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黄帝内经健康长寿诀要
12359300000012

第12章

第十一章

营、卫之气对人体的作用

(节选《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

本章主要阐述了营气、卫气的来源、出处,及营行脉内,卫行脉外,昼行于阳,夜行于阴的道理。阐明了营卫之气对人身的作用;营卫与三焦的关系,及三焦的部位和生理功能。

[内经诀要]

黄帝问于岐伯曰:人焉受气?阴阳焉会?何气为营?何气为卫?营安从生?卫于焉会?老壮不同气,阴阳异位,愿闻其会。岐伯答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故曰:日中而阳陇为重阳,夜半而阴陇为重阴,故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为昼夜。夜半为阴陇,夜半后而为阴衰,平旦阴尽而阳受气矣。日中而阳陇,日西而阳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无已,与天地同纪。

黄帝曰:老人之不夜瞑者,何气使然?少壮之人不昼瞑者,何气使然?岐伯答曰: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

[ 解 读 ]

黄帝问岐伯:人身之气是怎样来的?阴阳二气是怎样交会的?什么叫营?什么叫卫?营是怎样生成的?卫与营是怎样交会的?老年与壮年的气不相同,阴阳的变换也不同,我想知道它们是怎样会合的?

岐伯答:人身之气来源于五谷,五谷入胃,通过消化,产生精微之气,传给肺,肺朝百脉,因而五脏六腑都得以受气。此精微之气分清和浊两种,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行于脉内为阴,卫行于脉外为阳,一日一夜在人身运行五十度(周)而复会合,阴阳相贯,营养全身,周流不休,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二十五度,分为昼和夜;行于阳时人起,行于阴时人卧,行于中午正当阳盛之时,称为重阳,行于半夜正当阴盛之时,称为重阴。由于营气行于脉内,始于太阴而复会于太阴,所以,太阴主内;卫气行于脉外,始于太阳而复会于太阳,所以,太阳主外。营、卫均按昼夜划分,一昼、一夜各运行二十五周。夜半为阴最盛之时,夜半后阴渐衰,到天明时阴尽而阳开始受气。日中是阳最盛之时,日西则阳渐衰,日落时阳尽而阴开始受气。到夜半阴最盛,营卫大会于阴,人们都睡觉,叫做合阴。平旦时阴尽,阳又开始受气而渐盛,就这样永无休止,和天地的运转一样,人体阴阳营卫的运行也有一定规律。

黄帝说:老年人夜间睡眠少,何故?少壮年白天睡眠少,又为何故?岐伯答:少壮年的气血旺盛,肌肉滑利,气道通畅,营卫的循行不失其常规,所以白天精神好,夜间能睡;老年人的气血衰,肌肉干枯,气道滞涩,五脏之气互相搏击,营气衰少,卫气内击于阴,所以白天精神不足,夜间睡眠也少。

[内经诀要]

黄帝曰:愿闻营卫之所行,皆何道从来?岐伯答曰: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

黄帝曰:愿闻三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

黄帝曰:人有热饮食下胃,其气未定,汗则出,或出于面,或出于背,或出于身半,其不循卫气之道而出,何也?岐伯曰:此外伤于风,内开腠理,毛蒸理泄,卫气走之,因不得循其道。此气慓悍滑疾,见开而出,故不得从其道,故命曰漏泄。

[ 解 读 ]

黄帝说:愿听你讲讲营气卫气的循行都是从何处开始的?岐伯答:营气出于中焦,卫气出于下焦。

黄帝说:愿听你讲讲三焦之气出自何处?岐伯答:上焦之气出于胃的上口,随食道上行,穿过横膈散布于胸中,循手太阴肺经之路线到腋下,继之循行至手腕后,随太阴经的分支到食指,接着沿手阳明大肠经之路线上行到舌,再沿足阳明胃经之路线向下,与营气并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循行五十度以后,又大会于手太阴肺经处。

黄帝说:热饮食下胃后,还未化生成营卫之气,就出汗了,或出于面,或出于背,或出于上半身,而不遵循卫气所行之道,为何?岐伯说:只是外伤于热饮食之风邪,内部汗孔疏开,皮毛被蒸,腠理开泄,故卫气运行不能顺其正常之道,且加挟热饮食之气,悍滑利,见孔就出,而形成汗。这种不得其道而出叫做“漏泄”。

[内经诀要]

黄帝曰:愿闻中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

黄帝曰:夫血之与气,异名同类,何谓也?岐伯答曰: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故人生有两死,而无两生。

[ 解 读 ]

黄帝说:愿听你讲讲中焦之气出自何处?岐伯答:中焦之气也是从胃中发出,出于上焦的后边。中焦受水谷之气,分出糟粕,蒸化津液,将精华部分上注于肺脉,化成为血,所以独行于经脉里面,以营养全身,这是人体最宝贵的东西,叫做营气。

黄帝说:血和气本是同类东西,而名称不同是何道理?岐伯答:营气和卫气都是由水谷的精微所分,而血是营气注入肺脉,经心****而生的神气。所以,血与气可以说是异名同类。

血自心出,汗为心液。因此,失血的患者就不能让其再发汗,出汗过多的患者就不应再泻其血。血失多了会致人死,汗出脱了也会致人死,这就是说,失血多了不能生,汗出脱了也不能生,即所谓人生有两死,而无两生。

[内经诀要]

黄帝曰:愿闻下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

黄帝曰:人饮酒,酒亦入胃,谷未熟而小便独先下,何也?岐伯答曰:酒者熟谷之液也,其气悍以清,故后谷而入,先谷而液出焉。

黄帝曰:善。余闻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此之谓也。

[ 解 读 ]

黄帝说:愿听你讲讲下焦之气出自何处?岐伯答:下焦之气出于胃的下口,分走大肠,渗注膀胱。水谷在胃中腐熟而俱下于下焦,分开清浊后,其糟粕注入大肠,而水液渗于膀胱。

黄帝说:人喝酒,酒也入胃,为什么食物还未腐熟,而小便先排呢?岐伯答:酒是水谷腐熟后制成的,它质清,气又慓悍,所以,即使在食物之后入胃,也能在食物腐熟之前排出。

黄帝说:对!我听说,人的上焦起升化蒸腾作用,好像雾一样;中焦是腐化谷物的,好像用水浸泡一样;下焦是排泄流通的,好像沟渠一样。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