疗程,一般服用1~3个疗程。[张荣书,等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16):2176]

4.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炙麻黄8~10g,炮附片9~12g,细辛5~7g,桂枝10~15g,云苓20~30g,白术炭12~15g,白芍炭12~15g,五味子9~12g,杏仁10~l5g,姜炭8~10g。加减:口唇鲜红干裂者加麦冬、阿胶;咯痰量多者加半夏、橘红;心悸明显者加煅龙骨、炙远志、石菖蒲;气短者加红参、黄芪;口唇紫暗者加三七、蒲黄炭;伴呕血者加伏龙肝、吴萸子。[郭德玉,等黄河医学,1994,3(4):62]

5.益气活血利水,佐以理气治疗风心病生黄芪45g,党参20g,麦冬30g,赤芍12g,木香6g,当归、桃仁、红花各12g,丹参24g,砂仁10g,茯苓30g,葶苈子12g,厚朴、北五加皮各10g,桑白皮15g,前胡12g,生山楂18g,炙甘草3g。[徐浩,等辽宁中医杂志,1997,24(3):112]

6.温阳强心汤桂枝9g,葶苈子9g,杏仁9g,熟附片15g,黄芪15g,丹参15g,赤芍12g,茯苓12g,桃仁12g,益母草30g,赤小豆30g,防己6g。[柴国钊中华当代名医妙方精华,长春:长春出版社,1993]

7.实脾汤附子9g,桂枝9g,党参9g,黄芪9g,白术9g,茯苓15g,陈皮9g,大腹皮9g,槟榔9g。本方证属脾盛阳虚,气化不行所致。故以附子、桂枝温肾阳;党参、黄芪、白术健脾;茯苓、陈皮、大腹皮行水气。[黄荣家名医妙方精华千首,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8.防己茯苓汤加味木防己15g,茯苓15g,桂枝10g,黄芪20g,党参20g,酸枣仁12g,丹参25g,大枣10枚,甘草8g。在上方基础上若阳气虚衰加附子、人参等;血瘀明显者加槐仁、当归;痰浊水湿重者加葶苈子、半夏等。[贺丽娜中医药信息,2000,19(2):40]

9.鸡鸣散苏叶6g,槟榔12g,吴茱萸6g,桔梗6g,陈皮6g,益母草15g,生姜3片。尿量增多,下肢浮肿减轻,腹胀稍宽,三焦得通,浊明得降,然阳气尚未充沛,前方可加桂枝6g、茯苓12g,以温阳化气行水;下肢水肿尽消,腹胀不显,喘咳减轻,心阳疲惫,肺肾阳虚,浊邪虽去,宿根未尽,前方去紫苏叶、吴茱萸,加黄芪15g、炙甘草6g以收功。[吴同启中医药研究,1999,15(5):16]

10.三痹汤北黄芪12g,太独活9g,西秦艽9g,北防风9g,川续断9g,北细辛3g,杭白芍9g,大川芎6g,全当归9g,干地黄12g,川杜仲9g,川牛膝9g,白茯苓12g,炙甘草3g,吉人参(或用党参)3g,上桂心3g(小儿酌减)。[应火金,等江西中医药,1999,30(2):32]

11.益气化痰法治疗风心病之房颤炙黄芪30g,毛冬青根30g,赤芍9g,当归9g,川芎9g,麦冬12g,五味子9g,砂仁(后下)3g,猪苓、茯苓各15g,车前子(包)30g,川牛膝15g。[郑雪君,等中医文献杂志,1999,3(1):30]

12.温阳化瘀汤附子,桂枝,生芪,防己,炒白术,炒党参,麦冬,五味子,丹参,郁金,川芎,降香,赤芍。胸闷气急加瓜蒌、薤白、枳壳;水肿加益母草、泽泻、猪茯苓皮、车前子;咳嗽痰多伴感染加化橘红、杏仁、百部、紫菀、金银花、重楼、鱼腥草。[龚一萍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5,19(3):16]

(临证体会)

1.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结合可指导临床用药根据观察,一般外邪袭肺型多为本病合并上呼吸道受感染;风湿侵心型多为本病风湿活动而出现的风湿性心脏炎;热毒犯心型多为本病合并细菌性心内膜炎;心血瘀阻型多数为左心功能不全,致肺淤血、肺动脉高压的表现及右心功能不全致腔静脉怒张、肝脾大;心气虚弱型多为左心功能不全的表现;水气凌心型多为左心功能不全、肺水肿、心律失常;心肾阳虚多为右心功能不全、全身水肿,阳气虚脱多数为心源性休克、急性左侧心力衰竭的表现。根据这些相关性的关系,临床可以将辨病与辨证的方法结合起来,以提高治疗效果。风心病的房颤脉象,我们认为最能概括房颤时的脉象特点是“涩脉”。因房颤发生时,心脏搏出快慢、强弱、多少均不一致,带来的脉律快慢、强弱均不一致,诊脉时的感觉似有似无,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如刀刮竹,符合涩脉,而不是结、代脉或促脉。西医学认为不论是快速型或缓慢型房颤,往往合并心房的血栓形成,因此主张使用抗凝治疗,防止血栓形成。这与中医认为涩脉有“瘀”的理论相一致。

2.用药经验

(1)具有洋地黄样强心作用的中药有夹竹桃、万年青、羊角拗、海芒果、福寿草、葶苈子、开口箭、洋葱、糖芥、马利筋、黄麻子、毒箭末、绵枣儿、糖棉、古钩藤、滇杠柳、铃兰、刺老鸦、北五加皮、君影萆等20多种。这一类药强心作用大,但副作用亦大,应用时应慎重。其中福寿草、葶苈子、北五加皮,常规剂量应用时,还是比较安全的;玉竹、白薇中虽然含有强心苷,但其含量极微,按常规剂量应用时亦很安全。非洋地黄样强心中药有人参、麦冬、熟附子、肉桂、骨碎补、补骨脂、鹿茸、地黄、女贞子、青皮、枳实、沙参、五味子,以及中成药生脉散、参附注射液、六神丸等。上述这些具有强心作用的中药,如果能够在辨证用药精神的指导下加以应用,其效果更好。例如“风湿侵心”者可以用宣痹汤祛风湿通痹,并选加有祛风湿强心作用的北五加皮、桂枝等;“心气虚弱”者可以采用《外科精要》的五味子汤补心气,并选加(或重加)有补气强心作用的人参、麦冬等;“心肾阳虚”者可以采用真武汤、金匮肾气汤,并选加有补心益肾强心作用的人参、附子、肉桂、鹿衔草等;痰浊扰心或水气凌心者,可以采用苓桂术甘汤,选取具有涤痰强心的葶苈子、青皮、枳实等,依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可以提高疗效。

(2)具有利尿作用的中药有茯苓、猪苓、泽泻、车前子、车前草、木通、金钱草、萹蓄、瞿麦、桑白皮、白茅根、茵陈、龙胆草、半边莲、地肤子等50多种。茯苓、猪苓、泽泻等的利尿作用较为确实而安全,但其剂量应大一些,在尿少的情况下其一次的用量可高至30g或更大一些。萹蓄、车前草、车前子、半边莲、瞿麦利尿而有排钠的作用,应注意电解质的变化,而猪苓、泽泻、萹蓄、金钱草、荠菜、鱼腥草、白茅根、茯苓、玉米须等利尿中药含有多量的钾盐,其利尿作用和它们本身含有多量钾盐有关。长期使用这些利尿中药时,应注意其对电解质的影响。蒲黄、川芎、益母草、葛根、鱼腥草、金钱草、商陆的利尿作用与它们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有关,因其兼有利尿及扩血管作用,故用于治疗心衰水肿,有一举两得之功。

(3)呼吸道感染是诱发和加重心衰最为常见的原因,对于呼吸道感染的辨证用药的体会是:呼吸道感染,通常由病毒开始,病毒感染若表现为风寒者,可选用荆防败毒散;若表现为外感风热者通常选用银翘散。病毒感染之后接踵而来的是细菌感染,肺部的细菌通常表现为肺有痰热,前胡、桔梗、浙贝母、瓜蒌等药有除痰清热作用;黄芩、鱼腥草、射干等有清肺热的作用;白头翁、秦皮、大黄等有清热泄肠作用,肺与大肠相表里,清泄大肠热邪,有利于肺热的消除,在一派清热药中,要注意选用少许木香、丁香、厚朴之类。

其目的有二:一是利用其抗菌作用,二是利用其芳香健脾,防止病邪伤胃以及苦寒败胃的作用;对于身体衰弱、气血不足、慢性感染、经久不愈者,最好选用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例如黄芪、当归、女贞子、黄精之类;外感控制之后,要加强体质,除适当增加营养外可长期服用参蛤散、玉屏风散,以防感染的再度出现。例如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是风心病风湿活动的重要原因,我们首先按用药原则找出具有抗溶血性链球菌的中药,如黄连、黄芩、连翘、金银花、菊花、大青叶、鱼腥草、秦皮、香薷、丁香、厚朴、椒目、高良姜、黄芪、当归、白芍、夏枯草、桑寄生、冬虫夏草、麦冬、乌梅等。然后再按辨证用药的精神去选取适合具体病人的抗菌中药。对于急性链球菌感染及表现具有咽喉肿痛、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数等热象者,选择连翘、金银花、黄芩 、鱼腥草等到具有清热作用的抗菌中药,而不选用当归、椒目等温性抗菌药;对于慢性链球菌感染,既有咽喉肿痛等上焦热毒之象,又有脾虚气弱者,此时应该清补兼施,一方面选用连翘、金银花以清热抑菌,另一方面选用黄芪补气,木香行气以抑菌。辨病与辨证结合用药,其针对性更强,其疗效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