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冠心病对证自疗
12356100000028

第28章 名医临证心得 (1)

第5章 名医临证心得 (1)

第一节 心肌梗死

邓铁涛临证心得

1.发病机制 当属本虚标实。本虚是气、血、阴、阳亏虚;标实是血瘀、痰浊、寒凝、气滞,其中又以气虚痰瘀为最主要病机。其病变部位主要在心,属心脉痹阻不通之证。痰浊瘀阻于心之脉络,闭塞不通,营血不行,内陷腠理,心失所养而发。由于长期饮食不节,情志内伤,劳逸失调,肝肾亏虚等而致心之气血阴阳不足及肝脾肾功能失调,致使痰浊、血瘀、气滞、寒凝等病理产物,阻于心脉。在情绪激动、劳累过度、饱餐之后、寒冷刺激等诱因作用下,使心脉闭塞而发。如不及时救治,短时间内可致心阳虚衰,鼓动无力,而发为心力衰竭、脱证等危候,死亡率极高。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虚则上述因素才起作用。正气内虚包括五脏之虚,但本病是因心阳亏虚,心阴受损,以致“心痹者,脉不通”。心虚的特点:心主火,意味着人体能源之所主,心搏一停,其他系统也随之逐渐死亡。实,主要是痰和瘀。故此,邓老提出“痰瘀相关”论,认为痰是瘀的初期阶段,瘀是痰的进一步发展。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以气虚痰浊型多见。此外,邓老还认为气滞可导致血瘀,气虚亦可致瘀。因气虚则无力推动血液流行。血管内的粥样硬化斑块进一步发展,便会影响血液的流通,产生中医所谓的瘀。冠心病的早中期以痰证为常见,而中后期至心肌梗死时,则以瘀证为多见。

2.舌苔变化 薄白苔常见于早期或恢复期,主气虚,一般病情较轻,预后较好;厚腻苔多见于急性期,为痰浊明显,病情较重;紫黯苔、瘀斑舌为血瘀,反映瘀血与高凝、高黏、缺氧等有关;淡黯舌或兼舌体胖有齿印,多为气虚血瘀;初起见薄白苔或薄黄苔,其后转变为厚腻苔者,则病情常明显由轻变重;厚腻苔始终不退者,多示病情危险;舌质光红,阴津欲脱,提示预后不良。

3.治疗 以治标为主,以攻瘀为重点,同时治本。心肌梗死的发生,是标病上升为矛盾的主要方面,一切治疗措施都应着眼于“通”,心脉得通,病才得愈。痰瘀闭阻与正气内虚常同时并见,并且互为因果,息息相关。所以通法与补法是治疗此病不可分割的两大原则。“通”,有芳香开窍、宣痹通阳、活血化瘀等法;“补”,有补气、温阳、养阴等法。临床是先通后补,还是先补后通,通多补少,或补多通少,或一通一补,通补兼施,均应根据证型具体情况权衡而定,不能只知补虚,而忽视疏导痰瘀,也不能一通到底而不予固本扶正。

急性心肌梗死多数病例都有较剧之心绞痛,故通脉止痛是抢救的首要步骤。一般可用冠心苏合丸1或2枚嚼服;若阴虚或有内热不宜用苏合丸,可用人工牛黄、冰片各0.4g,麝香0.2g,同研末含服。治本方面,以调脾护心法治疗。本病虽为心病,但五脏相关,心气不足,心火受挫,火不生土,脾土受损,脾不养心,反而加重心气虚。脾主升运,能升腾清阳,从根本上起到益气养心之效,故邓老强调补益心气重在健脾。此外,脾胃健运,则湿不聚,痰难成,亦为除痰打下基础。除痰法在治冠心病的过程中,是一种通法,是针对标实而设的,通过除痰可以通阳,有利于心阳的恢复,这又有寓补于通之意。

在临证用药上,邓老用温胆汤加减自拟冠心方:橘红6g,半夏10g,茯苓12g,甘草5g,枳壳6g,竹茹10g,党参24g,丹参12g,豨莶草10g。温胆汤能除痰利气,条达气机,方中不用枳实而用枳壳,是取其宽中下气,且其力缓不致耗气伤阴。因本病是标实本虚之证,只顾通阳,并非久宜,故加参益气固本,标本同治,不但补益了心气,而且可使“气顺则一身津液亦随气而顺矣”。该方用党参一般不超过15~18g,多用反致补滞,不利于豁痰通瘀。补气喜选用黄芪、五爪龙,甚者加吉林参或高丽参10~18g另炖服。活血通瘀喜用失笑散,痛甚加三七末,或云南白药之保险子。兼阴虚可合生脉散,另以西洋参10~18g炖服。兼高血压加珍珠母、决明子等。兼脾虚合四君子汤。兼高脂血症加山楂、何首乌、麦芽。兼肾阳虚加淫羊藿。兼血虚者加黄精、桑寄生、鸡血藤。随症加减,灵活运用。

周次清临证心得

心肌梗死的病机关键为阴阳失调、正邪相搏,甚则阴阳离决。病性以正虚(侧重阳气及阴血亏虚)为主,邪实为次,或因虚致实。治疗当扶正为先,“以补为通”,注重调理阴阳平衡、扶正以祛邪,防止再梗死的发生。多用温阳、益阴之品。其常用分型及用药有以下几个方面。

1.气阳虚衰型,宜益气温阳法 常用方为保元汤或参附龙牡汤。选用人参或党参、黄芪、黄精、炙甘草以补气;附子、干姜、肉桂等温阳,龙骨、牡蛎以固脱。益气固脱。

2.阳虚水泛型,治宜温阳利水 方选真武汤加减。常用炮附子、黄芪、人参、肉桂、白术、茯苓、车前子等。如属左侧心力衰竭者,辨证多属水气凌心射肺,以回阳救急汤加减;右侧心力衰竭者,辨证多属阳虚水邪泛溢,用真武汤合五苓散。

3.气阴不足型,治宜益气养阴法 常用方剂:心肺气阴亏虚者用生脉散加味;肝肾亏损者,用自拟补肾健心方(熟地黄、制何首乌、枸杞子、制附子、肉桂、补骨脂、黄芪、党参、炙甘草)。常选用麦冬、百合、五味子、生地黄、玄参、何首乌、枸杞子等养阴。如肾阴阳俱损,尤其是更年期女性,见怕冷怕热、心烦、手足心热,宜加淫羊藿、知母、黄柏、白薇等。

邵念方临证心得

1.病机 本病的主要病机为气阴两虚,瘀阻心脉,其病位以心为主,又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本病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为主。其本虚表现主要有心、脾、肾三脏气阴之亏虚,可夹有血虚之证,其标实主要表现为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血瘀之证。

2.治法 针对本病病机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为主的特点,其治则应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故治疗上当予补中寓通,通中寓补,补通兼施,不可滥补,更不可猛攻,当以补正而不留邪,驱邪而不伤正为原则,至于补泻之多少,当根据临床具体情况而定。临床上多采用益气养阴、活血通冠法为本病的主要治法,方用邵老经验方心冠通Ⅱ号方,该方由西洋参3~15g,当归6~18g,川芎6~15g,丹参6~21g,三七1~3g(冲)5味药物组成。方中西洋参,味苦、微甘,性寒,归心、肺、肾经,为方中君药,该药平补气阴,清火生津,宁神益志,补气养阴,润而不燥。当归,味甘辛,性温,归肝、心、脾经,辛香善走,长于活血补血、止痛润肠,为方中臣药。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特别是因长期卧床而致肠蠕动减慢的老年患者颇为适宜,可避免其因大便过度用力而加重病情。川芎,味辛,性温,归肝、胆、心包经,为方中佐药,该药辛香行散,温通血脉,性最疏通,既能活血祛瘀、又能行气开郁而止痛,前人称为血中之气药,实具通达气血的功效。

丹参,味苦,性微寒,归心、心包、肝经,为方中佐药,辅助川芎加强其活血化瘀作用,功善活血祛瘀,并有养血安神之能。对冠心病心肌梗死疼痛剧烈、烦躁不安者颇为合适。三七,味甘、微苦,性温,归肝、胃经,为方中佐药,功效化瘀止血、活血定痛。本药配伍川芎、丹参活血化瘀作用甚佳,并能止血而防止君、臣二味药物走窜活血太过。三七能够影响活血和止血过程,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其止血而不留瘀的特长,对溶栓疗法所致出血以及避免溶栓疗法的并发症尤为适宜。即使是对于那些因为有出血、出血倾向或出血既往史、活动性消化性溃疡、血压过高、新近手术而创口未愈而不能用肝素类、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药物者,也可以酌情考虑使用以活血化瘀作用为主兼顾调血敛血的心冠通Ⅱ号方。《本草纲目》谓其:“止血,散血,定痛。”综观全方,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以补为通,以通为补,通补兼施,标本同治,补而不助其阻塞,通而不损其正气。以上诸药各展其长而互制其短,温而不燥,滋而不腻,气、阴、血兼顾,润肠、安神统筹,全方共奏益气养阴,活血通冠之功。

临床辨证组方治疗时,务必要注意将益气、养阴、活血、通冠作为重点,同时兼顾养血、安神、润肠、止痛等治法,这几点原则有机结合,则临床效验立见。同时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考虑到“心主血脉”“心痹者,脉不通”等因素,可以看出瘀血阻脉之病理贯穿于本病的全过程,并在本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故临床辨证论治中应该始终勿忘本病总与“心脉痹阻”的病机攸关,恰当运用活血化瘀,通冠止痛的药物。

第二节 心律失常

林钟香临证心得

心律失常属于中医“心悸”“怔忡”“晕厥”的范畴。五脏六腑皆令人悸,临证岂可但治心,心悸怔忡心肝同病者,临床并不少见。故其治法当疏肝、柔肝、养肝为主,肝心同治,在治本上以调理气血为主,在治标上注意痰火与血瘀之偏重。

1.肝失疏泄、心气郁滞 肝主疏泄,性喜条达。心主血脉,以通为顺。二者均与气血及精神、情志活动有关,其心血之运行有赖于肝气之疏泄功能协调。正如《薛氏医案·求病脏》所说:“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血证论》亦指出:“以肝属木,木气充和条达,不致遏郁,则血脉通畅。”若由于情志抑郁,使肝失条达,气机失调,心气郁滞,血行不畅则导致心神失养,出现胸膈满闷,嗳气太息,怫郁惆怅,心悸气短,纳少眠差,脉弦或结代等症,多因情志诱发或加重。治疗此类患者常以疏肝解郁,调理气机为法,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2.肝郁化火、痰火扰心 肝为刚脏,体阴用阳,主升主动。《素问·金匮真言论》认为肝属于“阴中之阳”。肝体柔和,肝气条达是维持肝脏正常生理功能的基本条件。心律失常病位在心,但其发病与肝的功能失调有关,心属火,肝属木,肝心之间为母病及子的关系。若肝郁化火,灼津凝痰,痰火扰心,壅遏气血,心脉阻滞,脉道不通则出现各种心律失常。症见心悸胸闷,烦躁惊恐,时有头晕,甚至昏厥。治疗此类患者常拟清肝化痰安神之法,柴胡龙牡汤合黄连温胆汤加减。

3.肝血不足、心脉失养 心主血,肝藏血,《素问·五脏生成篇》:“诸血者,皆属于心。”又《内经》:“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归于肝。”说明肝有藏血、调血的双重功能。肝藏血功能正常对心的功能活动有重要作用。肝与心之间存在着母子相生的关系,心肝相互协调,则肝有所藏,心有所主,脉道充盈,气血运行有序,机体功能正常,若肝血虚,母不生子,则心脉空虚,血运失常,不能养心,临床出现心悸久而不愈,头晕神倦,面色不华等症,治拟补肝养血,以充心脉,常以补肝汤合酸枣仁汤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