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秘方验方妙治疑难病
12369400000035

第35章 妇产科 (1)

第6章 妇产科 (1)

痛经

痛经是指妇女在行经前后,或正值行经期间,小腹及腰部疼痛,剧痛难忍,常伴有面色苍白,冷汗淋漓,手足厥冷。

方一

【方名与主治】妇痛良方,主治痛经(寒湿凝滞者)。

【组成与用法】当归、益母草、桑寄生各12克,川芎6克,芍药、熟地黄各20克,香附、吴茱萸各10克。上药混合加水煎成汤剂。每日1剂,分2次温服。

【方解】寒湿凝滞型痛经,其病多由经期淋雨、涉水感寒,或久居湿地及经期过食生冷,寒湿伤于下焦,客于胞宫,血被寒凝,运行不畅,表现为经量少、色不鲜有块,小腹冷痛,四肢发冷,便溏,苔白腻,舌边紫,脉沉紧等。治宜温经化湿,理气化瘀。方中当归、川芎、芍药活血化瘀;熟地黄补血滋阴;益母草活血调经;香附理气止痛;桑寄生补肝肾,除风湿,强筋骨;吴茱萸温经散寒。

【注意事项】经期禁下冷水,忌食冷饮。

【典型病例】焦某,女,32岁。痛经1年余,每于行经前或经期少腹疼痛难忍,伴头痛呕吐,久治不愈。诊断为痛经,属寒凝气滞型伴阴虚。给予上方20剂,每经期10剂,连服2个月经周期。再次来月经时疼痛完全消失。随访1年,经期正常,未见痛经复发。(处方来源:江西省进贤县中医院王绳新)

方二

【方名与主治】化瘀消膜汤,主治膜样痛经。

【组成与用法】三棱、莪术、炒五灵脂、炒蒲黄、穿山甲(代)、王不留行、香附、菟丝子各10克,当归、山楂、党参各15克,血竭(冲服)2克。上药加水煎成汤剂。月经干净后开始服药,每日1剂,水煎服,服至下次行经即停。连续服用2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

【辨证加减】若兼有寒象者,加肉桂6克,淫羊藿、艾叶各10克;兼有热象者,加赤芍、黄芩各10克。

【方解】膜样痛经属妇科疑难病证,也是妇科急症之一。现代医学认为,膜样痛经属原发性或功能性痛经之范畴。本病多见于未婚未孕之女青年,经前即有腹痛,经色暗红有块,待块物流出,其痛渐减,结合舌质脉象,显然与中医学气滞血瘀之痛经相似。朱丹溪说:“临行时腰痛、腹痛,乃是瘀滞。”根据中医理论:“不通则痛”“血实宜决之”之观点,治宜活血化瘀,消膜定痛。方中用三棱、莪术、香附、血竭破血行气,止血定痛;穿山甲(代)、王不留行走而不守,畅血脉以消瘀血;五灵脂、蒲黄用炒,取其行血而不破血,止血而不留瘀;山楂微酸性平,化瘀血而不伤新血,开郁气而不伤正气;当归养血活血;党参、菟丝子健中养肾,配合在大队活血化瘀峻猛药中,以使攻不扰正。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消膜定痛之功用。

【注意事项】治疗期间注意防寒保暖,劳逸结合,做好经期卫生。

【典型病例】李某,女,20岁,未婚。每于经前1天,小腹部呈持续性剧痛,腰部坠痛,待瘀块排出后腰腹疼痛渐缓解。将血块置清水中浸泡后,呈灰白色膜样块状物,送病理检查为“行经期子宫内膜”。来诊前曾用己烯雌酚和甲睾酮等治疗,无显著好转。予以化瘀消膜汤治疗,每日1剂,连服10剂,月经适时而至,腰腹疼痛较前减轻,血块量少兼有碎渣样改变。病情好转,上方续服12剂后,月经按时来潮,经血量中等,腰腹疼痛消失,未见有块状物流出,尚有下腹部凉感,予艾附暖宫丸调理。半年后随访,未见复发。(处方来源:杭州李维华)

方三

【方名与主治】痛经汤,主治痛经。

【组成与用法】当归、赤芍、白芍、香附、延胡索各15克,益母草15~30克,川芎10~15克,佛手10克,甘草6克。上药加水煎成汤剂待用。每日1剂,分2次口服。原发性痛经,按月经周期调治,即经前服5剂,经期服5剂,连服2~3个月经周期。继发性痛经,按除月经周期用药外,多数患者平时尚需服药调治,均以上方加减。

【辨证加减】乳房胀痛者,加柴胡、青皮、橘叶、郁金;小腹冷痛者,加桂枝、小茴香、附子、吴茱萸;少腹热痛者伴便干,苔黄,减香附,加牡丹皮、赤芍、黄柏、栀子、柴胡、大黄;气短心悸者,加人参、黄芪、柏子仁;腰腹空痛,头晕耳鸣者,加杜仲、党参、枸杞子、菊花;头痛者加白芷;腹泻(行经便溏)加茯苓、白术、补骨脂、莲子;苔腻脉滑,加滑石、白术、佩兰、草豆蔻。

【方解】妇女痛经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二类,前者多属功能失调所致,后者属器质性病变,病情复杂,多为实证、瘀证、虚中夹实之证。治宜辨证论治,临床多以调理气血,疏肝解郁,活血和血,行气止痛为则。本方中当归为补血行血止痛,调养冲任之要药;赤芍、白芍,苦酸微寒,具有柔肝平肝,缓挛止痛、敛阴益营、活血通经之功;配甘草治腹中挛急作痛,疗效倍增;益母草、川芎、辛开苦降,活血化瘀以通经,行气开郁以止痛;延胡索、香附活血行血,既行气分之气,又行血中之气,为止痛佳品;佛手辛苦温,具有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之效。全方共奏调气血,调冲任,理气和血止痛之功效。

【注意事项】治疗期间避免精神刺激,施方用药须注意随证加减。

【典型病例】蒋某,女,26岁。2年前值经期,冒雨涉水后致痛经。经前经期小腹凉痛,腰腹如坐凉水中,伴绞痛,不可忍,必服止痛片,抱热水袋,卧床1~2天,痛才渐缓。经行后错,40~50天一行,经血量少色黑,有小血块。婚后1年同居未孕,舌暗苔白,脉沉弦。诊为原发性痛经。辨证属寒凝血瘀,胞脉不通,治当温经散寒、通调冲任,予以通经汤加桂枝10克,附子10克,吴茱萸6克,川牛膝20克,每日1剂,水煎服,5剂药后月经来潮,下黑紫小血块颇多,小腹拧痛,血块排出后腹痛减轻,仅服1次止痛片。效不更方,再进5剂,依上方加减调治2个月经周期,痛经告愈并妊娠。(处方来源:北京宣武医院吴作君等)

崩漏

妇女不在行经期间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下血,淋漓不断者,称为崩漏,亦称崩中漏下。一般以来势急、出血多的称为崩;出血量少或淋漓不净的为漏。西医功能性子宫出血,女性生殖器炎症,肿瘤等所出现的阴道出血都属崩漏的范畴。对于危重病人,常须采用紧急止血措施,以免导致失血性休克而出现生命危险。

方一

【方名与主治】加味乌贼骨汤,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亦称崩漏。

【组成与用法】乌贼骨粉、紫石英、补骨脂、赤石脂、仙鹤草各10~15克,炒茜草、升麻各10克,炙黄芪15~20克,覆盆子12克。将上药以冷水浸泡10分钟,煮沸后以文火煎40分钟,过滤去渣即得。每日1剂,于饭前半小时温服150毫升,1日2次。出血严重者,以两剂入煎,分3次服用。

【辨证加减】夹热者加地榆炭,夹瘀者加熟大黄炭3克。

【方解】功能性子宫出血系指由内分泌失调所引起的子宫异常出血,其表现为无规律出血者,以更年期与青春期为多,原因在于卵巢功能的减退或尚未发育健全。中医学认为女子14岁时,如果肾气不充,天癸不盛,则冲任因失养而固摄无权,故崩漏由之而作。当年至49岁时因肾气虚衰,天癸枯竭,则冲任乏源而功能失常,故闭经、崩漏随之发生。中医学对崩漏虽有虚、热、瘀之别,然最终皆可因失血耗气而伤及脾、肾,殃及冲任,致使统摄无权,冲任不固,如此恶性循环,久不得止。加味乌贼骨汤意在补益脾、肾,固冲止血,标本同治,故止血效果颇佳。方中以乌贼骨、茜草为主药,意在通补兼施,加以炙黄芪、升麻以升脾固滞;配紫石英、补骨脂、覆盆子以温肾固冲;加赤石脂、仙鹤草以助止血之力。此方用于更年期子宫内膜增生所造成的子宫出血,效果尤佳。

【注意事项】治疗前需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治疗期间需调节情志,忌食辛辣生冷之物。

【典型病例】朱某,女,22岁。经量如崩,已历6日。诊见面色苍白,肢倦乏力,舌体胖质淡,边有齿痕,脉虚大。证属脾肾气虚,奇脉不固。拟加味乌贼骨汤,药进1剂,当晚经血明显减少,再进3剂而净,随访年余未发。(处方来源:南京中医学院谭一松)

方二

【方名与主治】龙骨散,主治崩漏。

【组成与用法】龙骨(煅)、当归、香附(炒)各30克,棕榈炭15克,研为细末,待用。每日3次,每次12克,空腹米汤咽下,亦可作汤剂,水煎服。

【方解】崩漏的成因很多,但经久不止,血去过多,总宜固涩。方中用龙骨固涩止崩,合以棕榈炭,则涩血固崩的疗效更佳。配伍当归、香附,补血行血,使血能循经。若血去过多,血脱气竭者,兼用人参,或用独参汤调下更佳。

【注意事项】治疗期间忌油腻鸡鱼燥物,本散剂不适宜肿瘤所致的子宫出血。

【典型病例】张某,女,46岁。月经先后不定期,量多,行经日久淋漓已半年。此次月经来潮,量特别多,色鲜红,无血块。伴有心慌气短,身倦乏力,腰痛腿软,出虚汗,睡眠较差,食欲一般,二便正常,血红蛋白8克,舌质淡,脉弦缓,诊为崩漏,给龙骨散每次12克,每日3次,连服3天后血量明显减少,只有点滴未净,继服3天,血止证除。经随访观察,规律行经3次,未见异常出血。(处方来源:贵州省纳雍县杨翔兰)

方三

【方名与主治】养宫汤,主治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病,亦称青春期崩漏。

【组成与用法】牡丹皮、麦冬、鹿衔草各10克,生地黄、白芍、玄参、沙参、延胡索、仙鹤草各15克,墨旱莲、阿胶(烊化另服)各12克。上药加水煎成汤剂。每日1剂,分2次温服。

【辨证加减】若气虚明显者,加黄芪、太子参;夹瘀者,加茜草;经量偏多者,加血余炭。

【方解】青春期功血属中医学崩漏之范畴,现代医学认为功血多由精神过度紧张、环境和气候的改变,劳累、营养不良或代谢紊乱所致。中医学认为月经的产生与调节主要依赖于肾气,然肾藏真阴而寓元阳,真阴通过元阳蒸化而变为肾气,可见只有在肾中阴阳平衡协调的情况下,肾气才能充盛。肾气盛,天癸至,天癸作用于冲任,任脉通畅,气血会聚而下注胞宫,月经就会应时而下。因此,调经的关键务使“阴阳和”“肾气盛”。而女子青春期的生理特点,生机勃勃,阴精常显不足,若遇情绪波动、疲劳过度等因素的影响,常可导致肾中阴阳失调。肾水不足,阴虚则相火偏亢,故《素问·阴阳别论》云:“阴虚阳搏谓之崩”。由此可见,女子青春期崩漏的病理表现以阴虚火旺为特点,治宜立足于养阴补肾,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意在恢复“阴平阳秘”的生理常态。方中用生地黄、麦冬、白芍、玄参、沙参、墨旱莲、阿胶之品滋养肾阴,俾阴生而阳自秘;辅以牡丹皮、地骨皮、仙鹤草清热凉血,血热得清则血海自固;延胡索行气活血,以防寒凉留瘀。血止以后,用六味地黄丸巩固复旧,恢复肾气,这对重建月经周期具有积极的作用。

【注意事项】治疗期间注意劳逸结合,避免精神紧张。忌食生冷酸辣之物。加强会阴部卫生。

【典型病例】程某,女,15岁。经期先后不定,经量增多半年,行经初期5日内经量较多,后转量少淋漓,一直不净,经色深红,质稠无块,口干心烦,腰痛酸软。苔少舌偏红,脉沉细。证属肝肾阴虚,冲任不固。予以养宫汤加枸杞子10克,3剂。药后血止,原方去地骨皮、牡丹皮、延胡索、仙鹤草,加女贞子、覆盆子各10克,4剂。并嘱常服六味地黄丸。随访至今,月经基本正常。(处方来源:杭州赵茱胜)

方四

【方名与主治】补肾止漏方,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亦称崩漏。

【组成与用法】熟地黄、龟甲胶各24克,鹿角胶、山茱萸、枸杞子各12克,菟丝子、续断各15克。每于月经来潮始服,每日1剂,水煎分2次口服,连服7剂,下次月经来潮时,仍按上法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