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冠心病对证自疗
12356100000040

第40章 心血不足

(二)心血不足

验案1

肖某,女,36岁。

1年来心慌气短,时有心悸自汗,大便干,六七日1行,下肢肿,舌质黯,苔薄腻,脉结代。

证属心气心血不足,水湿停滞。治以益心气,养心血,宁心神,佐以利水湿。

生黄芪30g,茯苓30g,生薏苡仁30g,赤小豆30g,柏子仁15g,火麻仁15g,炒酸枣仁(杵碎)15g,全当归15g,白芍10g,浮小麦30g,生牡蛎(杵碎、先煎)30g,远志10g。6剂。每日1剂,水煎服。忌食辛辣生冷。

二诊:药后诸症均减,原方继服6剂。

三诊:药后便软,日行1次,下肢肿消,自汗止,惟偶有心慌心悸。嘱其继服柏子养心丸,以善其后。

按:本案患者心气心血俱虚,遂致上述诸症。以生黄芪、茯苓益心气,当归、芍药养心血、柏子仁、酸枣仁、远志、浮小麦、生牡蛎养心敛汗,火麻仁、柏子仁、当归润肠通便,赤小豆合黄芪、茯苓利水消肿。如此,心气得补,心血得养,心神得宁,水湿得除,诸症渐次向愈。

医案出处:《颜正华临证验案精选》

验案2

曾某,女,42岁。

平素身体不健,于1957年春季,症见心慌,头晕,失眠精神倦怠,脉不规律,即来诊治。自述“心跳不安,情绪波动,或劳累过度则心慌加剧”。按其脉搏动而中止,有时能自还,有时不能自还,虚里空跳动不休,观其面色不华,舌淡红欠润。如此脉证,虚象已现。

治宜益心气、补心血、温心阳、安心神。炙甘草汤主之。

炙甘草9g,党参15g,生地黄15g,麦冬9g,阿胶9g,桂枝6g,火麻仁9g,生姜3片,大枣3枚,清酒1杯,水1碗煎服。

服3剂,心悸,脉结代好转,依前方去火麻仁,加酸枣仁9g,继服10剂,诸症大减。惟精神仍然不振,建议服紫河车调理,服至16个而愈。

按:本例患者以心慌,脉律不齐为主症,正如仲景所谓“心动悸,脉结代”,投炙甘草汤正是合拍。方中炙甘草、党参、大枣补益心气,地黄、阿胶、麦冬、火麻仁补心血、养心阴,以充盈血脉,桂枝、生姜和酒辛温走散,可通心阳。服3剂后,用酸枣仁代火麻仁,意在加强安神之功,此方连服13剂而效果立见,后食紫河车调理,以资巩固,至今未见复发。

医案出处:《王远芳治验录》

验案3

蔡某,女,58岁。

心悸心慌已2年余。刻诊:心悸、心慌频作,胸闷善太息,气短乏力,面色不华,头晕不适,纳差,二便无异常,夜寐梦多,舌质淡红,苔薄,脉细弦结代。

证属心血不足,心失所养,气血不畅。治宜补益气血,活血养心,佐以通阳。

党参12g,炙甘草10g,当归10g,生黄芪10g,白术、白芍各10g,桂枝3g,熟地黄10g。7剂。每日l剂,水煎,分2次温服。

二诊:药后心悸心慌减轻。面色不华,纳差,神倦乏力,夜寐不宁,舌脉如前,再拟前法。

党参12g,炙甘草10g,当归10g,生黄芪10g,白术、白芍各10g,炙桂枝3g,熟地黄10g,麦冬10g,丹参12g,茯苓、茯神各12g,炒谷芽、炒麦芽各15g,薤白10g。14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

三诊:诸症减轻,食纳增加,夜寐安宁,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偶见结代。仍予前法出入。原方加紫石英(先煎)12g。14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

四诊:药后诸症基本消失,纳香,脉象未见结代,再按原方加减14剂,以巩固疗效。

嘱保持乐观态度,消除疑虑,勿惊慌恐惧;注意饮食营养,忌烟酒、辛辣、浓茶、咖啡等食品;保持空气清新,舒适安静,适当体育锻炼。

按:《证治汇补·惊悸怔忡》:“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养者血,心血一虚,神气失守,神去则舍空,舍空则郁而停痰,痰居心位,此惊悸之所肇端也。”心主血脉,其华在面,心血虚则面色不华;心血不足,不能养心,故而心悸心慌;心失所养,致心阳不振,气机不畅,故胸闷善太息;心血亏损不能上荣于脑,故而头晕;血亏气虚则神疲乏力及纳差;气机不畅,血脉瘀阻,故脉见细弦结代。张师采用补益气血,活血养心,佐以通阳之法。用党参、炙甘草、黄芪、白术健脾益气;当归、熟地黄、麦冬、白芍滋阴补血,以养心脏;桂枝温通心阳;丹参补血养心;茯神宁心安神;紫石英镇心定惊宁神;谷麦芽消食和胃;薤白理气通阳。全方共奏益心气、养心血、通心阳之功,以诸药充盈血脉,气血正常运行,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医案出处:《张志钧验案精选》

验案4

丁某,男,68岁。1999年3月14日初诊。

病从2月11日开始,突然发现胸闷心慌,有期前收缩,血压14.63/9.98kPa。心电图:速率71/min,频发室性期前收缩二联律,以后又见交界性期前收缩。西药对症处理,如普罗帕酮、复降片、硝酸甘油等,疗效不显。

诊时仍感胸闷,心悸不宁,头昏,自感疲乏,欲得安睡,手足凉。据述,病从聚会兴奋而致。脉较缓,有连续歇止,按之少力;舌质稍淡,苔薄腻。

辨证为气营先虚,心神浮越,而又暴喜伤阳,以致气机逆乱,所以脉多歇止,是为神不守舍。

治当益气和营,宁神止悸。方从炙甘草汤出入。

炙甘草7g,太子参25g,五味子7g,炙黄芪15g,麦冬25g,茯苓15g,当归10g,牡丹皮15g,炒百合15g,独活10g,丹参15g。5剂。

3月27日二诊:期前收缩依然,没有明显改善,亦时感胸闷心慌,大便难解,纳谷亦差,脉见弦象。此为兼有痰浊凝聚,气机失于通降之常。原方加瓜蒌、薤白,通阳泻浊。

原方去当归、百合;加川芎7g,全瓜蒌(杵碎)15g,薤白10g。7剂。

4月4日三诊:据述,期前收缩从3月30日即止,心律转齐,胸闷心慌完全解除,尤其大便通顺,殊感轻松,眠食均可,上药又服7剂,脉转缓滑,舌苔薄白。这是气营见和,心神安宁了。病情大见转机,佳兆,应调理巩固。

炙甘草7g,太子参20g,五味子5g,麦冬20g,茯苓15g,炙黄芪20g,炙远志10g,牡丹皮15g,丹参15g,全瓜蒌(杵碎)15g,薤白10g,另含服西洋参片。14剂。

6月3日四诊:药后诸症平复,并能半日参加工作。停药已10日。脉尚小缓,舌质亦小有隐紫气,不过眠食均佳(血压17.29/10.64kPa,心电图在正常范围)。再为调理善后。

黄芪15g,太子参20g,炙甘草4g,远志10g,茯苓10g,柏子仁10g,麦冬20g,五味子5g,当归10g,川芎5g,牡丹皮15g,丹参15g,大枣5枚,另含服西洋参片。14剂。

医案出处:《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丁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