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冠心病对证自疗
12356100000041

第41章 心阴不足

(三)心阴不足

验案1

滕某,男43岁。1979年4月10日初诊。

心阴不足,肝阳偏旺,心悸频繁,头颞胀痛,脉细数,舌偏红。治宜 清养。

麦冬9g,玄参9g,生地黄12g,百合12g,五味子3g,菊花6g,石决明20g,钩藤9g,丹参9g,茯神9g。7剂。

5月8日二诊:进养阴宁心、平肝潜阳之剂,头胀、心悸之证均得减轻,数势之脉稍得缓和,而舌仍偏红。仍以原法继进。

原方照抄,嘱服10剂。

按:本例由于心阴不足、心火偏旺则心悸,肝阳上扰则头胀,其根源在于肾阴虚。因肾阴肾阳为各脏阴阳之根本,欲补其阴,必得补肾,肾阴足,则能制肝阳,济心火。故以生地黄、玄参以滋肾阴;麦冬、百合、五味子、丹参、茯神养心阴、定心悸;菊花、钩藤、石决明平肝潜阳。心得所养,肝阳潜降,则病自愈。

医案出处:《朱古亭临证录》

验案2

蔡某,女,47岁。

形体消瘦,面红唇柴,阵阵汗出,心烦急躁,夜寐梦多,自觉心中悸动不安,闻声易惊。近1年来月经前后不定,量少色深,夹黑色粒块状物,诊为脉弦细且数,舌红少苔且干。

证属阴分不足,热郁血分,扰动心神,故悸动不安也。治宜养血育阴,凉营和瘀之法。

生地黄10g,赤芍、白芍各10g,生地榆10g,丹参10g,茜草10g,柴胡6g,黄芩10g,川楝子10g,钩藤10g。7剂。

二诊:心中悸动渐减,已能安睡,仍觉梦多,烦急虽减而未全除。脉仍弦细数,舌红少苔,已不甚干,大便偏干,继用前法进退,益以二至养阴为治。

生地黄、熟地黄各10g,赤芍、白芍各10g,柴胡6g,生地榆10g,丹参10g,茜草10g,女贞子10g,墨旱莲10g,夏枯草10g。7剂。

三诊:癸事适至,较前量多色红,黑渣减少。自觉心中舒畅,烦急续减,心悸渐安,舌红脉数,二便如常,阴分久亏,不易遽复,仍用前法加减。忌食辛辣刺激之物,是为至嘱。

生地黄、熟地黄各10g,天冬、麦冬各10g,赤芍、白芍各10g,生地榆10g,丹参10g,茜草10g,茯苓15g,柴胡6g。7剂。

癸事已净,诸症向安。脉象细数,舌红苔薄。继用前法,并和胃气。

生地黄、熟地黄各10g,天冬、麦冬各10g,赤芍、白芍各10g,丹参10g,生山药10g,香稻芽10g,木瓜10g。7剂。

按:素体阴虚,阴虚则阳亢,故见热郁火升之象。治疗首凉血清肝,次养血育阴,终和胃气,而养阴之法贯彻始终。知阴伤者难复,善调摄者能获预期之效。

医案出处:《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

验案3

杨某,男,43岁。1974年10月23日初诊。

素有肝病,阴液内耗,近1多月来,胸闷、心悸而烦等症加剧,夜寐欠安,心电图提示:频发性交界性期前收缩,伴差异传导,呈二联律、三联律,曾服多种西药未效,舌红,脉细结代。

心阴亏虚,血行不畅。当拟养阴活血调治,兼见干咳,佐以润肺止咳。

南沙参、北沙参各9g,麦冬9g,炒酸枣仁9g,五味子3g,炙甘草6g,全当归15g,红花6g,桑叶皮各9g,炙百部12g,枇杷叶(包煎)12g,磁石(先煎)30g。10剂。

11月6日二诊:心悸胸闷轻减,期前收缩见少,咳呛已瘥,口稍渴,脉弦小偶有结代,舌红尖刺。心肺阴伤未复,燥痰得化,仍守前法进退,仿天王补心丹方出入。

生地黄18g,北沙参15g,麦冬9g,阿胶(烊化、冲服)9g,炙甘草6g,朱远志6g,生赤芍、白芍各6g,红花4.5g,枇杷叶(包煎)16g,生龟甲(先煎)18g,丹参15g,牡蛎(先煎)30g。

12月11日三诊:叠进滋养心阴之剂,咳呛、心悸、心慌、胸闷等症均瘥,期前收缩亦止,复查心电图示正常心电图,舌红乏液,脉弦小。心阴不足,不易骤复,再拟养心阴以善其后。

炙甘草9g,生地黄15g,北沙参16g,麦冬9g,阿胶(烊化、冲服)9g,炒酸枣仁9g,丹参15g,石斛(先煎)18g,益母草18g。

按:本案属心阴亏损,血行不畅,为虚中夹实,仿用天王补心丹加活血之品,辨证确切,用药得当,疗效显著。

医案出处:《张伯臾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