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黄帝内经健康长寿诀要
12359300000031

第31章

第三十章

按摩的取穴及按摩手法

穴者,孔也。《内经》将人身经络之脉气在体表输注的孔称作腧或腧穴,俗称穴或穴位,该处多为神经末梢密集或较粗的神经纤维通过,所以穴位受按压或针刺非常敏感。中医将身体上可以针灸、按摩的部位统称穴位,包括联系于一定经络上的腧穴(经穴),和经络以外的腧穴(经外奇穴)。还有一种“阿是穴”。“阿是穴”是随敏感压痛和疾患部位而定的腧穴,当用按压撮捏检查病体时,尤其对筋肉病痛,如果出现痛或快等敏感反应,就可将该处定作针灸或按摩的腧穴,即阿是穴,《灵枢》所称的“以痛为输”就是阿是穴的取穴办法。

穴位的特性有三:输注气血,反映病痛,防治疾病。

人体是否健康,有无疾病必反映于体表,而用针灸或按摩刺激穴位,通过脉气与经络通连于内部脏腑,以防病治病、保障健康是《黄帝内经》的重要内容。

按摩的原理主要是以指或体骨凸出的尖端(如拇指根背部的骨尖等)代针,楷摩经脉、按压经穴,激发经络气血功能,调整气血,以保健、治病,其特点是不伤皮肉,而祛病邪。相当于《黄帝内经》九针中圆针(针身圆柱形,针头为球面)的作用。《素问》八正神明论说:“血气者,人之神”,人的气血不畅必有病,气血通则诸病自愈,是故,按摩是防病治病的重要手段。

按摩时一般采取揣寻的方法取穴,《灵枢·背输第五十一》云:“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懈),乃其腧也”。即凡欲取穴按摩,必先用手指揣压取穴部位,当有酸痛松麻感觉时即为穴位所在。平时当你身体某处疼痛或有异常感觉时,就可将该处定为按摩对象,参考资料,查出该处属于哪个经脉,接着按摩该处及该经脉近处的有关穴位(特别是五输穴),当气血畅通时,疼痛或异常感就会消失。明显的疾病,可按前人经验总结出的治疗某些病的取穴部位去取穴(参阅第十八章及第三十三章)。

按摩的基本方法:

1.点压法 用指尖压于穴位,按脉搏跳动速度一压一放,激发气血流通,以活血化淤之法。如点压鼻翼两侧的迎香穴,以醒嗅觉。

2.搓捋法 用手指头部的指肚压于穴位,按脉搏跳动速度,顺着穴位所在经络来回搓摩(范围小时,不要使指头表皮和穴位表皮相对滑动;范围大时,可以使指头表皮和穴位表皮相对滑动)以诱导患部的气血畅通,达到减退病邪的目的。如经常搓捋鼻子两侧,以防感冒;又如搓捋位于小腿肚中线的足太阳膀胱经脉,并按摩小腿肚中点稍下及稍上的承山、承筋穴,可消除小腿抽筋及小腿内似小虫爬行的难受感觉。

3.指压补泻法 用手指指尖按压穴位或补或泻(虚则当补,实则当泻)以调气血。如果要引导阳气入阴(补法)时,按压要慢,放压要快,如用中指指尖按压内眼角的睛明穴以明目;如果要使阴邪外出(泻法)时,按压要快,放压要慢,对于一些急剧病变,如牙痛,可用指尖按压下关穴(位于耳屏前1横食指,颧骨弓下凹陷处),或按压颊车穴(位于下颌角上约4横食指,当牙咬紧时有一块肌肉凸起的地方),留压时间长一些(一般约半分钟),待痛感消失再慢慢放开。

4.旋转按揉法 用手指头部的指肚压于穴位,按脉搏跳动速度,依顺时针、逆时针方向旋转按揉穴位以调气血,达到促进气血循环,祛除病邪的目的。如用中指头部指肚,旋揉两鬓的太阳穴以醒脑、明目;又如同时用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的头部指肚,以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按揉腹股沟(大腿内侧与腹部连接处)的前凹窝、后凹窝处,可立即消除大腿内侧,或大腿后缘突然发生经脉爆裂状、闪电般地疼痛,也可防治疝痛、疝瘕。

如果同时用两手分别同步旋摩身体两侧的对称穴位,当一手依顺时针方向旋揉时,另一手则依逆时针方向旋揉,反之亦然。

5.按摩力度 一般按摩,力度要稍微大一些,不能太轻,太轻则无作用,但也不能太重,达到发散性的酸胀感即可;每次按摩的时间也不要太长,不要达到疲倦程度,最好达到发热,但不要伤及皮肉,否则会使血液溢于皮下而发生血肿。如果发生血肿,可用冷敷消之。按摩频率,一般配合脉搏跳动的快慢。

特别注意:鼻根和两侧口角之间的三角形区域为“危险三角区”。在这个区域内,尤其在上唇有疖痈等细菌感染时,不能按压或挤压,否则,细菌可能由面前静脉通过内眦静脉蔓延到颅内海绵窦,导致海绵窦血栓或化脓性脑膜炎。

6.拍捶 拍捶是力度大的按摩,有时症状较重,或部位较深,一般按摩、搓摩的力量就不够,这就得用拍捶的方法去激发活力,更有效地开通经络,加强气血运行力度去解决。如人在胸肺无病的情况下,有时觉得肺部某处在呼吸时有气滞沉闷的不通感觉,这时就可在早炼中,一方面进行腹式深呼吸,一方面用拍胸甚至用捶胸的方法去打开它,当气血打通时,你会觉得非常舒畅,并想再捶几下。

7.全身性的拍捶

1)拍捶要求

全身性的拍捶也是一种锻炼,拍捶锻炼宜在活动身体各连接部位和关节后进行。拍捶时两足平行分开与肩等宽。

(1)拍,可用于全身各部,其力度以被拍部位感到舒适为好。

(2)捶,一般用于胸部、背后、腰、臂及下肢外侧,力度一般从轻到重,根据承受能力和需要而定。

(3)拍捶应按脉搏节律和一定路线进行,不要乱拍乱打,以有效地促进气血流通。

2)拍捶路线

(1)拍臂小循 环两足平行开立与肩等宽,用右手拍打左臂,由肩部开始,顺臂内侧向下拍到手梢;接着从手背开始,向上拍到肩,至肩后手能伸到的位置。这是一个循环,共拍3个循环。拍臂时意念使臂内气血随着拍打流通。

按同样方法,用左手拍打右臂3个循环。

手臂的内侧分布着心经、心包经和肺经,这样的拍打特别对心血管有益。手臂的外侧分布着大肠经、小肠经和三焦经,这样的拍打对腹部和协及畅通有益。

(2)拍捶大循环 两足平行开立与肩等宽,开始用两手手指交替轻拍头顶百会穴36下,接着两手分别拍往头前、头后,头左、头右,使头部感到轻快;双手交替拍颈后,尤其要重拍大椎;用右手拍左肩,用左手拍右肩;用双手交替拍(或半握拳捶)打胸部;交替轻拍腹部;用双手从左右两旁交替捶击臀部,接着从尾骨开始顺脊柱(沿督脉)向上交替捶至命门(背后与肚脐相对处),原地重捶16下,再向上捶至能及的最高位置;向下重捶两边肾区,再顺脊柱两旁(沿足太阳脉)交替回捶到尾骨;双手分别拉到两边臀部,顺股外侧,同时下捶到膝下,重捶两边足三里穴各16下,再下捶至外踝以上;展手,从脚面起沿两下肢内侧,同时向上拍打至会阴两旁,上至腹部、胸部;接着双手展平,伸臂向上展直,以肩为轴,以上肢为半径,分别向左右划半圆,至双手落于身体两侧,双手向前相对划弧,左手在里,右手在外,内外劳宫相对,贴于丹田;归松静站立位置,并腹式呼吸6次。这是一个大循环,共拍3个大循环。拍捶时,务使意念促使气血随着拍打流通。

腿的内侧分布着脾经、肾经和肝经,都是通往内脏的重要经脉,拍打腿的内侧自然对脾、肾、肝有保健作用。特别是腿前外侧的胃经,上通到面部,分布于左右面颊和鼻翼,决定着面部的气血供应,拍打腿前外侧的胃经自然可以改善颜面光泽和皮肤弹性,也可以防止长斑生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