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肾病治疗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2)
(4)人参木香散:适用于气滞水肿。处方:人参、木香、茯苓、滑石、琥珀、海金沙、枳壳、槟榔、猪苓、甘草各等份,为细末,每服15克,生姜3片,水1盅,煎7分。
4水湿困脾,中阳郁遏症见面目浮肿,水聚大腹,腹部膨胀,尿少,不渴,甚或气促而喘。选用方剂如下。
(1)己椒苈黄丸:适用于腹满,口舌干燥,肠间有水气。处方:防己30克,椒目30克,葶苈子30克,大黄30克。共为细末,蜜丸为梧桐子大,饭后服1丸,每日3次。用汤剂则加芒硝15克。
(2)疏凿饮子:治水气通身肿,腹肿,喘息气急,烦躁多渴,大、小便不利,服热药不得者。处方:泽泻9克,椒目9克,木通6克,秦艽9克,大腹皮15克,茯苓皮9克,槟榔9克。
(3)浚川散:治水肿胀急,大实大满者。处方:大黄30克,牵牛头末30克,郁李仁30克,芒硝15克,甘遂15克,木香9克。共为散,每服8克,入生姜自然汁和如稀糊状服。
5脾虚气弱,中阳不运症见颜面四肢浮肿,面色黄白,腹胀呕吐,大便不调,食欲缺乏,体重乏力,小便少,苔白不渴,脉沉无力。选用方剂如下。
(1)真武汤:适用于少阴病,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自下利者。处方:茯苓9克,白芍9克,白术6克,生姜6克,炮附子6克。
(2)外台茯苓饮:适用于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处方:茯苓9克,人参9克,白术9克,枳实9克,橘皮18克,生姜12克。
(3)实脾饮:适用于****发肿,用此先实脾土。处方:厚朴30克,白术30克,木瓜30克,大腹皮30克,炮附子30克,木香30克,草果30克,白茯苓30克,炮干姜30克,炙甘草15克。共为粗末,每服15克。生姜5片,大枣1枚煎汤,不拘时温服。
6肾虚气弱,气化失司症见面目及下肢浮肿,腰痛沉重,头晕心悸,口干不喜饮,尿少色白,时好时犯,或尿毒症表现肾阳将亡者。选用方剂如下。
(1)猪苓汤:适用于渴欲饮水,小便不利。处方:猪苓12克,茯苓12克,阿胶12克,滑石12克,泽泻12克。
(2)肾气丸:适用于虚劳腰痛,小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夜尿多,腰膝软弱,肢体倦怠。处方:熟地黄240克,山茱萸120克,山药120克,泽泻90克,茯苓90克,牡丹皮90克,桂枝30克,炮附子30克。
(3)加味肾气丸:治脾肺肾俱虚,腰重脚肿,小便不利或腹肿胀,四肢浮肿。处方:白茯苓120克,炮附子21克,川牛膝30克,肉桂30克,泽泻30克,车前子30克,山茱萸30克,山药30克,牡丹皮30克,熟地黄120克。上为末,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6克,空腹服。
上述绝非一方一药治一病,临床症状错综复杂,须审查病因、病机,灵活加减。如急性肾炎以发热、恶寒、头痛、咳嗽等感冒症状出现,小便减少,浮肿从眼睑开始等,中医称为风水,用发汗剂治疗是很合宜的。至于腰以下肿,当利小便。在运用利尿和发汗药的同时,还应考虑随症采用温补脾肾的药物,照顾患者体质。如某患儿初病时,自服二丑膏数次,水肿逐渐消退。若此时能给予温补脾肾之剂,可以提前恢复。所以有人主张如水肿肿势急剧,而患者体质又壮实的,可用泻下逐水之剂,避免对肾脏的直接刺激。这属于既能驱邪又照顾体质的两全治法。据不少同志的经验,急性肾炎多数病例在发病后一二周通过治疗可以恢复健康。如果病状持续6个月以上,治疗就比较困难。
由此可见,治疗肾性水肿必须灵活选用上述方药,不要拘泥于一方一药。
(曾章超)
二十一、漫谈小儿遗尿从三焦论治
小儿遗尿有的属于生活习惯,通过加强教育可以纠正。有的遗尿属病态,临床上多从下焦膀胱虚寒论治,采用缩泉丸、桑螵蛸散、金匮肾气丸等治之,有的收效,有的无效,患者十分痛苦。多年来我也以温补下焦元阳法治之,无效者往往责之为服药剂数不足。但有的病人连续服药15剂之多,仍然无效,又配合灸关元、气海,效果也差。详查患者面容憔悴枯燥,口干喜饮汤水,一般情况下不出汗,全身皮肤亦有干燥多屑之象,并且易感冒咳嗽。细思三焦功能是主持水道,司理气化。
水液入胃,通过三焦气化和决渎的功用,将其吸收利用后从皮肤、口鼻、膀胱等排出体外,不断吸收,不断排泄,保持水液在人体的新陈代谢。三焦功能失调,就会发生水液排泄紊乱。如果脾不散津,则水液不能上腾而口鼻干燥;上焦不能开发则水液不能充身泽毛而面容憔悴、皮肤枯燥无汗;津气不能充养肌肤则卫外功能减弱而易感冒、咳嗽。由此,我认为对遗尿患者的治疗,除用温煦下元之法外,还要根据证情辅以升举中焦、开发上焦的综合治法。自拟温下升中开上汤,方用淫羊藿、益智、桑螵蛸温煦下元而缩尿;山药、黄芪、甘草补益中焦而升脾津;麻黄、杏仁开发上焦而宣肺气。三焦功能协调,各司其职而收治疗遗尿之功。近年来,我用此方治疗小儿遗尿伴皮肤干燥、易感冒者,每收良效。
(汪新象)
二十二、麻疹之治在于透
麻疹透为顺,这是前贤对麻疹病理的认识和治疗原则的宝贵经验总结。患麻疹的患儿,正气旺盛则能驱邪外出,由内向外,自血分达气分,毒邪外透,显现于皮肤肌肉。皮疹红润,循序出没,由阳及阴,自上而下,先出先收,后出后收,是为顺证。若正气虚弱,无力驱邪外出,或麻疹期间复感外邪,或误用攻下,则疹出不显,或暴出暴收,疹毒内陷,或闭肺并发肺热咳喘,或内陷心包发生昏厥,或心阳衰竭等逆证、险证。故治法必须注意护正气,时时不忘一个“透”字,因势利导,使疹毒外出有机。
麻疹之热毒为阳邪,多属热证,但初期(疹前期)还须辨正气的强弱,邪气的盛衰,随症加减,用辛凉宣透的银翘散、宣毒发表汤。但骤用寒凉,不利于透,尤其冬、春寒冷季节,防其寒凝滞邪,宜酌加芫荽、紫苏叶、葱白芳香温开之品。正气虚弱,疹出不透,当用温托透毒之剂,如人参败毒散或补中益气汤,配合鲜芫荽煎水外洗,以助肌肤腠理的温开,使邪毒能顺利外发。见形期热毒炽盛,宜清热、解毒、透邪并重。只有解毒,才能解除麻疹热毒之嚣张之势;只有清热,才能驱疫毒的邪热。但清热解毒多为寒凉之品,选方遣药,当常用能清能透之剂,如葛根解毒汤之类,并宜加忍冬藤、蝉蜕、土茯苓。疹没期(后期)多见气阴耗伤,宜养阴扶正,尤须防其余毒未尽,余热未清。养阴之品又多柔腻,故应选用滋而不腻、柔而不滞之剂,常用沙参麦冬汤加青蒿、木蝴蝶、谷精草之类,养中有清,滋中有透,既能扶正养阴,又能清其未尽余邪,从而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总之,小儿麻疹的治疗,各个阶段有所侧重,又着眼于透,始终贯彻一个“透”字,则邪去正复,才能疗效可期。
(班秀文)
二十三、麻科经验谈
1循肤摸疹,凭热可知治疗麻疹,必须审察麻路。吾师陈桐雨先生于冷天不必令患儿袒露身体,仅用手伸入,循肤抚摸,即可判断麻路所至。忆20年前,某日春寒料峭,吾师以此法断言一患孩麻路至膝盖,腹部疹朵密集,大腿至膝稀疏,膝下无疹。其母哑然失笑,怀疑手触何能如此精确,遂当众自行给患儿解衣,诚如其言。吾师曰:“麻为阳热之证,非热不出,疹朵出至何处,该处皮肤即呈温热,未至之处较冷。患儿腹部灼热,大腿温热,膝下鞍冷,泾渭分明。大腿虽疹子隐约,抚之尚未碍手,仍可以热感判断。”此乃陈桐雨家传200余年之儿科经验,屡试不爽。
2疹门望疹,信而有征望面色,审苗窍,为麻科四诊之要领。吾师治疗首重观察两颧有无皮疹。若两颧见疹,疹色红活,便点颔笑曰:“疹门已开。”若胸腹皮疹颇密,独两颧无疹,俗谓“白面痧”,刻刻须防变证。麻疹一证,脏腑之伤,肺则尤甚,两颧无疹面色苍白。色白属肺,须防邪毒内闭肺生变。二铭居士《瘄略附录》中说:“颧俗称瘄门,凡属身俱透独此处不起,即过月余亦多喘变。”忆及吾师曾指导学生,对本院200例麻疹合并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白面痧者竟达163例之多,而且白面痧常出现在肺部体征之前。足见吾师重视“疹门”,可谓信而有征。
3宣肺启咳,功不可掩福州民谚云:“咳嗽一声,疹出一朵。”盖麻疹邪毒自口鼻而入,侵犯肺、脾二经。肺主皮毛,脾主肌肉,故疹子隐隐于皮肤之下,磊磊于肌肉之间。吾师认为,民谚不无道理。咳嗽可令皮毛疏松,有助麻疹外达,使邪有出路。吾师遇疹出不畅者,常追问有无咳嗽。如无咳嗽者,常用陈皮启咳,麻黄宣肺,南山楂和中透疹。
4一壶冰水,一炉炭火麻后宜凉,甘凉生津确为善后之法。某年,时届盛暑,一患儿麻疹收没三天,恣啖荔枝,见绕脐腹痛,吐蚘,烦躁口渴。邀师往诊,望其舌红苔黄,按其脉数。师曰:“麻后火毒未清,复啖荔枝,一粒荔枝一盒火,致胃火炽盛,迫蚘上窜。”师投清热安蛔汤,加重石膏(100克),以冀火清蚘安。师诊毕回府,途中遇一友人,其行色匆匆,面带愁容,诉曰其女泄泻不止,急邀吾师一诊,师至其家,得知麻后频服荸荠汁,始见便溏。家属不以为意,以为“千金难买六月泻”,服此汁已2天,今大便竟达10余次,神疲肤冷,面色白,舌淡苔白,脉象沉细。师认为患儿出疹如期,收没及时,发热和缓,疹解热退,渐入佳境。仅须芦根、白茅根代茶足可善后,怎奈过服寒凉,损伤中阳,即泻却不改陋习,以致脾肾阳虚,急予附子理中汤。
吾师一日之内治疗麻后症,一用石膏,一用附子,一壶冰水,一炉炭火,均获良效,一时传为佳话。
(作者:陈桐雨整理者:肖治玮)
二十四、麻疹治疗的体会
在大学实习期间,有幸跟随儿科专家孙华士老师学习,亲聆教诲,掌握了关于麻疹治疗的经验。毕业后分配到大庆油田,又接触了大量麻疹患儿,依照孙老师的心传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文为毕业后的第一篇习作,并经孙老师亲自审阅删改,收载于1964年安达市学术资料汇编中。此次原文照录,以保持孙老师修改后的原貌。
(一)诊断
麻疹欲出之时,必见面赤发热,中指冷,耳尻凉,多嚏咳嗽,目胞浮肿,眼泪汪汪等症。并可见内疹,即费一克斑,此斑于元朝滑元寿《麻疹全书》中即有详细记载。发热3~6天即可见疹。先见耳后发际及额头,3天后满布全身。疹出透的标准是手足心见疹,不拘多少。疹出3天后,自颈部开始隐退。疹退后,留有黑色疹迹,并脱皮屑。
(二)顺逆
以春夏发之为顺,秋冬发之为逆。一遇风寒,势必难出且多变证。疹为阳证,当见阳脉,右手一指脉洪大为顺;若见细软无力,则为阴脉,当速救元气,以托疹毒外出。若执麻疹为阳毒,概用清凉则危矣。麻疹出后,形贵尖耸,色泽红活。红紫暗燥者重,是毒热炽盛,当清解之,并佐以活瘀之品。若隐于皮下而不显者,为疹难透发,或为风寒外束,或为食滞气机,或为热郁于内。若疹稀且色淡,为正气不支,当扶正托疹。咽喉肿疼不食者重,疹冒风早没者重,热攻大肠变痢者重。黑黯干枯,一出即没者不治;鼻煽口张,目光无神者不治;面包青黯,喘且无神者不治;鼻青粪黑者不治,