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名中医经验撷菁
12372100000035

第35章 辨证思路(9)

第四章 辨证思路(2) (4)

①清热消炎,清除HP。常用清热解毒药如蒲公英、白花蛇舌草、鸡血藤、黄连、广藿香等药;②降逆理气,加强胃动力。许多研究资料表明理气药具有促进胃肠蠕动及加强平滑肌收缩功能。对于理气药的应用,根据腹胀程度、病情轻重及药物功效又可分三个层次:轻者如遇食不下之感,嗳气,腹稍胀,选用旋覆花、陈皮、佛手、紫苏梗、陈香橼皮等;如经上药调治,疗效不显或腹胀满较甚,食入加剧者,则选用枳实、青皮等;严重者见胃滞胃轻瘫症),可选用莪术、槟榔等药;③和胃,保护胃黏膜。用药时常配以白及、甘草。现代医学报道,甘草含有甘草次酸、甘草甜素,前者有保护肝细胞,后者保护胃黏膜屏障。白及质黏而涩,为止血生肌之良药,且有局部抑菌作用,服后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保护膜,有利于修复溃疡创面。对于反酸者则增添海螵蛸或煅瓦楞子以中和胃酸;如胃酸分泌不足的萎缩性胃炎患者须加用酸性类药物如木瓜、乌梅、山楂等开胃助消化。

沈氏从病理、生理到治则治法,直到组方用药均坚持中西医有机结合的观点,常可获得事半功倍之效。

熊继柏:寒热错杂治脾胃湖南省名中医熊继柏业医40余年来,以中医理论指导临床辨证施治,处常达变,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如在治疗脾胃病方面,认为寒热错杂是脾胃病中较为突出的病理特点,每取寒温并用治疗脾胃病,疗效卓着。

寒热错杂厌食案胃主受纳饮食,脾主运化水谷,脾胃健则纳运正常,食有度则脾胃不伤。若脾胃本虚,或饮食不节、寒温不适,则积滞、厌食诸病生矣。厌食因脾虚者,当以补脾为主,消食为辅;厌食因饮食伤者,乃中有停积,胃气不行,理当行气消积,积去滞消,方可议补。而伤食之因,有寒、有热,并多有寒热错杂者。其寒者非热不散,其热者得寒乃解,其寒热错杂者则宜寒温并用。

病例:周某,男,4岁半。因厌食1个月余,于2000年月26日初诊。其母诉患儿自1岁多以来,即偏嗜肉类,很少吃蔬菜,近1个多月来厌食少食,大便臭秽,进食冰棒等冷饮后常出现腹痛。舌质淡红,苔薄滑稍黄,指纹紫滞。拟平胃散合保和丸加胡黄连、陈皮、法半夏各8g,厚朴、神曲、焦山楂、炒麦芽、炒莱菔子各10g,炒枳实、苍术、连翘、甘草各5g,胡黄连1.5g。服药5剂,诸症大减,食纳已增,大便已不甚臭。原方加减,再服5剂,诸症悉除,唯活动较多则易疲倦、出汗,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改用六君子汤加黄芪、防风以益气固表、健脾助食。

脾主运化水谷,若“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李东垣《脾胃论》)。此例患儿素来偏嗜肉食,以致食滞胃脘,故出现厌食、大便臭秽诸症。大便臭秽,进食冷饮后则腹痛,苔薄滑而黄。故用平胃散、保和丸化裁以消食导滞。所处方药,以温散为主,苦寒为佐,则寒热错杂之厌食乃除。但病邪虽去,中气未复,尤其小儿脾常不足,故消导之后,继以六君子之属健脾益气。

寒热错杂呕吐案呕吐有虚、实、寒、热之分,然临床每多虚实夹杂、寒热错杂之证。治当攻补兼施,寒温并用。当是之时,熊氏每用苏叶黄连汤、左金丸之类,以寒温并调,疗效显着。

病例:文某,女,23岁。因经常干呕5年,于2000年10月8日求诊。诉近年来经常干呕,进食生冷食物则呕吐,近2个月每日均反胃,进生冷或辛辣食物均呕吐,伴胃脘胀痛、不思饮食、口中微苦。舌红,苔薄黄,脉滑而弦。曾在西医院做纤维胃镜检查,诊断为胆汁反流性胃炎。方用四逆散加藿朴黄连温胆汤。药用柴胡10g,白芍10g,藿香10g,紫苏梗10g,陈皮,竹茹10g,厚朴15g,茯苓15g,枳实15g,法半夏20g,甘草6g,黄连3g。7剂,水煎服。2000年月7日二诊:药后即未出现呕吐,胃脘胀痛亦大减,唯晨起干呕吐酸,大便偏溏,苔薄黄,脉细滑。再以苏连藿朴温胆汤加减。药用紫苏叶10g,藿香10g,陈皮10g,法半夏10g,煅瓦楞子15g,厚朴15g,茯苓15g,枳实15g,竹茹20g,黄连4g,甘草6g。7剂。药后干呕吐酸均显减,改用香砂六君子汤7剂以善后。随访年余,呕吐一直未发。

此例患者病初进生冷食物则呕吐,渐至进生冷辛辣食物均出现呕吐,表明初为寒郁中脘,渐渐郁而化热,成为寒热夹杂之证。胃脘胀痛,不思饮食,口苦,苔薄黄,脉滑,为痰湿郁热之象。故以紫苏叶、藿香、陈皮、法半夏、厚朴、茯苓、枳实等温化痰饮;佐以竹茹、黄连清化痰热,煅瓦楞子制酸,藿香、法半夏、竹茹止呕,甘草调和诸药。如此辛温之中稍佐以苦寒,既燥湿降逆,又清化痰热,因而效如桴鼓。

寒热错杂腹痛案凡气、血、痰、水、虫、食积、风冷,皆可致腹痛,临证时当察其证候,循其病因,辨证施治。凡腹痛日久者,多有寒热错杂,治宜寒温并用,如《名医杂着》所云:“治心腹久痛,须于温散药内加苦寒、咸寒之药,温治其标,寒治其本也。”

病例:王某,男,53岁。于2000年7月9日来诊。诉脘腹胀痛10个多月,遇冷则胀痛加重,痛重于胀。近3天来疼痛加重,胀痛上引胸胁,背亦作胀,嗳气,口稍苦,舌稍红,苔薄黄腻,脉弦滑数。10个月前曾作胆囊切除术,有慢性胰腺炎病史。方用胡疏肝汤合小陷胸汤、颠倒木金散加减。药用黄连3g,炒瓜蒌壳8g,法半夏10g,柴胡10g,白芍,陈皮10g,制香附10g,川芎10g,片姜黄10g,郁金10g,枳实15g,乌药15g,广木香8g,甘草6g。药后痛止,患者竟将此方连服20剂。2000年8月20日二诊:诸症悉减,舌苔黄,脉弦细。守原方化裁:黄连2g,炒瓜蒌壳10g,法半夏10g,柴胡10g,白芍10g,陈皮10g,制香附10g,川芎10g,片姜黄10g,厚朴10g,枳实15g,郁金15g,神曲15g,广木香8g,甘草6g。再服20剂,诸症基本消失。

此例患者乃气滞痰郁之证。其腹痛日久,已有痰气郁结化热之象,如口苦、舌偏红、苔薄黄腻、脉弦滑数等,属寒热错杂之证,故以柴胡、陈皮、香附、川芎、姜黄、乌药、广木香等大队温散药内,佐以小陷胸汤之苦寒,标本同治,故疗效满意。

寒热错杂痞胀案痞胀一症,系胃脘痞闷而兼有腹中作胀。痞为无形,病在心下胃脘;胀乃有形,病在腹中。痞胀有因中气虚弱不能运化精微所致者,有因饮食痰积填塞中焦所致者,有因肝胃气滞郁结不开所致者,有因肝胆湿热内蕴乘脾所致者,亦有因虚实相兼、寒热错杂所致者。痞胀治法,不可过用气药疏利、导下,只宜上下分消其气,如果有内实之证,方可疏导。若虚实夹杂者,宜补虚为主,佐以祛邪;寒热错杂者,当温中健脾为主,稍佐苦寒清热。

病例:肖某,女,29岁。因脘腹痞胀反复4年余,服诸理气药不效,于2000年9月23日来诊。诉近4年来脘腹痞胀不适,每因感冒、劳累等加重,时恶心呕逆,伴脐周隐痛,肠鸣,大便溏而不爽,每日1次,舌淡红,苔薄微黄,脉左弦数右细数。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味。药用黄连5g,干姜5g,党参10g,法半夏10g,黄芩10g,大枣10g,厚朴15g,甘草6g,广木香,生姜2片。7剂。2000年9月30日二诊:脘腹胀痛减轻,仍偶有轻微恶心,口中多清水痰涎,舌淡红,苔白腻,脉滑。再拟半夏泻心汤加味。药用黄连3g,黄芩3g,党参10g,大枣10g,厚朴15g,法半夏20g,茯苓30g,干姜6g,甘草6g,广木香6g,生姜2片。15剂。2001年10月14日三诊:脘腹痞胀及腹痛大减,口中清涎减少,有时肠鸣,大便有不消化食物,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仍守上方加减。药用黄连4g,黄芩6g,甘草6g,广木香6g,党参15g,厚朴15g,茯苓15g,法半夏10g,砂仁10g,大枣10g,干姜5g,生姜3片。10剂,后因他病来诊,诉药后脘腹痞胀一直未发。

此例患者脘腹胀不适,每因感冒劳累等加重,属脾虚可知;恶心呕吐,逆清水痰涎,乃为胃中有寒饮;脐周隐痛,肠鸣,大便溏而不爽,苔薄微黄,为肠中湿滞而有化热之象;脘腹痞胀,脉左弦右细数,则为脾虚肝郁之征。综合诸症,属虚实相兼、寒热错杂之痞胀,故以半夏泻心汤加味治之。方中干姜、党参、法半夏、大枣、厚朴、甘草、广木香、生姜诸药相伍,温中健脾,化饮消痞;黄连、黄芩与厚朴、广木香并用,导滞清肠。纵观诸药,以温胃健脾为主,兼散结消滞。甘温辛香佐以苦寒清热,故其效大验。

寒热错杂泄泻案泄泻有虚实寒热之别,大抵热者多实,寒者多虚。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脾强者易愈,脾弱者难已。其久治不效者,多虚实相兼、寒热夹杂之证。如《时方妙用》所云:“久泻诸药不效,有脏热肠寒、脏寒肠热之辨。”治宜虚实兼顾,寒温并用,则久泻之痼疾有向愈之时。

病例:欧阳某,男,65岁。于2001年月7日初诊。患者便溏不爽反复发作已5年,曾服藿香正气丸、保济丸、黄连素片等,疗效均不满意。现大便溏泻,每日3~4次,便中夹有白色黏液,排便不爽,伴左下腹痛,腹胀明显,嗳气、矢气则舒,舌红,苔薄黄,脉数。原有胃溃疡、慢性结肠炎及痛风病史。方用连朴饮加味。药用黄连5g,厚朴30g,广木香6g,槟榔10g,法半夏10g,石菖蒲10g,乌药10g,肉桂3g。7剂。

年4月14日二诊:大便已成形,大便中有少许黏液,大腹仍胀,矢气则舒,舌稍红,苔薄,脉数。改用木香导滞丸化裁。药用广木香6g,厚朴15g,茯苓15g,槟榔10g,枳实10g,黄芩10g,神曲10g,炒白术10g,泽泻10g,生大黄2g,黄连4g。7剂。2001年4月21日三诊:腹泻腹胀已止,改治痛风。

此例患者大便溏泻,每日3~4次,便中夹有白色黏液,为寒湿下趋肠道,排便不爽,左下腹痛,腹胀明显,嗳气,矢气则舒,舌红,苔薄黄,脉数,乃寒湿久郁而有化热之象。证属寒热错杂之泄泻,故取寒温并用之法。用黄芩、黄连之苦寒以清湿热,用厚朴、广木香、槟榔、法半夏、石菖蒲、乌药等以辛香散寒化滞,乌药、肉桂以温中。诸药合用,温中散寒化湿,清热导滞止泻。治法病机,丝丝入扣,故获显效。

张镜人:活血化瘀五结合

人体气血,贵在流通,一受病邪,气血必碍。《素问·调经论》所谓:“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因此,保持气血运行畅利,病邪才无稽留之害。倘如血流泣涩,成为“恶血”、“蓄血”、“干血”等血瘀病变时,莫不壅塞气道,阻滞气机,那就必须采用活血化瘀的治法。张氏认为活血化瘀是针对血瘀而言的。造成血瘀的病因很多,有气滞不畅而致血瘀的,有气虚血运无力而致血瘀的,有寒邪凝泣内蕴而致血瘀的,有热伤血络或煎熬血液而致血瘀的,有痰浊内蕴而致血瘀的。临床体会,活血化瘀法的应用决不应是单一的,需根据“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的原则,结合清除形成血瘀的致病因素,这样才可以充分发挥活血化瘀的治疗作用。否则,活而不行,化而又滞,徒劳无功。

活血化瘀与行气相结合

《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说:“血之在身,随气而行,常无停积。”故气行受阻,血流不畅,气血滞涩,日久必致血瘀。临床可见胸胁作胀,伴掣痛,犹如针刺。多因情志不遂,气机失和,于是肺肝之络宿瘀内留,盖“气有一息之不通,则血有一息之不行”,瘀不去则气更滞,形成互为因果,疼痛难宁。治需气血并调,而以行气为主,气行则血亦行矣。胸痛宜用颠倒木金散,本方出《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由木香、郁金二味组成。治胸痛属气郁痛者,以倍木香君之;属血郁痛者,以倍郁金君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