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解表药 (3)
(3)哮喘汗出可用麻黄:哮喘汗出有两种原因,一是因哮喘发作不解,逼汗外泄所致,哮喘减轻或缓解,汗出亦随之消失,故此时不应圃于“有汗不得用麻黄”之说;二是因哮喘反复发作,气阳虚弱,卫阳不固,以致喘则汗出。此时,常以麻黄伍生黄芪15~30g,熟附子10g,五味子10g,既可收温补阳气、敛汗止喘之效,又可增强抗御外邪能力,以减少感冒而控制发作。
2.麻黄在水肿中的运用 水肿为肺系疾病中的常见并发症。“宣肺利水”为麻黄的重要效用之一,故麻黄治水肿,尤以治阳水为主。如治疗晚期肺癌所致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症见面、颈、胸水肿,静脉怒张,呼吸气急,面色晦暗等,根据“肺为水之上源”和“通调水道”的理论,治疗常以麻黄为主药,选用生麻黄10~15g,葶苈子15~20g,猪苓15g,泽泻15g,益母草15~30g等组成基本方,以宣肺泻壅,行瘀利水,常可收到肿消喘减之效。又如肺源性心脏病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常因肺气不宣,气滞血瘀,水不得泄,而见全身高度浮肿,咳嗽喘满,舌质紫暗,肝脏肿大等。可用宣上泄下、活血化瘀的治法。选用生麻黄10~15g,南杏仁10g,椒目10g,防己15~30g,红花6g,益母草30g,泽泻15~30g,葶苈子15~30g。此方对改善心肺功能、纠正心力衰竭、消除水肿有较好效果。
此外,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湿邪或寒湿偏重者,也可用生麻黄以“宣肺退黄”,通常能收到优于单纯应用“利湿退黄”药物的效果。通过“宣肺”不仅可以使温邪从外而解,同时还能帮助肺的肃降,更好地发挥“通调水道”的功能,促使湿邪从小便而出。以达到加速退黄的目的。“宣肺退黄汤”的组成:生麻黄10g,南杏仁10g,薏苡仁20g,石菖蒲10g,溪黄草20g,茵陈30g。临床可随证加减变通。
关于麻黄的用量与用法,个人经验,如用于宣肺平喘,用量最少为10g,儿童亦不能低于这一剂量。
此外,少数病例服用麻黄后,可能会出现心率加快或轻微兴奋感。遇见这种情况时,不必停用麻黄,在方中酌加生甘草10~15g,即可以消除这种不良反应。(《豫章医萃—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精选》)
张菊成等经验 脑梗死属于中医的中风中经络,多由风、火、痰、瘀、虚等因所致,治疗常以祛风养血、育阴潜阳、镇肝息风、通络化瘀、益气活血等法治疗,但验之临床,效否参半,且疗程冗长。笔者在对罔效或少效的病历探究中体会到无论是风、火、痰、虚最终均可致瘀,形成脉络不通,再因肺主治节,为华盖之脏,主气,藏魄,朝百脉,若肺气受损,气机窒塞,华盖不宣,治节不用,脉络不得通达,亦可致病难愈,此刻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一味麻黄,往往有意想不到之效。
用麻黄治疗中风并非新论,只是近代医家很少应用,早在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就有小续命汤治疗真中风证,唐代王焘《外台秘要》中续命汤治疗风痹证的方中含有麻黄,用麻黄一则取其宣肺调治节,二则还有活血化瘀作用,《本经》中有麻黄“破癥坚积聚之功”之说,《外科证治全生集》中的阳和汤把麻黄与熟地黄同用来消散阴疽、痰核、流注、结块等积聚凝血之证,并指出麻黄得熟地黄则通络而不发表。近人所以少用,可能与把中风归属类中风有关,认为麻黄散外风而忽视了其调治节及活血的作用。笔者临床探究证实,麻黄治疗脑梗死,如配伍得当,可缩短疗程。如气虚血瘀者补阳还五汤加麻黄、杏仁;脉络风虚、风邪入中偏寒用小续命汤,偏热用录验续命汤;风痰瘀阻以导痰汤加麻黄、水蛭、熟地黄;痰热腑实则星蒌承气汤加麻黄、杏仁、石膏;阴虚阳亢者则又于滋养肝肾方中佐以麻黄、石膏等。值得注意的是有部分患者服药后有烦躁感,只要调整一下麻黄的配伍比例即可。
患者徐某,女,74岁。1990年2月7日就诊。2月前因左侧肢体瘫痪,诊断为脑梗死收入院。经静脉滴注丹参、胞二磷胆碱、针灸并间断服中药等治疗,左下肢已能独立行走,但感乏力,左上肢抬臂平肩,但手指不能活动,左手掌肿胀。诊面色萎黄,患肢肤温高于健侧,舌质暗红苔薄白,脉沉细,血压16/11kPa。观其前方用补阳还五汤,辨证正确,虑其不效,左上肢肤温高,不能活动,一为气虚血瘀,二为肺失宣发肌腠郁而为热,于前方加麻黄、葛根、熟地黄,处以黄芪50g,赤芍15g,川芎15g,当归25g,地龙10g,桃仁12g,威灵仙20g,麻黄10g,熟地黄30g,葛根30g。服药5剂,左手指已能微微内握,但不能伸,病有转机,继上方加减又服15剂,左肩部已能正常活动,左手已能握空拳并伸开,基本告愈,嘱回家加功能锻炼。[张菊成,傅振伟. 麻黄在脑梗塞中运用体会. 时珍国药研究,1996,7(5):262]
李文旭经验 麻黄发汗、平喘、利水,其余由此旁通,至于治疗尿失禁,方书少见。笔者的应用传自先父,先父传自其师,其师如此记述:“至若年老下元亏脱,小溲欲禁难止,参芪乃为君臣,桃红偶或佐之,盖气其必虚,血未必瘀也……添用麻黄,乃下人所授,非为开肺而设;更用龙齿,因他医得效,复以临证验之。其方可取,其理难窥,理固有理,未之知耳。临证屡见奇效,增损终成定方。”他的定方称制泉汤,有歌诀记述,其组成:人参益智同焦术,龙齿台乌与炙芪;更用升麻升且引,麻黄钱半有玄机。
宜忌阐论 ①素体宜忌:素体虚弱者尤须谨慎,而谨慎的体现在于用量的斟酌与药后的观察。②剂量宜忌:老年人尿失禁初服也以不过钱为宜,3g即可。药后无效,又无不良反应者,方次第增加,量大不逾10g。③兼证宜忌:肝风内动、肝阳上亢者在禁忌之列,有中风病史尤不宜用。从现代医学看,麻黄素有升压作用,对血管的收缩作用持久,因此高血压患者禁用。④配伍宜忌:老年人尿失禁本在于虚,补虚为主。麻黄纠正治节,其治在标,因此单用难以求效,伍以补虚益气诸药可相得益彰。至于同破瘀行血、通络利导的药物配伍,不是十分必要,不要这样做,以免犯虚虚之戒。前面提过的制泉汤可作为配伍的典范。其中参、芪、白术、升麻具补中益气汤轮廓,益智仁、台乌药为缩泉丸精华,又加龙齿宁心固涩,与麻黄配伍合理有效。⑤药后宜忌:用麻黄治疗老年人尿失禁必须密切观察,效佳宜原方更进,无效药量可递增,药后不适便要减量或停药。服麻黄的不良反应有头晕、心慌、乏力、多汗等,临床偶见。
蔡某,女,68岁。1967年10月间就诊。患者被戴高帽游街时尿失禁,此后1天失禁2~5次,已经10天。诊时面色苍白,舌淡脉虚。予麻黄9g,党参24g,黄芪24g,升麻6g,白术9g,当归9g,水煎服。次日无尿失禁,而头昏心悸,谓一夜难以入眠。去麻黄再予3剂,仍1天尿失禁2~3次。再加麻黄4. 5g,2剂症状减轻,5剂后不再尿失禁。再服7剂停药。至2年后去世,没有再发生尿失禁。
丁某,男,62岁。1996年3月20日初诊。尿频、夜尿增多3年,尿失禁25天就诊。15天前某院直肠指检为前列腺增生Ⅱ度,治疗1周无效。就诊时精神尚佳,面色正常,脉弦,血压14/9kPa。予麻黄4g,川芎15g,红花4g,桃仁10g,赤芍10g,王不留行10g,沉香2g。服5剂无效。麻黄改为8g,再服4剂仍无效,反觉心烦倦怠。三诊处方改为:麻黄8g,党参30g,黄芪30g,白术10g,台乌药10g,益智仁10g,升麻8g,龙齿15g。3剂后好转,10剂后尿失禁消失,尿频也明显改善。再予10剂后停药,至今无反复。
按:例1以改变药量得效,例2以改变配伍得效,期间宜忌,可以为鉴。[李文旭.麻黄治疗老年尿失禁宜忌.江苏中医,1997,18(10):9]
井建梅等经验 笔者根据本院老中医的经验,在温肾益气、固脟缩尿的方药中,加入麻黄,对于治疗遗尿症确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几年来,经过反复实践,拟定了一药少效高、易被儿童服用的止遗尿方:麻黄、益智仁、黄芪、桑螵蛸、甘草。本方治疗35例,其中遗尿(尿床)时间最短者6个月,最长者15年。3~12岁者30例,13~15岁者3例,16~18岁者2例。结果除1例中断,1例反复发作外,其余33例全部治愈,其中服止遗尿方3剂痊愈者5例,服7剂痊愈者28例,服10剂痊愈者2例。
方中药物的用量,可按年龄大小,给一般常用剂量即可,唯麻黄的剂量应大一些,3~5岁者每剂4g,6~12岁者每剂6g,12岁以上者每剂9g。如果方中去掉麻黄、或麻黄用量太小疗效就会明显受到影响。治疗中未发现有出汗过多及其他不良反应。遗尿止后,每周可再给药1~2剂,继续治疗1个月,以巩固疗效。在治愈病例中,1年后随访19例,均未复发,说明本方疗效肯定。另外,对于老年人遗尿,在排除了慢性淋证和癃闭以后,使用本方也有明显的疗效。其中对于患有慢性咳喘病,而兼有小便不禁者,可用本方加止咳平喘药,如杏仁、紫苏子、桔梗、紫菀等。曾治疗此类病证32例,痊愈26例,好转6例,效果满意。
遗尿症,虚证居多,而本方有温肾益气、固脟缩尿之功,方中益智仁温暖下焦,黄芪补中益气,桑螵蛸缩尿止遗,麻黄入肺与膀胱经,其性辛温,能通阳化气,而有助气化、固膀胱的作用,且能宣降肺气,通调水道。膀胱气化得以恢复,开阖有度,遗尿自止。甘草味甘调和,适宜儿童服用。对于老年人咳喘所致的小便不禁,麻黄又能止咳平喘,一药兼治两症,可以说是一味尤为理想的药物。[井建梅,韩玉旋.麻黄治疗遗尿症临床体会.实用中医药杂志,1999,15(1):42]
甄绍先经验 笔者近年来在治疗湿温、鼓胀等病,属湿浊久羁不去者,常加麻黄,屡收桴鼓之功,从中略受启迪。如治一湿温病,男,38岁。经用西药十余日,病无转机,乃求诊于余。证属湿重于热,初以藿朴夏苓汤、栝蒌薤白半夏汤化裁,服药1周,热退身凉,病情缓解。但胸闷、脘痞、心悸不除,纳呆,大便干结,体倦肢怠,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苔白润,脉濡缓,原方加麻黄6g,水煎服。用药2剂,诸症若失,嘱再进2剂,病告愈。
盖湿邪中阻,理应芳化。然当化而不化者何也?思忖良久,顿悟湿邪之去路,不惟此之一端,故于芳化之中加入麻黄,辛温以散湿,引湿邪由皮毛而出,又可助膀胱气化,以利水湿。俾湿邪得化,且广开渠道,上下分流,每能事半功倍。另麻黄祛湿,以其轻扬宣散,开泄肺气,使气化湿亦化。然祛湿宜微汗不宜大汗,麻黄毕竟为发汗之峻品,只宜小量。吴鞠通氏曾有“汗之则神昏耳聋”之训,但此指湿温初期禁用汗法,而与本文在辨证基础上加小量麻黄作为佐药有本质的区别,不可不辨。[甄绍先.小议麻黄祛湿功能的应用.河南中医药学刊,1994,9(4):34]
桂 枝
桂枝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味辛、甘,性温。归膀胱、心、肺经。散寒解表,温经通脉,通阳化气。主治风寒表证,寒湿痹痛,四肢厥冷,经闭痛经,蓄血癥瘕,胸痹,心悸,痰饮,小便不利。
张锡纯经验 桂枝味辛微甘,性温。力善宣通,能升大气(即胸之宗气),降逆气(如冲气肝气上冲之类),散邪气(如外感风寒之类)。仲景苓桂术甘汤用之治短气,是取其能升也;桂枝加桂汤用之治奔豚,是取其能降也;麻黄、桂枝、大小青龙诸汤用之治外感,是取其能散也。而《神农本草经》论牡桂(即桂枝),开端先言其主咳逆上气,似又以能降逆气为桂枝之特长,诸家本草鲜有言其能降逆气者,是用桂枝而弃其所长也。
小青龙汤原桂枝、麻黄并用,至喘者去麻黄加杏仁而不去桂枝,诚以《神农本草经》原谓桂枝主吐吸(吐吸即喘),去桂枝则不能定喘矣。乃医者皆知麻黄泄肺定喘,而鲜知桂枝降气定喘,是不读《神农本草经》之过也。桂枝善抑肝木之盛使不横恣,又善理肝木之郁使之条达也。为其味甘,故又善和脾胃,能使脾气之陷者上升,胃气之逆者下降,脾胃调和则留饮自除,积食自化。其宣通之力,又能导引三焦下通膀胱以利小便(小便因热不利者禁用,然亦有用凉药利小便而少加之作向导者),惟上焦有热及恒患血证者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