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冠心病对证自疗
12356100000071

第71章 心脾阳气虚

(一)心脾阳气虚

验案1

张某,女,30岁。

自幼劳苦,生活条件亦差,患心脏病已近10年,未予恰当治疗。后来京工作1年,屡经医院诊治,病情未见好转。最近1个月又现下肢水肿,气短心慌,小便不利。舌润而白腻,脉沉迟。

病经10载,心气早亏,火衰水寒,遂见水肿。拟强心健脾,温阳利水法为治。

川桂枝5g,汉防己12g,黄芪20g,炒远志10g,赤茯苓12g,赤小豆25g,厚朴5g,墨旱莲10g,白通草5g,车前草10g,炙甘草梢5g,黑豆衣(热黄酒淋3次)12g。

二诊:服药2剂,症状如前。前方加制附片6g,白术6g,金匮肾气丸(包煎)25g,滋肾丸(包煎)12g。

三诊:前方服6剂,见效,小便增多,水肿见消,去黑豆衣,加淡猪苓10g,冬瓜子12g,冬葵子12g。

四诊:又服6剂,小便增多,水肿大减,只足跗仍肿,晚间尤甚。心跳、气短均见好,惟感行动微喘,拟开肺气行水。

川桂枝10g,汉防己12g,赤茯苓12g,赤小豆25g,黄芪20g,炙麻黄3g,制附片6g,淡猪苓10g,白术10g,炒远志10g,厚朴5g,冬瓜子20g,冬葵子20g,车前草10g,墨旱莲10g,炙甘草梢5g,滋肾丸(包煎)12g,金匮肾气丸(包煎)5g。

五诊:服药10剂,除两足跗稍肿外,余无他症,拟服丸药巩固。金匮肾气丸20g,每日早晚各服10g,服1个月。

按:患者前后共服煎剂42剂,始终以温阳利水为法,主方为防己茯苓汤、麻黄附子汤、防己黄芪汤、二草丹、葵子茯苓丸,最后以金匮肾气丸收功,疗效颇著。心源性水肿多因心阳虚衰,而心****于命门之火,故临床常从肾论治而获效。

医案出处:《施今墨医疗经验集》

验案2

许某,男,33岁。1958年8月6日初诊。

气急伴下肢水肿1周。1955年因关节疼痛发现“风湿性心脏病”,反复出现心悸、气急,有时伴有水肿。近1周来,气急加重,下肢水肿。心脏听诊心尖区可闻及收缩期吹风样Ⅲ级杂音,主动脉瓣区亦可闻及收缩期Ⅲ级杂音,心律齐,心率120/min。腹部叩诊有移动性浊音。两下肢凹陷性水肿。

诊断: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功能Ⅲ级),心源性肝硬化。

辨证分析:下肢水肿,上升及腹,溲少气促,纳谷不馨,腹膨而胀。脉濡,苔白腻。为脾虚不能化湿,湿为阴邪,无阳则无所克制,泛滥成灾,水肿乃成。方以健脾、温阳、利湿为主。

党参18g,肉桂丸(冲服)2.4g,焦白术12g,茯苓皮18g,冬瓜皮12g,陈葫芦壳30g,生薏苡仁12g,花椒3g,赤芍9g。

疗效:服5剂后,水肿尽消,体重由112斤下降至96斤,自觉症状亦有好转,患者在住院期间,同时合用西药,如强心药******,利尿药氢氯噻嗪等,但观其住院前的病史,亦应用以上药物,而水肿加重,心力衰竭不能控制。加用中药上方后,水肿迅速消退,每日约去水1 500ml。

按:方中党参、白术、茯苓皮益气健脾利湿,加用肉桂,取五苓散意,以达温阳利水的目的。花椒能“治腹胀满,利小便”(《新修本草》),“治十二种水气”(《药性本草》)。赤芍可“利小便,下气”(《本草品汇精要》),故用花椒、赤芍以利水消肿,加强治标之力。

医案出处:《临证偶拾·张羹梅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