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传统功法
1. 传统功法锻炼的基本方法
中国传统功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容十分丰富。几千年来,各家练功人士,结合各自的目的,在实践过程中,总结形成了数千种功种、功法,形成了各具特点的传统功法流派。因此,传统功法实际上包括一大类功法。总的来说,传统功法可分为静功、动功两类,而无论静功还是动功,都以调身、调息、调心为基本要素。各种功法,主要区别在于它们对这三个要素强调的侧重程度不同,具体措施有异。因此,调息、调身、调心是传统功法的核心内容和基本方法,掌握了这三个要素,练习任何功法都有坚实的基础。
(1)调身:调身是指身形的调整锻炼,包括一定的姿势和动作,总以放松、舒适为原则。调身是练功的关键,是调心、调息的基础。
练功姿势是练功的第一关,只有姿势正确,舒适自然,才易于调整呼吸,集中与应用意念。练功姿势本身亦有一定的养生保健和预防治疗作用。练功的基本姿势有坐、卧、站、走四类,前三类较为常用。其中坐式包括平坐式、靠坐式和盘坐式,盘坐式又有自然盘坐、单盘坐、双盘坐之分;卧式包括仰卧式、侧卧式、三接式和半卧式;站式包括三圆式、下按式、骑马式;走式包括太极步、禹步、呼吸行步等。
练功姿势,要求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稳定的姿态,既要求一定的规格,又要求全身松静自然。不可太勉强,否则会引起肌肉紧张,不利于松静自然;而在逐渐适应的过程中,应提高要求,坚持锻炼。只有这样,才能掌握姿势要领,适应姿势感觉,提高锻炼效果。
姿势的选择和运用,应结合病情、体质、气候等因素综合考虑。一般功法都有练功姿势的具体要求,患者应注意掌握。但两手握固、舌抵上腭和两眼微露一线光通常是练功姿势或动作的普遍要求。握固,即把大拇指置于其余四指之内,并把握牢固。古人认为,握固能固精明目,祛除外邪百毒。舌抵上腭,指以舌尖轻轻抵着上腭处,其作用为生津液,助安静,排除杂念,连接任督,运行内气。两眼微露一线光,既可避免阴阳的偏盛,又能避免杂念与昏沉。但初练者往往不容易做到,一般轻闭双眼即可,不必强求一线之光。
正确的姿势与传统功法的治病强身作用密切相关,各种姿势的共同要求是重心稳定,全身松静自然,防止强直和松垮。
(2)调息:调息是指通过调整呼吸来调动人体之内气,使之逐步聚集、储存于某一部位,并循经络运行,以调畅气血。调息的方式主要有自然呼吸法、深呼吸法、腹式呼吸法、吸呼法、口吸鼻呼法、胎息呼吸法、冬眠呼吸法等。静功中,一般在意守的基础上进行调息,而动功中,多随着肢体的运行进行调息,起、收、开、伸时,配以吸气,出、合、屈、落时,配以呼气。
调息是传统功法锻炼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呼吸吐纳,可以呼出体内之浊气,吸入天地之清气,结合其阴阳开阖、补虚泻实等功效,可以平衡内脏,促进健康;而在意念引导下的气的升降出入,则可疏通经络,调畅气血,终可使五脏安和,病邪不入。
因吸气为补,呼气为泻,所以进行传统功法治疗要根据不同的病情和体质,选用不同的呼吸方法。凡实证,以呼为主,呼长吸短;凡虚证,以吸为主,吸长呼短;虚实不明显,可平呼平吸。
练习调息应掌握循序渐进的原则。初练时宜从自然呼吸开始,力求做到轻松自然;当调息达到一定水平时,则应练养相兼,即练一段时间的有意识呼吸,然后恢复自然呼吸,进行静养,最终做到呼吸深长匀细,进入高度虚静为理想境界。
调息时尚应注意情绪与呼吸的关系,力求做到心平气和,力戒心气浮躁,在情绪安宁、形体放松的前提下进行调息。反之,在心绪烦躁,无法镇静时,不要过分强求某些呼吸形态,而应首先设法平心静气。否则,不仅达不到调息要求,而且会引起呼吸粗乱,甚至练功出偏。
许多功法要求气沉丹田部位,并不是指把吸入的空气送到下腹部丹田部位,而是指用意识引导呼吸,随着深长的吸气,意想着气流徐徐送到腹部脐下。有时气沉丹田仅指练功时意识重心放在下丹田处。这样的意守有助于呼吸的深长匀细,心境的虚空宁静,达到治病强身的最佳效果。
(3)调心:调心是指在练功中,要求自己的思想、情绪和意识活动逐渐停止下来,排除杂念,安定心神,进入一种虚无宁静、轻松愉快的境界。调心是传统治疗的核心。它可以使周身放松,气血调和,经络疏通,元气充沛,从而激发潜能,调理脏腑,达到强身治病的目的,调心的主要方法包括放松法、默念法、数息法、意守法、贯气法和良性意念法等。其中意念法、贯气法和良性意念法最为常用。意念法是指把思想集中到某一事物上,以一念代万念,从而排除杂念,达到入静、舒适的境界。意守时,可以守体内某一特定的部位或穴位,如意守丹田、意守命门、意守百会等,也可以意守体外的某一景物,如美丽的花园、辽阔的草原等对身心健康有益的景色。贯气法是指运用意念引导体内之气在经脉中周流,并吸入大自然之精气,攻逐病毒邪气。良性意念法是指在练功时,思想意念着美好的景物、愉快的体验或满意的东西,以排除恶念、杂念使人精神愉快,心情舒畅,情绪乐观,促进心身健康。
调心应注意用意适度。一方面,在练功过程中,若有杂念出现,影响放松入静时,应有意地采取意守、默念、数息等法,以便入静;另一方面,用意要自然,不可过度,以便达到若有若无,似意非意,恬淡虚无的境界。用意过沉,易憋气、伤气,甚至走火入魔,出现偏差。
调心还应当因病而异。病证在上者,用意应向下,病势向下者,意念应向上,病实者用意以泻,病虚者用意以补;病情属寒,用意宜温,病情属热,用意宜清。
调身、调息、调心三者相互影响,有机配合,构成了传统功法的三要素。调身是基础,正确的姿势是调息和调心的必要条件;调心是主导,是姿势调整和呼吸锻炼的目标,也是传统功法锻炼的核心,故调息与调心密不可分。
2. 传统功法治痛经
痛经的传统功法治疗主要采用强壮功、周天功,辅助功法为保健功、易筋经、太极拳等。
(1)强壮功:取坐式为主,站式为辅。静呼吸法,舌尖轻抵上腭,鼻吸鼻呼,意守丹田或命门。每日练功2~3次,每次20~30分钟。
(2)周天功:取自然盘膝式,自然呼吸,逐步过渡到腹式呼吸,意守丹田。每日练功2~3次,每次30~50分钟。
(3)保健功:双手搓热掌心后分别贴于后腰部,并上下推拿50次,摩至局部温热为止,随后掌心仍贴腰部3分钟,做时宜心静、体松、神注。动作柔和,意识要和动作一致,不宜过猛,呼吸自然,在意识导引下逐步将动作和呼吸配合协调。动作次数由少到多,根据个人体力而定,每天可做3回。
注意事项:①月经来潮时改做放松功,每日3~4次,每次20~30分钟。若月经量多,可停练数日,待月经过后再练,②继发性痛经应以积极治疗原发病为主。
3. 传统功法治疗痛经的注意事项
(1)做好练功前的准备工作:练功前首先要安定情绪,停止原来的活动以及正在思考的问题,以使全身心投入练功状态;练功场所应当光线柔和,空气流通,安静无风;练功用的椅凳或卧床,应舒适;衣着要松紧适宜,松开衣领、腰带等束紧在身上的东西,必要时应先排净大小便;练功前可先做几节动功,以帮助集中意念。
(2)正确处理练功时出现的各种情况:情绪不安,杂念纷纷,无法排遣时应暂停练静功,可做几节动功,以便收回意念;呼吸应柔和自然,不着意强求深长匀细;对练功出现的各种异常感觉,不追求,不恐惧,顺其自然,唾液盈口,可漱练后分次慢慢咽下,不要吐出;若发觉某一局部姿势不适,可稍做调整后继续习练;遇到意外打扰,不要惊慌,应镇静一下,或做几节动功后继续练功;若正在做动功,可镇静一下后,继续练下去。
(3)做好收功:某些功法有特定的收功方式,除此以外,一般收功要求是:将原来练功中静的机体状态,逐渐、平稳地转为动的状态。练静功完毕,停止意守、呼吸或内气的活动锻炼后,要缓缓睁开眼睛,做几节动功,并做好浴面。或缓缓活动一下肢体,再恢复练功前原来的活动。
(4)功法、练功时间及强度的选择:要根据自身的体质状况和病证选择合适的功法,有时需得到医师或传统功法师的指导;在身体康复过程中,适当掌握活动量,以免过度疲劳;练功时间安排也应因人而异。在职人员,每天练功1~2次;半休人员、退休老人,每天练功2~3次;住院或全休人员,每天练功3~4次。每次练功10分钟至1小时。练功的时间可为:清晨起床后至早餐前,上午、下午、工间休息时及临睡前。每天安排固定时间练功易于形成规律,有助于提高传统功法疗效。练功贵在坚持。不要在过饥、过饱及疲劳过度时练功。
(5)正确掌握练功要领:有人总结出6条练功要领,为练功者须共同遵循的基本规律以免过度疲劳。其一,松静自然,强调练功时必须放松身体,解除紧张,安定情绪,排除杂念,顺其自然;其二,动静结合,一方面是指在练功安排上,强调静功与动功的密切配合;另一方面,要求在练功时掌握“动中静”,在练静功时,要体会“静中动”。动静结合,不能偏废。其三,练养相兼,练是指在练功时,有意识地调整身体,摆好姿势,放松身体,掌握呼吸,排除杂念,运用意念等一系列过程。养是指经过上述锻炼以后,出现的一种身体轻松舒适、呼吸绵绵、心神宁静的静养状态。练与养在一功里,应相互交替,相互促进。练功与日常的养生、养病相结合,更可以发挥传统功法的疗效。其四,意气相依,要求意念的运用和呼吸的控制要互相依存,不能片面强调以意领气,或以气领意。其五,准确活泼,指姿势动作要正确,合乎规格,同时不僵不滞,举动柔和灵活。其六,循序渐进,一方面强调练功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强调遵循客观规律,在功夫上循序而行,不急于求成。更不能见异思迁,乱换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