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健康体检手册
12361300000006

第6章

第二章 (5)

(1)大枣羊骨粥:羊颈骨1~2根(捣破),大枣20枚(去核),糯米50~100克,共煮稀粥,食盐调味,分次食用。

(2)猪皮茅根煎:猪皮500克,白茅根60克(布包),冰糖适量,将猪皮去毛洗净,加入煎好的白茅根水炖至稠黏,再加入冰糖拌匀,分4~5次食用,每日1次,连服数剂。

(3)花生衣参枣汤:花生衣6~9克,大枣10枚,党参15克,水煎服。每日1次,7天为1个疗程。

50.可引发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化学物质与药物

(1)引起骨髓再生低下或障碍伴全血细胞减少的药物。在一定剂量下易引起骨髓增生低下的化学物质及药物:①苯、二甲苯等。②烷化剂,如氮芥、环磷酰胺、苯丙酸氮芥等。③抗代谢药,如阿糖胞苷、巯基嘌呤等。④抗癌、抗生素类,如柔红霉素、阿柔比星等。⑤其他,如有机砷等。

(2)可以引起骨髓再生障碍或低下的药物:氯霉素、磺胺类药物、青霉素、链霉素、新青Ⅰ号、三甲双酮、苯妥英钠、乙琥胺、抗甲状腺药(如甲巯咪唑、丙硫氧嘧啶、卡比马唑)、治疗糖尿病药物(如甲苯磺丁脲、氯磺丁脲、氯磺丙脲等)、保泰松、吲哚美辛(消炎痛)、地西泮(安定)及镇静药(安宁、氯丙嗪等)、金制剂、染发剂、曲吡那敏(扑敏宁)、氯苯那敏(扑尔敏)、乙酰唑胺等。

(3)选择性抑制巨核细胞制造血小板的药物:如氯噻嗪类药、雌激素类、乙醇、甲苯磺丁脲、瑞斯脱霉素等。

二、尿常规

1.什么是尿常规检查

尿常规检查是临床上最为简便却必不可少的一项常规检查,也是健康体检的重要项目,它不仅可反映泌尿系统疾病,对糖尿病、黄疸肝炎、胆道梗阻等多种疾病的筛选也有重要意义。

一般包括尿酸碱度、尿比重、尿蛋白定性、尿糖定性,以及尿离心后沉渣做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和管型的计数。不少肾病早期就可出现尿蛋白或沉渣中的有形成分,对肾炎、肾病综合征、尿路感染等常见泌尿系统疾病有较大的诊断价值。对于没有明显临床症状的患者,尿常规检查有利于发现这些潜在的疾病。某些肾外疾病,如扁桃体炎、猩红热等容易诱发急性肾炎,发病后2周至1个月内应做尿常规检查,以便及早发现有无肾损害。高血压、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紫癜等也容易导致肾损害,定期检查尿常规非常重要。连续观察尿常规变化,有助于了解病情或临床疗效。因此,尿常规不仅是肾病患者必不可少的检查,也是所有住院患者的常规检查之一。

2.尿常规各项指标有何临床意义

尿比重:正常人尿比重多为1.015~1.025,尿比重易受年龄、饮水量和出汗等因素的影响。婴幼儿的尿比重偏低。尿比重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肾的浓缩功能,与尿量的多少有关,一般情况下,尿量越多,尿比重就越低,所以测定尿比重可作为肾功能试验之一。尿比重增高可见于急性肾炎、糖尿病、休克或脱水患者,而尿比重减低则常见于慢性肾炎、尿崩症患者。

(1)酸碱度:常以尿pH表示。正常尿液一般为弱酸性,也可为中性或弱碱性,尿的酸碱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饮食种类、服用的药物及疾病类型。正常人尿pH(酸碱性)为5.5~7.4,一般情况下在6.5左右。尿液放置时间过长时,因细菌分解尿素,常可使酸性尿变为碱性尿。尿pH小于正常值,即尿液呈酸性,常见于酸中毒、糖尿病、痛风患者及服酸性药物后;尿pH大于正常值,即尿液呈碱性,多见于碱中毒、膀胱炎或服用碳酸氢钠等碱性药物等。

(2)尿红细胞(RBC):正常人尿中可偶见红细胞,离心沉淀后每高倍镜视野不超过3个。若每个高倍显微镜视野下,红细胞超过5个以上,称为镜下血尿,此时尿色多无明显变化;当显微镜下出现大量红细胞时,病人自己常可发现尿色发红,或呈洗肉水样,称为“肉眼血尿”,多见于泌尿系统感染、结石、肿瘤及某些血液系统疾病等,应引起重视,并行进一步检查,以查明血尿的部位和原因。

(3)尿白细胞(WBC):正常人尿中有少数白细胞存在,离心尿每高倍镜视野不超过5个。若镜下白细胞数超过5个以上,称白细胞尿,若尿中含有大量白细胞时,称脓尿,表示有尿路感染性疾病,如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等。

(4)尿蛋白(PRO):正常人尿液中仅含微量蛋白质,每日排出量为40~80毫克,最多100~150毫克,常规定性检测为阴性。24小时尿液中蛋白质含量超过150毫克则称为蛋白尿。正常人在剧烈运动后、体位变化、身体突然受冷暖刺激,或人的情绪激动等因素影响下,常可导致尿液中蛋白含量增多,尿检中常见蛋白阳性。这多是因为肾小球内皮细胞收缩或充血,使肾小球通透性增高所致,在排除上述因素的影响后,复查尿常规蛋白多可恢复正常。若多次复检尿常规显示蛋白持续阳性,24小时尿蛋白定量高于正常值,则需进一步配合其他相关检查,以排除有无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急性肾衰竭、高血压肾病、糖尿病肾病、妊娠中毒症、狼疮性肾炎、放射性肾炎,以及肾内其他炎症病变、中毒、肿瘤等。

(5)尿糖(GLU):正常人尿中含糖量很少,尿糖定性试验为阴性。尿糖增加超过正常值则属病态反应。尿糖阳性要结合临床分析,可能是糖尿病,也可能是因肾糖阈降低所致的肾性糖尿,尿糖阳性可见于肾性糖尿、糖尿病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胰腺炎、肢端肥大症等疾病。应结合血糖检测及相关检查结果明确诊断。

(6)尿隐血试验(ERY):正常人尿隐血试验阴性。尿隐血阳性同时有蛋白者,首先考虑肾疾病和出血性疾病,可进一步做肾功能检查;如尿蛋白阴性而隐血试验阳性时,应注意有无溶血引起的血红蛋白尿,并进一步查明引起溶血的原因,患者尿色多呈浓茶样或呈酱油样尿。

(7)上皮细胞(SPC):尿液中所见的上皮细胞可由肾、肾盂、输尿管、膀胱、尿道等处脱落而混入,正常尿液中可见少量上皮细胞。大量出现时,如能排除阴道分泌物污染,就要考虑泌尿系统炎症存在。此时,如加做尿上皮细胞形态检查,可确定上皮细胞的来源。

(8)管型(KLG):管型是蛋白质在肾小管内凝固而成的蛋白聚体。正常尿液中仅含有极微量的白蛋白,没有管型,或偶见少数透明管型。若尿中出现管型,则表明肾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病变,是肾疾病的一个信号,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管型内所含物质的不同又可分为不同类型,若含有细胞,则为细胞管型;若含退行性的细胞碎屑,则为颗粒管型;若含脂肪滴,则为脂肪管型。颗粒管型增多,可见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透明管型增多常见于肾实质损害;红细胞管型增多,多见于肾出血、急性肾小球肾炎;脂肪管型增多,则多见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

3.做尿常规检查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尿常规的检验指标通常都包括干化学检查项目和镜检项目,干化学项目大致包括蛋白质、白细胞、红细胞、尿糖、比重、酮体、亚硝酸盐、胆红素、尿胆原等。镜检项目主要是用显微镜观察尿里面有没有红细胞、白细胞、管型、滴虫、细菌、念珠菌等。

做尿常规检查前要注意一些问题,其中正确收集尿液标本对尿常规检查非常重要,若方法不对,会直接影响检查结果。收集尿标本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女性患者在月经期间不宜做尿常规检查,因为无法确认泌尿系统是否有出血,肾是否有血红蛋白滤出等。

(2)尿标本必须清洁。女性要清洁外阴,勿混进白带。如尿沉渣中有大量多角形上皮细胞,则可能为已混入白带所致,宜留取清洁尿标本重检。

(3)刚刚结束性生活的男性不宜做尿检。精子容易导致尿蛋白假阳性。

(4)要留取中段尿检查,尿液不少于10毫升。

(5)从留取标本到送检不要超过2小时,要用清洁容器留取新鲜尿标本及时送检。

尿常规检查只是粗筛试验,不能仅凭这个结果诊断,应结合其他检查,如肾功能、膀胱镜、X线等,需要结合临床、病史等综合判断才能做出诊断。

4.尿路感染有哪些症状

由非特异性细菌引起的尿路感染是妇女的一种常见疾病。尿路感染典型的临床症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排尿异常:主要有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常称为膀胱刺激征,还可见到尿失禁或尿潴留。慢性肾盂肾炎引起的慢性肾衰竭的早期可有多尿,后期可出现少尿或无尿。

(2)尿液异常:尿路感染可引起尿液的异常改变,常见的有细菌尿、脓尿、血尿等。

(3)腰痛:腰痛是临床常见症状,肾及肾周围疾病是腰痛的常见原因之一。肾包膜、肾盂、输尿管受刺激或张力增高时,均可使腰部产生疼痛感觉,下尿路感染一般不会引起腰痛。肾及肾周围炎症,如肾脓肿、肾周围炎、肾周围脓肿、急性肾盂肾炎,常引起腰部持续剧烈胀痛,慢性肾盂肾炎引起的腰痛常为酸痛。

5.尿路感染时需要做哪些检查

尿路感染时需做的检查视患者具体情况而定。尿常规检查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最简便易行的检查方法,虽然它对尿路感染没有确诊价值,但结合临床症状,常可作为临床医生初步诊断尿路感染的依据。尿液细菌培养是尿路感染有诊断价值的检查手段,只有尿液细菌培养阳性才能诊断尿路感染,否则诊断不能成立。尿液细菌培养与药物敏感试验对治疗时选择抗生素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对疑有其他并发疾病或疑诊的尿路感染患者可做肾、膀胱B超、X线检查(包括腹平片、静脉肾盂造影),必要时行CT检查,以除外肾结核、尿路结石、肾积水、肾囊肿、肾肿瘤、尿路畸形等。

对于不能确定是上尿路感染,还是下尿路感染的患者,检查尿沉渣中抗体包裹细胞(ACB)、尿溶菌酶、β2-微球蛋白等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尿路感染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者应定期检查肾功能。

6.治疗急性尿路感染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急性尿路感染患者来就诊时,首先应做尿常规和尿细菌培养检查,然后再开始治疗。治疗以抗感染为主,可根据感染的不同部位、结合药敏试验结果,有针对性选用不同抗生素。治疗的关键是要彻底,另外要注意复查。对经过治疗不愈或反复发作的患者,应做静脉肾盂造影等有关检查,努力弄清有无尿路梗阻、膀胱输尿管反流等尿路异常情况。同时,还应注意有无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尿路感染经首次治疗后症状消失,应于停药后1~2天、第2周、第6周进行复查,以后也应定期复查。复查时,可先查尿常规,如尿沉渣检查异常则应做尿细菌培养。如果追踪期间尿菌落数≥105/ml则需继续治疗。

7.尿路感染的食疗处方

泌尿系感染是由细菌引起的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等病的总称。属于中医的“淋症” “癃闭”范畴。一般以腰痛、尿频、尿急、尿痛为主要临床特点。中医认为此病多系由于湿热下注,侵犯肾与膀胱,下焦气化不利所致。常选用清热利湿通淋的方药予以施治。

(1)车前草100克,竹叶心、生甘草各10克,白糖适量,煎汤代茶,每日1剂。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对泌尿系感染具有较好疗效。

(2)鲜绿豆芽500克,榨汁加白糖适量。频饮代茶,不拘量。对尿路感染、小便赤热、尿频等症有疗效。

(3)鲜竹叶、白茅根各10克,放保温杯中,以沸水冲泡,闷30分钟,代茶频饮。适用于尿路感染、尿中有红细胞者。

(4)生黄芪、白茅根各30克,肉苁蓉20克,西瓜皮60克,水煎加适量白糖。每日服2~3次。具有补气益肾,利尿消肿的作用,对尿路感染有特效。

(5)鲜甘蔗500克,去皮切碎,榨汁;嫩藕500克,去节切碎,取汁与蔗汁混合,每日3次饮完。此方能治小便赤热等症。

(6)滑石20~30克,瞿麦10克,粳米50~100克。将滑石用布包扎,与瞿麦同入沙锅煎汁,去渣,入粳米煮为稀薄粥。每日2次分食。3~5天为1个疗程。适用于急性膀胱炎引起的小便不畅、尿频尿急、淋沥热痛。

8.如何预防泌尿系感染

(1)保持外阴清洁:女婴在大小便后应及时更换尿布,洗涤会阴和臀部。l岁以后的孩子,应穿满裆裤,不要就地而坐,以免外阴和尿道感染。成人应每日清洗外阴1次,勤换内裤;禁用坐浴,如果坐在浴盆内洗澡,污水容易浸入尿道,引起感染。

(2)注意性生活卫生。 (1)

(3)防止尿液潴留:有尿意时,及时排尿,不要憋尿,每晚临睡前,排空膀胱;怀孕5个月以上的妇女睡觉时以左侧、右侧卧位为宜,以免子宫压迫输尿管,引起尿流不畅;积极治疗引起尿路梗阻的疾病,如泌尿系结石、肿瘤、前列腺增生、包茎、肾下垂、瘢痕狭窄、泌尿系先天性畸形等。

(4)清除入侵病菌:多喝开水,增加尿量,使尿液不断地冲洗泌尿道,尽快排出细菌和毒素,保持泌尿道清洁;积极治疗感染性疾病,如扁桃体炎、皮肤疮肿或外伤感染、胆囊炎、盆腔炎、阑尾炎、前列腺炎、龋齿、鼻窦炎等,要足量用药,彻底干净,防止病菌通过血行、淋巴道等进入泌尿系,同时杀灭已经侵入泌尿道的病菌。

三、肝功能检查

1.什么是肝功能检查

临床上为了解和观察肝的各种功能状态,包括各种合成、代谢、分泌等功能以及肝的病理变化而进行的实验室检查统称肝功能检查。由于肝是人体最复杂的代谢器官,临床上围绕肝进行的生化学检查种类繁多,本节主要介绍了临床查体中常用的肝功能检查项目。

2.为什么查肝功能时要在早晨空腹抽血

做肝功能、肾功能和其他很多血液项目检查时,若吃了饭后立即采血样,受血糖和血脂较高的影响,容易产生“溶血”,无法分离出血清或血浆,使检验项目无法开展;刚刚进食后,体内的许多酶会趋于活跃,许多指标也与餐前不同,如血糖,红细胞及白细胞等,进餐前后的参数不一致,饭后抽血当然会造成误差,这在一定的程度上会影响检查结果。

3.肝功能指标包括哪些

(1)反映肝细胞蛋白合成代谢功能的指标:总蛋白(TP)、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胆碱酯酶(CHE)、凝血酶原时间(PT)等。由于它们都是由肝合成的,一旦肝脏合成功能下降,以上指标在血液中浓度随之降低,其降低程度与肝合成功能损害程度呈正相关。

(2)反映肝细胞有无受损及其严重程度的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腺苷脱氨酶(ADA)、胆碱酯酶(CHE)、乳酸脱氢酶(LDH)等。以上各项酶在肝细胞中均有存在,当肝细胞膜受损或细胞坏死时,这些酶进入血清便增多。通过测定血清或血浆中酶的活性,即可反映肝细胞受损情况及其损伤程度。

(3)反映肝胆汁排泄、分泌及解毒功能的指标: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酸(TBA)、血氨(NH3)。肝细胞损害时,其排泄、分泌、运输及解毒功能出现障碍,造成血液中TBIL、DBIL、TBA和NH3浓度升高。

(4)对诊断胆汁淤积指示酶(包括同工酶)有帮助的酶指标有: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移酶(GGT或γ-GT)、5′-核苷酸酶(5′-NT)等,以ALP及γ-GT应用较多。这些酶在肝内胆管上皮层的浓度较高。当上皮层受损及胆管内压力增高时,这些酶会增多并进入血清中。

4.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的临床意义

ALT与AST主要分布在肝的肝细胞内。正常值均为0~40U/L。如果肝细胞受损,ALT和AST就会升高。其升高的程度与肝细胞受损的程度相一致,因此是目前最常用的肝功能指标。

这两种酶在肝细胞内的分布是不同的。ALT主要分布在肝细胞浆,AST主要分布在肝细胞浆和肝细胞的线粒体中。因此,不同类型的肝炎患者的ALT和AST升高的程度及其AST/ALT的比值是不一样的。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的轻型,虽有肝细胞的损伤,肝细胞的线粒体仍保持完整,故释放入血的只有存在于肝细胞浆内的ALT,所以,肝功能主要表现为ALT的升高,则AST/ALT的比值<1。重型肝炎和慢性肝炎的中型和重型,肝细胞的线粒体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AST从线粒体和细胞质内释出,因而表现出AST/ALT≥1。肝硬化和肝癌患者,肝细胞的破坏程度更加严重,线粒体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因此,AST升高明显,AST/ALT>1,甚至>2。酒精性肝病的患者,AST的活性也常常大于ALT。

另外,由于AST在心肌细胞的含量也比较丰富,当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心肌细胞缺血缺氧坏死,AST溢出心肌细胞外,导致其在血液中的含量迅速增高,达到200~400U/L,升高程度和心肌坏死程度和面积有关,一般3~6天恢复正常。

5.γ-谷氨酰转移酶(GGT或γ-GT)和碱性磷酸酶(ALP)的临床意义

γ-谷氨酰转移酶(GGT或γ-GT)和碱性磷酸酶(ALP)是诊断胆道系统疾病时常用的指标。

γ-谷氨酰转移酶在体内分布很广,如肾、肝、胰等脏器均有此酶。但血清中的γ-谷氨酰转移酶主要来自肝,因此具有较强的特异性。正常参考值为0~40U/L。肝胆系统疾病时,此酶升高。当肝炎恢复期时,ALT和AST已经恢复正常后,γ-谷氨酰转移酶仍未降到正常。因此,目前常以此酶作为患者是否可恢复正常工作的标志。酒精性肝病和阻塞性黄疸的患者GGT明显升高。

碱性磷酸酶(ALP)几乎存在于人体的各个组织,但以骨骼、牙齿、肝、肾含量较多。正常参考值为成人40~110U/L,儿童<250U/L。正常人血清中的碱性磷酸酶主要来自于骨骼,由成骨细胞产生,经血液到肝,从胆道系统排泄。因此,淤胆型肝炎和肝外梗阻时,此酶明显升高。

另外,成长中的儿童ALP升高,与骨的生长有关,有时可高达300~400U/L,属于正常生理现象,20岁后逐渐降至正常。

6.白蛋白(Alb)、球蛋白(Glo)、白球比值(A/G)的临床意义

血清白蛋白的正常值为35~50g/L,球蛋白为20~30g/L,A/G比值为1.3~2.5∶1。

白蛋白是在肝中合成的,当肝功能受损时,白蛋白产生减少,其降低程度与肝炎的严重程度是相平行的。慢性和重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血清白蛋白浓度降低。白蛋白在体内起到营养细胞和维持血管内渗透压的作用。当白蛋白减少时,血管内渗透压降低,患者可出现腹水。球蛋白是机体免疫器官制造的,是为了消灭病毒等敌人的,当体内存在病毒等抗原(敌人)时,机体的免疫器官就要增兵,来消灭敌人。因此,球蛋白产生增加。

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的白蛋白产生减少,而同时球蛋白产生增加,造成A/G比值倒置,这也是与急性、亚急性肝炎、重型肝炎鉴别的重要指标。

7.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的临床意义

总胆红素(TBIl)的正常值为3.4~17.1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的正常值为0~6μmol/L、间接胆红素(IBIl)1.7~10.2μmol/L。

人红细胞的寿命一般为120天。红细胞死亡后变成间接胆红素,经肝转化为直接胆红素,组成胆汁,排入胆道,最后经大便排出。间接胆红素与直接胆红素之和就是总胆红素。上述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障碍,均可使人发生黄疸。

如果红细胞破坏过多,产生的间接胆红素过多,肝不能完全把它转化为直接胆红素,可以发生溶血性黄疸;当肝细胞发生病变时,或者因胆红素不能正常地转化成胆汁,或者因肝细胞肿胀,使肝内的胆管受压,排泄胆汁受阻,使血中的胆红素升高,这时就发生了肝细胞性黄疸;一旦肝外的胆道系统发生肿瘤或出现结石,将胆道阻塞,胆汁不能顺利排泄,而发生阻塞性黄疸。肝炎患者的黄疸一般为肝细胞性黄疸,也就是说直接胆红素与间接胆红素均升高,而淤胆型肝炎的患者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

8.正常人是否会出现谷丙转氨酶或谷草转氨酶升高

很多正常人在某些情况下也会出现谷丙转氨酶或谷草转氨酶升高,比如饮酒、剧烈运动、感冒,甚至情绪因素等都可以引起谷丙转氨酶或谷草转氨酶升高,一般为轻度升高<60U/L。这种情况无需治疗,休息后即可恢复正常。

9.什么是黄疸

当总胆红素>17.1μmol/L,但<34.2μmol/L时为隐性黄疸,肉眼不能发现巩膜和皮肤黄染。当总胆红素>34.2μmol/L时即可通过肉眼观察到,最早出现黄疸的部位是巩膜,很多患者往往首先因眼球变黄来医院就诊。当TBIl<17.1μmol/L时为轻度黄疸,17.1~34.2μmol/L为中度黄疸,>34.2μmol/L为重度黄疸。

10.黄疸的分类和原因

根据形成原因黄疸可以分为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和先天性黄疸。

①溶血性黄疸:体内红细胞大量破坏引起总胆红素增高,以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尿、粪胆原呈阳性,因间接胆红素不能经肾排泄故,尿胆红素呈阴性。常见原因有溶血性贫血、败血症、大面积烧伤、不同血型输血,服用及某些药物,食用、蚕豆、蘑菇、蛇毒等。

②肝细胞性黄疸:由于肝细胞受损,处理胆红素的能力下降,导致血中间接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含量均增高。常见原因有急性病毒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中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等。

③阻塞性黄疸: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肝内、外梗阻,引起胆汁排泄障碍,血中总胆红素增高,以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尿胆红素呈阳性,尿胆原呈阴性。常见原因有胆管结石、肿瘤或蛔虫阻塞胆道、药物性胆汁淤积。

④先天性黄疸:与遗传有关,需要结合其他检查。

11.出现黄疸就是得肝炎了吗

当肝功能损害时可以引起黄疸,但并非所有黄疸都是肝炎引起的,如溶血性黄疸、胆石症、胰腺癌、胆管癌等。老年人突然无明显原因出现黄疸,又无明显的身体不适等,应该特别注意,首先考虑胰腺肿瘤。

12.急性肝炎一定会出现黄疸吗

急性肝炎分为急性黄疸型和急性无黄疸型,后者约占80%。急性黄疸型肝炎在发病1~2周,出现皮肤和巩膜黄染,小便呈浓茶色,伴有食欲缺乏、恶心、呕吐、厌食油腻、腹痛、腹泻、肝区疼痛、腹泻等,2周时黄疸和不适症状达到高峰,一般1~2个月病情即可康复。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是临床最常见类型,症状较轻,巩膜及皮肤未见黄染,有时可见轻度肝大,病程迁延时间长。

13.出现皮肤发黄就是黄疸吗

当大量食用橘子、胡萝卜、南瓜、番茄等时,食物中大量胡萝卜素就会随血液流到全身各组织器官,并沉积于组织和皮肤,引起手掌和足底的皮肤发黄,巩膜无黄染,停吃橘子等富含胡萝卜素的食物后,黄染一般1~2周消退。

另外,长期服用含黄色素的药物:如米帕林(阿的平)、呋喃类等含黄色素的药物可引起皮肤黄染,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患者看上去皮肤色泽也是偏黄。

14.胆汁酸(BA)是什么

正常参考值0~10μmol/L。

胆汁酸是在肝中由胆固醇合成,每日合成400~600mg,随胆汁分泌入肠道。胆汁酸可以促进脂类消化和吸收,胆汁的分泌,也是体内胆固醇清除的重要途径。胆汁酸在体内的含量是反映肝功能的敏感指标之一。当肝出现损伤时,胆汁排出受阻,导致胆汁酸反流入血,血中胆汁酸的含量增加。

15.肝的生理功能和基本特性有哪些

(2)注意性生活卫生。 (2)

肝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是体内物质能量代谢的中心站,素有“化学工厂”之称。据统计,在肝中发生的化学反应达500种以上。肝对于人体来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分泌胆汁,帮助消化食物;可以把吸收的氨基酸合成蛋白质,可以把血液中的葡萄糖转化为糖原,在身体需要的时候给机体提供能量,让我们能够精力充沛地完成一天的工作;肝是人体最大的解毒器官,能够氧化、还原、分解体内的毒素,吞噬进入体内的细菌。

肝也是一个特别的器官,肝内的神经对痛觉不敏感,对一些“小毛病”没有明显的疼痛感觉,所以肝被称为“沉默的器官”。一旦感到肝区疼痛,那就是肝大后牵动了周围的组织和肝的外膜所致。

肝的再生能力极强,即使切除3/4后,剩余的肝仍能在4个月内恢复到原来的大小。肝的代偿能力很强,只要还有30%的肝组织在起作用,仍然可以维持日常生活,所以肝又被称为“顽强的器官”。

然而,这种“沉默”和“顽强”又常会导致人们麻痹大意,使人们不太重视肝的疾病,很多人察觉时往往已经到了比较严重的情况了。

16.脂肪肝的形成原因有哪些

肝是人体最大的“化工厂”,承担着消化、解毒、分泌等重要功能。我们一日三餐吃进去的营养物质都必须依靠肝进行加工,才能提供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除了物质代谢外,肝还是人体内最大的解毒器官,体外的毒物、有损肝的药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毒物、废物等等也必须依靠肝解毒。

脂肪肝是指肝内中性脂肪过度积蓄所引起的肝病。通常情况下,脂肪仅占肝重的4%~5%,其中大部分为磷脂,其次为中性脂肪,少量为胆固醇。由于营养过剩,特别是由于肝炎治疗中热量摄入和糖类摄入过多,可使中性脂肪在肝内过度积蓄,可超过肝重的30%。

脂肪肝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由诸多原因造成的后果。在长期研究和临床治疗过程中,发现导致脂肪肝的原因主要有5个方面。

(1)长期酗酒:酒精是损害肝的第一杀手。这是因为酒精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进行分解代谢,酒精对肝细胞的毒性使肝细胞对脂肪酸的分解和代谢发生障碍,引起肝内脂肪沉积而造成脂肪肝。饮酒越多,脂肪肝也就越严重,还可诱发肝纤维化,进而引起肝硬化。

(2)肥胖:近半数的肥胖患者患有不同程度的脂肪肝。长期摄入过多的动物脂肪、植物油、蛋白质和糖类,这些食物在体内不能被充分利用,过剩的营养物质很容易在肝堆积,形成脂肪肝。

(3)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身体对葡萄糖的利用减少,为了补充能量,体内脂肪酸显著增加,这些脂肪酸不能被充分利用,就会使肝的脂肪合成亢进,从而引起脂肪肝。60%肥胖患者会发生糖尿病,他们发生脂肪肝的比率较无糖尿病者要高2倍。

(4)药物性肝损害:药物性肝损害占成人肝炎的1/10,脂肪肝是常见类型。有数十种药物与脂肪肝有关,如四环素、阿司匹林、糖皮质激素、合成雌激素、胺碘酮、硝苯地平、某些抗肿瘤药及降脂药等,都可以导致脂肪在肝内蓄积。

(5)病毒性肝炎:各种类型病毒性肝炎的患者,肝本身的功能受损,机体的代谢紊乱,加之有的患者过分强调“保肝”饮食,热量摄入过多,卧床时间过长,很容易导致脂肪肝的发生。

此外,某些工业毒物,如黄磷、砷、铅、铜、汞、苯、四氯化碳等也可导致脂肪肝。遗传、妊娠、精神、心理与社会因素,如多坐、少活动,生活懒散等也与脂肪肝发生有关系。早期和轻度的脂肪肝患者无明显症状,而且肝细胞的脂肪化经治疗和饮食控制可恢复正常。但严重的脂肪肝会影响肝功能,从而使肝细胞纤维化而致肝硬化。

17.脂肪肝患者在选择饮食时应注意什么

脂肪肝患者应控制热量摄入,以便使肝细胞内的脂肪逐渐被氧化利用。减少脂肪和糖类的摄入,选用植物油或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多吃高蛋白饮食和新鲜蔬菜。高蛋白食物可保护肝细胞,并能促进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主要有瘦肉、鱼、虾、家禽、奶制品和豆制品。新鲜蔬菜,尤其是绿叶蔬菜可满足机体对维生素的需要,但不宜多吃含糖多的蔬菜及水果。平时可多吃含有蛋氨酸丰富的食物,诸如小米、芝麻、油菜、菠菜、干贝等,这些食物可促进体内磷脂合成,使肝细胞内脂肪转化。适量饮水,以促进机体代谢及废物的排泄。

另外,脂肪肝患者应少吃辛辣和刺激性食物,如洋葱、蒜、辣椒、咖啡和烈酒等。无鳞鱼胆固醇含量太高,所以章鱼、平鱼、墨鱼等要少吃一点。

18.防治脂肪肝的常用食物有哪些

(1)燕麦:含极丰富的亚油酸和丰富的皂苷素,可降低血清胆固醇、三酰甘油(甘油三酯)。

(2)玉米:含丰富的钙、硒、卵磷脂、维生素E等,具有降低血清胆固醇的作用。

(3)海带:含丰富的牛磺酸,可降低血及胆汁中的胆固醇;食物纤维和褐藻酸可以抑制胆固醇的吸收,促进其排泄。

(4)大蒜:含硫化物的混合物,可减少血中胆固醇,阻止血栓形成,有助于增加高密度脂蛋白含量。

(5)苹果:苹果是优质高钾食品,且含较多纤维素、有机酸等成分,可促进肠胃的蠕动,增加粪便体积,使其变得松软,易于排出,从而减少胆固醇的吸收。苹果生食时应将外皮反复洗净,用沸水冲洗后,可连皮一同嚼食,这样可减少有效成分的丢失。每日食入l~3个苹果,可有效防止胆固醇增加,并有助于降低血压和减少血糖含量。

(6)洋葱:所含的烯丙二硫化物和硫氨酸,不仅具有杀菌功能,还可降低人体血脂,防止动脉硬化;可激活纤维蛋白的活性成分,能有效地防止血管内血栓的形成;前列腺素A对人体也有较好的降压作用。

(7)甘薯:能中和体内因过多食用肉食和蛋类所产生的酸性物质,保持人体酸碱平衡。甘薯含有较多的纤维素,能吸收胃肠中较多的水分,润滑消化道,起通便作用,并可将肠道内过多的脂肪、毒素排出体外,起到降脂作用。

(8)牛奶:因含有较多的钙质,能抑制人体内胆固醇合成酶的活性,可减少人体内胆固醇的吸收。

此外,胡萝卜、花生、葵花子、山楂、无花果等也可以起到降脂作用,脂肪肝患者不妨经常选食。

19.脂肪肝患者的常用食疗方

(1)何首乌粥:取何首乌20克,粳米50克,大枣2枚。将何首乌洗净晒干,打碎备用,再将粳米、大枣加清水600毫升,放入锅内煮成稀粥,兑入何首乌末搅匀,文火煮数沸,早晨空腹温热食用。

(2)赤小豆鲤鱼汤:取赤小豆150克,鲤鱼1条(约500克),玫瑰花6克。将鲤鱼活杀去肠杂,加水适量,与其余两味共煮至烂熟。去花调味,分2~3次食用。

(3)灵芝河蚌煮冰糖:取灵芝20克,蚌肉250克,冰糖60克。将河蚌去壳取肉,用清水洗净待用。灵芝入沙锅加水煎煮约1小时,取浓汁加入蚌肉再煮,放入冰糖,待溶化即成,饮汤吃肉。

(4)菠菜蛋汤:取菠菜200克,鸡蛋2枚。将菠菜洗净,入锅内煸炒,加水适量,煮沸后,打入鸡蛋,加盐、味精调味,佐餐。

(5)兔肉煨山药:取兔肉500克,怀山药50克,盐少许。将兔肉洗净切块,与怀山药共煮,沸后改用文火煨,直至烂熟,饮汤吃肉。

(6)赤小豆粥:取赤小豆100克,粳米50克。将赤小豆洗净,和粳米一起常法煮粥,每日早、晚温热食用。

(7)黑鱼冬瓜汤:取黑鱼1条,冬瓜250克,葱、姜、盐、味精适量。将黑鱼洗净,去鳞和肠杂,冬瓜切块,然后一起入锅煮,加调味品,分2次食用。

20.酒精肝是怎么回事

酒精肝(酒精性肝病)是因为长期大量饮酒导致肝损伤,肝脂肪代谢紊乱,使肝细胞内的脂肪颗粒难以排除而形成的肝细胞脂肪变性。严重的情况下可以导致酒精性肝炎,甚至导致肝硬化。

戒酒是治疗本病最根本的措施,彻底戒酒后病情可明显减轻,甚至可以完全恢复。饮食以清淡为主,平时应注意锻炼身体,增加脂肪的消耗。

21.酒精肝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酒精肝早期无明显症状,但肝已有明显损害,发病前往往有短期内大量饮酒史。发病时,可以有体重减轻,食欲缺乏,恶心,呕吐,全身倦怠乏力,甚至出现腹痛及腹泻,上消化道出血及精神症状。

酒精肝常见的症状为:①由于肝细胞坏死而出现黄疸、恶心、呕吐等症状;②由于肝内脂肪浸润而引起肝大及压痛;③脾大、食管静脉曲张及腹水等;④蜘蛛痣等。

酒精肝虽有以上共同症状,但由于脂肪肝、酒精肝与肝硬化可呈不同组合出现,因而临床表现各异。有些患者因反复肝炎发作而发展为肝硬化,而另有些患者过去并无酒精性肝炎或脂肪肝症状,起病即为肝硬化的症状。有些酒精性肝病患者肝活检虽有肝炎改变,但肝细胞破坏量很小,病程中并不出现临床症状,直到出现肝硬化。酒精肝在病理上常常出现脂肪肝、肝纤维化、肝炎等几种病变同时存在或交替发生的情况。

22.肝病为何春季多发

春季天气多变,一些慢性肝病患者受到春季气候的影响而复发或使原有症状加重;冬季气候寒冷,人们偏爱高脂食物、饮酒多,又缺乏运动,代谢一直处在疲劳运转状态,经过一个冬季的积累后,许多到医院体检的人都会在B超检查中被查出患有脂肪肝。

春天也是细菌、病毒繁殖滋生的旺季,肝承受其代谢、解毒的功能,负担最重,易受侵袭。因此,春天是肝病的高发期,应当提防肝病复发或病毒偷袭。如果感觉易疲劳、食欲缺乏,尤其是厌食油腻食物时,应及时就医。

四、肾功能检查

1.血尿素氮是什么

血尿素氮(BUN)是蛋白质在体内代谢的最终产物。氨基酸脱氨基产生NH3,在肝中和CO2合成尿素,每克蛋白质代谢产生尿素0.3克。尿素中氮含量为28/60,几乎达一半。尿素主要经肾小球滤过随尿液排出,当肾受损时,肾小球滤过障碍,导致尿素氮在血液中浓度增加。临床上通过测定血尿素氮来判断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2.血尿素氮升高见于哪些疾病

正常参考值:3.2~7.1mmol/L。

血尿素氮升高主要见于肾疾病,各种肾实质性病变,如肾小球肾炎、间质性肾炎、急、慢性肾衰竭、肾内占位性和破坏性病变均可使BUN升高;严重脱水、腹水、心功能不全、肝肾综合征时引起肾血流量减少,BUN升高;蛋白质分解或摄入过多,如高热、上消化道大出血、大面积烧伤、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严重创伤和高蛋白饮食时BUN升高。

3.肌酐是什么

肌酐(Cr)是肌肉在人体内代谢的产物,每20克肌肉代谢可产生1毫克肌酐。肌酐主要由肾小球滤过排出体外。血中肌酐来自外源性和内源性两种,外源性肌酐是肉类食物在体内代谢后的产物;内源性肌酐是体内肌肉组织代谢的产物。在肉类食物摄入量稳定时,身体的肌肉代谢又没有大的变化,肌酐的生成就会比较恒定。Cr是判定肾滤过功能的重要指标。

4.肌酐指标异常见于哪些疾病

正常参考值,男性44~136μmol/L;女性70~106μmol/L。

(2)注意性生活卫生。 (3)

肌酐检测值增高主要见于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等肾疾病当上述疾病造成肾小球滤过功能减退时,由于肾的储备力和代偿力还很强,所以,在早期或轻度损害时,血中肌酐浓度可以表现为正常,只有当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到正常人的1/3时,血中肌酐数值才明显上升。血肌酐和尿素氮同时测定更有意义,如两者同时增高,表示肾功能已严重受到损害。

5.血尿酸是什么

尿酸(UA)是人体代谢过程中的废弃物。核酸是一种大分子化合物,由核苷酸组成。每一个核苷酸都由三部分组成,一个磷酸分子、一个戊糖和一个碱基(嘌呤或嘧啶)。生物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DNA(脱氧核糖核酸)和RNA(核糖核酸)由几十万、几百万,甚至几千万个核苷酸组成。所以说嘌呤是细胞的组成成分。我们体内的老旧细胞,还有食物,尤其是富含嘌呤的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等)在体内新陈代谢过程中,其分解产物就有嘌呤。体内产生嘌呤后,会在肝中合成为尿酸。大部分尿酸经肾随尿液排出体外,少部分通过粪便和汗液排出。嘌呤是核酸的代谢产物,而尿酸是嘌呤的代谢最终产物。

6.血尿酸(UA)升高常见于哪些疾病

正常参考值,男性150~420μmol/L;女性90~360μmol/L。

血尿酸升高,最多见于痛风,也是痛风的最有诊断价值的指标。其他如肾疾病、血液病、高血压、糖尿病、铅中毒也可见尿酸的升高。

7.β2-微球蛋白(β2-M)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β2-微球蛋白是由有核细胞产生的小分子球蛋白,分子量很小,极易经肾小球滤过,几乎全部被肾小管重吸收。正常人血和尿中β2-微球蛋白的含量很低。

正常参考范围:1.5~3.5mg/L。

增高:见于肾小管损害、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慢性肝病、脏器移植后的排斥反应、艾滋病等。

减低:见于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

8.肾疾病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肾是一个排泄器官(通过尿液排出体内的代谢废物,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同时又是一个内分泌器官(分泌肾素、红细胞生成素),许多慢性肾病的晚期,既能造成肾的排泄功能衰竭,出现尿毒症,又能导致肾内分泌功能障碍,诱发肾性高血压、肾性贫血及钙磷代谢紊乱等。因此肾疾病应积极防治。

肾疾病常有如下表现:①尿成分异常,如血尿、蛋白尿(尿中泡沫增多)、白细胞尿;②排尿异常,如尿频、尿急、尿痛、尿潴留、尿失禁等;③尿量异常,如少尿(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多尿(24小时尿量超过2 500ml)、夜尿增多;④水肿;⑤腰痛;⑥高血压等。

9.什么是急性肾炎

急性肾炎是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简称,是常见的肾疾病。急性肾炎是由感染后变态反应引起的两侧肾弥漫性肾小球损害为主的疾病。属中医学的“水肿”范畴。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儿童和青少年为多见,多数有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史。一般在4~6周逐渐恢复,少数呈进行性病变,演变成慢性肾小球肾炎。

本病的临床表现:晨起时面部水肿或伴有双下肢水肿,严重者可出现腹水和全身水肿,常伴有少尿或镜下血尿、血压升高,少数可出现急性肾衰竭。

治疗上选用无肾毒性抗生素治疗,如青霉素、头孢霉素等抗菌治疗,对于水肿明显的患者应适当加用利尿药。一般治疗在急性期患者应卧床休息,低盐饮食(每日食盐<3克)。同时配合中药治疗,疗效会更好(可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治疗)。

10.何谓慢性肾小球肾炎

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为慢性肾炎,系指各种病因引起的不同病理类型的双侧肾小球弥漫性或局灶性炎症改变,临床起病隐匿,病程冗长,病情多发展缓慢的一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总称,故严格说来它不是一独立性疾病。患者可出现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肾缩小、肾功能减退等。肾损害呈不可逆性,在所有终末期肾衰竭病例中,约60%是由慢性肾小球肾炎引起。

慢性肾炎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有水肿、高血压、尿异常,三者可以同时出现,也可以单一或相兼出现。

(1)水肿:水肿部位往往出现在眼睑、颜面及双下肢,一般为轻、中度水肿,在慢性肾炎未引起尿毒症时很少出现胸腔积液、腹水等。

(2)高血压:一般为中等程度高血压,收缩压在150~170mmHg,舒张压在95~105mmHg左右。

(3)尿异常:中等程度的蛋白尿以及血尿。

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慢性肾炎的方法,基本上是对症治疗,包括休息,减少食盐摄入,适当限制蛋白质食物,利尿减轻水肿;降低高血压,预防治疗心力衰竭等。注意不要选用有肾毒性的药物,如庆大霉素、链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应给予有效的利尿、降压药物,必要时可用激素和其他药物治疗。适当应用营养、保护肾的药物,如肌苷、ATP、细胞色素C等。利尿,降低高血压,预防心、脑并发症,是治疗的重点。

慢性肾炎患者的自然病程变化很大,有一部分患者的病情比较稳定,经5~6年,甚至20~30年,才发展到肾功能不全期,极少数患者可自行缓解。另一部分患者的病情持续发展或反复急性发作,2~3年即发展到肾衰竭。一般认为慢性肾炎患者出现持续性高血压及肾功能减退者预后较差。

11.肾结石是怎么回事

结石是由于机体内胶体和晶体代谢平衡失调所致,与感染、营养代谢紊乱、泌尿系统异物、憋尿以及地理气候等因素有关。泌尿系结石,是泌尿外科常见病之一,按所在部位不同可分为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等。肾结石多发生在中壮年,男性多于女性。

(1)临床表现

①疼痛:多出现于上腹或肾区。较大的结石压迫局部引起肾积水,可引出隐痛或钝痛,较小的结石在肾盂或肾盏内移动时引起绞痛。

②血尿:常是镜下血尿,也可出现肉眼血尿,绞痛后更明显。

③其他:并发感染时可见脓尿,结石引起肾积水,若结石梗阻双侧肾盂出口处,可引起无尿或肾功能不全。

(2)诊断依据

①发生于结石流行地区,如有显著的肾绞痛并镜下血尿时,即可肯定诊断。

②泌尿系X线平片显示肾区阳性结石影。

③尿路造影显示结石影。

④超声检查显示肾区结石。

(3)治疗方法

包括一般治疗、病因治疗、体外冲击波碎石、腔内取石、溶石治疗、外科手术治疗、中药治疗及食饵疗法等综合措施。

12.养成好习惯,预防肾结石

肾结石给患者在心身上带来很多痛苦,在生活上带来诸多不便,所以我们应该从日常饮食习惯做起,积极预防肾结石。

(1)多喝水,不憋尿:不要憋尿,多喝多尿有助于将细菌、致癌物质和易形成结石物质快速排出体外,减轻肾和膀胱受害的机会。

慢性脱水及饮水不足与尿石形成密切相关。增加饮水可通过多种机制降低尿石形成的危险性。公认合理的饮水量每天不少于2升。特别注意晚间饮一定的水非常重要。在夜间睡觉时补充足够量液体非常重要。有报道每天饮用2500毫升液体可阻止高钙尿者发生新生结石。通常推荐每4小时饮水250毫升,再加每餐250毫升。至于饮什么样的液体,一致认为以无奶少草酸液体为宜。

(2)少喝啤酒:有人认为啤酒能利尿,可防止尿结石的发生。其实,酿啤酒的麦芽汁中含有钙、草酸、核苷酸等酸性物质,它们相互所用,可使人体内的尿酸增加,成为肾结石的重要诱因。

(3)少吃肉类和动物内脏:控制肉类和动物内脏的摄入量,因为肉类代谢产生尿酸,动物内脏是高嘌呤食物,分解代谢也会产生高血尿酸,而尿酸是形成结石的成分。因此,日常饮食应以素食为主,多食含纤维素丰富的食品。

(4)少吃食盐:太咸的饮食会加重肾的工作负担,而盐和钙在体内具有协同作用,并可以干扰预防和治疗肾结石药物的代谢。食盐每天的摄入量应小于5克。

(5)慎食菠菜:据统计,90%以上的结石都含钙,而草酸钙结石者约占87.5%。如果食物中草酸盐摄入量过多,尿液中的草酸钙又处于过饱和状态,多余的草酸钙晶体就可能从尿中析出而形成结石。在食物中,含草酸盐最高的是菠菜,而菠菜又是人们常吃的蔬菜之一。

(6)睡前别喝牛奶:由于牛奶中含钙较多,而结石中大部分都含有钙盐。结石形成的最危险因素是钙在尿中浓度短时间突然增高。饮牛奶后2~3小时,正是钙通过肾排除的高峰,如此时正处于睡眠状态,尿液浓缩,钙通过肾较多,故易形成结石。

(7)不宜多吃糖:食糖后尿中的钙离子浓度、草酸及尿的酸度均会增加,尿酸度增加,可使尿酸钙、草酸钙易于沉淀,促使结石形成。

(8)晚餐不宜过晚:人的排钙高峰期常在进餐后4~5小时,若晚餐过晚,当排钙高峰期到来时,人已上床入睡,尿液便潴留在输尿管、膀胱、尿道等尿路中,不能及时排出体外,致使尿中钙不断增加,容易沉积下来形成小晶体,久而久之,逐渐扩大形成结石。

13.多囊肾是怎么回事

多囊肾是一种家族性显性遗传疾病,是引起慢性肾衰竭及尿毒症的常见病因之一。多囊肾的囊肿可以随着时间而“生长”,当囊肿生长到一定阶段,囊与肾连接的细小管道因组织增生而堵塞,囊肿内液体无法排除,逐渐增大。囊肿压迫肾组织,导致小管萎缩及硬化,肾小球消失,肾功能受损。当生长异常的囊肿长满了肾的时候,正常的肾组织就会失去了功能,造成肾衰竭,甚至导致尿毒症。

囊肿大小不一,它可以从黄豆大小到鸡蛋大小,囊肿不但侵犯肾,它同时可以侵犯肝以及胰腺。治疗多采用穿刺减压疗法,但无法根治多囊肾,必要时需要手术治疗。控制好血压,禁用肾毒性药物有利于防治多囊肾病情的进展。活血化瘀中药对延缓病程进展有一定帮助。

单纯性肾囊肿自然变化缓慢,只有小部分发生变化,主要是数目的小量增加,其次是大小的轻度增加,但也有少数囊肿会缩小。单纯性肾囊肿一般没有症状,常因体检或其他目的做尿路X线、肾B超或腹部CT检查时偶然发现。肾囊肿可以出现血尿或局部腰痛,或继发感染,但极少会导致肾衰竭。小的肾囊肿,无症状不用治疗,当囊肿大于4厘米以上,可考虑穿刺并硬化剂注射治疗,囊肿巨大可考虑手术治疗。

14.多囊肾值得注意的信号有哪些

(1)家族成员中有人患多囊肾、肾囊肿者。由于多囊肾常伴有多囊肝、肝囊肿、脾囊肿、胰腺囊肿、脑动脉瘤、腹主动脉瘤、消化道憩室等疾病发生,所以,当自己或家族成员中发现有以上疾病者应特别注意多囊肾、肾囊肿的发生。

(2)长期在严重污染的环境中生活的人,或接触有毒化学物质(包括服用肾毒性药物)或射线的人。

(3)情志的异常变化,特别是长期过度抑郁或惊恐的人。

(4)血尿周期发作或有轻度蛋白尿(须与肾炎相鉴别)者。

(5)过度劳累,包括体力劳动过度、脑力劳动过度,而又缺乏体育锻炼,或锻炼方法、强度不当者,房劳过度者等。

(6)腰、腹部出现局部不适者,以及出现不明原因高血压或肾功能异常者。

五、心肌酶

1.什么是心肌酶

(2)注意性生活卫生。 (4)

心肌酶是存在于心肌的多种酶的总称,是诊断心肌病变的一系列项目的总称,主要包括肌酸磷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乳酸脱氢酶同工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等,也可称为心肌酶谱。

2.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谷草转氨酶)(SGOT/AST)的临床意义

正常值:0~40U/L。

意义:①显著增高,各种急性肝炎,大手术后,肝癌、肝硬化、慢性肝炎、胆道阻塞性疾病、进行性肌肉损害、胸膜炎、肾炎、肝炎等。②对心肌梗死的特殊临床意义,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在心肌细胞内含量较多,当心肌梗死时,血清中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活力增高,在发病后6~12小时显著增高,在24~48小时达到高峰,在3~5天恢复正常。

3.乳酸脱氢酶的临床意义

正常值:L法:109~245U/L;P法:280~460U/L。

意义:①增高见于心肌梗死、肝炎、肺梗死、恶性肿瘤、白血病等。②对心肌梗死的特殊临床意义,在急性心肌梗死发作后12~24小时开始增高,48~72小时达高峰,升高持续6~10天,常在发病后8~14天才恢复至正常水平,有助于后期的诊断。

4.(-羟丁酸脱氢酶((-HBDH)的临床意义

正常值:80~200U/L。

意义:①增高见于各种类型进行性肌萎缩。②对心肌梗死的特殊临床意义,心肌梗死患者血清(-羟丁酸脱氢酶增高,LD/(-HBD之比值减低。发病后24小时开始升高,48~72小时达峰,10天左右恢复。

5.肌酸激酶(CK)的临床意义

正常值:25~200U/L。

意义:①增高可见于病毒性心肌炎、进行性肌萎缩、其他脑血管意外、脑膜炎、甲状腺功能低下、剧烈运动、各种插管手术。②对心肌梗死的特殊临床意义,急性心肌梗死后4~10小时开始增高,可高达正常上限的10~12倍。

6.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临床意义

正常值:0~25U/L。

意义:①增高见于中毒性休克、创伤、脑血管意外、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急性酒精中毒、急性精神病。②对心肌梗死的特殊临床意义,肌酸激酶同工酶是至今为止诊断心肌梗死最佳的血清酶指标。心肌梗死发生时,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可增高10~25倍,心肌梗死后3~8小时开始增高。

7.影响心肌酶的因素有哪些

(1)时间因素:很多疾病的心肌酶升高是在一定时间限度内的,超出一定时间后心肌酶即恢复正常。

(2)运动因素:与肌肉有关的血清酶可不同程度地升高,如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最明显的是肌酸激酶、谷丙转氨酶,停止运动1小时后结果仍升高50%。

8.哪些疾病可以出现心肌酶升高

由于心肌酶并不仅仅存在于心肌细胞中,因此能够引起心肌酶升高的原因很多,主要见于:①心脏疾病,如心肌梗死、心肌炎。②呼吸系统疾病,如大叶性肺炎、流感。③传染病,乙型脑炎、肺结核、肠伤寒、流行性脑膜脑炎、疟疾、血吸虫病。④肝胆疾病,如胆管梗阻、胆囊炎、药源性或中毒性肝损害。

9.心肌梗死是怎么回事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血流中断,所引起的局部心肌的缺血性坏死,临床表现可有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克、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并有血清心肌酶升高以及心电图的改变。

10.心肌梗死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1)疼痛:为此病最突出的症状。发作多无明显诱因,且常发作于安静时,疼痛部位多位胸骨后方,也有背痛、胃痛、牙痛者,疼痛程度较重,持续时间久,有长达数小时甚至数天,用硝酸甘油无效。患者常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有濒死感。少数患者可无疼痛,起病即表现休克或急性肺水肿。少数患者发生心肌梗死时疼痛不明显,仅有轻微的胸闷、气短或上腹部不适,如部分糖尿病患者可出现无痛性心肌梗死。

(2)休克:20%的患者可伴有休克,多在起病后数小时至1周内发生。患者面色苍白、烦躁不安、皮肤湿冷,脉搏细弱,血压下降<80mmHg(10.7kPa),甚至晕厥。若患者只有血压降低而无其他表现者称为低血压状态。

(3)心律失常:75%~95%的患者伴有心律失常,多见于起病1~2周内,而以24小时内为最多见。心律失常中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多,如室性期前收缩(室性早搏),部分患者可出现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而死亡。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也不少见,室上性心律失常较少发生。前壁心肌梗死易发生束支传导阻滞,下壁心肌梗死易发生房室传导阻滞。

(4)心力衰竭:梗死后心脏收缩力显著减弱且不协调,因此,在起病最初几天易发生急性左心衰竭,出现呼吸困难、咳嗽、烦躁、不能平卧等症状。严重者发生急性肺水肿,可有发绀及咳大量粉红色泡沫样痰,后期可有右侧心力衰竭,右心室心肌梗死者在开始即可出现右侧心力衰竭。

(5)全身症状:有发热、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和血沉增快等。主要由于组织坏死吸收所引起,一般在梗死后1~2天出现,体温一般在38℃左右,很少超过39℃,持续约1周。

11.哪些人容易患心肌梗死

(1)短时间内体重猛增者:日本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年轻时体形偏瘦,中年后体重在短时间内增加10千克以上的男性,患心肌梗死的风险是体重相对稳定人群的2倍。

(2)有不良嗜好者:吸烟、饮酒是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已经得到公认。

(3)A型性格者:一项新的研究显示,具有喜欢竞争、不耐烦和易被激怒等特点的A型个性者很可能会患心肌梗死等心脏病,而这与该个性者往往更多地处于应激状态密切相关。

(4)有基础病因的人:有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者比正常人更容易患心肌梗死。

12.为什么检查心肌酶可以帮助诊断心肌梗死

心脏是人体最活跃的脏器之一,为完成各种生理活动,心脏内存在大量的细胞酶,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因为心肌细胞破坏,使得心肌细胞内的酶进入血液,根据心肌受损伤的轻重、面积大小不同,血清心肌酶升高的幅度也不同,因此可以用血清心肌酶的变化来反映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以及病灶的大小。同时由于各种心肌酶的生理特性不同,造成了其入血液的时间、入血的快慢以及在血清内的持续时间不同,为临床预测患者预后的判断提供了依据。

13.具有哪些症状时应该及时查心肌酶

胸部出现剧烈疼痛,伴有出汗、心悸、濒死感、心律失常等症状时应尽快进行心肌酶检查。

急性心肌梗死时,医生应该随时根据病情需要进行心肌酶谱的检查。病情稳定后,除非再次出现心肌梗死征象,否则一般不需要常规监测心肌酶,而是以无创性的心电图检查更常见。

14.冠心病患者的食疗处方

(1)薤白粥

[原料] 薤白50克,粳米160克。

[制法] 薤白清洗干净,切成碎米粒状。粳米淘洗干净,放入锅内、加薤白、清水,上火烧开,换小火慢慢熬煮成粥。

[功效] 理气宽胸,通阳散结,止痛。适用于冠心病胸闷不适或心绞痛患者。

(2)海藻黄豆汤

[原料] 昆布、海藻各30克,黄豆150~200克。

[制法] 煮汤后加适量调味品服食。

[功效] 祛痰理气,开胸散结。适用于冠心病并高脂血症、高血压者食用。

(3)丹参酒

[原料] 上等丹参30克,白酒500毫升。

[制法] 将丹参洗净,泡入白酒中,约7天后即可服用。

[用法] 每次10克左右,饭前服。

[功效] 补气活血。适用于冠心病患者经常饮用。

(4)素烩三菇

[原料] 草菇、冬菇、蘑菇各25克,嫩玉米、笋片各50克,植物油、鲜汤各适量,淀粉、精盐、味精各少许。

[制法] 先将冬菇、蘑菇、草菇入清水泡发、洗净,入锅置火上煸炒之后,加入鲜汤、嫩玉米、笋片同煮,待熟后再加入淀粉和精盐、味精,翻炒片刻即可。佐餐食。

[功效] 降脂、降压、防癌。

(5)芹菜炒香干

[原料] 芹菜250克,香干3片,食盐、味精适量。

[制法] 将芹菜择除老叶及根须、洗净,剖开切成小段.香干切成小长条。锅置旺火上,入油烧至七分热,倒入香干,稍煎片刻,下芹菜,煸炒3分钟后,加食盐及味精拌匀,即可装盘食用。

[功效] 平肝清热,益气和血。本品可作为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糖尿病等常用菜肴。

六、肌钙蛋白

1.什么是肌钙蛋白

肌钙蛋白存在于心肌和骨骼肌。主要功能是参与调节肌肉收缩的速度和力量。当心肌损伤后,心肌肌钙蛋白复合物释放到血液中,4~6小时后,开始在血液中升高,升高的肌钙蛋白能在血液中保持6~10天。肌钙蛋白I对心肌损伤的诊断很有意义,所以肌钙蛋白I已成为目前最理想的诊断心肌梗死标志物。

2.肌钙蛋白的正常值是多少

正常时应<0.35ng/ml。

3.影响肌钙蛋白的因素有哪些

(1)诊断“窗口期”。进行肌钙蛋白检查应考虑窗口期(标本采集时间)。错过诊断最佳时期,即使存在心肌损伤,肌钙蛋白也很难表现出异常。

(2)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检测周转时间:对于心肌损伤患者的及时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要求检测心肌损伤标志物时,从标本采集到医生得到检测报告的时间应短于1小时,最好能短于30分钟。

4.肌钙蛋白升高见于哪些疾病

(1)急性心肌梗死:明显升高。发病后6小时开始升高,12~24小时达高峰,2周内保持异常,有良好的特异性。

(2)不稳定型心绞痛:轻度升高。

(3)心脏及瓣膜手术:轻度升高。

5.心肌炎是怎么回事

心肌炎指心肌中有局限性或弥漫性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的炎性病变。近年来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率不断增加,病情轻重不同,表现差异很大。婴幼儿病情多较重;成年人多较轻;轻者可无明显病状;重者可并发严重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甚至猝死。

心肌炎常见的病因有感染、理化因素、药物等,最常见的是上呼吸道感染,即感冒。常见症状有疲乏、发热、胸闷、心悸、气短、头晕,严重者可出现心功能不全或心源性休克。医生查体时可以发现心率增快,与体温升高不成比例,心界扩大,心脏杂音,心律失常。

目前西医学对心肌炎及心肌病的治疗效果还不理想。对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来说,没有特效的抗病毒药物,对慢性心肌炎患者的心律失常疗效欠佳。中医药在本病治疗上有一定特色和优势。

6.具有哪些症状时应当及时检查肌钙蛋白

出现胸闷、胸痛、心悸、心动过速、乏力等表现时提示应及时进行肌钙蛋白检查。

心肌炎患者急性期应该定期进行心肌酶检查,以观察治疗情况,进入恢复期后,一旦遇到重症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或出现心悸加重等情况时应该及时进行复查,同时应该进行肌钙蛋白、心电图检查。

7.心肌炎患者的食疗处方

(1)百合养心粥

[原料] 百合、首乌藤各20克,粳米75克。

[制法] 百合、首乌藤水煎成汁,加入粳米煮粥,早、晚分服。

[用途] 用于心阴不足而致心悸者。

(2)杞菊鲤鱼

[原料] 白菊花25克,枸杞子15克,鲤鱼1尾。

[制法] 鲤鱼开膛洗净,略用油煎后,加二药及水,炖熟后分次吃肉喝汤。

[用途] 用于心肾不足兼有热者。

(3)菊花鲤鱼汤

[原料] 鲤鱼1尾、菊花25克,枸杞子15克。

[制法] 鲤鱼开膛洗净,略用油煎后,加白菊花、枸杞子及水,炖熟后分次吃肉喝汤。

[功效] 清心解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