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清热、泻下药 (5)
张锡纯经验 黄连:味大苦,性寒而燥。为苦为火之味,燥为火之性,故善入心以清热,心中之热清,则上焦之热皆清,故善治脑膜生炎、脑部充血、时作眩晕、目疾肿疼、胬肉遮睛(目生云翳者忌用),及半身以上赤游丹毒。其色纯黄,能入脾胃以除实热,使之进食(西人以黄连为健胃药,盖胃有热则恶心懒食,西人身体强壮且多肉食,胃有积热故宜黄连清之),更由胃及肠,治肠澼下利脓血。为其性凉而燥,故治湿热郁于心下作痞满(仲景小陷胸汤,诸泻心汤皆用之),女子阴中因湿热生炎溃烂。
徐灵胎曰:“苦属火,性宜热,此常理也。黄连至苦而反至寒,则得火之味与水之性,故能除水火相乱之病,水火相乱者湿热是也。是故热气目痛、眦伤、泪出、目不明,乃湿热在上者;肠澼、腹痛、下利,乃湿热在中者;妇人阴中肿痛,乃湿热在下者,悉能除之矣。凡药能去湿者必增热,能除热者必不能去湿,惟黄连能以苦燥湿,以寒除热,一举而两得焉。”黄连治目之功不必皆内服也。愚治目睛胀疼者,俾用黄连淬水,乘热屡用棉花瓤蘸擦眼上,至咽中觉苦乃止,则胀疼立见轻。又治目疾红肿作疼者,将黄连细末调以芝麻油,频频闻于鼻中,亦能立见效验。(《医学衷中参西录》)
祝谌予经验 黄连、桂枝伍用,为祝老临证经验所得,用于治疗糖尿病的上身燥热,下肢发凉诸症。桂枝辛散温通,解肌和营,温经通脉,散下肢寒凝;黄连苦寒泻火,清上焦之燥热。二药参合,一热一寒,寒热并用,调理阴阳,去除寒热之力益彰。笔者体会,还可用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更年期综合征等症见上热下寒者,均有良效。临证之时,须辨寒热之比重,热甚者多用黄连,寒甚者多取桂枝,寒热等同者,二者各半。[汪晓筠.祝谌予教授治疗糖尿病对药辨.青海医药杂志,1997(10):42]
刘炳凡经验 刘老临床对黄连之用,颇具特点。因黄连性寒味苦,脾胃虚寒者不宜,多用则寒中,即所谓“热病未已,寒病又起”。若其人心烦,舌红,失眠,则取黄连1g,锈铁烧红入黄连淬水,兑药服,刘老谓之“取其气而不取其味。”既达到心火清,又避免了寒中之弊。黄连烧灰存性,性苦用降,相辅相成,则可增其平逆下气、清热除烦之效。这就是刘老运用药物绝妙之处。(《刘炳凡临证秘诀》)
何公旦经验 公旦制连桂散,以生黄连研为细末,略佐桂心少许。煎百沸汤,入蜜,空腹服。能使心肾交于顷刻。心属火,藏神;肾属水,藏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肾中真阳上升,能温养心火;心火能制肾水泛滥而助真阳,肾水又能制心火,使不致过亢而益心阴。心肾相交也称水火相济。(《何任医学经验集》)
张茂雷经验 大剂量黄连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患者,男,48岁,农民。四肢关节肿痛5年,进行性加重1个月。查体:双手第1指间关节肿胀,呈梭状畸形,掌指关节肿胀,双腕关节僵直畸形,双膝关节红肿疼痛,屈伸困难,不能下蹲,排便时需蹲于高凳上。皮温增高,触之有灼热感,上述关节均有明显压痛、疼痛,晨起关节僵硬感2小时以后逐渐缓解。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滑数。类风湿因子阳性,血沉58mm/h。西医诊断: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中医辨证:热痹,湿热壅遏,经脉不利。治法:清热利湿,通络除痹。方药:连藤饮(自拟方):黄连30g,青风藤30g,大黄10g(后下),黄芩10g,薏苡仁60g,土茯苓30g,炒白术15g,茯苓15g,黄芪15g,甘草10g。每日1剂,水煎,分3次温服。3日后复诊,关节肿痛明显减轻,排便时已能下蹲,黄厚苔减少,服药后大便略稀,每日2~3次,无其他不适反应,效不更方,继进6剂。三诊:病情明显好转,关节肿胀、疼痛、灼热感均减轻,双手握力增加,黄腻苔消退,改黄连15g,继进6剂,后以尪痹冲剂、雷公藤多甘片巩固治疗。
黄连大苦大寒,善清脏腑之火,泄脏腑之湿,为清泄湿热之要药,诚如《本草正义》所言“能泄降一切有余之湿火,而心、脾、肝、胃之热,胆、胃、大小肠之火,无不治之。”而医者多恐其苦寒败胃,畏而不用,或用而量小,以致药不胜疾,难收良效。笔者发现只要药证相符,可以使用大剂量治疗。黄连与祛风通痹、运脾化湿药相伍,使湿去热清而痹证自除。
应用大剂量黄连,以舌苔黄厚腻、脉滑数为使用要点,如《本草正文》所言“凡诸证之必需于连者,类皆湿热郁蒸,恃以为苦燥泄降之资,不仅以清热见长,凡非舌厚苔黄、腻浊满布者,亦不任此大苦大燥之品”。故凡年老体弱、脏腑亏虚者皆非所宜。[张茂雷.大剂量黄连治验.中国社区医师,2004,20(20):39]
龙 胆
为龙胆科植物龙胆、条叶龙胆、三花龙胆和滇龙胆的根及根茎。味苦,性寒。归肝、胆、胃经。清肝泻火定惊,清热燥湿杀虫。主治肝胆实火,头胀头痛,耳聋目赤,胁痛口苦,壮热惊风,咽痛口疮,吐血衄血;以及湿热黄疸,肠风便血,小便淋痛,阴痒带下,小儿疳疾。
吴忠文经验 吴师提倡反佐药的应用,在其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的经验方——龙虎清肝汤中即以龙胆草与干姜配合。龙胆草苦寒,归肝、胆经,主要功能清热燥湿、泻肝胆火,但其性过于苦寒易伤脾胃,且肝木之病多克脾土,以致脾失健运,表现纳差、乏力、便溏等。若单用一派苦寒之品势必犯虚虚之戒,此时佐用辛热,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功能的干姜1~2g,情况便发生了改变,龙胆草清泄肝胆湿热之功不减,苦寒之性得以遏制,固护了脾肾之阳,两药合用祛邪而不伤正,治肝兼顾脾肾,屡用屡验。[吴忠文主任医师学术思想探析.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6):1110]
苦 参
为豆科植物苦参的根。味苦,性寒。归肝、肾、胃、大肠经。清热燥湿,利水退黄,祛风杀虫。主治时热发狂,热毒结胸,消渴,湿热泻痢,肠风便血,带下阴痒,黄疸,小便赤涩,风疹瘙痒,疥癣,麻风,湿毒疮疡。
张学文经验 张教授认为,苦参是一味甚苦寒之药,具清热燥湿功效,但临床应用以湿热实证为主要适应证。若正虚久病、脾胃虚弱者须慎用。且苦参味苦气浊,与黄连功效虽大同小异,所谓补中,实则取其“苦以燥脾”“小苦以健脾”之意。谓之补肾实乃“泻火存阴”之意,如黄柏、黄芩之坚阴,本品实无补益之性。
基于苦参抗心律失常作用,用于期前收缩及心肌病导致的心律失常。用苦参10~12g,配伍西洋参或太子参、生山楂、炒酸枣仁、炙甘草、玄参各10g,麦冬、丹参各15g,桂枝6g。拟为四参安心汤。主治病毒性心肌炎所致之心悸不安,胸闷心慌,疲乏无力,头昏自汗,或轻度浮肿,舌红、少苔,脉虚大而数或结代。加减:胸闷加瓜蒌;气短汗出加炙黄芪、五味子;身微热加白薇或地骨皮;胸痛加赤芍、桃仁、三七;浮肿加茯苓、益母草。经临床观察,合理应用该方效果优于单用生脉散或炙甘草汤。[邵文彬,朱丽红.张学文教授应用苦参经验介绍.新中医,2005,37(11):19]
宋祚民经验 苦参多服败胃 苦参味苦性寒,为清化湿热之品。用其治疗急性肾炎、肠炎、痢疾都有一定效果。妇科用以治滴虫。但一般多用于外洗剂,内服剂量宜小,亦不可长期服用,恐其过苦伤胃,亦防其阴燥。在《本草汇言》中,姚斐成云:“苦参,祛风泻火,燥湿祛虫之药也。盖此药味苦气腥,阴燥之物,秽恶难服,惟肾气实而湿热胜者宜之。”此论甚中肯。
山区人患蛔虫病者甚多,且不易驱除,一般中西药都不大能驱下。当地苦参甚多,而用于治病者较少,经与乡村医生研究,用苦参一味驱蛔。遂将苦参轧成细粉,过筛后加红糖少许。成人每次服3g,小儿减半,每日空腹服用1次,5天为1疗程。服用后,约半数人有效,亦未见任何不良反应。乡村医生见能驱下蛔虫,甚为喜悦。欲急于取效,即给未下虫的一部分人加量3倍服用,继服5天。服药2天后,大多出现恶心、头晕,不欲食,二便不畅,腹疼尤为剧烈。停服后,体壮者一二天后症状消失,但大多数人在头晕、恶心、腹痛消失后,一二周内时不思饮食,其伤败胃气,竟近于轻度药物中毒。此即用药中病即止,虽参芪亦有所偏,况苦参之苦寒伤胃。凡伴虚胃弱者不可服用,体壮者多服亦能败胃,用者当慎。(《燕山医话》)
郝建新等经验 心律失常多属中医的“心悸”范畴,是一类常见而难治的心血管病症。中医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辨病加用苦参或细辛,获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苦参为苦寒之品.具有清热燥湿、祛风杀虫、利尿等功能。尽管既往未言其有主治心悸之功。但经现代药理实验发现,其具有非特异性“奎尼丁”样效应,能影响心肌细胞膜钾、钠传递,降低心肌应激性,延长绝对不应期,从而抑制异位节律点的兴奋性。故对心房颤动、频发早搏、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等过速性心律失常具有较明显的治疗作用。
中医认为过速性心律失常多由气阴两虚,热瘀互结所致。因此,加用苦参仍然符合“热者寒之”的辨证用药原则。鉴于苦参在处方中具有明显的针对性治疗作用,其剂量的选择十分重要。目前,在复方汤剂中的用量常在10~40g。若用于过速性心律失常的治疗,用量宜在20~30g。此量虽为常规剂量的2~3倍,据观察尚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细辛为辛温之品,具有祛风散寒、通络止痛、温肺化饮、宣通鼻窍等功能。既往临床较多用于呼吸系统疾病及风湿性疾病的治疗。近年来,经药理研究发现,其对心血管系统亦有一定作用。如其对实验动物心脏有明显的兴奋作用,表现为用药后迅速出现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并可持续7~10分钟,且呈现正性肌力和正性频率等作用。故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缓慢性心律失常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就临床而言,中医认为缓慢性心律失常多由阳气亏虚、痰瘀互结所致。而细辛是既能外散风寒而解表,又能内驱阴寒而温阳的表里双解之品。若与附子、桂枝、黄芪等药物配伍,振奋心阳的作用尤为突出,故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有明显的纠正作用。关于其用量问题,历来就有“细辛不过钱”之戒。究其渊源,此戒应为散剂遵循。故目前临床常用汤剂中多有突破。笔者体会在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时用10g左右。
在治疗心律失常时加用苦参或细辛。既体现了专病专药之意。又不离辨证用药之轨。如苦参性寒有清热之功,有抑制兴奋作用。故用于兼有热象的过速性心律是常较为适宜;而细辛性温有助阳之功,有振奋促进作用,故多用于兼有寒象的缓慢性心律失常。[郝建新,柯新桥,周祯详.如何正确运用苦参细辛治疗心律失常.中医杂志,1996,37(10):631]
金银花(附:忍冬藤)
金银花为忍冬科植物忍冬、华南忍冬、菰腺忍冬及黄褐毛忍冬等的花蕾。味甘、微苦,性寒。归肺、心、胃经。清热透表,解毒利咽,凉血止痢。主治温热表证,发热烦渴,痈肿疔疮,喉痹咽痛,热毒血痢。
忍冬藤为忍冬科植物忍冬、华南忍冬、菰腺忍冬、黄褐毛忍冬等的茎枝。味甘、微苦,性寒。归心、肺经。清热解毒,舒筋通络。主治温病发热,疮痈肿毒,热毒血痢,风湿热痹。
白清佐经验 白清佐老中医重用银花白酒散(银花240g,白酒240g)治疗乳痈。乳痈者,多为肝胃郁热,气血壅滞,以致乳络阻塞,发为乳痈。未溃者属邪实,乳房红肿疼痛,寒热交作,头痛胸闷,骨节酸楚,脉弦数。宜用大剂银花白酒饮,可期速效。或者以为用量过大,然在初期毒盛邪实,实非小剂可得而济也。而且金银花不单清热解毒,其性亦补,为治痈最善之品,白酒温散善走,能引药力直达病所。二味合和,药专剂大力强,对初期乳痈,体质壮实者,内消神速,诚良方也。
卢某,26岁。1962年夏产后患乳痈,曾注射青霉素、链霉素等,肿痛不退,来门诊就医。检视左乳肿胀,疼痛非常,乍寒乍热,胸闷呕恶,脉弦数。断为肝郁胃热,气闭邪实,酿热成痈。给予银花白酒饮1剂而疼痛大减,2剂肿胀缩小,寒热止,再2剂痈消而愈。(《著名中医学家的学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