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内科 (4)
【方解】早搏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可分为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和结性早搏,剧者可伴有激动传导异常。临床表现为胸闷,心慌,心悸,脉搏有规则的或不规则的间歇。属中医学“心悸”“怔忡”“脉结代”等范畴。究其病因,临床上以心的气阴两虚为多见,同时可有痰浊、气滞、血瘀、热毒等兼夹。《难经》曰:“损其心者,调其营卫。”盖心脏的搏动,全赖于气血的推动和濡养。气血亏虚,心失气血濡养和推动,则心搏异常,出现早搏。治宜益气养阴,并顾其兼夹之变化,灵活加减。方中采用太子参补气养胃;麦冬清心润肺、养胃生津;五味子敛肺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泻;炙甘草补中益气,缓和药性;小麦养心安神;大枣补脾胃,养营安神,缓和药性;丹参活血祛瘀,养血安神;苦参清热燥湿;常山可治疗胸中有痰饮积聚之证。现代医学证实,本方具有增强正性肌力,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代谢,调整心律,抗心律失常的作用;单味丹参有“奎尼丁样反应”,使心肌绝对不应期延长,应激性降低,从而抑制异位起搏;丹参的化瘀作用,又可扩张冠状动脉,流通气血;常山有抗早搏的功用。除此,本方还有调节人体自主神经功能的作用。诸药配伍,相得益彰,共奏益气养阴,平搏复律之功效。
【注意事项】治疗期间应卧床休息,避免精神刺激,戒烟忌酒,绝房事。
【疗效】经临床验证,16例患者,治愈10例,好转6例。(处方来源:杭州陈军)
方二
【方名与主治】三合汤,主治心律失常,亦称心悸,怔忡。
【组成与用法】酸枣仁15克,知母、川芎各6克,炙甘草10克,茯苓、百合各15克,小麦30克,大枣7枚,生地黄20克。每日1剂,加水煎服,日分2次口服,7天为1个疗程。
【辨证加减】心悸伴胸闷纳呆者加生山楂、青皮、瓜蒌皮、丹参;痰多黏稠,恶心呕吐者加姜半夏、姜竹茹、葛根;失眠、神疲倦怠者加夜交藤、煅牡蛎、辰灯、黄精、玉竹;心悸不安,头晕气短者加龙齿、苦参以益气养心。
【方解】心悸是患者自觉心跳心慌,惊悸不安的疾患,多为阵发性,每因情志或劳累而发作,一般因惊而致心动不安者,叫做惊悸;无惊而自觉心跳不安的,叫做怔忡。惊悸较轻,怔忡较重,皆属心悸范围。现代医学的心律失常(室性房性早搏、传导阻滞、心动过速等)以及部分神经官能症均属该范畴。《素问·五脏生成》说:“诸血者,皆属于心。”心脏之所以能推动血液的运行,全赖于心气,故心脏正常的生理功能与气血的关系是极其密切的。方中酸枣仁养血安神,小麦、炙甘草、大枣益气养心安神;百合、生地黄滋阴养血,共奏酸甘收敛为阴之功;知母、茯苓清热宁心除烦,川芎活血化瘀,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心,养血安神之效。本方性平和,长于益气养血安神,适合气阴两虚患者的长期服用,其作用主要表现在宁心定悸,改善睡眠,增强体质等方面。
【注意事项】治疗期间需卧床静养。忌烟酒辛辣之品。本方适用于气阴两虚之证,凡伴随他证,需辨证加减。
【典型病例】宋某,女,48岁。患者自觉心中惊惕不安,夜间不寐2年余。经西医诊疗,效不佳,症状依存,心电图提示频发性室性早搏,面色白,精神疲乏,舌苔光净,舌偏红,脉细而不规则。此属久病体虚,耗气伤阴,气阴两虚不能养心所致。治宜益气养心,佐以养血安神,给予三合汤加制玉竹、制黄精、首乌藤各30克,每日1剂,水煎服,共服7剂后复诊:精神转佳,面色红润,夜寐好转,自觉心悸、胸闷减轻,拟前法加龙齿15克,续服20余剂,自觉心悸胸闷基本消失,心电图复查为窦性心律失常,随访2年,患者自我感觉良好,并参加日常工作。(处方来源:宁波市中医院王维新)
雷诺现象
雷诺现象又称肢动脉痉挛症,中医学属“痹证”范畴,主要表现为阵发性指、趾苍白和绀,局部有痉痛或麻木感,遇热则缓解,寒冷、感冒、疲劳、情绪波动或神经紧张等常为诱发因素。
【方名与主治】解痉止痛散,主治雷诺现象。
【组成与用法】蜈蚣、全蝎、土鳖虫、水蛭、鹿角片、琥珀各180克,洋金花90克,干姜、附子各240克。共研为细粉,装瓶备用。每日吞服2次,每次5克。此外配合外用药:川乌、草乌、细辛、三棱各25克,透骨草、肉桂、红花、苏木、桃仁各50克,每日煎汤,先熏后洗,直至水温将凉时为止,历时约20分钟。指端有溃疡或坏疽者,可用回阳玉龙膏配合提毒散或生肌散外敷。
【方解】雷诺现象属中医学痹证之范畴。《诸病源候论·疲劳四肢逆冷候》:“经脉所行皆起于手足,虚劳则血气衰损,不能温其四肢,故四肢逆冷也。”因而治疗宜以温经通阳,活血化瘀为大法。解痉止痛散中姜、附大辛大热,能温经通阳散寒,鹿角能温补命门,蜈蚣、全蝎、土鳖虫、水蛭能搜剔经络,破血散瘀;琥珀安神镇惊,散瘀活血;洋金花行血止痛,现代药理分析该药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并能改善微循环,解除微动脉和小静脉痉挛。外用熏洗药亦有改善血运的作用,故治疗本病有显效。
【注意事项】治疗期间防潮、防寒、忌吸烟。由于本药应用疗程较长,故坚持用药很重要。
【典型病例】王某,女,23岁。双手十指发绀肿胀,皮肤纹理不显,按之色不褪,皮肤温度低,已4年。3个月前左手指第一节端溃破,溃疡面0.5厘米×0.5厘米,干燥无脓,色紫黑,冷水试验与握拳试验均阳性,舌质淡,苔薄,脉沉细无力。经皮肤科检查确诊为雷诺现象,证属脱疽,用解痉止痛散治之,每日吞服2次,每次5克,手指溃破处敷以回阳玉龙膏,5日换药1次,40天后,两手指端仍发凉、麻木,但发绀明显变淡,疼痛明显减轻,溃疡面愈合,舌淡苔薄,脉沉。前方再进,外用熏洗药,每日3次,每次浸泡10~15分钟。经治3个月后,手指颜色正常,指端变暖。由此停药,随访2年,除冬季手指略有冷感外,余无不适。(处方来源:杭州姚广全等)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可能与急性胃炎治疗不当,不良饮食习惯或刺激性食物和药物的长期刺激、胆汁反流,鼻咽部慢性感染性细菌或其他病毒的作用,精神神经功能失调,自身免疫反应以及胃黏膜的慢性充血、缺氧等因素有关。临床表现主要有上腹部疼痛或胀闷不适并伴有消化功能的紊乱。
方一
【方名与主治】理胃汤,主治慢性胃炎。
【组成与用法】肉桂、广木香、延胡索、白胡椒、青藤香、香附各10克,厚朴、法半夏各12克,黄连6克,白蔹15克,牡蛎25克,甘草3克。上药混合加水煎成汤剂。每日1剂,分早、晚2次口服。
【方解】慢性胃炎属中医学“胃脘痛”的范畴。中医认为本病多由肝胃不和,血气运行受阻,引起气滞血瘀,损伤胃络而致疼痛。方中采用木香、香附、胡椒,行气理胃,散寒止痛,解郁消胀;配以厚朴、法半夏、桂枝、延胡索既有燥湿通阳,活血止痛之功,亦有温中散寒,理气止痛之效;牡蛎、白蔹的止痛散寒作用甚强;小剂量黄连不仅具有燥湿,调理胃肠功能,配合白蔹亦可消炎、解毒、散肿、止痛;诸药合用,共奏燥湿理胃,活血行瘀,行气止痛之功用,增强和调整胃肠功能,使病证迅速消除。
【注意事项】治疗期间注意饮食卫生,避免一切刺激性食物,避免精神刺激。
【典型病例】张某,男,56岁。胃脘部疼痛不适,胀满,反复发作6年,多年来采用西药治疗,效果欠佳,稍有饮食不当,即可急性发作。来诊给予理胃汤2剂后,感觉胀气、疼痛全消,但仍有上腹部烧灼感,继用六君子汤加沙参、山药各20克,当归、黄芪各10克,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2剂而愈。(处方来源:四川省江油市长城特殊钢股份有限公司职工医院蒲安行)
方二
【方名与主治】枳术丸,主治胃脘痛。
【组成与用法】白术60克,枳实30克。将二药共研细末,荷叶裹烧饭为丸,梧桐子大。每服50丸,用温水送服,不拘时服。用法:每次吞服6~9克,开水送下,亦可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方解】本证主要是脾胃虚弱,饮食不消,脏腑不调,方中重用白术,其性味苦甘温,助脾运化为君药,佐以枳实下气化滞,消痞除满为臣使。白术剂量重于枳实1倍,乃补重于消,寓消于补之中。再用荷叶烧饭为丸,取其升养脾胃之清气,以助白术健脾益胃之功,二药配伍,一升清,一降浊,正合“脾宜开则健,胃宜降则和”之理。清升浊降,脾健积消,则诸证自除。本方具有补不碍邪,消不伤正的作用。
【注意事项】表证者慎用。
【典型病例】薛某,女,36岁,上腹疼痛1年,近半年来,饮食稍有不当,即上腹胀痛加剧,嗳腐吞酸,吐泻之后胀痛得减,曾行西药治疗未效,给上方3剂后上腹痛已瘥,继进3剂,其病基本治愈,患者甚为欢喜,带回3剂以求巩固疗效。(处方来源:贵州省纳雍县医院杨翔兰)
方三
【方名与主治】胃炎宁胶囊,主治慢性浅表性胃炎。
【组成与用法】水飞滑石、醋制延胡索、白芍、甘草。以上4味药,各等份,研细末,过细筛混匀,装入药用空心胶囊,每粒0.5克,备用。成人每次3~4克,小儿减量,每日3次,40天为1个疗程。
【方解】慢性胃炎是指胃壁的慢性炎症,多由于饮食不节,嗜食酒辣生冷,精神刺激,维生素C缺乏,或因急性胃炎治疗不彻底所致。中医认为慢性胃炎的病因关键在于脾、胃,因脾主运化,胃主和降,脾胃不和,气机阻滞,势必作痛。若情志失调,忧思伤脾,郁怒伤肝,肝气不得疏泄,脾气失于运化,影响胃气失调,亦可因饮食不节,气机不畅,导致胃失和降,从而发生本病。方中水飞滑石性寒味甘,具有利水渗湿,清热解暑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滑石所含的硅酸镁有吸附和收敛作用,能保护肠壁,止泻而不引起鼓肠,滑石散布创面能形成被膜,有保护创面,吸收分泌物,促进结痂的作用;醋制延胡索有活血利气,止痛之功用,药理证实延胡索能显著提高痛阈,有镇静作用;白芍养血平肝,具有对胃及子宫平滑肌松弛和抑制运动的作用,白芍煎剂对痢疾杆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伤寒杆菌等都有显著的抗菌作用;甘草能补脾胃不足而益中气,与白芍配伍,具有缓解挛急之功。全方共奏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利气止痛,收敛养阴,补益脾胃之功效。
【注意事项】治疗1个疗程后根据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行胃镜检查,观察炎症情况,并注意饮食卫生,避免一切刺激性食物(如辛辣食物,酒等),避免精神刺激。
【典型病例】王某,男,37岁。胃脘痛、腹胀、嗳气、纳差、大便干结2年余,反酸、上腹烧灼不适1周。疼痛无规律性,曾间断治疗,时轻时重,反复发作,口干口苦,以慢性胃炎收入住院。给予口服胃炎宁胶囊,每次4克,每日3次,服药3天后胃脘部灼痛、反酸、腹胀消失,嗳气减少,大便已通,继续服药38天后,临床症状全部消失,痊愈出院,随访半年未见复发。(处方来源:解放军第64医院余泽勋)
胃、十二指肠溃疡
胃、十二指肠溃疡,亦称消化性溃疡或溃疡病,是发生在胃或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属常见的慢性全身性疾病,其临床表现有周期性上腹部疼痛,反酸嗳气等症状,并常反复发作,呈慢性过程。
方一
【方名与主治】复方枳实汤,主治胃、十二指肠溃疡。
【组成与用法】枳实40克,厚朴10克,白及30克,呋喃唑酮(痢特灵)0.3克。将前三味中药混合煎成汤剂。中药汤剂每日1剂,分2次空腹口服,呋喃唑酮(痢特灵片)每次0.1克,分3次口服。
【方解】胃、十二指肠溃疡属于中医学“胃脘痛”的范畴,多因饮食不节,情志不调所致,治宜理气和胃,消瘀止痛。方中枳实、厚朴,均入脾、胃经,具有破气消积,燥湿散满,降逆除痞的作用,对动物胃肠有兴奋作用,能使胃肠蠕动加强而有节律;白及苦、甘、涩、微寒,入肝、肺、胃经,有收敛止血,消肿生肌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证明白及粉能使血细胞凝集,形成人工血栓,局部止血作用良好,由于白及含有黏液质和30.5%的淀粉,进入胃内可形成厚厚一层保护膜,有保护溃疡面及其穿孔灶;呋喃唑酮有抗菌消炎的作用,现代医学认为胃溃疡多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全方合用,共奏燥湿散满,行气止痛,消炎护膜之功效。
【注意事项】治疗期间忌食生冷、辛辣、酸及不易消化之物,做到情志舒畅,安逸结合。
【疗效】经临床验证,治疗120例,治愈92例,有效28例。(处方来源:四川省江油市长城特殊钢股份有限公司职工医院蒲安行)
方二
【方名与主治】胃痛方,主治胃、十二指肠溃疡。
【组成与用法】甘松、香附、白芍、炙刺猬皮各9克,高良姜、吴茱萸各4.5克,煅瓦楞子、紫苏梗各12克,黄连1.5克,金橘饼3个。上方加水煎2次,将2次煎汁混合,待用。每日1剂,分早晚2次空腹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