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黄帝内经健康长寿诀要
12359300000030

第30章

第二十九章

判断虚、实,确定补、泻

本书多处提到“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一般来说,疾病的表现都有虚实两个方面,所谓虚是对人禀受先天的元气与后天的饮食之气结合而成的正气而言,实是对一切致病因素之邪气而言,也可以说虚是指正气虚,而实是指邪气实。补、泻乃基本治疗方法。

在病症方面,虚证是正气虚弱产生的证侯,如神气疲惫,食欲不振,舌净无苔,脉细无力等,对其治疗宜用“补”;实证是病邪过盛产生的证侯,如神气烦躁,高热面赤,腹部满痛,瘀血、积食,舌苔厚腻,脉洪有力等,对其治疗宜用“泻”。

在针灸按摩治疗方面,《灵枢》经脉篇云:“盛则泻之,虚则补之”,就是说人的脉气(气血运行的强弱)与呼吸相关,与天时相应,有时气盛,有时气衰,针灸、按摩应该当其方盛(实)时泻,当其已衰(虚)时补。又,《灵枢》刺节真邪篇云:“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切而循之,接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就是说从切循、接弹及下针感应也可以去审察经络的虚实。一般表现厥冷、麻痹、瘦削、针下空虚者为虚,表现红肿、硬结、疼痛、针下紧涩者为实。

不论是针灸还是按摩,要达到“补”或“泻”的目的,都有一些基本手法,如“徐疾法”:补法,进针较慢,出针较快,以扶助正气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达到补虚目的;泻法,进针快,而出针较慢,以引导邪气由里达表,由深出浅而散泄,达到泻实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