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冠心病对证自疗
12356100000068

第68章 水饮凌心 (1)

(一)水饮凌心 (1)

验案1

仇某,女,45岁。1997年3月16日初诊。

胸闷气短,不能平卧2个多月,伴眼睑、下肢水肿。患者2个月前始感胸闷气短,继则夜间不能平卧入睡,眼睑水肿如坠,双腿肿,沉重,按之凹陷,并且全身疼痛,甚则喊叫不停,于1997年3月8日去协和医院就诊,查心电图:肢体导联T波低平,V2~V6导联T波倒置。尿常规:蛋白1g/L,血尿素氮与血肌酐正常。B超:双肾皮质回声增强。6年前曾患肾炎,平时多次检查尿蛋白(+)。诊断为:①冠心病,心功能不全;②慢性肾炎。经口服扩冠药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症未见好转,而求治中医。现见面部、眼睑水肿,眼裂如缝,下肢水肿,按之凹陷,舌体大,白苔,脉沉细。

诊断:胸痹、支饮(心源性水肿)。辨证属胸阳不足,心肺气虚,饮邪上犯,水湿内停,久而兼瘀。治法以补气通心阳化饮,佐以活血。

黄芪30g,党参20g,当归10g,赤芍30g,瓜蒌30g,薤白15g,半夏15g,葶苈子10g,大腹皮15g,防己15g,大黄6g,生地黄20g,车前子(包煎)20g。

患者服药第2天即感胸不憋,可以平卧睡眠,7d后,夜间已不喊叫,全身疼痛大减,目胞肿消退,腰痛、腰酸显著减轻,睡眠好,平素喉中时憋气,白痰较多,舌苔白已退,脉沉细。

原方加入橘红10g,杏仁10g,以宣肺化痰,助肺气宣降,津液输布。

再服7剂,胸痹已解,身面水肿尽消。但久坐尚腰酸,查尿蛋白(±),无尿频尿急等症,舌质稍红,微黄苔,脉沉细。上方加何首乌20g,女贞子20g,服药2周后,诸症状消失,查尿蛋白已转阴。1个月后电话追访无复发。

按:本患者系心源性水肿,属中医胸痹、支饮范畴,分析其病因,一为素日肾虚,肾气不固,精微下注(慢性肾炎病史);二为发病之初适值寒冷季节,寒邪伤阳,以致胸中阳气不足则气上下不相顺接,而致气短胸闷。心肺居于胸中,阳气不足,肺气郁闭,肺主宣发肃降,今肺失宣降,水湿内停,可致饮邪。饮邪阻于胸膈,肺气上逆,亦可胸满气短,呼吸困难,甚或不能平卧;饮邪溢于四肢肌肤可致身面水肿、沉重。三则气虚久而气滞、血瘀,脉络失畅而致身痛难忍。舌质淡红,苔白,为寒邪内侵之象。脉见沉细为虚损兼湿之象。综合舌脉症,为胸阳不足,心肺气虚,饮邪上犯,水湿内停,久而兼瘀。治疗以黄芪、党参益心肺之气,以己椒苈黄汤减花椒(防其苦寒)以化肺饮。方中葶苈子与大黄、车前子共同达到利尿通便之功,使邪气从二便而出,加入瓜蒌、薤白、半夏取其宽胸温阳散结。当归、生地黄以养血活血。病情好转,水肿消退,因其痰较多加入橘红、杏仁以宣肺化痰,以利恢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因其腰酸痛、有蛋白尿加入女贞子、何首乌补肾滋阴益精血,使精微得藏而蛋白消失,诸症得解。

医案出处:《梁贻俊临床经验辑要》

验案2

万某,男,66岁。

1991年11月28日初诊。患冠心病14年,长期心胸逼闷,日益加重,现行走稍急即大作,非“救心丸”不得缓解,遇寒或稍劳作尤甚。心悸,面浮,脚肿(按之凹陷),小便频数,见水即欲溺,夜尿三四次,身寒,多痰,舌红苔白黄相兼略腻,脉缓。

投以人参四逆汤加味。

红参15g,制附子30g,炮干姜15g,炙甘草15g,瓜蒌皮15g,薤白15g,石菖蒲15g,远志15g,黄芪50g,当归15g,川芎10g,泽兰30g,益智30g。3剂;并给“心宝”3瓶,每日1瓶,随药送服。

11月30日复诊:心胸逼闷大减,但心悸仍甚,守上方加生龙骨、生牡蛎各30g,嘱坚持长服。

按:本案患者冠心病日久,除心绞痛发作外,尚有心悸、面浮、肢肿等心功能不全表现,万氏认为系久病耗伤心气,折损心阳,进而累及肾阳,而出现小便频数、夜尿多。遂投人参、炙甘草、黄芪补益心气,附子、炮姜、心宝温补心肾之阳,瓜蒌皮、石菖蒲、薤白通阳豁痰,远志养心化痰,当归、川芎、泽兰活血利水,益智缩尿补肾。全方固本为主,照顾全面,配伍有度,效如桴鼓。

医案出处:《万友生医案选》

验案3

罗某,女,62岁。1987年12月5日初诊。

胸闷伴心前区不适3年,心悸、下肢水肿半个月。

患者3年前经常胸闷、憋气,心前区不适,在阜外医院心电图检查确诊为冠心病,一直服用扩张血管西药治疗。半个月前胸闷憋气加重,左胸疼痛,心悸气短,双下肢出现水肿,某医院考虑冠心病伴心力衰竭,求治于祝师。

现症:胸闷憋气,活动后气短,左胸时痛,心悸阵作,手足发凉不温、麻木,双下肢可凹性水肿,尿少,舌质淡,有齿痕,脉沉弱数。心率124/min,血压19.9/10.6kPa。

辨证属心肾阳虚,水饮上泛。治宜温阳补肾,利水消肿。方用真武汤合生脉散加减。

制附片10g,茯苓30g,白术15g,白芍10g,干姜5g,西洋参(另煎、兑服)10g,麦冬10g,五味子10g,丹参30g,山茱萸10g。每日1剂,水煎服。

12月17日二诊:服药10剂,入睡较好,尿量增加,舌质较前变红,脉沉滑数。守方加酸枣仁10g,葛根15g,再服14剂。

1988年1月17日三诊:药后心悸气短均明显好转,四肢转温,下肢水肿消失,舌淡红,脉沉弦滑。心率84/min,血压18.6/10.6kPa。

守方加熟地黄15g,磁石(先煎)30g,太子参30g,羌活10g,再服14剂。

1月30日四诊:水肿基本消失,略有畏寒,尿量保持在1.4L/d左右,余症均不明显。嘱原方加制何首乌15g,再服15剂。

数月后随诊,病情稳定。

按:心为阳中之太阳,肾主一身之水液。心阳虚衰日久致肾阳不足,蒸化无力,水液泛溢全身为肿;水饮上逆为喘为悸。四肢为诸阳之本,阳虚不能外达,失却温煦则手足厥冷。治以真武汤温补肾阳,利水消肿;生脉散益气补心,养阴复脉;加熟地黄、磁石以镇潜虚阳上越。药证切中,愈出必然也。

医案出处:《祝谌予临证验案精选》

验案4

张某,女,61岁。1995年2月26日初诊。

胸闷、心悸加重10余日。胸闷,心悸,气短喘促,呼吸困难,不能平卧,伴头晕,恶心、呕吐,双下肢水肿,小便少,大便难。诊查:面色苍白,呼吸困难,鼻吸氧气,唇黯,舌质紫黯,舌苔黄腻,脉细数无力,双下肢按之凹陷。查:血尿素氮17.8mmol/L,血肌酐190μmol/L,伴有胸腔积液。血压26.6/13.3kPa。

中医诊断:饮证(留饮)。西医诊断:尿毒症,心功能不全,心功能Ⅱ级。

辨证属三焦气化失宣,饮邪内停,上凌心肺,下留肠间,饮郁化热。治法以三焦同开以利气化法。

半夏15g,茯苓40g,生姜3片,葶苈子15g,防己10g,花椒4g,大黄(后下)10g,太子参25g,白术15g。7剂。水煎服,小量分多次服之,每日1剂。

二诊:以上诸症均减,呼吸较前通畅,可以不吸氧气,大便通畅,小便量增多,舌苔薄黄腻,脉同前。仍用前方,改葶苈子20g,花椒6g,每日1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