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老年护理
12366200000019

第19章 老年人常见的疾病与护理 (1)

第7章 老年人常见的疾病与护理 (1)

老年病是指老年人高发的疾病。我国老年人前4位常见病依次是: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脑血管病和恶性肿瘤。老年人由于抵抗力下降,导致感染性疾病发病率高,且易致菌血症和败血症。同时,因器官组织老化而引起的一些老年高发疾病,如心脑血管病、退行性骨关节病、恶性肿瘤及痴呆等成为威胁老年人生存和影响生活质量的重大问题。本章重点选择了9类老年人常见病,按照护理程序做完整、详尽地介绍。

第一节 老年性痴呆

一、概念

老年性痴呆(又称阿尔茨海默综合征)系指老年人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出现持续时间较长(6个月以上)进行性智能缺损,并有脑组织特征性病理改变的一种精神疾病。其基本特征是近远期记忆损害,伴有抽象思维、判断力以及其他高级皮质功能障碍或人格改变。其最初的征兆就是失忆。逐渐表现为忘掉过去、忘掉现在、忘掉家人,直至忘掉自己。

老年性痴呆最初的征兆就是失忆(记忆力下降)。

二、病因

1.高龄

年龄越大发生老年性痴呆的概率越高。

2.遗传因素

有家族史的人患病概率高。

3.不良的生活方式

如吸烟、酗酒、不合理饮食、缺乏锻炼、与社会交流少。

4.文化水平低

受教育程度越低,患病率越高。

5.各种疾病

如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脑卒中、脑炎、免疫功能障碍、脑外伤、铝中毒等因素可诱发痴呆。

三、临床特点

老年性痴呆根据病情演变,临床一般分为3期。

第1期(遗忘期):首发症状为记忆力减退,语言能力下降,情绪不稳,认知能力和定向力障碍,能保持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一般不需特别照顾。

第2期(混乱期):认知能力进一步减退,明显定向力障碍,计算力下降,失认、失语、失用和失写;人格改变和行为紊乱,出现幻觉或妄想、攻击行为;患者不能独立生活,需要特别照顾。

第3期(极度痴呆期):无自主运动,缄默不语,大小便失去控制,卧床不起,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智能趋于丧失。

四、护理程序

(一)护理评估

1.健康史评估

病人有无老年性痴呆的发病因素。了解病人有无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脑卒中、脑外伤等病史。

2.身体状况评估

病人的记忆力、语言能力、认知能力及定向力。

3.心理和社会状况

病人表现为情绪不稳、抑郁、淡漠、焦虑、易激惹、纠缠人等。由于痴呆病人自理缺陷、人格障碍,同时病程长,需家人照顾,常给家人带来很大烦恼,有些家属失去信心,甚至冷落、嫌弃病人。

4.辅助检查

(1)脑电图:可显示病情的严重程度。

(2)脑影像学:CT、MRI显示皮质性脑萎缩和脑室扩大伴脑沟增宽,且进行性加重;SPECT显示额、顶、颞叶代谢紊乱明显;PET可测得大脑的葡萄糖利用和灌流在某些脑区有所降低。

(3)心理测验:可用于痴呆筛查。

(二)护理诊断

1.记忆受损与记忆进行性减退有关。

2.语言沟通障碍与思维障碍有关。

3.自理能力缺陷与认知行为障碍有关。

4.思维过程紊乱与思维障碍有关。

5.照顾者角色紧张与老年人病情严重和病程的不可预测及照顾者照顾知识欠缺、身心疲惫有关。

(三)护理目标

1.病人能最大限度地保持沟通能力,能满意地使用改变后的方式进行交流。

2.病人在最大限度上恢复和达到自理。

3.病人恢复最佳活动功能,身体活动能力增强。

4.病人能保持良好的营养状态。

5.病人自述幻觉、错觉及妄想次数减少,思维过程有所进步。

(四)护理措施

1.重视病前调护可预防或减缓痴呆的发生。

2.预防和治疗躯体疾病应定期进行体格检查。

3.日常生活护理包括个人卫生、起居、大小便等。

4.饮食护理饮食应定量、定时;防噎食及呛咳,防误咽,防暴饮暴食。

5.安全护理防止病人走失、跌伤、烫伤、中毒及自杀。

6.心理调护对待病人要理解、宽容,给予爱心。

7.改善家庭环境常用物品标志明显。

8.加强病人的功能训练包括口语锻炼、肢体康复训练。思维灵活性训练,如拼图游戏;分析和综合能力训练等。

(五)护理评价经过治疗和护理,病人的认知能力是否有所提高,是否能最大限度地生活自理和社交能力,生活质量是否有所提高。

五、健康指导

1.均衡饮食均衡摄取蛋白质、食物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低盐、低动物性脂肪、低糖饮食,降低血脂,减少动脉硬化。

2.减少铝质炊具的使用因为过量进入身体的铝会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智力下降、反应迟钝,易导致痴呆。

3.活动锻炼锻炼和劳动能使血液循环加快,大脑供血量增加,脑细胞得到充足的营养。

4.勤动脑老年人要活到老学到老,养成勤动脑的习惯。

5.劳逸结合避免过度操劳和精神紧张,充分休息,情绪稳定,积极乐观,使血压稳定,保持脑细胞活力和精力旺盛。

6.治疗原发病控制动脉硬化、糖尿病、高血压和肥胖等病。早发现、早治疗。避免过度饮酒、吸烟。

7.其他遵医嘱用药。

老年性痴呆的发生重在预防。

第二节 老年猝死

一、概念

猝死是指平素健康的人或病情稳定或正在改善中的患者,突然发生意料之外的循环呼吸停止,在发病6h内死亡。猝死是临床上最为紧急的状态。由于猝死发病急骤,出人意料,得不到有效的处理,往往会导致死亡。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老年猝死屡见不鲜,根据调查资料表明,老年猝死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29.5/10万。

二、病因

1.心脏性猝死是最为多见的猝死,多发生于起病后1h以内,有的甚至仅数分钟,主要与严重心律失常有关。其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最为多见。有些人可以无心绞痛及其他心脏症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隐匿存在,猝死为最早表现。高血压病累及心脏,引起左心室肥厚者,也易发生猝死。

老年猝死最常见的病因是心脏性猝死,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引起者最为多见。

2.卒中性猝死一般脑卒中引起的猝死从发病到死亡时间可达数小时至一天。多见于出血量多、出血速度快、累及重要生命中枢的出血性卒中。也可见于范围大、累及重要部位的缺血性卒中。有冠状动脉样硬化性心脏病心房颤动,并伴有左心房血栓形成者,一旦血栓脱落进入脑血液循环,造成多发性脑梗死,易发生猝死。原有脑卒中病史、脑软化者,再度卒中也易发生猝死。

3.肺源性猝死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病人,可因为夜间严重低氧血症、呼吸性酸中毒而猝死。这种情况常不发生于哮喘严重发作状态,而发生于病情相对稳定时,特别是长期使用激素者,突然停用激素时更易发生猝死。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患者,如过量使用止喘气雾剂,可引起支气管痉挛收缩,出现窒息缺氧,导致猝死。长期卧床老年人,因体弱无法用力咳嗽排痰,可致痰栓阻塞气道,在继发肺部感染时更为加重,从而导致肺源性猝死。近年来,肺栓塞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在老年猝死的病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4.噎食性猝死老年人咀嚼功能差,吞咽反射不敏感,在饮酒后反应更为迟钝,所以在进食、饮酒时常会发生噎食。大块食物团块可阻塞大气道,引起窒息死亡。这种死亡常突然发生,病人无法言语,常用手指着喉部,随之脸面发紫,两眼上翻,猝然倾倒。

三、临床特点

临床特点主要是心脏停搏和呼吸停止,判断心脏停搏的典型特征是意识丧失和大动脉搏动消失,具体表现如下:

1.心音消失。

2.脉搏扪不到,血压测不出。

3.意识突然丧失或伴有短阵抽搐。

4.间歇呼吸,呈叹息样,后即停止。

5.瞳孔散大。

6.面色苍白且有青紫。

判断猝死的主要指标是呼吸和心搏停止。

四、护理程序

(一)护理评估

1.健康史

评估病人有无导致老年猝死的疾病存在,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病、脑卒中等,了解病人有无导致老年猝死的诱因存在,如过度劳累、情绪激动、暴饮暴食等。

2.身体状况

评估病人是否发生心脏停搏和呼吸停止。

(二)护理诊断

意识丧失与心脏停搏和呼吸停止有关。

(三)护理目标

迅速恢复病人的循环、呼吸和脑功能。

(四)护理措施

在循环和呼吸功能突然停止时,采取的紧急救助措施是心肺脑复苏术。详见《急救护理学》相关内容。

(五)护理评价

病人呼吸、心搏、意识恢复。

五、健康指导

1.积极防治可能发生老年猝死的疾病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脑卒中等。

2.注意避免引起老年猝死的诱因老年人应保持生活规律,不要过度紧张和劳累,不做剧烈的体力劳动,避免情绪激动,保持低胆固醇、低动物脂肪,减少含糖的饮食,不要暴饮暴食。体重超重者应适当减轻体重。

第三节 老年骨质疏松症

一、概念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细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该病可发生于不同性别和任何年龄,但多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老年骨质疏松症属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机体衰老在骨骼方面的一种特殊表现,也是使骨质脆性增加导致骨折危险性增大的一种常见病。

二、病因

1.不可控制因素人种(白种人和黄种人患骨质疏松症的危险高于黑种人)、老龄、女性绝经、母系家族史。

2.可控制因素低体重、性激素低下、吸烟、过度饮酒、咖啡及碳酸饮料等、体力活动缺乏、饮食中钙或维生素D缺乏(光照少或摄入少)。

三、临床特点

1.疼痛是本病的早期症状,患者可有腰背酸痛或全身酸痛,负荷增加时疼痛加重或活动受限,严重时翻身、起坐及行走有困难。

2.脊柱变形骨质疏松严重者可有身高缩短和驼背。椎体压缩性骨折会导致胸廓畸形,腹部受压,影响心肺功能等。

3.骨折是导致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活动受限、寿命缩短的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轻度外伤或日常活动后发生骨折为脆性骨折。发生脆性骨折的常见部位为胸、腰椎、髋部、桡、尺骨远端和肱骨近端。其他部位亦可发生骨折。发生过一次脆性骨折后,再次发生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加。

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由于骨折容易引起活动受限及寿命缩短。

四、护理程序

(一)护理评估

1.健康史

应询问患者的家族中是否有患同种疾病者;评估患者有无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发病因素。

2.身体状况

评估患者是否出现关节疼痛,有无脊柱变形,是否发生脆性骨折。

3.心理和社会状况

由于机体不适和身体外形的改变,给老年人增加了心理负担,身体形象的改变严重挫伤了老年人的自尊心,老年人可能因此而不愿进入公共场合,也会因身体活动不便或担心骨折而拒绝锻炼,从而不利于身体功能的改善。

4.辅助检查

(1)生化检查:血钙、血磷、血碱性磷酸酶(AKP)及尿磷均正常,血浆骨钙素升高,尿钙可偏高,尿羟赖氨酸糖苷可能升高。

(2)X线检查:用X线摄片法诊断骨质疏松的敏感性和准确性较低,只有当骨量丢失超过30%时才能在X线片上显示骨质疏松,表现为皮质变薄、骨小梁减少变细,骨密度减低、透明度加大,晚期出现骨变形及骨折。其中锁骨皮质厚度下降至3.5~4.0mm时易伴有椎体压缩性骨折。

(3)骨矿密度检查:骨矿密度(BMD)简称骨密度,是目前诊断骨质疏松、预测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监测自然病程以及评价药物干预疗效的最佳定量指标。按照WHO1994年的诊断标准,采用单光子骨密度吸收仪、双能X线吸收仪、定量CT检查,骨密度低于同性别峰值骨量的2.5SD以上可诊断为骨质疏松。

(二)护理诊断

1.疼痛与骨质疏松、骨折及肌肉疲劳、痉挛有关。

2.躯体活动障碍与骨痛、骨折引起的活动受限有关。

3.潜在并发症骨折与骨质疏松有关。

4.情境性自尊低下与椎体骨折引起的身长缩短或驼背有关。

(三)护理目标

1.老年人能使用有效的方法减轻或解除疼痛,主诉疼痛缓解或次数减少,舒适感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