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内科病中医传统疗法精华
12373800000034

第34章 风湿性心瓣膜病 (1)

第六章 风湿性心瓣膜病 (1)

风湿性心瓣膜病简称为风心病,是风湿热后遗留的,以心脏瓣膜损害为主的心脏病。二尖瓣最常受累,主动脉瓣次之,常导致心内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从而出现心脏杂音、心脏增大和心功能不全等临床表现,以心悸、气喘、浮肿等为主要症状。通过超声心动图、心电图、X线等检查可明确诊断。

本病多见于20~40岁的中青年人,随着我国风湿热发病率的下降,新病例有所减少,病人的高发年龄继续向后移,其中2/3为女性。

风湿性心瓣膜病属于中医“心悸”、“怔忡”、“喘证”、“水肿”等范畴。

(病因病机)本病的发生主要由于正气内虚,复因风、寒、湿、热、毒邪反复侵袭机体,由关节肌肉到血脉经络直至心脏受累。《素问·痹论》曰:“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

1.痹症诸邪,内舍于心正气内虚,风、寒、湿、热、毒诸邪乘虚侵入,内舍于心,邪闭诸经,则可出现心悸、心律失常。心痹既成,复感于邪,心受邪而不能主脉,导致一系列心虚证及由心虚而出现痰饮瘀血病变。

2.心气阳虚,波及五脏外邪反复内舍于心,轻者损伤心气,气虚不能运血,心神失养,宗气内损,可见心悸、自汗、疲倦、四肢乏力、短气等症状。每于活动后加剧。气虚日久,继则内损心阳,血脉失却温通,瘀滞凝固,则面苍,怔忡,神疲,自汗,畏寒肢冷,气促,眩晕甚则晕厥,脉虚数或结代,颈脉显露而动疾,虚里搏动应衣;心病及脾,心脾阳虚,则食欲不振,腹胀而有便溏;心病及肺,肺失治节之令,不能助心行脉,肺络瘀滞,失于宣肃之气,则气促,咳唾,咯血,遇劳尤甚;心病及肝,肝气不舒,则胸胁满痛,心肝血瘀,则肝区癥积、压痛,肝络瘀甚,胆汁外溢则黄疸;心病及肾,肾不纳气则气喘倚息,三焦气化无能,则尿少、下肢水肿,甚则出现胸腔积液、腹水;心肾虚极,阳脱于外,则四肢厥冷,大汗淋漓,神识昏蒙,面色苍白,脉微欲绝,直至阴阳离绝。

3.痰饮瘀血,邪正相涉心气阳虚,运血无力,是血瘀的主因,还有肺络瘀滞,肝脉不畅,肾阳虚以致心脉失于温煦而凝滞,以及外邪侵入营血等均可导致血瘀形成。症见颧红唇绀,舌质暗,脉结、促、代、涩。瘀于肺则咯血;瘀于肝则见肝大、黄疸;瘀于脑络则中风。病久可见肌肤甲错。

心病波及肺、脾、肾,则三焦气化失常,气不化津而化液,因而形成水肿、水饮、痰浊,症见下垂性水肿,甚则胸腔积液、腹水,水饮上凌心肺,则咳唾清稀泡沫痰涎,甚则端坐倚息,眩冒等。

瘀、痰、水、饮皆内生之邪,各邪之间互为因果,形成瘀痰水饮相互促生的复杂局面,并因内生之邪反侮脏器,从而加重脏器功能衰竭。

总之,风心病由于正气内虚,反复感邪,由痹证风寒湿热之邪内舍于心,久则心气阳虚,心不主脉,出现一系列血脉运行障碍,继则波及五脏。在血供障碍基础上又出现气化失常,并内生瘀痰水饮诸邪,进一步阻滞气机、阴阳升降、气血运行,并反侮脏器,使实者更实、虚者更虚,形成以悸、喘、肿、瘀为临床特征的顽疾。

(诊断要点)风湿性心瓣膜病的诊断主要依据病人的临床表现、体征、病史及超声心动图检查。

1.症状劳力性呼吸困难,双下肢水肿,咯血,咳嗽,左肺动脉压迫喉返神经,左心房压迫食管,心慌等。

2.体征二尖瓣面容;心尖搏动向左移外,心尖部可触及舒张期震颤;心脏浊音界扩大,心腰消失;心尖区舒张期杂音;右侧心力衰竭时可出现颈静脉怒张、肝大压痛、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下垂性凹陷性水肿、发绀等。

3.辅助检查①心电图检查:典型改变为左心房大,电轴右偏及右心室肥大。晚期常有心房颤动;②X线检查:典型改变为左心房大,右心室大;③超声心动图检查:EF斜率下降,“城垛样改变”;左房室瓣叶增厚、畸形和钙化、狭窄或关闭不全。

4.病史中青年或有风湿热病史。

(辨证施治)

1.心虚胆怯证

主症:心悸气短,心跳剧烈,胸闷,少寐多梦而易惊醒,舌质淡,苔薄白,脉虚结代。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方药:安神定志丸加减。党参20g,茯神12g,琥珀(研末冲)3g,石菖蒲 12g,茯苓12g,磁石20g,远志10g,龙齿(先煎)20g,柏子仁12g,夜交藤18g,甘草6g。

加减:心气不足,加人参10g以益气养心;心阴不足,加五味子6g,酸枣仁15g以养心安神;痰热内扰,胃失和降,心神不安者,去党参、龙齿、磁石加黄连温胆汤清痰热,安心神。

2.心脾两虚证

主症:心悸气短,胸闷,心脏严重杂音,头晕目眩,面色无华,神疲乏力,纳少,少寐多梦,舌淡红,苔薄白,脉细结代。

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方药:归脾汤加减。当归12g,党参20g,黄芪25g,白术12g,炙甘草6g,酸枣仁15g,远志9g,大枣15g,木香(后下)10g,茯神12g。

加减:热病后期,损及心阴,用生脉散以益气养阴;血虚甚者,加当归10g、熟地黄24g;失眠多梦,加合欢皮15g,夜交藤30g,柏子仁15g。

3.气阴两虚证

主症:心悸而烦,神疲乏力,五心烦热,失眠多梦,健忘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无力或结代。

治法:益气养阴,养心安神。

方药:炙甘草汤加减。炙甘草10g,党参30g,大枣15g,桂枝10g,熟地黄24g,阿胶(另烊)15g,麦冬15g,火麻仁15g,五味子5g,生龙骨(先煎)30g,生牡蛎30g(先煎)。

加减:气虚甚者,加黄芪30g;阴虚甚者,加沙参15g,玉竹15g,石斛15g。

4.阴虚火旺证

主症:心悸气短,胸闷,思虑劳心尤甚,心中烦热,少寐多梦,头晕目眩,耳鸣,腰酸,口干,盗汗,面颊烘热,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结代。

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方药:黄连阿胶汤加减。黄连10g,黄芩15g,白芍15g,阿胶(另烊)15g,酸枣仁15g,知母15g,黄柏15g,熟地黄24g,珍珠母(先煎)30g,生牡蛎(先煎)30g。

加减:兼五心烦热,梦遗腰酸者,加知柏地黄丸以清火;阴虚夹有瘀热者,加丹参20g、赤芍15g、牡丹皮12g。

5.痰火扰心证

主症:心悸时发时止,受惊易作,胸闷气短,烦躁,失眠多梦,口干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结代。

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减。黄连10g,法半夏12g,陈皮6g,竹茹15g,枳实12g,甘草6g,胆星15g,栀子12g,黄芩15g,浙贝母15g。

加减:心悸重症,加生龙骨(先煎)30g、生牡蛎(先煎)30g;火郁伤阴,加沙参20g、玉竹20g、麦冬15g。

6.心血瘀阻证

主症:心悸,胸闷心痛,或面唇紫暗,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涩结代。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方药:桃仁红花煎加减。桃仁12g,丹参20g,赤芍12g,川芎10g,红花6g,延胡索12g,香附12g,青皮6g,生地黄15g,当归12g,田七末(冲)3g。

加减:兼气虚者,加黄芪30g,党参30g,黄精15g;兼血虚者,加熟地黄24g,枸杞子15g,何首乌20g;兼阴虚者,加麦冬15g,玉竹15g,女贞子18g,墨旱莲18g;兼阳虚者,加附子12g,肉桂3g,淫羊藿15g,巴戟天15g;气滞血瘀者,加柴胡12g,枳壳12g。

7.水饮凌心证

主症:心悸,胸闷气喘,不能平卧,伴恶心呕吐,咳吐泡沫痰涎,面浮足肿,尿少,舌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滑结代。

治法:振奋心阳,化气行水。

方药:苓桂术甘汤加减。桂枝15g,白术30g,泽泻20g,茯苓皮20g,猪苓20g,防己15g,黄芪25g,炙甘草6g,葶苈子15g。

加减:水饮上逆,恶心呕吐者,加半夏12g,陈皮6g,生姜皮15g以和胃降逆;若肾阳虚衰不能制水,水气凌心者,合用真武汤以温阳利水。

8.心阳不振证

主症:心悸,气短乏力,胸闷,形寒怕冷,水肿,舌质淡胖或淡暗,苔白,脉沉弱无力或结代。

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方药:参附汤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党参30g,熟附子12g,桂枝 12g,生龙骨(先煎)30g,淫羊藿15g,炙甘草6g,生牡蛎(先煎)30g,黄芪30g。

加减:若病情严重,汗出肢冷,面青唇紫,喘不得卧者,加服四逆汤;夹有瘀血者,加丹参20g,赤芍15g,红花6g。

(单方验方治疗)

1.梨树根20g,竹叶6g,水煎服。

2.玉竹15~30g水煎服。

3.鸭跖草50~100g,生玉竹、生地黄各12g,甘草6g,水煎服。

4.老茶树根加糯米酒适量,水煎服。

5.万年青20~30g,红糖适量,水煎服。

6.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6g,细辛6g,附子9g。每日1剂,水煎服,适用于风湿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者。

7.鸡冠花10g,丁香3g,水煎服。

8.枣树皮30g,水煎,冲红糖15g,每日1~2次。

9.地骨皮30g,桃仁15g,炙甘草10g,水煎服。

(中成药治疗)

1.心血康胶囊每次2粒,每日3次。

2.复方丹参滴丸每次10粒,每日3次。

3.通心络胶囊每次2粒,每日3次。

4.宁心宝胶囊每次2粒,每日3次。

5.复方北芪口服液每次10ml,每日3次。

6.滋心阴口服液每次10ml,每日3次。

7.补心气口服液每次10ml,每日3次。

8.生脉口服液每次10ml,每日3次。

9.心宝丸每次2粒,每日3次,适用于水饮凌心、心阳不振型。

10.固心胶囊主药:人参、麦冬、田七等。每次2粒,每日3次。适用于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者。

11.益智健脾胶囊主药:蜂皇胎冻干粉、山楂、淮山药等。每次2粒,每日3次。适用于本病脾胃弱者。

(针灸治疗)

1.选心俞、内关、三阴交、通里、太冲等穴。心血不足加神门、脾俞、膈俞;不寐加厉兑;眩晕加百会、风池穴。平补平泻,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可酌情加灸法,10天为1个疗程。

2.选足三里、三阴交、条口、承山、中都等穴,并配合辨证取穴。平补平泻,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

3.抗风湿。阳陵泉、阴陵泉、曲池、外关、丰隆;强心安眠:神门、三阴交、内关、郄上;调和肠胃:中脘、梁门、足三里、气海;利水消肿:水分、气海、中极、阴陵泉、三阴交;止咳平喘:定喘、肺腑、尺泽、太渊、肾俞。

以上腧穴根据病情选用2~4穴。

4.耳穴疗法

(1)取心、神门、皮质下、胸区、交感等穴,每次选2~3穴,留针20分钟,每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

(2)取心、神门、皮质下、肾、交感等穴,用胶布固定王不留行,每天按压4~6次,以有酸胀感为度,每次3~5分钟,保留7~10天。

(穴位注射)

第1方:内关、郄门,配耳针神门、心、交感。

第2方:间使、郄上,配耳针肾、内分泌、小肠。

第3方:心俞、肾俞,配耳针肾、心、肾上腺。

第4方:肝俞、膈俞,配耳针肾、肺、肾上腺。

第5方:脾俞、足三里,配耳针胃、肝、内分泌。

开始治疗时,第1方两腧穴以丹参注射液2ml配5%葡萄糖溶液2ml,作穴位注射,内关或郄门,两穴交替使用,并每日针足三里,10次为1个疗程,症状改善后,根据临床症状辨证加减,选用第2~5方,进行第2个疗程的治疗。两疗程之间,可休息3~7天。

(饮食疗法)

1.玉米须30~60g,水煎,每日1剂。主治风湿性慢性心功能不全之尿少、下肢浮肿。

2.老丝瓜1个,向日葵花盘10个。两味浓煎取汁,用滚沸药汁冲生鸡蛋1枚,每日1剂,不拘时服。

3.鲜冬瓜皮200g,煎汤代茶饮用。

4.大冬瓜1枚,切盖去瓤,以赤小豆填满,煨至火尽,取出切开,将豆焙干为末,水糊为梧子大。每服70丸,煎冬瓜子汤送下,每日服3次,小便利为度。

(名医临证经验)

1.邓铁涛八珍汤加减治气血两虚之风心病。

方药组成:西洋参(另炖)12g,党参24g,当归15g,川芎10g,白芍15g,熟地黄24g,茯苓12g,艾叶10g,阿胶(烊化)10g,白术12g,炙甘草6g,砂仁(后下)6g。

功效:益气健脾,养血补血。

主治:风湿性心瓣膜病。症见精神疲倦,面色萎黄,动则气促,心悸,纳差,夜寐不安,小便可,大便干结,双下肢轻度水肿,唇色暗红,舌暗淡白微腻,脉沉细尺弱。

方解:方中重用西洋参补气健脾,为君药;辅以八珍汤以气血双补,为臣药;佐艾叶温阳益气,阿胶滋阴补血,砂仁行气醒脾,以防诸药之碍脾之弊。综观全方,气血双补而兼顾阴阳,共奏补而不滞之功。

2.陈慈煦健脾利水为主治脾虚、土不生金、肺失通调、水湿潴留。

方药组成:黄芪9g,白术12g,朱茯神15g,泽泻15g,木香9g,椒目9g,百部15g,木防己12g,大腹皮15g,杏仁12g,龙齿15g,姜汁炒桑白皮12g。

功效:健脾利水,肃肺平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