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内科 (1)
发热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功能保持着动态平衡,如平衡失常,散热少而产热多时则出现发热。发热是许多疾病的症状之一,临床主要有感染性发热和中枢性发热等类型。中医分实热、虚热两种,故临床需要鉴别。
方一
【方名与主治】白虎汤加减,主治感冒发热。
【组成与用法】生石膏、蒲公英、鱼腥草各30克,知母15克,连翘10克,大青叶12克。上药混合加水煎成汤剂。每日1剂,顿服。
【方解】本方由辛寒的石膏、鱼腥草和苦寒的知母、连翘、大青叶、蒲公英6味中药组成。方中辛味之品可以发散,苦寒之药善于清热,二者合用,清热解毒,驱邪作用很强,对于感冒所致的大热、大汗、烦渴,脉数洪大,舌红苔黄者,用后降温,解除中毒症状很快。方中石膏水煎液服后经胃酸作用,变成可溶性钙盐吸收入血后,对神经(包括体温调节中枢)及肌肉有抑制作用,并能减低血管渗透性,因此有解热镇痛,消炎的作用;知母有镇静作用,能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据现代药理研究证明,上述六味中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脑膜炎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均有强大的抗菌作用,是理想的天然“抗生素”。全方合用,具有退热解毒,抗菌消炎之功效。
【注意事项】服药后须卧床保暖,休息,忌风防寒,凡体质虚弱者慎用本方。
【疗效】经临床验证,治疗118例,均有良效。(处方来源:四川省江油市长城特殊钢股份有限公司职工医院蒲安行)
方二
【方名与主治】三甲复脉汤,主治高热不退。
【组成与用法】炙甘草、干地黄、生白芍各18克,麦冬、生牡蛎各15克,阿胶9克,生鳖甲24克,生龟甲30克。上药混合加水煎成汤剂。每剂服2日,每日服2次。
【方解】本证是温病时久,邪热灼伤真阴,重伤阴液所致。方中倍用炙甘草酸甘化阴,地黄、麦冬、白芍滋阴柔肝为君药;阿胶滋养阴液以息内风;龟甲、鳖甲滋阴潜阳,均为臣药;牡蛎平肝潜阳,加强滋阴息风之功。诸药配伍,滋阴复脉,潜阴息风,治高热时久不退者效果甚佳。
【注意事项】湿热者慎用。
【疗效】临床应用统计,80例患者中,56例治愈,24例好转。(处方来源:贵州省纳雍县医院杨翔兰)
慢性支气管炎
慢性支气管炎是由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起的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极为常见,多见于老年人,中医属“痰饮”“咳嗽”类。凡有咳嗽,咳痰,或伴喘息反复发作,每年患病至少3个月,并持续2年以上,在排除其他心、肺疾病后,即可诊断。
方一
【方名与主治】枇杷茄根糖浆,主治慢性支气管炎。
【组成与用法】枇杷叶90克,茄根150克。将枇杷叶去毛,洗净切碎,茄根茎切成短节,加水3000毫升浸泡2小时后熬出2000毫升,去渣过滤,加单糖浆250毫升,制成糖浆,装瓶待用。每日3次,每次20毫升口服。
【方解】慢性支气管炎多属内伤咳嗽,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冬气候多变的季节较为多见。寒邪袭肌表,肺气不宣,清肃失职,痰液滋生;或饮食不节,脾失健运,生湿聚痰,上犯于肺;或郁怒伤肝,情志不和,气郁化火,肺受干扰,皆能导致本病。治疗多以健脾燥湿,止咳化痰为则。方中枇杷叶,性味苦辛寒,具有止咳化痰,清肺火之功;茄根茎味甘性寒,《天宝本草》记载其“去痰火”之效,有人曾采用单味茄根制成糖浆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其有效率达91.4%。上述二药配伍,具有止咳祛痰的作用,尤其适用于风热咳嗽者。
【注意事项】治疗期间忌烟戒酒,绝房事,避免风寒侵袭,禁食腥辣易发之物。
【典型病例】刘某,男,51岁。患慢性咳嗽、咳痰、咽干月余,舌红苔薄黄,脉数。诊为风热咳嗽,用青霉素等抗生素治疗无效。改用枇杷茄根糖浆治疗7天,咳嗽逐渐好转,服药半个月而治愈。(处方来源:四川省江油市长城特殊钢股份有限公司职工医院蒲安行)
方二
【方名与主治】佛耳草合剂,主治慢性支气管炎。
【组成与用法】佛耳草80克,桔梗、杏仁、陈皮、甘草各25克。上药混合加水1000毫升,煎成500毫升,过滤去渣,加入适量冰糖调味,并加一定量的防腐剂,将药汁再浓缩至250毫升,即成合剂。每日3次,每次10毫升,饭后服用,20天为1个疗程。
【方解】本方是以《金匮要略》中甘桔汤为主方,以《东垣十书》中咳嗽门中用佛耳草治疗咳嗽之经验为依据。方中佛耳草味甘性温,功在止咳、化痰、平喘,故为主药;桔梗开提肺气;杏仁利肺气、止咳定喘;陈皮止咳化痰。诸药合用,共奏止咳、化痰、定喘之功效。
【注意事项】治疗期间忌烟戒酒,绝房事,禁服腥类易发之食物。
【典型病例】李某,男,54岁。因咳嗽气喘10年,加重2年,每年发病达6~7个月,受寒加剧,伴胸闷气急痰多,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给予佛耳草合剂治疗,1个疗程后咳嗽、胸闷气喘等均消失,双肺呼吸音清晰,饮食增加,体力增强,再加服1个疗程以固疗效,随访3年未见复发。(处方来源:江西省新余市肖光英)
方三
【方名与主治】旋苏二陈汤,主治慢性支气管炎。
【组成与用法】旋覆花、陈皮各12克,苏子15克,法半夏、茯苓各10克,炙甘草6克。将上药混合后加水500毫升,浸泡30分钟,文火煎30分钟,去渣取汁,待用。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
【辨证加减】恶寒发热而胸满者,为风寒外束,肺气不宜,加麻黄10克,杏仁去皮炒后打碎10克,以散邪宣肺;咳唾白色泡沫者,为水饮内停犯肺,加干姜10克,细辛3克,五味子10克,以温寒散饮,敛肺止咳;喘者,为肺郁气逆,加厚朴10克,以利气平喘;咳引胸胁痛者,乃肺郁气结,加桔梗10克,贝母10克,以开结化痰;脉虚少气,肢乏力者为中气虚弱,加党参、白术各10克,以补脾益气。
【方解】慢性支气管炎属中医学“咳嗽”的范畴。本方专治因湿痰内郁,咳嗽吐白色痰,痰多易咯出,胸闷气短之证。方中旋覆花化痰平喘,降气止呕;苏子降气平喘;法半夏燥湿祛痰,止咳降逆;陈皮理气,使气顺而痰消;茯苓渗利水湿,以除生痰之源流;炙甘草补脾治咳,助转输津液,具有调和诸药之作用。
【注意事项】服药时避风寒,禁吸烟、饮酒及辛辣。加强体育锻炼。
【典型病例】陈某,男,66岁。患慢性支气管炎多年。来诊症见咳嗽,咯白色泡沫痰,微有喘气,舌苔白,脉缓滑。辨证属寒饮犯肺,气逆喘咳。治宜散寒逐饮,降逆利气。予以旋苏二陈汤加干姜、五味子、炒杏仁(去皮)各10克,细辛3克,水煎服,一日2次,3剂后,自觉症状消失,再服3剂痊愈。(处方来源: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白满江)
方四
【方名与主治】僵蝎定喘汤,主治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
【组成与用法】全蝎3~6克,僵蚕、炙麻黄、炒白术、茯苓、紫苏子、款冬花、牛蒡子、甘草各10克。上药加水煎成汤剂。每日1剂,分2次温服。
【辨证加减】兼有表寒,咳痰稀薄者,加荆芥、防风;兼有表热,发热胸痛,痰黄者,加黄芩、天竺黄、金银花、鱼腥草;吸短气促者,加五味子、党参、附子、麦冬;食少,心悸,浮肿,畏寒者,加红参、附子;舌红少津,脉细或涩者,加沙参、石斛。
【方解】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中医属“咳嗽”“哮喘”“痰饮”等范畴,每为新邪引动宿饮而发病。故治宜祛邪定喘为先,酌情辅以扶正。方中僵蚕、全蝎、麻黄宣肺定喘,化痰止咳。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僵蚕、全蝎具有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之功用;白术、茯苓、甘草健脾化痰;牛蒡子滑痰开阻;紫苏子、款冬花降气定喘,助主药破其痰壅。诸药合用,共奏平喘、化痰、蠲饮之功效。
【注意事项】治疗期间做好保暖防寒工作。忌食海鲜类蛋白质物和羊肉、猪头肉类易发之品,禁烟戒酒。
【疗效】资料统计,经临床验证,治疗65例,其中治愈40例,好转22例。(处方来源:浙江省象山县人民医院卢颖)
方五
【方名与主治】夏季散,主治慢性支气管炎。
【组成与用法】老鹳草30克,白芥子35克,细辛15克,甘遂、白芷各10克,延胡索12克。上药研为细末,加麝香0.3克,用浆汁调匀,做成1克重的药饼备用。肺俞、心俞、膈俞(均双侧),于每年夏季三伏天治疗,贴敷前用手轻柔地按摩每个穴位2分钟左右,然后将药饼敷贴在穴位上,一次敷贴4~6小时,连续3次为1个疗程,初、中、末伏各敷贴1次。
【方解】慢性支气管炎属于中医学“咳嗽”“痰饮”“哮喘”等范畴。该病多由脾阳不振、湿聚生痰、痰饮上渍内停于肺,每遇风寒而诱发。治宜温阳化痰,祛寒止咳通络。本方中老鹳草辛温定喘,益肺健脾,常用于治疗咳嗽气促;白芥子温通利气,能祛寒痰壅滞,以治咳喘,利胸膈;细辛辛温入肺络,外能散风寒,内能温经络,镇痛止咳;甘遂入肺、肾经,能泻水逐饮;白芷辛温入肺、胃经,既能辛温祛风,又能香燥化湿,且善醒窍止痛;延胡索利气止痛,辛香通络;麝香芳香走窜,活血通络。诸药共奏温阳化痰,祛寒通络之功。现代实验证明本方确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和抗过敏能力。
【注意事项】一般贴后局部皮肤可出现轻微温热感,如有烧灼感或出现水疱,应提前去掉药饼,防止水疱溃烂。
【典型病例】应某,女,50岁。以反复咳嗽咳痰4年再发1个月就诊。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经用夏季散外敷穴位3个疗程获效,在用药第2个疗程后,咳嗽咳痰已不再发。(处方来源:浙江省建工医院朱勤)
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是机体由于外在或内在的过敏原或非过敏原等因素,通过神经体液而导致气道可逆性的痉挛。临床上表现为屡次反复的阵发性胸闷,伴哮鸣音并以呼气为主的呼吸困难或兼有咳嗽。
方一
【方名与主治】菟丝子膏,主治支气管哮喘。
【组成与用法】菟丝子120克,杜仲100克,白芥子、僵蚕、延胡索各30克,甘遂、细辛各10克,以芝麻油加红丹熬膏,每只熬膏为2厘米×2厘米左右。将上膏药贴于肺俞、膏肓俞、大椎3个穴位。若发病季节比较明显,在发作前1个月开始贴敷,若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可贴2个月为1个疗程。若皮肤对药敏感有反应可间歇3天,每张贴3天。
【方解】支气管哮喘属中医学“哮证”范畴。现代医学对其病因与发病机制虽未完全阐明,但认为遗传性过敏体质与本病关系很大。中医学认为,其病理以痰为主,加之外来诱发因素而致。《证治汇补·哮病》云:“哮为痰喘之久而常发者,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而痰之生成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之基本理论,又肾主纳气,故长期反复发病必伤及脾肾之阳,而形成肺、脾、肾气虚与痰伏于肺的本虚标实的病理基础。在取穴上,肺俞、膏肓俞主治咳嗽、哮喘,二穴皆属于足太阳膀胱经,此经又与足少阴肾经相表里,故以此二穴为主穴;大椎穴又名百劳穴,专治咳嗽,为辅穴。方中菟丝子以补肾阳,杜仲补肾虚,二药为主以治肺、脾、肾三脏虚弱之根本;僵蚕能息风解痉化痰;细辛发散风寒,化痰通窍;白芥子温肺祛痰;甘遂治理气急喘促;延胡索有解痉作用。诸药合用,具有补肾阳,祛病邪之功效。膏药贴敷穴位,可使药物循经络到达相应脏器,使药物对肺、脾、肾三脏起到补虚祛邪作用;同时使所属经络气机得到调节,气血运行畅通,又可通过药物的局部压迫刺激起到如针刺之效果。
【注意事项】治疗期间禁食一切辛辣油腻物。
【典型病例】张某,男,21岁。患支气管哮喘11年,每于春、秋、冬三季发作,发作时需用激素、扩支气管药及抗生素治疗方能停止。予以菟丝子膏贴敷肺俞、膏肓俞、大椎穴,贴敷1个月后复诊,述发作1次,时间短未用药而缓解,嘱其再贴半个月以巩固疗效,随访1年无复发。(处方来源:河南省汝南县中医院周韩军)
方二
【方名与主治】补肾定喘汤,主治老年支气管哮喘。
【组成与用法】熟地黄、牡丹皮、泽泻、怀山药、五味子、山茱萸各10克,茯苓20克,枸杞子、补骨脂、巴戟天各15克,核桃仁12枚。上方药加水煎成汤剂,过滤去渣,待用。每日1剂,于早、晚饭后1个半小时后服200毫升。1个月为1个疗程。
【辨证加减】偏肾阳虚者加熟附子、肉桂各10克;偏肾阴虚者加麦冬、石斛各30克;咳嗽痰多者加川贝粉(冲服)4克,射干、桔梗、杏仁各10克;纳差加白术10克,焦三仙各1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