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名中医经验撷菁
12372100000004

第4章 证治经验 (4)

第一章 证治经验 (4)

曾对32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做过治疗观察,结果是绝大多数患者的腹胀、纳呆、乏力、肝区隐痛、发热等症状在服药2~3周后开始好转,个别病例症状基本消失。其中生存6年以上者1例(生存率3.12%),2年以上者4例(生存率12.5%),1年以上者9例(生存率28.12%,半年以上者18例(生存率56.25%),3个月以上者29例(生存率90.26%)。

病例:颜德馨:“衡法”

颜氏自幼从父(名中医颜亦鲁)学医,1939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悬壶后屡起沉疴。20世纪50年代,从事白血病的探讨,首创白血病的分型诊治。20世纪60年代以来,颜氏从事“衡法”治则的研究。自古医家多根据《内经》“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之说,认为气血是人体脏腑、经络、九窍等一切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它贯达全身,无处不到。人的生、长、壮、老、病、死,尽管其表现形式不同,但归根到底,都离不开气血的变化。气血以流畅和平衡为贵,若气血失畅,平衡失常,则会引起脏腑寒热虚实病变,从而导致疾病丛生,衰老早夭。

可以说“血脉流畅,病不得生”,“血气正平,长有天命”。因此,不论是诊治常见病,还是疑难病症,均以气血学说为纲,以通畅、平衡气血为手段,达到“气通血活,何患不除”的治疗目的。临床上一些久治不愈的疑难病症,多因气血失畅所致、气血凝滞、瘀血深伏络脉,引起体内阴阳气血平衡、脏腑功能失常,故而病程缠绵难愈,症状罕见多变。而活血化瘀疗法能直接作用于气血,能调畅气血,消除内外各种致病因素,促进气血阴阳平衡,具有扶正祛邪、固本清源的功效。据此,颜氏在理论上提倡“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并以“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为依据,称活血化瘀疗法为“衡法”,为诊治疑难病证提出了一整套崭新的理论和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如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血小板减少、再障;用血府逐瘀汤化裁治疗心脑血管病、精神病;用膈下逐瘀汤加减治疗肝炎、溃疡性结肠炎;以少腹逐瘀汤为主治疗不孕、流产等。

颜氏擅长疑难杂病的诊治。如老年痴呆症又称老年性精神病,其病理变化主要是广泛的脑萎缩。根据“纯者灵,杂者钝”的论点,认为人到老年以后,气血亏损,营卫不调,五脏功能失和、衰退,故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神明日损,外加各种不良刺激的诱发,出现气滞、血瘀、痰凝蒙蔽心窍,气血不能充养元神之府,灵机惑乱,发为本病。以瘀痰交阻者为多。

本病的实质是瘀血阻于清灵之府,经用活血化瘀法则收到满意疗效,改变了以往对本病“不可逆”的陈旧观念。

衡法二号方组成:红花9g,桃仁9g,川芎6g,桔梗4.5g,枳壳4.5g,牛膝4.5g,黄芪15g。主治:常见老年病如动脉硬化、高血压、高血脂、卒中后遗症、脑血管供血不足、低蛋白血症、慢性气管炎、前列腺肥大、颈椎病及早衰。服法:熬煎浓缩成100ml,每日2次,每次服50ml。方中黄芪、枳壳、桔梗益气行滞,桃仁、红花、川芎活血化瘀。动物实验证明,本方对老龄家兔有明显的抗衰老作用。

衡法三号方:党参15g,黄芪15g,葛根9g,赤芍9g,川芎9g,丹参15g,山楂30g,决明子等。主治:冠心病,心律失常,闭塞性脑血管疾患。延缓衰老。服法:熬煎浓缩成,每日2次,每次服50ml。此类病症以心气虚为本,瘀浊痹阻为标。方中重用党参、黄芪,养心益气,葛根、川芎、丹参、山楂等,活血通脉;决明子具疏通上下气机的功效,可以增强活血之力,使本方具攻补相兼之功。

醒脑复智汤组成:黄连3g,半夏9g,天竺黄6g,郁金9g,菖蒲9g,胆南星9g,桃仁9g,赤芍,枳实9g,通天草9g,水蛭3g。主治:老年痴呆症。症见性情急躁,头痛失眠,或狂暴莫制,言辞杂乱,或念不欲生,舌紫苔腻,脉弦滑或滑数。脑为神灵之府,瘀浊交阻于清阳之巅,以致神灵被蒙,这是痴呆症的关键病机。本方化浊行瘀、清心醒神,故方名“醒脑复智”。 方中水蛭,破瘀而不伤气血;通天草轻清上逸,引诸药上入于脑。

李斯炽:咽痛六治咽痛与喉痛在临床上很难截然分开,故一般均称为咽喉疼痛。《内经》说:“喉能布气,咽能咽物。”喉为呼吸的门户,咽为饮食的门户,在生理上是截然两物。人身中的12条主要经脉,除足太阳膀胱经外,其他经络都通过咽喉部位,凡此诸经的病变,都能导致咽喉疼痛。按其常见的发病原因,可分虚实寒热四端。热证者,咽喉疼痛,以火热之证居多,其发于外者有风热、温热、瘟毒、温燥等,发于内者有肝火、心火、胃火、肺火、湿热等;实证者,常见有气郁和积痰两种,积痰更有热痰与寒痰之别,亦有气郁夹痰,两证并见而成梅核气,临床上实证与热证常同时出现;虚证者,阴虚则虚火上炎,常见有肝阴虚、胃阴虚、肺阴虚、肾阴虚等,白喉症一般均出现肺阴亏损症状;肾阳虚损则易导致火虚于下、格阳于上而发为咽喉疼痛,非峻补命门之火不能奏效,此外尚有气虚血虚证候,亦常有虚火上浮而致咽喉疼痛者;寒证者,外感证有风寒与凉燥,亦有体内积热外为风寒郁闭而成寒包火者,内伤证则多与阳虚证同时出现。

祛风清热,凉血解毒余某,女,6岁。1971年2月14日初诊。高热不退,咽喉红肿疼痛,目睛红赤,腮下有小疱,全身发疹,口腔发炎,牙龈流血,大便带血,小便深黄,剧烈咳嗽。医院诊断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已发病月余,经治疗无效。诊得脉象微浮,舌质赤红无苔。此为风热血燥成毒之证。先予祛风清热,凉血解毒。处方:生地黄9g,牡丹皮9g,石膏12g,知母9g,防风6g,荆芥6g,地肤子12g,蝉蜕6g,木通6g,金银花9g,土茯苓15g,甘草3g。2剂。

2月16日二诊:

服上方2剂后,昨日大便3次,尚微带血,咳痰黏稠亦带血,觉有腹痛现象,余症仍在,舌质鲜红,脉象浮而无力。属热病耗伤气阴。于前方中佐以补气育阴之药。处方:黄连6g,生地黄,玄参9g,金银花9g,连翘9g,麦冬9g,牡丹皮9g,白芍9g,泡参9g,大枣3枚,土茯苓15g,甘草3g。6剂。3月8日三诊:前方续服数剂,诸症稍觉缓解,但两足微肿,舌质鲜红,上有水黄苔。是前证尚夹有湿气,再加入渗利湿热之药品。处方:金银花9g,连翘9g,牛膝9g,木通6g,薏苡仁12g,冬瓜仁12g,泽泻9g,牡丹皮9g,赤芍9g,土茯苓15g,板蓝根9g,甘草3g。6剂。

3月15日四诊:服上药后,发热已退,足肿渐消,小便已不黄,全身红疹渐退,只脸上尚有疹子,咳嗽痰中已不带血,腮下尚有小疱,舌仍红赤,脉象微数。再予清热凉血、解毒利水。处方:牡丹皮9g,赤芍9g,生地黄9g,金银花9g,连翘9g,板蓝根9g,木通6g,地肤子12g,茯苓9g,知母9g,白术9g,夏枯草15g,谷芽9g,甘草3g。6剂。3月29日五诊:服药后诸症已解,目前只有食量尚未恢复,口腔尚有轻微炎症,舌红少苔。再加入益胃扶脾之药以善其后。处方:白扁豆12g,芡实12g,山药12g,金银花9g,木通6g,牡丹皮9g,冬瓜仁12g,薏苡仁12g,莲子,泡参9g,茯苓9g,甘草3g。服药数剂后,即告痊愈。经随访两年多,未见复发。

本例高热,咽喉红肿,眼目红赤,剧烈咳嗽,舌赤便黄,为风热征象。全身发疹,口腔发炎,腮下生疱,牙龈流血,痰中及大便带血,均为血分热毒所致。因热势羁留过久,耗伤气阴,故脉象浮而无力。在治疗过程中,曾出现两足水肿,舌上水黄苔,是其中尚夹有湿气。故在各次诊断中,按照其所出现的症状,分别进行祛风清热、凉血解毒、补气育阴、渗湿利水。用防风、荆芥、蝉蜕以祛风;用石膏、知母、黄连、连翘、夏枯草以清热;用生地黄、牡丹皮、赤芍、地肤子以凉血;用金银花、土茯苓、板蓝根以解毒;用泡参、茯苓、白术、大枣、甘草以补气;用麦冬、白芍、玄参以育阴;用牛膝、木通、薏苡仁、冬瓜仁、泽泻以渗湿。在诸症缓解后,仅胃纳较差,是热病伤及胃阴,故用扁豆、芡实、山药、莲子、谷芽等益胃消食,以善其后。

润肺利痰,祛风清热谢某,男,成年。1960年9月3日初诊。主诉咽喉干燥疼痛,咳嗽,痰质黏稠,鼻内结痂。

医院诊断为慢性咽炎。诊得脉象浮弦而数,舌苔微黄。此为肺阴不足,阴亏肺热兼风夹痰之候。治宜润肺利痰,祛风清热。处方:玄参9g,天花粉9g,麦冬9g,瓜蒌皮12g,枳壳9g,浙贝母9g,知母9g,射干9g,钩藤9g,薄荷6g,甘草3g。11月19日二诊:服药后,病情大有好转,咳嗽减轻,喉头已不干燥,但鼻孔尚有时结痂,脉象细弦,舌苔微黄。仍本前法为丸服。处方:生地黄30g,天花粉30g,女贞子60g,天冬21g,麦冬30g,墨旱莲30g,杏仁,瓜蒌皮30g,紫菀30g,浙贝母21g,桔梗15g,枇杷叶30g,桑白皮24g,知母30g,连翘30g,夏枯草30g,焦黄柏24g,金银花30g,苍耳子30g,甘草9g。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每日早、中、晚各服1丸。服完后,基本痊愈。

本例咳嗽,咽喉干燥疼痛,鼻内结痂,脉数舌黄,为肺阴不足、阴亏肺热之证;脉浮弦而咳,是兼风之象;阴亏风热炼液,故痰质黏稠。用玄参、天花粉、麦冬、生地黄、女贞子、墨旱莲、天冬等以滋养肺阴;用知母、射干、桑白皮、连翘、夏枯草、焦黄柏等以清肺利咽;用钩藤、薄荷、金银花、苍耳子等以祛风散热;用瓜蒌皮、枳壳、浙贝母、杏仁、紫菀、桔梗、枇杷叶等以宣肺化痰。由于病属慢性,故在取得疗效后,即以丸药调理之。

疏风清热,除湿运脾刘某,男,成年。1972年4月15日初诊。主诉高热不退,咽喉疼痛,小便黄少,不思饮食,全身乏力。医院诊断为斑疹伤寒。诊得脉浮微数,舌苔黄腻。此为风温夹湿之候。治宜疏风清热,除湿运脾方用银翘散合三仁汤加减。处方:金银花9g,连翘9g,芦根9g,滑石,冬瓜仁12g,杏仁9g,厚朴9g,淡豆豉9g,枯黄芩9g,木通6g,甘草3g。服药1剂后高热即退,顿觉精神爽快。连服数剂后,咽已不痛,诸症即解。后以调理脾胃而收全功。

本例高热不退,咽喉疼痛,小便黄少,脉浮微数,为风温之候;舌苔黄腻,全身乏力,不思饮食,为夹湿之征。用金银花、连翘、淡豆豉、枯黄芩以疏风解热;用芦根、滑石、冬瓜仁、杏仁、厚朴、木通等以除湿运脾。使风解于外,湿渗于下,热势则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